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 、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 “ 祖国统一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九)教学过程 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1 、师生问好。
2 、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七子之歌》,同学们还知道 “ 七 子 ” 除了澳门以外,还有哪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闻一多先生在这部组诗的每一首末尾都有 “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一句话,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 ---- 《东方之珠》。
3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 《东方之珠》)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4 、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 “ 东方之珠 ” 。 5 、欣赏录音《东方之珠》
教师播放录音,(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东方之珠,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 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6 、随琴演唱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 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7 、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 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8 、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 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 师: “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 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 ---- 香港 的无比爱恋之情 “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 ---- 罗大佑)
9 、作者介绍 ---- 罗大佑 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 《明天会更好》)
10 、课件演示罗大佑相关内容:创作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11 、再次复听歌曲《东方之珠》,播放 VCD 影片,学生跟随演唱,并要求学 生注意
歌曲可分为几部分?(学生答)
12 、实践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 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
13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
14 、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 1 )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 VCD 伴奏进行演唱。
( 2 )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 3 )分组进行实践创造:伴舞、伴奏、伴唱、演唱等,对歌曲进行 “ 二度
创作 ” 。
15 、过渡欣赏《鼓浪屿之波》
师:我们学唱了深情的《七子之歌》,欣赏了动听的《东方之珠》,也知道澳门 和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 台湾至今仍没有回归大陆,祖国人民期盼着台湾同胞的回归,台湾同胞也同样渴望着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你们听:(播放《鼓浪屿之波》)
16 、启发学生情感 师: “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
的思乡水,思乡 水鼓动波浪 ” 表达了两岸同胞间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 17 、小结:多少人用 “ 浓得化不开 ” 的乡愁,呼唤着亲人和故乡。而词曲 作者正是用这情真意切的《鼓浪屿之波》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苍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
教学内容《雪绒花》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教学目标和我对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热爱影视音乐,初步了解多声部合唱;
2、能力目标: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并用和声效果演唱两个声部的《雪绒花》;
3、情感目标:体会主人公演绎《雪绒花》的情感并能以满怀热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对二声部的演唱声音和谐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音乐之声》当中的插曲《DO re mi》片段,听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Do-Re-Mi 》的来历,从而引出美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之声》,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歌曲
叫什么名字?从而导入新课《雪绒花》。通过课件出示主题《雪绒花》,接着出示作品的简介。
二、展开教学:
第一遍聆听带上自己的理解朗读歌词,再听伴奏朗读并思考其节奏型;第二遍聆听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第三遍聆听引导学生感受3拍子的旋律起伏及强弱规律,并用手打出3/4拍子,并教会学生3拍子的指挥技巧,第四遍聆听引导学生感知歌曲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唱: 让学生按各自嗓音的条件分出高低音两个声部,分好声部后跟钢琴学唱分声部合唱歌曲《雪绒花》,并感受意境,练习歌曲。
三、深入环节:
欣赏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的《雪绒花》:上校和他的孩子们,还有家庭教师,一场家庭派对上演。《雪绒花》的欣赏与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和音乐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一种怎样的氛围:在剧末,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了这首《雪绒花》。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令人震撼,歌曲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奥地利人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四、创编环节:完成歌曲节奏型改编游戏,巩固节奏乐理知识,并调动同学能动性。
五、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学习《雪绒花》,学生已基本掌握三拍子音乐的律动并能用动人的歌声来演唱歌曲,同时解决了八分休止的节奏型。也让同学们学会了雪绒花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其中他的音乐片段
回忆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式导入
下面播放两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
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 《如果·爱》片段
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 回答这些问题:
1. 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 )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2. 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
17世纪~18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
中间”的艺术形式,于是就诞生了音乐剧。 (师生互动,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
三、 欣赏音乐剧《猫》
1. 作者简介: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 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 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 《巨星耶稣基督》。
《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 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2. 剧情介绍(戏剧元素)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像。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
3. 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让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4.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欣赏过后,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播放《回忆》两个视频
5. 舞台美术
据介绍,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妆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 课件展示:其中一些猫化妆前后对比
(观看《通往就重天》片断, 学生深深的被导演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效果折服。小小的舞蹈居然能隐藏如此多的“秘密”。)
6.欣赏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播放《音乐之声》、《红磨坊》视频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分组在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音乐剧。接找让学生模仿或创作表演《猫》,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剧的知识在运用到自己的创作时间中。
教学内容:欣赏《总有一天》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乐剧的表演形式。
2.过程与方法:感受音乐剧的经典片段,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表现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仿音乐剧的形式表演,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培养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
乐剧的表演形式。
重点难点:感受音乐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剧情介绍 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休闲和娱乐的方式了,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在课余时间你喜欢采取哪些方式放松、休闲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二、音乐剧欣赏
1、欣赏
师:看电影也是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电影片段,我们来看看。(出示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有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两首歌曲同出于哪一部电影呢?歌曲的名字你知道吗?这部电影是根据哪部经典音乐剧改编的呢?
2、了解音乐剧的相关知识。
师:音乐剧亦称为“音乐喜剧”、百老汇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发展而成的一种娱乐性音乐体裁。概括的说,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常以叙事为主的戏剧,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动作来进行表演,其内容轻松,音乐通俗易懂,体裁内容广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戏剧界人士终于发现世界上的音乐剧不仅有动人的故事、赏心悦目的歌舞、令人炫目的舞台,而且,这些载歌载舞、又说又唱的舞台形式,在艺术构成上与我国的戏曲非常接近。于是他们引进欧美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和优良剧目,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剧有效嫁接,产生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本土音乐剧艺术。
师:音乐剧表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请你来说说音乐剧表演包括哪些表演形式?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3、概述音乐剧及发展。
4、欣赏经典剧目《金沙》-----《总有一天》
三、欣赏分析
1、学生讨论欣赏后的感受。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3、教师提出问题:
(1)作品《总有一天》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作品的演唱风格为流行风格。
(2) 歌剧与音乐剧的声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有什么不同?
音乐剧中的歌曲演唱多用流行风格,而歌剧中的歌曲多用美声或民族风格(特指中国歌剧)音乐剧中的舞蹈多为唱者自舞,而歌剧中的舞蹈多为单纯的舞蹈表演。
(3)在音乐剧中,歌曲有什么样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增加戏剧表现力。
(4)《总有一天》在剧中开篇与结尾演唱,在两个场景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开篇时重在突出对未知的希冀与探索,而结尾却表达了一种分离的痛苦与刻骨的思念。
(5)通过欣赏《总有一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一步分析,深入体会。同时,讲述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4、再一次聆听《总有一天》,更深入的感受体会作品。
四、实践与创造
完成课后第21页第四题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雪域天音
《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活动,并认真探讨其音乐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学唱《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能用自然、平稳、有控制力的声音及委婉抒情的情绪模仿“弦子”的风格演唱歌曲。
重点:倚音、节奏
难点:1、附点的唱法2、倚音的作用及唱法 3、用藏族民族特色风格演唱4、一字多音 课型:教唱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音乐式的问好、创设情境。
二、新课教授
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放一首歌曲,听完之后呢,请同学来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多媒体播放《卓玛》
师:听完了这首歌,那么请同学告诉我,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那你们是从哪里听出,这是一首藏族的歌曲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今天呢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个民族,去感受一下藏族的民族风情。首先呢,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藏族这个名族。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族人跟我们这里的人吃的不一样,他们吃糌粑、青稞酒、酥油茶。他们信佛。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那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藏族的民歌,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歌,听完之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这是什么拍子的歌。
播放《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这是一首2/4拍的一首歌,那么这首歌呢是一首弦子,请大家看一下书上的定义,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一起把歌词一起朗读一下
师:在这首歌里还出现了反复记号,我请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反复记号的作用。下面听老师唱一遍,大家拿出手,帮老师打拍子。
下面大家跟着旋律来把歌词朗读一次,尤其要注意那些一字多音的地方。有反复记号大家记得反复。现在我们来唱一下这首歌。
教师教唱歌曲。
学生练习。
第三单元《雪域天音》——《天路》
课题:欣赏《天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天路》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诠释和表现,提高创造力。
教学重点:学唱《天路》,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讲授法、视听结合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二)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作好情感铺垫。);
(三)师生问好!
