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及启示
[摘要] 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成功范例。鼓励质疑,强调自主学习,实施综合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和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研究是其教育的特点。我们应转变社会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和教师通过科研引领学生创新,提高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实效。
[关键词] 创新;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美国创新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正在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力量之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不论是从最近几年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他引次数以及专利的申请数量看,还是从诸如诺贝尔奖这样的科技大奖的获奖次数看,美国不仅是一个科技强国,也是一个创新大国。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离不开美国鼓励创新并善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教育。因而,研究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对推动我国的大学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智力资本正在对民族进步、国家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企业与组织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倚靠新技术、新方法的创造,创新正在成为相关部门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进入20世纪之后,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创新,对创新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是研究创新的先行者,他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是创新。[1] (73-74)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曼斯菲尔德(E. Masfield )、弗里曼(Christophe Freeman )等组织和学者都沿着熊彼特的路径从不同视角对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与熊彼特在20世纪初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看到了创新贵在“新”。创新的实质就是依托现有知识,在尊重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传统内容与方法,甚至观念上的突破和变革。因此,创新并非一定就是影响广泛的大变革,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小变化也是创新。
创新主要包括内容、方法和观念创新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创新活动,缺一不可。内容创新属于创新活动的外显,由于内容创新常常易于识别,人们通常容易注意到内容的创新,而忽视了方法与观念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法的创新极其重要,人类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创新都是通过方法上的另辟蹊径实现的,比如将数学的方法引入管理科学,带来了管理实践领域的巨大变革。观念的创新是统领创新活动的思想保障,观念创新就是要从方法论上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范式,通过发散性思维寻找创新的灵感。
创新和智商、心智紧密相关,但更多时候是来自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创新是一项高级智力活动,传统的理论通常将创新简单地视作高智商者的专利。智商在人群中的分布一般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即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属于中等水平,但可以发现,同样是中等智商的人在后来的创新道路上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主要源于教育过程中的不同教育方法和培养方式。心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证明创造力不仅和智商紧密相关,还与个体的心智关系密切。特曼在一项长达40年
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及启示
[摘要] 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成功范例。鼓励质疑,强调自主学习,实施综合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和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研究是其教育的特点。我们应转变社会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和教师通过科研引领学生创新,提高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实效。
[关键词] 创新;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美国创新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正在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力量之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不论是从最近几年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他引次数以及专利的申请数量看,还是从诸如诺贝尔奖这样的科技大奖的获奖次数看,美国不仅是一个科技强国,也是一个创新大国。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离不开美国鼓励创新并善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教育。因而,研究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对推动我国的大学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创新与创新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与智力资本正在对民族进步、国家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企业与组织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倚靠新技术、新方法的创造,创新正在成为相关部门获得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进入20世纪之后,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创新,对创新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是研究创新的先行者,他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是创新。[1] (73-74)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曼斯菲尔德(E. Masfield )、弗里曼(Christophe Freeman )等组织和学者都沿着熊彼特的路径从不同视角对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与熊彼特在20世纪初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看到了创新贵在“新”。创新的实质就是依托现有知识,在尊重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实现传统内容与方法,甚至观念上的突破和变革。因此,创新并非一定就是影响广泛的大变革,适应社会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小变化也是创新。
创新主要包括内容、方法和观念创新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创新活动,缺一不可。内容创新属于创新活动的外显,由于内容创新常常易于识别,人们通常容易注意到内容的创新,而忽视了方法与观念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法的创新极其重要,人类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创新都是通过方法上的另辟蹊径实现的,比如将数学的方法引入管理科学,带来了管理实践领域的巨大变革。观念的创新是统领创新活动的思想保障,观念创新就是要从方法论上实现突破,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范式,通过发散性思维寻找创新的灵感。
创新和智商、心智紧密相关,但更多时候是来自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创新是一项高级智力活动,传统的理论通常将创新简单地视作高智商者的专利。智商在人群中的分布一般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即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属于中等水平,但可以发现,同样是中等智商的人在后来的创新道路上千差万别,这种差别主要源于教育过程中的不同教育方法和培养方式。心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证明创造力不仅和智商紧密相关,还与个体的心智关系密切。特曼在一项长达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