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刺绣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唐代是刺绣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为宋代刺绣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绘画空前繁荣,为刺绣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以皇帝为代表的追求高雅艺术的上流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模仿绘画作品的刺绣——画绣艺术应运而生。这种绘画与刺绣结合的新兴艺术在宋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明代鉴赏家张应文《清秘藏》赞宋绣——“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番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画绣艺人从艺术家的视野,不断提高刺绣技艺,以精益求精的作风创造了优秀作品,使宋代刺绣成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画绣鼎盛的背景
在丝织品中织物需要织机,在一定的空间里由两个以上的人合作进行,装饰纹样事先经过设计,一旦开始织造则不能改变。刺绣所需要的工具很简单,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在刺绣过程中随意性和灵活性比较强,根据需要可以变换花纹和针法,是理想的发挥个人才艺的领地。这种灵活的个性化的艺术品种一旦具备条件就会产生优秀的作品。
1.唐以来纺织品和刺绣工艺的发展
唐代丝织品产量空前增长,生产中心从北方逐渐向南转移,丝绸品种增加,绢、绫、罗等刺绣用纺织材料从数量和品种上飞速发展。纺织染料的不断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绣线色彩,各种深浅不同的适合画绣的中间色彩层出不穷。唐以前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和日用品。唐代佛教盛行,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大量刺绣佛经佛像,使唐代刺绣逐渐迈进了观赏性刺绣艺术的门槛。唐以前的刺绣主要使用锁绣法,盛唐时期开始流行平绣针法,为细腻、立体地表现人物和各种物体创造了条件。题材的丰富为刺绣技法的革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法的进步又为题材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条件。
2.宋代绘画的影响
宋代绘画在五代基础上发展迅速,建国之初太宗雍熙元年(983)设立“翰林图画院”,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太宗又命令全国各个郡县收集古今书画。宋徽宗时进一步充实画院,提高画家地位,这种以宫廷为中心的对绘画的奖励和保护制度,为宋代绘画的飞跃发展作出贡献。宋仁宗、徽宗、钦宗、高宗都妙擅丹青,其中以徽宗最为突出,不少作品留传至今。绘画的空前繁荣必然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影响。绘画与刺绣都是平面艺术,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欲大力发扬绘画艺术的宋代艺术家们发现了用针线代替笔墨制作的画绣,这是对刺绣艺术的新的尝试。宋代强化科举制度,士大夫和文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对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画绣艺术品
的欣赏和收藏刺激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3.宋代官府对刺绣工艺的推进
宋代官府手工业大量培养和招募刺绣艺人,当时朝廷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工部、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其中少府监掌管百工伎巧之政令,下辖“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绫锦院掌织纴锦绣以供乗舆凡服饰之用。染院掌染丝枲币帛。裁造院掌裁制服饰。文绣院掌纂绣以供乗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崇宁三年(1104)置,招绣工三百人)。”另外,文思院下共有42个作坊,其中也设立刺绣作。内侍省里的后苑造作所是“掌造禁中及皇属婚娶名物”的,共有81个作坊,其中也有刺绣作。宫廷服饰和依仗用装饰也多用刺绣,这些机构里的绣工主要担当实用品的刺绣。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对绣品的大量需求。需求的增长使从事刺绣的人群增多,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这是画绣艺术产生的沃土。宋徽宗于崇宁年间(1102—1106)设立绣画专科,专门制作以绘画为底稿的绣品,出现了思白、墨林、启美等著名刺绣艺人。
宋代刺绣的特点
由于观赏性画绣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宋代刺绣与唐、五代相比,在实用功能、题材、技法上有了突破式进展,并形成鲜明特色,达到刺绣艺术史上的高峰。
1.实用功能
刺绣可以分为观赏性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类。从唐代刺绣佛像开始兴起的观赏性刺绣,到宋代以摹绣绘画为主,并在宫廷和民间流行,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刺绣技艺也跨入新的台阶。以宋为开端,刺绣走向观赏性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条发展道路。两者题材不同,刺绣技法也有所区别。观赏性画绣以体现绘画原作精神为目的,在写实的的基础上,追求逼真的效果,开启了画绣结合的先例。实用性刺绣继承传统的刺绣,主要生产服装和日用品,受画绣艺术的影响,纹样注重写实,刺绣技艺更达到了新的高度。