二、导入:
(一)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
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们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
乐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
藏族歌曲——《天路》(多媒体显示)
(二)请学生描述一下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再由教师补充。(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被称
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三)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风光画面。
三、新课教学:
(一)教唱歌曲。
1、播放韩红演唱的《天路》视频,整体把握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
2、分两部分跟录音哼唱;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并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二段体);
4、欣赏合唱曲《天路》(右手挥拍),让学生分析比较,更喜欢哪种形式的演唱,为什么?(韩红的
演唱能将个人风格、歌唱技巧及时代特点完美地融为一体,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而巴桑的演唱声音纯
净,藏族风格比较鲜明。)
5、分析促使藏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6、提问:“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天路》?”
7、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朗诵、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有表情地演唱。
(二)歌曲欣赏。
1、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
2、欣赏歌曲《公仆赞》,并讲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感人故事。
四、拓展学习:
五声调式:我国古代将1(do )、2(re )、3(mi)、5(sol)、6(la)叫做“宫、商、角(jue)、徴(zhi)、羽。”分别以这五个音为主音构成的五种调式。(详见P55)
五、教师总结:
太阳和月亮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光明。藏族和汉族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最后,学生在歌曲《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欣赏《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出《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种不同的题材,说出这两首的不同之处;西藏舞蹈的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西藏音乐的风格,体会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爱戴和尊敬孔繁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视频、图片更深入的了解西藏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西藏音乐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上节课的作业:收集西藏歌曲 老师问:西藏还有那些歌曲?
老师补充:《青藏高原》、《圣地拉萨》、《格桑拉》、《青海湖》《坐上火车去拉萨》、《青海人》、《桑吉卓玛》、《天路》、《乃宁桑珠庙会》等
二、 聆听歌曲《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玛勒火》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理解歌曲含义;解释囊玛。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先让学生哼哼旋律,解释推谢是什么意思,理解歌词;再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 与《阿玛勒火》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
3、欣赏完两首歌曲;
老师问:《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歌曲有什么不 同?
三、 欣赏西藏舞蹈:
1、 放西藏舞蹈视频;西藏的舞蹈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简单地学学西藏的舞步。
四、 总结:
我们通过歌舞亲身体验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也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西藏音乐的独特风格。(主要通过《正月十五那一天》与《阿玛勒火》的对比,和舞蹈欣赏,来了解西藏的歌舞。)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祖国》
2、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我的祖国》
难点:能够流畅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式:借组多媒体展示音画、运用对比、感受体验、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模唱法。
教 具:多媒体平台、课件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然后师生问好。
二:情景导入:
1、直接欣赏一组我沃尔塔瓦河的风光图片然后提问?刚才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是哪一条河流?
2、通过介绍捷克共和国的沃尔塔瓦河引出作者斯美塔那同时引出本堂课的歌曲《我的祖国》。
三:新课教学:
(一)、学唱旋律
1、 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
(1)、歌曲的速度?
(2)、彩色标注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2、模唱《我的祖国》的第一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的发声,纠正她们的问题。
3、模唱第二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低音的演唱。(音高落下,但声音的位置不变)
4、模唱第三部分旋律。
5、完整哼唱第一乐段。
6、再一次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
(1)、歌曲的情绪?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 《我的祖国》
(2)、第二段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引入转调的概念。
7、模唱第二段旋律。同时处理最后的渐弱句。
8、完整哼唱全曲旋律。为学唱歌词做好准备。
(二)、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在这一遍将处理学生不正确的地方。并且处理学生的气息。
2、分组演唱歌曲。第一句一起唱,第一段第一遍歌词女生唱,第一段第二遍歌词男生唱,第二段歌词一起唱,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第二段的情绪和前面的对比。
四、情感升华
1、让学生分析歌词中描述了哪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们国家有哪些壮丽的风景? 然后创设情境:加入当初抗战失败,那么今天我们还流浪在异国他乡,只能通过电视看到自己祖国的壮丽河山,那是怎样的心情?不过很庆幸我们胜利了,今天能够幸福地在自己的国土愉快的学习生活,那么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祖国的这份情感用你们的歌声尽情地表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五、课后练习(这个环节如果时间允许,将在课堂进行,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布置成课后练习。)
用《沃尔塔瓦河》的前两句旋律,填写歌词,题材不限。填写时注意三个原则:
1、 一音对一字
2、 一条连音线对一字
3、 句尾押韵
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1、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中表达的感情及所蕴涵的美好意境,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表达的感情和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演唱和聆听了一些歌颂祖国的爱国歌曲,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外国朋友是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二、放送《沃尔塔瓦河》主题歌曲。
1、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它的旋律优美、委婉如歌,知道它是哪个国家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它是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曲,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
2、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它描绘了什么景色? (这首旋律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e 小调,它描绘了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选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是六首交响诗中最通俗、最受欢迎,也是在世界乐坛上代表捷克民族音乐之魂的一首)。
三、简介斯美塔那和他的代表作《沃尔塔瓦河》
四、让我们通过分段赏析,来沃尔塔瓦河上作一次音乐之旅吧!
1、两个源头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
2、沃尔塔瓦河
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
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主题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
3、森林狩猎
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节奏来表现。(圆号、小号来表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
4、乡村波尔卡午曲
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大家拍唱下面的节奏„„。请问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5、月光下水仙女起午(投影旋律)
夜幕降临(大管)。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午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女同学哼唱旋律)。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色彩如何?
6、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 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
7、圣约翰峡谷
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请听用什么乐器表现?力度和情绪又如何?(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
8、宽阔的沃尔塔瓦河
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 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9、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
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
10、唱一唱《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和歌词(轻唱)
五、完整地欣赏全曲 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完成:A 、用诗歌描绘你聆听音乐的感受 B 、为月亮、水仙的舞蹈画面画出旋律线
图画展览会
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 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个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以“U ”型方阵入座。
2、左中右三个方阵各请一名同学抽一签。(数字号码将为课程中的表演、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 今天,我们就将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 点题,出示课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哈特曼 音乐 —— 音画作品 —— 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课件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音乐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 初听《漫步主题》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音乐。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钢琴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音乐。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钢琴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音乐主题进行视谱演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依次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三幅作品。三幅绘画作品我们将按照抽签号码,分别邀请各方阵的同学配合老师来进行现场解说与介绍。
5、首先,第一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课件)老师只给看5秒钟立即关闭图片。请左边方阵同学回答。
提问:刚才这幅画面中有哪些建筑?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些什么?
6、分段播放音乐《基辅大门》,当听到音乐中提供了某些线索时立刻举手示意,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建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适当引导,借用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答题。
7、听赏完毕小结,再次打开PPT观看图片,对比音乐与绘画作品的吻合程度,强调在艺术领域中除了美术外,也可以用音乐的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注意音乐还中隐约出现了“漫步主题。”
8、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第二幅图片(课件)。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9、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10、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课件)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11、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人物 戈登堡 什缪耶尔
主题
情绪
力度
乐器
旋律
画面内容
12、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音乐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3、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音乐,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4、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音乐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5、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最好的方阵加分。
16、听着轻柔的“漫步主题”音乐,我们来到今天要欣赏的最后一幅图画作品前。图画作品的标题叫《牛车》,但这幅画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同学们的手中。
17、这最后一幅画先要请大家认真去听,继续利用分析音乐要素的方法对穆索尔斯基的这段音乐进行赏析,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哈特曼的这幅图画作品了。
18、完整播放《牛车》音乐。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最大程度发挥想象,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给予一些小的提示来帮助同学感受画面。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聆听分析音乐要素中的乐器、音区、旋律、力度等特征。
19、音乐结束,请同学拿出带来的纸张和笔,根据刚才的分析与欣赏,当场进行简笔绘画。请两位右边方阵的同学到黑板上现场作画。教师根据音乐要素对应呈现的画面给予点评,并请大家欣赏原作(课件)。
(四)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欣赏了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首音乐作品。三首音乐都有与之对应的绘画作品,而且三首音乐都在描写和描绘着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不同的自然景物,像这类型的描绘性的交响诗就被称为“音画”。点击课件,再次出现课题PPT 画面。贯穿这些画面的则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漫步主题》。回忆轻声哼两句,加以巩固复习。 以上环节目的:课程结束前的小结,帮助学生再回顾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欣赏过的音乐,通过回忆帮助大家再次明确理解何谓“音画”这种音乐体裁。
(五) 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并完成《牛车》的简笔画,下周课前交。
2、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下周课将资料带来进行交流。
《黄鹤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 2、能听辨各乐器的音色。
3、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听辨各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聆听艺人老马、黄鹤的主题音乐
1、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音乐
(1)第一次聆听,说说在吹这段音乐时,你能感受到老马的心情吗?
