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1、概括第1段中叙述的事情。
2、第2段中“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这句话与毛泽东反抗父亲、恨父亲的行为及思想矛盾吗?
3、第3段中,少年毛泽东“熟读”经书,又为什么“不喜欢”经书呢?
4、毛泽东“爱”看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这两个词表现了他怎样的喜好和心态?
5、“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具体指什么年龄?毛泽东从这些书中接受到了什么?
6、你认为少年毛泽东读的《精忠传》、《水浒传》等对他后来投身革命有何影响?
7、说说加粗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候的经历,他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
2、不矛盾,反抗父亲、恨父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父亲的严厉也给毛泽东带来一些“益处”(勤快,仔细记帐),这反映了毛泽东的辩证思想观。
3、“熟读经书”是迫于父亲的压力,不得不学,“不喜欢”经书是因为它不能给人带来新思想活力。
4、“中国旧小说”多半反映杀富济贫、官逼民反的事情,符合少年毛泽东求正义、求公道、反抗压迫、反抗专权的叛逆个性,所以他喜爱。
5、大约在13-16岁期间,毛泽东接受了这些小说中的造反精神,学会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6、有一定影响,毛泽东因少年时代的喜造反,好叛逆到成人后参加革命直至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全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对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7、“内战”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与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斗争,并且写出了斗争的策略,双方在做出了有限的妥协后,有效地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回想起来,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我们对他建立了真正的统一战线。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1、概括第1段中叙述的事情。
2、第2段中“同时,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这句话与毛泽东反抗父亲、恨父亲的行为及思想矛盾吗?
3、第3段中,少年毛泽东“熟读”经书,又为什么“不喜欢”经书呢?
4、毛泽东“爱”看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这两个词表现了他怎样的喜好和心态?
5、“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具体指什么年龄?毛泽东从这些书中接受到了什么?
6、你认为少年毛泽东读的《精忠传》、《水浒传》等对他后来投身革命有何影响?
7、说说加粗词“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时候的经历,他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
2、不矛盾,反抗父亲、恨父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父亲的严厉也给毛泽东带来一些“益处”(勤快,仔细记帐),这反映了毛泽东的辩证思想观。
3、“熟读经书”是迫于父亲的压力,不得不学,“不喜欢”经书是因为它不能给人带来新思想活力。
4、“中国旧小说”多半反映杀富济贫、官逼民反的事情,符合少年毛泽东求正义、求公道、反抗压迫、反抗专权的叛逆个性,所以他喜爱。
5、大约在13-16岁期间,毛泽东接受了这些小说中的造反精神,学会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6、有一定影响,毛泽东因少年时代的喜造反,好叛逆到成人后参加革命直至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全中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对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7、“内战”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国内各军阀之间的战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和家中的其他人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与旧势力的代表(即自己的父亲)之间的斗争,并且写出了斗争的策略,双方在做出了有限的妥协后,有效地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