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音乐特点
外国语学院:日语1002班 朱颖 学号:[1**********]8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贝多芬的音乐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任何作曲家青年时期的作品和晚期作品,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但唯独贝多芬的作品,可以非常明确地加以区分。通常的分期是:自作品第一号至《英雄》交响曲之前为初期。约自《英雄》交响曲至第七交呼曲前后为中期;其后的晚年作品为后期。
贝多芬的初期作品是在他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十年里,边学习边创作的乐曲,他沿用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形式,在内容上也多方面受到这些先辈的影响;这些作品当然不是单纯的模仿,其中具有许多他独自的特征,但与中期和晚期作品相比,激动人心之处就不多了。
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
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配乐。
中期作品是他写了遗书以后所创作的,热情洋溢的杰作全部出于这一时期。这些乐曲都可看作是以天才的表现力体现他强烈的性格和命运对他考验的结果。上述作品所表现的深度和强度,是从其它作曲家那里难以求得的特质。
晚期作品是完全失聪以后所作,有代表性的两部巨作是《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最能表现这一时期特征的是最后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和晚年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作品已不复存在类似热情或斗争的内容,而变为充满冥想和诗意的音诗。年青时的音乐形式只是作为固定的音乐语言而保持了原形,即把形式放在第二位,而只夸张地表现情绪和内心的感情。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
代替了英雄性的风格,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它标志着贝多芬已度过了创作的危机期,表明他对胜利的信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贝多芬根据自已的经历、体验,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他在完全失聪的病痛中所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枣《第九交响曲》强烈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表明贝多芬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悲惨、最痛苦的岁月,处境十分艰难。此间,他仍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到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使《第十交响曲》成为绝响。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初期作品首先注重形式,属于典型的古典派,但中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转向浪漫派的方向,到了晚期他跨越了半个世纪,已完全进入了浪漫派的世界。
贝多芬的音乐特点
外国语学院:日语1002班 朱颖 学号:[1**********]8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贝多芬的音乐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任何作曲家青年时期的作品和晚期作品,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但唯独贝多芬的作品,可以非常明确地加以区分。通常的分期是:自作品第一号至《英雄》交响曲之前为初期。约自《英雄》交响曲至第七交呼曲前后为中期;其后的晚年作品为后期。
贝多芬的初期作品是在他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十年里,边学习边创作的乐曲,他沿用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形式,在内容上也多方面受到这些先辈的影响;这些作品当然不是单纯的模仿,其中具有许多他独自的特征,但与中期和晚期作品相比,激动人心之处就不多了。
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
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配乐。
中期作品是他写了遗书以后所创作的,热情洋溢的杰作全部出于这一时期。这些乐曲都可看作是以天才的表现力体现他强烈的性格和命运对他考验的结果。上述作品所表现的深度和强度,是从其它作曲家那里难以求得的特质。
晚期作品是完全失聪以后所作,有代表性的两部巨作是《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最能表现这一时期特征的是最后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和晚年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作品已不复存在类似热情或斗争的内容,而变为充满冥想和诗意的音诗。年青时的音乐形式只是作为固定的音乐语言而保持了原形,即把形式放在第二位,而只夸张地表现情绪和内心的感情。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
代替了英雄性的风格,1817~1823年间贝多芬完成了宏伟的,充满着哲理和英雄性的不朽之作《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它标志着贝多芬已度过了创作的危机期,表明他对胜利的信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贝多芬根据自已的经历、体验,认为最优秀的人物定会经受痛苦,并“从痛苦得到欢乐”。他在完全失聪的病痛中所创作的晚期最重要的作品枣《第九交响曲》强烈完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在这部作品中,他唱出了终生向往的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最强音。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音乐风格上又有了新的变化,这表明贝多芬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正如他所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贝多芬的晚年是他一生中最悲惨、最痛苦的岁月,处境十分艰难。此间,他仍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1826年12月,他从外地回到维也纳,路上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使《第十交响曲》成为绝响。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初期作品首先注重形式,属于典型的古典派,但中期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转向浪漫派的方向,到了晚期他跨越了半个世纪,已完全进入了浪漫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