(2)简介笛
(3)第二次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 ,你能模仿吹笛子的姿势和老马一起吹吹笛子吗?
2、聆听黄鹤舞蹈主题
(1)第一次聆听,说说和老马的主题比较,这段主题的速度、力度、情绪有什么不同?
(2)简介竖琴
(3)复听黄鹤舞蹈主题
三、故事结合音乐聆听全曲
1、初听引子主题
(1)说说这段旋律让你感受到怎样的画面? 江南水乡,风景秀丽宜人,乡亲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2)第二次聆听引子主题,说说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
(1)第一次聆听,说说艺人老马在表演时的心情?
(2)你是怎样从音乐中体会到心情的?速度、力度?
(3)艺人老马在离去前味乡亲们画了一只黄鹤,黄鹤画好后发生什么事情?
3、聆听黄鹤舞蹈主题
(1)第一次聆听,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为乡亲们唱歌跳舞
(2)第二次聆听,和音乐一起动动
4、聆听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主题
(1)你觉得音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2)唱唱这个主题音乐
(3)复听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感受音乐情绪
四、介绍作者
五、整聆听全曲
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乐曲。在出现由笛子和竖琴演奏的乐段可以边跟着音乐模仿这两种乐器的演奏。其它乐段跟着音乐轻轻地进行哼唱。
六、小结
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
【教学内容】合唱《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聆听、感受、体验、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以及二声部和声演唱的音色之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体验、模仿、声部合作等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
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聆听其他声部,建立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唱(体验)歌曲,并能够自然流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彩云追月》,体会民族器乐曲旋律韵味。贯穿歌曲始终的切分节奏的学习。
【教学难点】
能用统一、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的二声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和声
1、聆听音乐
播放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课件播放《彩云追月》的伴奏音乐)
听后,师用语言引导:老师看同学们都被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意境? (学生展开想象,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2、感受和声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感受
师引导:一起来倾听这夏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谱,并播放歌曲《彩云追月》的范唱。) (完整聆听歌曲《彩云追月》,学生边欣赏边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师引导学生回答: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或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动人的场面?歌曲有一个富有动感的名字叫?
引出课题《彩云追月》,并板书课题。
2、教师范唱
师范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并引导学生回答:这段旋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与学生边唱边划旋律线边做分析,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开始一句的旋律线是上行的,像月亮慢慢升起,接下来好似月亮穿过山峰,穿过云层那种富有动感的形象。
6 1 6 53 5 的旋律出现了几次? 生回答:3次,同样
3 5 3 21 2 也出现了多次,像这样的创作手法叫重复。
师:作曲家为什么用这种创作手法?重复的作用是什么?它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师生共同总结,重复更加强调了这种月亮穿梭在云层中富有动感的形象以及层层递进的激动情感。
边唱边感受,教师顺势引导:它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学生边唱边随老师击打节奏体验这种节奏型,引出切分节奏,始终贯穿整首歌曲,板书:x x x
教师演唱不带切分的旋律与带切分节奏的旋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哪一种更能够表现出月亮穿梭在云层中富有动感的形象?
3、填词演唱
学生随琴轻声的填唱一、二部分的歌词。
4、完整演唱 教师弹前奏,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在前奏或间奏处用“x x x x x ”的节奏型用响舌的方式,为歌曲伴奏。(此处学生不停,教师随着学生弹舌的节奏自然进入)
5、再次聆听范唱录音
师引导:《彩云追月》是一首合唱歌曲,你们听一听歌曲哪一部分运用了齐唱,哪一部分运用了二部合唱?
6、感受学唱二声部
学生随琴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并问学生是不是很熟悉,新课之前我们已经感受过这段和声。
学生随琴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数遍,然后轻轻填词感受,并将学生分组分声部分别练习两个声部的旋律和唱词,生生配合互换演唱高、低声部,提示学生用平稳连贯、整体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7、跟伴奏完整的演唱:合唱《彩云追月》,全体起立,教师指挥。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
三、欣赏与探索
1、简介作品作者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就能把二声部合唱唱的如此轻松、和谐、优美,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么优美的歌曲,它其实是一首民族民间器乐曲填词而成的,是由谁填词?
2、欣赏超级女声版《彩云追月》
师引导:这首器乐曲被许多音乐家们再度创作,传唱,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其他版本的歌曲《彩云追月》,让我们一听为快吧!
四、拓展升华
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的现场演奏版录像。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
雨打芭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及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并认识了解《雨打芭蕉》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喜欢我国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广东音乐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情景
1. 现在在国际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中国女子民乐乐团,她们演奏了刚才那首动听的曲子,这个乐团叫什么名字?
2. 她们用我们最淳朴的民族乐器演奏了很多好听的乐曲,你知道这个乐队里面有哪些民族乐器吗?
3. 现在我们欣赏一首民族器乐曲《雨打芭蕉》 认真思考回答:
二、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欣赏
(一) 初听《雨打芭蕉》
1. 播放《雨打芭蕉》,并提出问题:
(1)、乐曲情绪?
(2)、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民族乐器,乐曲里还出现了哪样特殊的乐器?
2. 介绍请学生展示:广东音乐概念。
3. 既然说到了广东音乐,我们再来聊一聊他的发祥地:广东。 1. 积极聆听,感受音乐。说出基本情绪及演奏乐器。介绍高胡。
(二) 复听《雨打芭蕉》
1、该曲结构具有连续性,很难将其断然的划分成几个段落,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它分成3个部分欣赏(出示课件) ,总结每一段描绘的场景画面。
2、学唱第一部分旋律(教师出示课件上的旋律并弹奏)
3、一边学唱一边体验广东音乐的乐句特点。
三、延伸拓展 实践与创造 :
1、你还知道广东音乐的哪些些乐曲?2. 那现在来欣赏另外几首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紫竹调》《旱天雷》等的片段(教师用扬琴弹奏)。
2、总结广东音乐的特点:
3、现在是广东,春天的一个早晨,大家坐在一个舒适的茶馆里吃“早茶”,耳边萦绕着舒缓柔美的广东音乐,请大家用绘画,表演,歌唱,方言舞蹈等形式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成四组,可选用任意一种姊妹艺术展示。
5、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教师课件展示)
1. 、广东音乐的概念
2. 、广东音乐的特点
3、 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
4、《雨打芭蕉》的旋律 学生自己总结加深印象
五、课堂小 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如一支奇花独立于世界上,其民族器乐更为世人所慨叹。曾有许多次的民乐团到国外演出时,刚一结束,手中的乐器就被台下的观众“抢夺”去,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就这么一根竹子或木头,上面挖了几个洞或这样一做,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这节课学的广东音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欢乐歌》
一、导入
1、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图。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刚才画面上的地方好多同学可能都去过、看过,你们知道是哪里的风光吗?能描述一下吗?
二、欣赏《欢乐歌》
1、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美过江南的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不光有如此秀美的风景还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般的丝竹音乐。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欢乐歌》,请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其中的一些乐器。(多媒体出示乐器)
3、 这些乐器小、轻、细、雅具有委婉、明快、圆润、优美的特征。在江苏南部,浙江以及上海一带给这些乐器的合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江南丝竹。江南丝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人云:“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由此可知,江南丝竹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式的“轻音乐、室内乐”。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感受一下这些乐器组合产生的美妙旋律!同时体会乐曲的情绪(再听乐曲)
4、 师:在刚才演奏的丝竹乐队中你们知道哪些乐器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5、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是这样的:“丝”一般指二胡、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乐器,“竹”是指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乐器,还有一些如鼓、板鼓、碰铃等乐器为它伴奏。有没有听出乐曲的情绪变化?