刺绣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刺绣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唐代是刺绣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为宋代刺绣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绘画空前繁荣,为刺绣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以皇帝为代表的追求高雅艺术的上流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模仿绘画作品的刺绣——画绣艺术应运而生。这种绘画与刺绣结合的新兴艺术在宋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明代鉴赏家张应文《清秘藏》赞宋绣——“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番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画绣艺人从艺术家的视野,不断提高刺绣技艺,以精益求精的作风创造了优秀作品,使宋代刺绣成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画绣鼎盛的背景
在丝织品中织物需要织机,在一定的空间里由两个以上的人合作进行,装饰纹样事先经过设计,一旦开始织造则不能改变。刺绣所需要的工具很简单,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在刺绣过程中随意性和灵活性比较强,根据需要可以变换花纹和针法,是理想的发挥个人才艺的领地。这种灵活的个性化的艺术品种一旦具备条件就会产生优秀的作品。
1.唐以来纺织品和刺绣工艺的发展
唐代丝织品产量空前增长,生产中心从北方逐渐向南转移,丝绸品种增加,绢、绫、罗等刺绣用纺织材料从数量和品种上飞速发展。纺织染料的不断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绣线色彩,各种深浅不同的适合画绣的中间色彩层出不穷。唐以前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和日用品。唐代佛教盛行,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大量刺绣佛经佛像,使唐代刺绣逐渐迈进了观赏性刺绣艺术的门槛。唐以前的刺绣主要使用锁绣法,盛唐时期开始流行平绣针法,为细腻、立体地表现人物和各种物体创造了条件。题材的丰富为刺绣技法的革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法的进步又为题材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条件。
2.宋代绘画的影响
宋代绘画在五代基础上发展迅速,建国之初太宗雍熙元年(983)设立“翰林图画院”,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太宗又命令全国各个郡县收集古今书画。宋徽宗时进一步充实画院,提高画家地位,这种以宫廷为中心的对绘画的奖励和保护制度,为宋代绘画的飞跃发展作出贡献。宋仁宗、徽宗、钦宗、高宗都妙擅丹青,其中以徽宗最为突出,不少作品留传至今。绘画的空前繁荣必然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影响。绘画与刺绣都是平面艺术,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欲大力发扬绘画艺术的宋代艺术家们发现了用针线代替笔墨制作的画绣,这是对刺绣艺术的新的尝试。宋代强化科举制度,士大夫和文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对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画绣艺术品
的欣赏和收藏刺激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3.宋代官府对刺绣工艺的推进
宋代官府手工业大量培养和招募刺绣艺人,当时朝廷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工部、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其中少府监掌管百工伎巧之政令,下辖“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绫锦院掌织纴锦绣以供乗舆凡服饰之用。染院掌染丝枲币帛。裁造院掌裁制服饰。文绣院掌纂绣以供乗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崇宁三年(1104)置,招绣工三百人)。”另外,文思院下共有42个作坊,其中也设立刺绣作。内侍省里的后苑造作所是“掌造禁中及皇属婚娶名物”的,共有81个作坊,其中也有刺绣作。宫廷服饰和依仗用装饰也多用刺绣,这些机构里的绣工主要担当实用品的刺绣。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对绣品的大量需求。需求的增长使从事刺绣的人群增多,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这是画绣艺术产生的沃土。宋徽宗于崇宁年间(1102—1106)设立绣画专科,专门制作以绘画为底稿的绣品,出现了思白、墨林、启美等著名刺绣艺人。
宋代刺绣的特点
由于观赏性画绣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宋代刺绣与唐、五代相比,在实用功能、题材、技法上有了突破式进展,并形成鲜明特色,达到刺绣艺术史上的高峰。
1.实用功能
刺绣可以分为观赏性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类。从唐代刺绣佛像开始兴起的观赏性刺绣,到宋代以摹绣绘画为主,并在宫廷和民间流行,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刺绣技艺也跨入新的台阶。以宋为开端,刺绣走向观赏性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条发展道路。两者题材不同,刺绣技法也有所区别。观赏性画绣以体现绘画原作精神为目的,在写实的的基础上,追求逼真的效果,开启了画绣结合的先例。实用性刺绣继承传统的刺绣,主要生产服装和日用品,受画绣艺术的影响,纹样注重写实,刺绣技艺更达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