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上任不久,美国电影—摄影联盟的“形象化文献”和帕尔·劳伦斯阐释“新政”的纪录片得到了总统的支持;1934年,希特勒亲自授意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拍摄宣传纳粹主张的纪录片;1936年,法国共产党为了在竞选中争取选票,聘请让·雷诺阿拍摄一部融合资料镜头和表演场面的影片;1937年8月2日,七七事变爆发后不到1个月,日本政府即决定在伪满洲国首府长春建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1939年,随着二战爆发,几乎所有参战国都把纪录电影用作战争武器。种种事实表明,纪录电影在30年代登上政治舞台已经成为国际现象。对于1931年至1945年的中国来说,最大的政治莫过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中国纪录电影的首要任务就是配合一切抗日力量完成这个使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量以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内容的抗战纪录电影。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抗战纪录电影的起点,1937年的七七事变使抗战纪录电影进入繁荣阶段。日伪电影机构拍摄的侵华电影,从另外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依照制作主体划分,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纪录电影分为如下六类。1、民营影片公司从1931年到1937年,拍摄抗战纪录电影的主体是民营影片公司。成立于20年代的百余家影片公司,经过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到30年代初形成了以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为主的格局,30家左右的中小公司也以各自的特色在电影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起初成立的影片公司大多集中在上海,后来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影片公司,如在太原成立的西北影业公司。除了影片公司,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也拍摄了抗战纪录电影。这个时期的抗战纪录电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反映凇沪战场的抗日活动,第二阶段主要反映北方战场的抗日活动。继1931年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2年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由于一二八的炮火摧毁了上海大部分影片公司的制片基地,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成为许多公司的首要甚至唯一选择。当时,几乎所有公司都派摄制组到战场上拍摄了抗日新闻纪录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暴日祸沪记》、《凇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天一的《上海浩劫记》。以上为大公司的出品,中小公司的新闻纪录片有:《十九路军光荣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敌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淞沪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影片公司)。反映淞沪战争的新闻纪录片很快就在内地和南洋上映,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舆论的赞扬。比如,《上海之战》在上海郊区巴黎舞场和福安影院上映时创下了连映12天的记录,《淞沪随军日记》和《上海抗日血战史》在广州上映时大为轰动。南洋爱国侨胞更是以空前的热情欢迎这些影片,曾经派遣专人到上海购买拷贝,还为影片配制了粤语说明。此外,有些抗日新闻纪录片还被运到美国发行放映。1932年5月5日,国民党当局与日本政府缔结《淞沪停战协定》。然而,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活动并未停止,而且主要是由中小公司拍摄的。淞沪战争结束后,自1932年6月起上海陆续成立2
罗斯福上任不久,美国电影—摄影联盟的“形象化文献”和帕尔·劳伦斯阐释“新政”的纪录片得到了总统的支持;1934年,希特勒亲自授意女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拍摄宣传纳粹主张的纪录片;1936年,法国共产党为了在竞选中争取选票,聘请让·雷诺阿拍摄一部融合资料镜头和表演场面的影片;1937年8月2日,七七事变爆发后不到1个月,日本政府即决定在伪满洲国首府长春建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1939年,随着二战爆发,几乎所有参战国都把纪录电影用作战争武器。种种事实表明,纪录电影在30年代登上政治舞台已经成为国际现象。对于1931年至1945年的中国来说,最大的政治莫过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中国纪录电影的首要任务就是配合一切抗日力量完成这个使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大量以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内容的抗战纪录电影。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抗战纪录电影的起点,1937年的七七事变使抗战纪录电影进入繁荣阶段。日伪电影机构拍摄的侵华电影,从另外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依照制作主体划分,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纪录电影分为如下六类。1、民营影片公司从1931年到1937年,拍摄抗战纪录电影的主体是民营影片公司。成立于20年代的百余家影片公司,经过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到30年代初形成了以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片公司、天一影片公司为主的格局,30家左右的中小公司也以各自的特色在电影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起初成立的影片公司大多集中在上海,后来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影片公司,如在太原成立的西北影业公司。除了影片公司,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也拍摄了抗战纪录电影。这个时期的抗战纪录电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反映凇沪战场的抗日活动,第二阶段主要反映北方战场的抗日活动。继1931年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2年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由于一二八的炮火摧毁了上海大部分影片公司的制片基地,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成为许多公司的首要甚至唯一选择。当时,几乎所有公司都派摄制组到战场上拍摄了抗日新闻纪录片。如:明星的《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上海之战》,联华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暴日祸沪记》、《凇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天一的《上海浩劫记》。以上为大公司的出品,中小公司的新闻纪录片有:《十九路军光荣史》(惠民影片公司)、《上海抗敌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淞沪血》(暨南影片公司)、《上海抗日血战史》(慧冲影片公司)、《中国铁血军战史》(锡藩影片公司)。反映淞沪战争的新闻纪录片很快就在内地和南洋上映,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舆论的赞扬。比如,《上海之战》在上海郊区巴黎舞场和福安影院上映时创下了连映12天的记录,《淞沪随军日记》和《上海抗日血战史》在广州上映时大为轰动。南洋爱国侨胞更是以空前的热情欢迎这些影片,曾经派遣专人到上海购买拷贝,还为影片配制了粤语说明。此外,有些抗日新闻纪录片还被运到美国发行放映。1932年5月5日,国民党当局与日本政府缔结《淞沪停战协定》。然而,拍摄抗日新闻纪录片的活动并未停止,而且主要是由中小公司拍摄的。淞沪战争结束后,自1932年6月起上海陆续成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