谁来说说“慢”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一重场景呢?“快”呢?下面让我们再来分段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两段不同的情绪变化。
6、同学们刚才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乐曲中始终有一段主旋律在反复出现?今天,我们特意请来了梁老师用笛子来给大家了演奏一下主旋律。
7、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欢乐歌〉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队的演奏模仿动作。
三 、拓展欣赏《紫竹调》
1、欣赏完〈欢乐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江南丝竹了?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演奏风格与江南丝竹极为相近的轻音乐〈紫竹调〉。一起来听听看!听完说一说乐曲的情绪。
2、 这首轻音乐《紫竹调》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流畅! 下面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轻音乐《紫竹调》和我们刚才欣赏的民乐合奏〈欢快歌〉,用这边四个词组中哪些适合概括这两首作品的风格?
3、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紫竹调》,感受一下江南音乐的优美旋律!(播放MTV )
四、教师小结
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之《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常用的民族乐器的形状、音色,并熟悉乐曲的主题,体会乐曲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放在对乐曲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的体会上。
教学方法:采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动手绘画、动脑思考,并通过讨论、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意境。
媒体设计: 1、录音机、投影仪
2、民族乐器挂图,并于课前贴在教室周围的墙上。
3、学生用乐器:竖笛、三角铁、碰铃、双响筒等
4、学生自备彩笔、纸张
教学过程:(课前将学生分成拉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乐器组,分别按小组位置坐好。) 导入新课:
1、 教师用箫吹奏乐曲的主题片断。
提问:这是一件什么乐器?这是是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刚才吹奏的是一首什么风格的乐曲?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板书课题) 新授部分
1、向学生简介乐曲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古典琵琶独奏曲改编的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教师用投影打出乐曲结构及各段的小标题:⑴、江楼钟鼓 ⑵、月上东山 ⑶、风回曲水 ⑷、花影层叠 ⑸、渔歌唱晚 ⑹、迴澜拍岸 ⑺、欸乃归舟 ⑻尾声
3、教师提问并初听《春江花月夜》
⑴问题:1、你听出了哪些民族乐器?琵琶、箫、二胡、扬琴、锣、笛子、木鱼等。
2、每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初听乐曲(播放录音)
⑶总结归纳:1、由于课前已经在教室四周贴上了民族乐器的图片,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揭下各组讨论所认定的乐器,再由教师在黑板上按乐队的编制和座次贴上去,形成一幅完整的乐队分类及座位图,使同学们一目了然。
2、每段的结尾都相同,即:2 32 1231| 2 -|(这一步既使学生复习了民族乐器的外形,又听辩了民族乐器的音色,同时又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
4、分段听乐曲(播放录音)学科整合
方法:把全体同学分成八组,每组准备好彩笔和纸,教师边播放乐曲边描述每段的音乐形象(比如第一段:“江楼钟鼓”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琵琶清脆的弹、拨模拟着鼓声由远及近、由慢渐快,箫吹奏出轻巧的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加上其他的丝竹乐器,奏出了优美委婉如哥的主题,描写了一派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景象),然后每组同学根据教师的描述,画出一个小标题所描绘的景色,最后把所有的图画按标题顺序依次排列贴在黑板上,便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的风景画卷。(这一步通过学生动手绘画,加深了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复听乐曲(播放录音)
让同学们根据标题的提示,一边欣赏图画所描绘的风景,一边领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通过欣赏、比较,总结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是——春光明媚、恬静秀丽、花好月圆。(教师板书)
第三部是巩固阶段:教师先带领学生视唱第一、第五两段的主题,然后一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乐曲的主题,学生不能吹奏的地方教师用箫来演奏,其他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伴奏。
第四部是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使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也使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之林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东方之珠》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东方之珠》,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并在听辨、学唱、思考、交流、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2 、主动了解香港的相关历史知识,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 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实践初步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主动去参与学习,进而获得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突出本单元 “ 祖国统一 ” 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九)教学过程 伴随《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学生走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1 、师生问好。
2 、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七子之歌》,同学们还知道 “ 七 子 ” 除了澳门以外,还有哪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闻一多先生在这部组诗的每一首末尾都有 “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一句话,以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词曲作者心向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那么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欣赏一首同类主题的歌曲 ---- 《东方之珠》。
3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香港有特点的景点、建筑图片。(课件背景音乐为 《东方之珠》)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香港美丽的景色、风光。 (师生互动,共同欣赏香港的典型建筑、景点等图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初听歌曲《东方之珠》)
4 、展示学生自己搜寻的相关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师归纳小结:香港地区位于珠江口东侧,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围岛屿。因盛产沉香而得名香港,又名香江、香海。是我们祖国美丽的 “ 东方之珠 ” 。 5 、欣赏录音《东方之珠》
教师播放录音,(出示投影《东方之珠》词谱)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东方之珠,注意边欣赏边体会,这首歌曲表达了 什么样的情绪和意境? (欣赏过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6 、随琴演唱 “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让 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7 、教师小结:作者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 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之情。
8 、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
师:通过刚才的演唱和欣赏,再加上你以前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你认为这首歌 曲最好听、最感人的是哪几句?你能不能试着唱唱?(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成) 师: “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 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东方之珠 ---- 香港 的无比爱恋之情 “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 多次的强调,深刻揭示了香港同胞同为炎皇子孙,渴望归依祖国怀抱、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从而将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这么深沉、这么情真意切的一首《东方之珠》是谁创作的?(学生回答 ---- 罗大佑)
9 、作者介绍 ---- 罗大佑 师:你们对于罗大佑熟悉吗?(若熟悉由学生介绍,若不熟悉教师演唱《童年》、 《明天会更好》)
10 、课件演示罗大佑相关内容:创作歌曲《童年》、《明天会更好》等。
11 、再次复听歌曲《东方之珠》,播放 VCD 影片,学生跟随演唱,并要求学 生注意
歌曲可分为几部分?(学生答)
12 、实践分析歌曲的结构(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分析)
师:一首歌曲的结构跟它的旋律有关,根据歌曲中出现的各部分的旋律的不同, 将其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就如同分析一篇文章,要将其分成几个段落或层次一样),再将每个层次或段落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成为歌曲的结构。下面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结构。
13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
14 、表现歌曲,分组对歌曲进行实践创造
( 1 )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分男女声部,随 VCD 伴奏进行演唱。
( 2 )男女生对唱表演,高潮部分大家合唱跟随。
( 3 )分组进行实践创造:伴舞、伴奏、伴唱、演唱等,对歌曲进行 “ 二度
创作 ” 。
15 、过渡欣赏《鼓浪屿之波》
师:我们学唱了深情的《七子之歌》,欣赏了动听的《东方之珠》,也知道澳门 和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可我们国家还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 台湾至今仍没有回归大陆,祖国人民期盼着台湾同胞的回归,台湾同胞也同样渴望着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你们听:(播放《鼓浪屿之波》)
16 、启发学生情感 师: “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唱不尽骨肉情长,舀不干海峡
的思乡水,思乡 水鼓动波浪 ” 表达了两岸同胞间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 17 、小结:多少人用 “ 浓得化不开 ” 的乡愁,呼唤着亲人和故乡。而词曲 作者正是用这情真意切的《鼓浪屿之波》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之情。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经苍桑,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的回归也已指日可待,但回归的历程仍然需要我们做出艰辛的努力,期望就在你们的身上,为了祖国统一,为了民族的昌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单元《多彩音乐剧》
教学内容《雪绒花》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教学目标和我对教材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热爱影视音乐,初步了解多声部合唱;
2、能力目标: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雪绒花》,并用和声效果演唱两个声部的《雪绒花》;
3、情感目标:体会主人公演绎《雪绒花》的情感并能以满怀热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对二声部的演唱声音和谐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音乐之声》当中的插曲《DO re mi》片段,听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Do-Re-Mi 》的来历,从而引出美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之声》,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歌曲
叫什么名字?从而导入新课《雪绒花》。通过课件出示主题《雪绒花》,接着出示作品的简介。
二、展开教学:
第一遍聆听带上自己的理解朗读歌词,再听伴奏朗读并思考其节奏型;第二遍聆听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第三遍聆听引导学生感受3拍子的旋律起伏及强弱规律,并用手打出3/4拍子,并教会学生3拍子的指挥技巧,第四遍聆听引导学生感知歌曲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唱: 让学生按各自嗓音的条件分出高低音两个声部,分好声部后跟钢琴学唱分声部合唱歌曲《雪绒花》,并感受意境,练习歌曲。
三、深入环节:
欣赏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的《雪绒花》:上校和他的孩子们,还有家庭教师,一场家庭派对上演。《雪绒花》的欣赏与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和音乐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一种怎样的氛围:在剧末,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了这首《雪绒花》。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令人震撼,歌曲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奥地利人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四、创编环节:完成歌曲节奏型改编游戏,巩固节奏乐理知识,并调动同学能动性。
五、课堂小结:本课通过学习《雪绒花》,学生已基本掌握三拍子音乐的律动并能用动人的歌声来演唱歌曲,同时解决了八分休止的节奏型。也让同学们学会了雪绒花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声》其中他的音乐片段
回忆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提问式导入
下面播放两个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剧?歌剧?是音乐剧?
媒体播放《白毛女》片段 《如果·爱》片段
二、音乐剧的基本知识
媒体播放音乐剧《猫》片段,看完音乐剧片段之后, 回答这些问题:
1. 什么是音乐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 )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2. 音乐剧起源的时间和国家?
17世纪~18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
中间”的艺术形式,于是就诞生了音乐剧。 (师生互动,对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共同欣赏《猫》等图片。)
三、 欣赏音乐剧《猫》
1. 作者简介: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 ) 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48年3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皇家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钢琴教师之家, 就读于马格德林学院。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 《巨星耶稣基督》。
《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 为何音乐剧《猫》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走进百老汇,领略猫的魅力。
2. 剧情介绍(戏剧元素)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九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好的剧情能够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像。通过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故事是来源于生活,《猫》的世界就是一个浓缩的人类社会。《猫》的社会就是一个现代寓言。)
3. 音乐《猫》中的舞蹈元素
播放《猫》中的舞蹈视频。(让学生讨论舞蹈在音乐剧中的作用)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为了传达剧情,编导们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场面来表现猫的不同特征和性格。这里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
4.音乐剧《猫》中的音乐元素
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欣赏过后,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表述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播放《回忆》两个视频
5. 舞台美术
据介绍,在百老汇的音乐剧中,绝大多数制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资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面貌,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首先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妆也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形象逼真。 课件展示:其中一些猫化妆前后对比
(观看《通往就重天》片断, 学生深深的被导演创造出梦幻般的舞台效果折服。小小的舞蹈居然能隐藏如此多的“秘密”。)
6.欣赏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播放《音乐之声》、《红磨坊》视频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作业:
让学生分组在课后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了解音乐剧。接找让学生模仿或创作表演《猫》,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把音乐剧的知识在运用到自己的创作时间中。
教学内容:欣赏《总有一天》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乐剧的表演形式。
2.过程与方法:感受音乐剧的经典片段,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表现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仿音乐剧的形式表演,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培养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听、看音乐剧,体会音乐剧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音
乐剧的表演形式。
重点难点:感受音乐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剧情介绍 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
师: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休闲和娱乐的方式了,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在课余时间你喜欢采取哪些方式放松、休闲呢?
学生自由发言。
二、音乐剧欣赏
1、欣赏
师:看电影也是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电影片段,我们来看看。(出示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有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两首歌曲同出于哪一部电影呢?歌曲的名字你知道吗?这部电影是根据哪部经典音乐剧改编的呢?
2、了解音乐剧的相关知识。
师:音乐剧亦称为“音乐喜剧”、百老汇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发展而成的一种娱乐性音乐体裁。概括的说,音乐剧是一种歌、舞、演并重的现代舞台综合艺术形式,常以叙事为主的戏剧,结合优美通俗的人声歌唱和多样化的舞蹈形态动作来进行表演,其内容轻松,音乐通俗易懂,体裁内容广泛。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戏剧界人士终于发现世界上的音乐剧不仅有动人的故事、赏心悦目的歌舞、令人炫目的舞台,而且,这些载歌载舞、又说又唱的舞台形式,在艺术构成上与我国的戏曲非常接近。于是他们引进欧美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和优良剧目,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剧有效嫁接,产生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本土音乐剧艺术。
师:音乐剧表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请你来说说音乐剧表演包括哪些表演形式?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3、概述音乐剧及发展。
4、欣赏经典剧目《金沙》-----《总有一天》
三、欣赏分析
1、学生讨论欣赏后的感受。
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3、教师提出问题:
(1)作品《总有一天》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作品的演唱风格为流行风格。
(2) 歌剧与音乐剧的声乐演唱和表演形式有什么不同?
音乐剧中的歌曲演唱多用流行风格,而歌剧中的歌曲多用美声或民族风格(特指中国歌剧)音乐剧中的舞蹈多为唱者自舞,而歌剧中的舞蹈多为单纯的舞蹈表演。
(3)在音乐剧中,歌曲有什么样的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增加戏剧表现力。
(4)《总有一天》在剧中开篇与结尾演唱,在两个场景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开篇时重在突出对未知的希冀与探索,而结尾却表达了一种分离的痛苦与刻骨的思念。
(5)通过欣赏《总有一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吗?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一步分析,深入体会。同时,讲述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4、再一次聆听《总有一天》,更深入的感受体会作品。
四、实践与创造
完成课后第21页第四题
五、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 雪域天音
《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能积极参与相关音乐活动,并认真探讨其音乐内涵。提高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学唱《献上最洁白的哈达》能用自然、平稳、有控制力的声音及委婉抒情的情绪模仿“弦子”的风格演唱歌曲。
重点:倚音、节奏
难点:1、附点的唱法2、倚音的作用及唱法 3、用藏族民族特色风格演唱4、一字多音 课型:教唱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音乐式的问好、创设情境。
二、新课教授
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放一首歌曲,听完之后呢,请同学来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多媒体播放《卓玛》
师:听完了这首歌,那么请同学告诉我,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那你们是从哪里听出,这是一首藏族的歌曲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么今天呢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个民族,去感受一下藏族的民族风情。首先呢,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藏族这个名族。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以从事畜牧业为主。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族人跟我们这里的人吃的不一样,他们吃糌粑、青稞酒、酥油茶。他们信佛。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那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首藏族的民歌,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歌,听完之后我请同学来回答一下这是什么拍子的歌。
播放《献上最洁白的哈达》
这是一首2/4拍的一首歌,那么这首歌呢是一首弦子,请大家看一下书上的定义,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一起把歌词一起朗读一下
师:在这首歌里还出现了反复记号,我请个同学来回答一下,反复记号的作用。下面听老师唱一遍,大家拿出手,帮老师打拍子。
下面大家跟着旋律来把歌词朗读一次,尤其要注意那些一字多音的地方。有反复记号大家记得反复。现在我们来唱一下这首歌。
教师教唱歌曲。
学生练习。
第三单元《雪域天音》——《天路》
课题:欣赏《天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天路》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诠释和表现,提高创造力。
教学重点:学唱《天路》,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讲授法、视听结合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播放歌曲《走进西藏》;
(二)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作好情感铺垫。);
(三)师生问好!
二、导入:
(一)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
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们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
乐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
藏族歌曲——《天路》(多媒体显示)
(二)请学生描述一下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再由教师补充。(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被称
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三)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风光画面。
三、新课教学:
(一)教唱歌曲。
1、播放韩红演唱的《天路》视频,整体把握藏族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感情气质;
2、分两部分跟录音哼唱;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并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构(二段体);
4、欣赏合唱曲《天路》(右手挥拍),让学生分析比较,更喜欢哪种形式的演唱,为什么?(韩红的
演唱能将个人风格、歌唱技巧及时代特点完美地融为一体,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而巴桑的演唱声音纯
净,藏族风格比较鲜明。)
5、分析促使藏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1)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2)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6、提问:“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天路》?”
7、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朗诵、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有表情地演唱。
(二)歌曲欣赏。
1、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
2、欣赏歌曲《公仆赞》,并讲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感人故事。
四、拓展学习:
五声调式:我国古代将1(do )、2(re )、3(mi)、5(sol)、6(la)叫做“宫、商、角(jue)、徴(zhi)、羽。”分别以这五个音为主音构成的五种调式。(详见P55)
五、教师总结:
太阳和月亮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光明。藏族和汉族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最后,学生在歌曲《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欣赏《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西藏的风土人情,以及西藏音乐风格特点和西藏舞蹈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出《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种不同的题材,说出这两首的不同之处;西藏舞蹈的特点。
3、情感目标:感受西藏音乐的风格,体会西藏新面貌和西藏人民爱戴和尊敬孔繁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视频、图片更深入的了解西藏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西藏音乐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上节课的作业:收集西藏歌曲 老师问:西藏还有那些歌曲?
老师补充:《青藏高原》、《圣地拉萨》、《格桑拉》、《青海湖》《坐上火车去拉萨》、《青海人》、《桑吉卓玛》、《天路》、《乃宁桑珠庙会》等
二、 聆听歌曲《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玛勒火》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理解歌曲含义;解释囊玛。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先让学生哼哼旋律,解释推谢是什么意思,理解歌词;再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 与《阿玛勒火》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
3、欣赏完两首歌曲;
老师问:《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两首歌曲有什么不 同?
三、 欣赏西藏舞蹈:
1、 放西藏舞蹈视频;西藏的舞蹈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简单地学学西藏的舞步。
四、 总结:
我们通过歌舞亲身体验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也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西藏音乐的独特风格。(主要通过《正月十五那一天》与《阿玛勒火》的对比,和舞蹈欣赏,来了解西藏的歌舞。)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我的祖国》
2、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我的祖国》
难点:能够流畅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式:借组多媒体展示音画、运用对比、感受体验、讨论交流等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模唱法。
教 具:多媒体平台、课件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音乐走进教室,然后师生问好。
二:情景导入:
1、直接欣赏一组我沃尔塔瓦河的风光图片然后提问?刚才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是哪一条河流?
2、通过介绍捷克共和国的沃尔塔瓦河引出作者斯美塔那同时引出本堂课的歌曲《我的祖国》。
三:新课教学:
(一)、学唱旋律
1、 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
(1)、歌曲的速度?
(2)、彩色标注的符号是什么意思?
2、模唱《我的祖国》的第一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的发声,纠正她们的问题。
3、模唱第二句旋律。这个环节将处理学生低音的演唱。(音高落下,但声音的位置不变)
4、模唱第三部分旋律。
5、完整哼唱第一乐段。
6、再一次欣赏《我的祖国》并思考问题:
(1)、歌曲的情绪?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 《我的祖国》
(2)、第二段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将引入转调的概念。
7、模唱第二段旋律。同时处理最后的渐弱句。
8、完整哼唱全曲旋律。为学唱歌词做好准备。
(二)、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在这一遍将处理学生不正确的地方。并且处理学生的气息。
2、分组演唱歌曲。第一句一起唱,第一段第一遍歌词女生唱,第一段第二遍歌词男生唱,第二段歌词一起唱,通过这个环节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第二段的情绪和前面的对比。
四、情感升华
1、让学生分析歌词中描述了哪些内容?通过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们国家有哪些壮丽的风景? 然后创设情境:加入当初抗战失败,那么今天我们还流浪在异国他乡,只能通过电视看到自己祖国的壮丽河山,那是怎样的心情?不过很庆幸我们胜利了,今天能够幸福地在自己的国土愉快的学习生活,那么请同学们把自己对祖国的这份情感用你们的歌声尽情地表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五、课后练习(这个环节如果时间允许,将在课堂进行,如果时间不允许则布置成课后练习。)
用《沃尔塔瓦河》的前两句旋律,填写歌词,题材不限。填写时注意三个原则:
1、 一音对一字
2、 一条连音线对一字
3、 句尾押韵
沃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1、通过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中表达的感情及所蕴涵的美好意境,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的品味和修养。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表达的感情和美好意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演唱和聆听了一些歌颂祖国的爱国歌曲,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外国朋友是用怎样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二、放送《沃尔塔瓦河》主题歌曲。
1、这首歌曲大家熟悉吗?它的旋律优美、委婉如歌,知道它是哪个国家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它是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曲,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
2、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它描绘了什么景色? (这首旋律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e 小调,它描绘了捷克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选自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是六首交响诗中最通俗、最受欢迎,也是在世界乐坛上代表捷克民族音乐之魂的一首)。
三、简介斯美塔那和他的代表作《沃尔塔瓦河》
四、让我们通过分段赏析,来沃尔塔瓦河上作一次音乐之旅吧!
1、两个源头
沃尔塔瓦河的源头是流经森林的两条小溪,一条清凉,一条温和,倾听作者用什么乐器和音色,哪种音型来描绘?
2、沃尔塔瓦河
两条小溪汇合在一起向前奔流,逐渐充满力量形成巨大洪流,这就是沃尔塔瓦河的主题——
一支朴素的捷克民歌,充满迷人的诗意和壮观的美。(主题以大小调交替方式显示)
3、森林狩猎
音乐的洪流继续向前奔腾,它们穿过回响着猎人号角的森林,倾听作者用了什么乐器,什么音色、节奏来表现。(圆号、小号来表现,大调色彩、八六拍的节奏)
4、乡村波尔卡午曲
一个村庄出现在河岸上,传来民间波尔卡午曲,它纯朴、明朗、典雅、活泼,表现了村民们的婚礼场面。大家拍唱下面的节奏„„。请问乐曲用了何种乐器?什么样的力度变化?(单簧管和小提琴,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给人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去的感觉)
5、月光下水仙女起午(投影旋律)
夜幕降临(大管)。这段音乐描绘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水仙女的午蹈,宁静而又神秘,表现在朦胧的月色中,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河中出现,悠扬地歌唱。(女同学哼唱旋律)。请问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色彩如何?
6、沃尔塔瓦河
沃尔塔瓦河继续向前奔流,逐渐紧 张起来的音乐,预示人们即将遇到险恶的考验。
7、圣约翰峡谷
喻示着捷克人民不畏强暴、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沃尔塔瓦河经过险峻的峡谷时,与拦路巨石顽强地搏斗。请听用什么乐器表现?力度和情绪又如何?(乐队全奏、铜管乐、打击乐突出,力度加强,情绪紧张)
8、宽阔的沃尔塔瓦河
这是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重新奔腾,更加波澜壮阔的形象。它来到了布拉格,来到了象征光荣历史传统的维谢格位德古城堡。乐曲主题变成了(E 大调),它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汇入到宽广的易北河。它再次说明了捷克民族是伟大坚强的民族,它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9、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
音乐逐渐平息,沃尔塔瓦河不停地翻滚奔流向前,最后在远方消失„„。
10、唱一唱《沃尔塔瓦河》的主题音乐和歌词(轻唱)
五、完整地欣赏全曲 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完成:A 、用诗歌描绘你聆听音乐的感受 B 、为月亮、水仙的舞蹈画面画出旋律线
图画展览会
教学目标:
1、聆听《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能创编哑剧动作将音乐加以再现。
3、 通过欣赏、创编、表演,掌握“音画”这一概念。
4、利用上网查阅、预先收集视听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会用自学的方式了解穆索尔斯基这个音乐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个音乐段落,体验音乐要素在表现越情绪中刻画音乐形象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根据音乐,发挥想象创编哑剧并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进入教室,并按老师要求,以“U ”型方阵入座。
2、左中右三个方阵各请一名同学抽一签。(数字号码将为课程中的表演、体验做好准备工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去参观过一些展览会啊?去过哪些展览会呢? 今天,我们就将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音乐的引领下去参观一个精彩的图画展览会。 点题,出示课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哈特曼 音乐 —— 音画作品 —— 美术
(三)新课教学:
1、大家平时参观展览会的时候通常会选择用怎样的步伐速度呢?(快速、中速、慢速)学生选择其一。
2、如果为你参观的步伐配上音乐,你会选择下面哪一种呢?教师点击课件里的音乐片段,请同学感受选择一个音乐速度与意境最为适合的旋律片段。(《野蜂飞舞》《漫步主题》《葬礼进行曲》) 初听《漫步主题》
3、刚才大家听到的《漫步主题》是穆索尔斯基作品《图画展览会》中最为重要的一段音乐。因为这部作品是曲作者穆索尔斯基去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经过筛选从中挑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成的一套钢琴曲。全曲共分《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得花园》、《墓穴》等十段音乐。每一段乐曲描绘了特定的景物,(强调、语气加重)而整个作品则用《漫步主题》加以贯串和统一起来,所以说这段音乐在这个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跟随钢琴伴奏,随老师一起将这段音乐主题进行视谱演唱。
5、熟悉漫步主题后,我们将在它的旋律伴随下依次来欣赏图画展览会中展出的三幅作品。三幅绘画作品我们将按照抽签号码,分别邀请各方阵的同学配合老师来进行现场解说与介绍。
5、首先,第一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课件)老师只给看5秒钟立即关闭图片。请左边方阵同学回答。
提问:刚才这幅画面中有哪些建筑?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些什么?
6、分段播放音乐《基辅大门》,当听到音乐中提供了某些线索时立刻举手示意,并告诉大家是什么建筑?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适当引导,借用音乐要素引导学生答题。
7、听赏完毕小结,再次打开PPT观看图片,对比音乐与绘画作品的吻合程度,强调在艺术领域中除了美术外,也可以用音乐的手段来描绘自然景物。注意音乐还中隐约出现了“漫步主题。”
8、伴随着轻声的“漫步主题”音乐欣赏第二幅图片(课件)。画面中有两个人物,请用词语来形容这两个人的特征。请中间方阵的同学回答。(消瘦、哀怨、贫穷、富有、肥胖、蛮横„„)
9、这幅画中的两个犹太人,是作者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其中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消瘦、哀怨。
10、看黑板上的表格,仅仅只在欣赏了这幅图片后就请中间方阵中两位同学凭你的设想来填写。(板书/课件)本方阵同学可帮忙
11、表格填写可供选择的词语:强、弱、缓慢、急促、重、轻、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小号、傲慢、威风凛凛、神经质、机灵、趋附逢迎、哀怨、自满而乐观
人物 戈登堡 什缪耶尔
主题
情绪
力度
乐器
旋律
画面内容
12、填写结束后对《两个犹太人》音乐段落进行欣赏,边听边看刚才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另外两个方阵的同学在音乐结束后对表格的填写进行批改。
13、请同学根据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设计一段哑剧动作,三个方阵各派一组代表,看哪组能将音乐与图片中这两个人物的特征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给2分钟排演,同时轻声播放音乐,教师到各组给以辅导)
14、请中间方阵第一个上场表演,配合音乐开始部分,进行哑剧表演。随后是左右方阵。
15、小组相互点评,教师点评各组优缺点,并给表演得最好的方阵加分。
16、听着轻柔的“漫步主题”音乐,我们来到今天要欣赏的最后一幅图画作品前。图画作品的标题叫《牛车》,但这幅画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同学们的手中。
17、这最后一幅画先要请大家认真去听,继续利用分析音乐要素的方法对穆索尔斯基的这段音乐进行赏析,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哈特曼的这幅图画作品了。
18、完整播放《牛车》音乐。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最大程度发挥想象,老师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给予一些小的提示来帮助同学感受画面。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聆听分析音乐要素中的乐器、音区、旋律、力度等特征。
19、音乐结束,请同学拿出带来的纸张和笔,根据刚才的分析与欣赏,当场进行简笔绘画。请两位右边方阵的同学到黑板上现场作画。教师根据音乐要素对应呈现的画面给予点评,并请大家欣赏原作(课件)。
(四)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欣赏了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三首音乐作品。三首音乐都有与之对应的绘画作品,而且三首音乐都在描写和描绘着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不同的自然景物,像这类型的描绘性的交响诗就被称为“音画”。点击课件,再次出现课题PPT 画面。贯穿这些画面的则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漫步主题》。回忆轻声哼两句,加以巩固复习。 以上环节目的:课程结束前的小结,帮助学生再回顾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欣赏过的音乐,通过回忆帮助大家再次明确理解何谓“音画”这种音乐体裁。
(五) 布置作业:
1、继续完善并完成《牛车》的简笔画,下周课前交。
2、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简单查阅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下周课将资料带来进行交流。
《黄鹤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 2、能听辨各乐器的音色。
3、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听辨各乐器的音色。
教学难点: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乐于主动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聆听艺人老马、黄鹤的主题音乐
1、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音乐
(1)第一次聆听,说说在吹这段音乐时,你能感受到老马的心情吗?
(2)简介笛
(3)第二次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 ,你能模仿吹笛子的姿势和老马一起吹吹笛子吗?
2、聆听黄鹤舞蹈主题
(1)第一次聆听,说说和老马的主题比较,这段主题的速度、力度、情绪有什么不同?
(2)简介竖琴
(3)复听黄鹤舞蹈主题
三、故事结合音乐聆听全曲
1、初听引子主题
(1)说说这段旋律让你感受到怎样的画面? 江南水乡,风景秀丽宜人,乡亲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2)第二次聆听引子主题,说说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聆听艺人老马的主题
(1)第一次聆听,说说艺人老马在表演时的心情?
(2)你是怎样从音乐中体会到心情的?速度、力度?
(3)艺人老马在离去前味乡亲们画了一只黄鹤,黄鹤画好后发生什么事情?
3、聆听黄鹤舞蹈主题
(1)第一次聆听,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为乡亲们唱歌跳舞
(2)第二次聆听,和音乐一起动动
4、聆听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主题
(1)你觉得音乐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2)唱唱这个主题音乐
(3)复听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感受音乐情绪
四、介绍作者
五、整聆听全曲
让我们一起来完整地聆听乐曲。在出现由笛子和竖琴演奏的乐段可以边跟着音乐模仿这两种乐器的演奏。其它乐段跟着音乐轻轻地进行哼唱。
六、小结
第五单元 国乐飘香
【教学内容】合唱《彩云追月》
【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通过歌曲学习,使学生乐于聆听、感受、体验、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深厚、丰富的意蕴之美。以及二声部和声演唱的音色之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体验、模仿、声部合作等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知识与技能
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彩云追月》。在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能够做到聆听其他声部,建立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唱(体验)歌曲,并能够自然流畅地演唱二声部歌曲《彩云追月》,体会民族器乐曲旋律韵味。贯穿歌曲始终的切分节奏的学习。
【教学难点】
能用统一、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的二声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和声
1、聆听音乐
播放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课件播放《彩云追月》的伴奏音乐)
听后,师用语言引导:老师看同学们都被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意境? (学生展开想象,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2、感受和声
二、新课学习
1、初听感受
师引导:一起来倾听这夏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谱,并播放歌曲《彩云追月》的范唱。) (完整聆听歌曲《彩云追月》,学生边欣赏边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师引导学生回答: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或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动人的场面?歌曲有一个富有动感的名字叫?
引出课题《彩云追月》,并板书课题。
2、教师范唱
师范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并引导学生回答:这段旋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与学生边唱边划旋律线边做分析,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如:开始一句的旋律线是上行的,像月亮慢慢升起,接下来好似月亮穿过山峰,穿过云层那种富有动感的形象。
6 1 6 53 5 的旋律出现了几次? 生回答:3次,同样
3 5 3 21 2 也出现了多次,像这样的创作手法叫重复。
师:作曲家为什么用这种创作手法?重复的作用是什么?它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
师生共同总结,重复更加强调了这种月亮穿梭在云层中富有动感的形象以及层层递进的激动情感。
边唱边感受,教师顺势引导:它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学生边唱边随老师击打节奏体验这种节奏型,引出切分节奏,始终贯穿整首歌曲,板书:x x x
教师演唱不带切分的旋律与带切分节奏的旋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哪一种更能够表现出月亮穿梭在云层中富有动感的形象?
3、填词演唱
学生随琴轻声的填唱一、二部分的歌词。
4、完整演唱 教师弹前奏,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在前奏或间奏处用“x x x x x ”的节奏型用响舌的方式,为歌曲伴奏。(此处学生不停,教师随着学生弹舌的节奏自然进入)
5、再次聆听范唱录音
师引导:《彩云追月》是一首合唱歌曲,你们听一听歌曲哪一部分运用了齐唱,哪一部分运用了二部合唱?
6、感受学唱二声部
学生随琴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并问学生是不是很熟悉,新课之前我们已经感受过这段和声。
学生随琴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数遍,然后轻轻填词感受,并将学生分组分声部分别练习两个声部的旋律和唱词,生生配合互换演唱高、低声部,提示学生用平稳连贯、整体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7、跟伴奏完整的演唱:合唱《彩云追月》,全体起立,教师指挥。进一步感受合唱的魅力。
三、欣赏与探索
1、简介作品作者
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就能把二声部合唱唱的如此轻松、和谐、优美,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么优美的歌曲,它其实是一首民族民间器乐曲填词而成的,是由谁填词?
2、欣赏超级女声版《彩云追月》
师引导:这首器乐曲被许多音乐家们再度创作,传唱,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其他版本的歌曲《彩云追月》,让我们一听为快吧!
四、拓展升华
欣赏民族管弦乐《彩云追月》的现场演奏版录像。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
雨打芭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及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并认识了解《雨打芭蕉》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喜欢我国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广东音乐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情景
1. 现在在国际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中国女子民乐乐团,她们演奏了刚才那首动听的曲子,这个乐团叫什么名字?
2. 她们用我们最淳朴的民族乐器演奏了很多好听的乐曲,你知道这个乐队里面有哪些民族乐器吗?
3. 现在我们欣赏一首民族器乐曲《雨打芭蕉》 认真思考回答:
二、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欣赏
(一) 初听《雨打芭蕉》
1. 播放《雨打芭蕉》,并提出问题:
(1)、乐曲情绪?
(2)、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民族乐器,乐曲里还出现了哪样特殊的乐器?
2. 介绍请学生展示:广东音乐概念。
3. 既然说到了广东音乐,我们再来聊一聊他的发祥地:广东。 1. 积极聆听,感受音乐。说出基本情绪及演奏乐器。介绍高胡。
(二) 复听《雨打芭蕉》
1、该曲结构具有连续性,很难将其断然的划分成几个段落,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它分成3个部分欣赏(出示课件) ,总结每一段描绘的场景画面。
2、学唱第一部分旋律(教师出示课件上的旋律并弹奏)
3、一边学唱一边体验广东音乐的乐句特点。
三、延伸拓展 实践与创造 :
1、你还知道广东音乐的哪些些乐曲?2. 那现在来欣赏另外几首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紫竹调》《旱天雷》等的片段(教师用扬琴弹奏)。
2、总结广东音乐的特点:
3、现在是广东,春天的一个早晨,大家坐在一个舒适的茶馆里吃“早茶”,耳边萦绕着舒缓柔美的广东音乐,请大家用绘画,表演,歌唱,方言舞蹈等形式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成四组,可选用任意一种姊妹艺术展示。
5、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教师课件展示)
1. 、广东音乐的概念
2. 、广东音乐的特点
3、 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
4、《雨打芭蕉》的旋律 学生自己总结加深印象
五、课堂小 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如一支奇花独立于世界上,其民族器乐更为世人所慨叹。曾有许多次的民乐团到国外演出时,刚一结束,手中的乐器就被台下的观众“抢夺”去,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就这么一根竹子或木头,上面挖了几个洞或这样一做,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这节课学的广东音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欢乐歌》
一、导入
1、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图。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刚才画面上的地方好多同学可能都去过、看过,你们知道是哪里的风光吗?能描述一下吗?
二、欣赏《欢乐歌》
1、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美过江南的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不光有如此秀美的风景还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般的丝竹音乐。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欢乐歌》,请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2、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其中的一些乐器。(多媒体出示乐器)
3、 这些乐器小、轻、细、雅具有委婉、明快、圆润、优美的特征。在江苏南部,浙江以及上海一带给这些乐器的合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江南丝竹。江南丝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人云:“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由此可知,江南丝竹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式的“轻音乐、室内乐”。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感受一下这些乐器组合产生的美妙旋律!同时体会乐曲的情绪(再听乐曲)
4、 师:在刚才演奏的丝竹乐队中你们知道哪些乐器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5、 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是这样的:“丝”一般指二胡、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乐器,“竹”是指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乐器,还有一些如鼓、板鼓、碰铃等乐器为它伴奏。有没有听出乐曲的情绪变化?
谁来说说“慢”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一重场景呢?“快”呢?下面让我们再来分段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两段不同的情绪变化。
6、同学们刚才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乐曲中始终有一段主旋律在反复出现?今天,我们特意请来了梁老师用笛子来给大家了演奏一下主旋律。
7、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欢乐歌〉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队的演奏模仿动作。
三 、拓展欣赏《紫竹调》
1、欣赏完〈欢乐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江南丝竹了?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演奏风格与江南丝竹极为相近的轻音乐〈紫竹调〉。一起来听听看!听完说一说乐曲的情绪。
2、 这首轻音乐《紫竹调》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流畅! 下面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轻音乐《紫竹调》和我们刚才欣赏的民乐合奏〈欢快歌〉,用这边四个词组中哪些适合概括这两首作品的风格?
3、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紫竹调》,感受一下江南音乐的优美旋律!(播放MTV )
四、教师小结
第五单元《国乐飘香》之《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常用的民族乐器的形状、音色,并熟悉乐曲的主题,体会乐曲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放在对乐曲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的体会上。
教学方法:采用音、画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动手绘画、动脑思考,并通过讨论、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意境。
媒体设计: 1、录音机、投影仪
2、民族乐器挂图,并于课前贴在教室周围的墙上。
3、学生用乐器:竖笛、三角铁、碰铃、双响筒等
4、学生自备彩笔、纸张
教学过程:(课前将学生分成拉弦、弹拨、吹管、打击四个乐器组,分别按小组位置坐好。) 导入新课:
1、 教师用箫吹奏乐曲的主题片断。
提问:这是一件什么乐器?这是是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刚才吹奏的是一首什么风格的乐曲?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板书课题) 新授部分
1、向学生简介乐曲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古典琵琶独奏曲改编的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教师用投影打出乐曲结构及各段的小标题:⑴、江楼钟鼓 ⑵、月上东山 ⑶、风回曲水 ⑷、花影层叠 ⑸、渔歌唱晚 ⑹、迴澜拍岸 ⑺、欸乃归舟 ⑻尾声
3、教师提问并初听《春江花月夜》
⑴问题:1、你听出了哪些民族乐器?琵琶、箫、二胡、扬琴、锣、笛子、木鱼等。
2、每段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初听乐曲(播放录音)
⑶总结归纳:1、由于课前已经在教室四周贴上了民族乐器的图片,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揭下各组讨论所认定的乐器,再由教师在黑板上按乐队的编制和座次贴上去,形成一幅完整的乐队分类及座位图,使同学们一目了然。
2、每段的结尾都相同,即:2 32 1231| 2 -|(这一步既使学生复习了民族乐器的外形,又听辩了民族乐器的音色,同时又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受。)
4、分段听乐曲(播放录音)学科整合
方法:把全体同学分成八组,每组准备好彩笔和纸,教师边播放乐曲边描述每段的音乐形象(比如第一段:“江楼钟鼓”教师可以这样描述:琵琶清脆的弹、拨模拟着鼓声由远及近、由慢渐快,箫吹奏出轻巧的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加上其他的丝竹乐器,奏出了优美委婉如哥的主题,描写了一派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景象),然后每组同学根据教师的描述,画出一个小标题所描绘的景色,最后把所有的图画按标题顺序依次排列贴在黑板上,便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的风景画卷。(这一步通过学生动手绘画,加深了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5、复听乐曲(播放录音)
让同学们根据标题的提示,一边欣赏图画所描绘的风景,一边领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通过欣赏、比较,总结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是——春光明媚、恬静秀丽、花好月圆。(教师板书)
第三部是巩固阶段:教师先带领学生视唱第一、第五两段的主题,然后一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乐曲的主题,学生不能吹奏的地方教师用箫来演奏,其他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伴奏。
第四部是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使我们了解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也使我们更深一步了解了我们民族音乐的魅力,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之林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