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运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师》2001 年第7 期 霍振芳
营运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在企业中的微观表现,是企业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财务资源、技术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广义的营运能力是企业所有要素所能发挥的营运作用;狭义的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不直接体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现实企业对营运能力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所表现的效率研究。而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对各项资产周转率和周转额的贡献上;其次,通过这种贡献作用面对增值目标的实现产生基础性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营运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而且是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核心。由此说,建立和推行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的根本原因,促进企业加强各项资产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并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投资者、相关利益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1995 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只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两个指标。其分析侧重于对流动资产的分析。1999 年6 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中将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其中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基本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修正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与1995 年的评价指标相比增加了新内容,而且,用基本指标进行初步评价;在初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修正指标对初步结论加以修正,得出对资产营运状况的基本评价,最后可采用评议指标对基本结论加以修正,得出综合评价。三个层次实现了多因素互补和逐级递进修正,实现了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 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有利于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全面。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评价不够全面
1 、缺乏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具体评价。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中,基本指标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其修正指标也只是对流动资产和总资产营运方面的补充。虽然增设了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不良资产和潜在损失,但缺乏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使用效果的分析、评价,忽视了这些资产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其评价的最终结果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企业总资产中除了日常周转使用的流动资产外,还应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主要的资产。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如果缺少固定资产,就不可能建立起日常生产经营必备的物质资料,也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对资产营运能力的评价还应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作用。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经济资源,而且已经成为21 世纪资产管理的重点。但由于计价的困难,使这些资产在账面上难以全面反映;另外由于无形资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对企业资产营运能力进行评价时,应使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评价并重,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2、缺乏对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评价。
广义的营运能力分析应是企业各项经济资源营运效率的分析,包括对人力资源利用的评价分析。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该是现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企业营运能力的评价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全面兼顾人力资源的投资对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上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逐步形成技术进步机制和知识创新机制,合理确定企业经营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新时期对企业经济资源的不同理解及侧重点的不同,使得现有的企业整体经济资源的评价体系不系统、不完善,从而也会造成对整体经济资源分析评价的指标不真实、不具体。
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财务评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报表资料,而会计报表资料虽然具有可信性、连续性、统一性和可计量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会计报表是按会计准则要求编制的,它虽然符合规定,但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企业客观实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未考虑长期资产的实际价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资产的计价应按历史成本原则,对各项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价,一般情况下其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但是企业长期资产的使用、摊销年限较长,随着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这些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再代表其真实价值,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尤为明显;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价值的确定仍按历史成本原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财务评价指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2 、资产价值中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权责发生制下,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的使用价值,即折旧的计算是根据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来计算的,如果预计数与实际残值、实际使用年限差距较大,则会造成固定资产实际净值与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不同,使会计信息失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财务指标的有效性。
3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灵活性,造成会计报表数据不可比性。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应遵循可比性原则,会计指标口径一致,但仍有可选择的余地。虽然,在会计报表的文字说明中,对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有所表述,但报表使用人不一定都能调整不可比数据,从而影响财务评价指标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三、评价中对现金流量的估计不足
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状况的评价,主要是从资产的使用,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入和利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或是从资产管理质量的角度,揭示企业资产管理的状况,而未考虑运用资产获得的收入和利润能否都以现金的形式流入企业,是其真正成为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因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不足,即使企业有再高的利润率,也难维持企业长久运转;即使有再大的资产规模,也难以使资产有效流动。所以,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将评价指标中合理设计反映现金流量的相关指标,避免由于设计的不合理、不科学,导致评价结果出现重大误差。
关于营运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师》2001 年第7 期 霍振芳
营运能力是社会生产力在企业中的微观表现,是企业各项经济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财务资源、技术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基于环境约束与价值增值目标,通过配置组合与相互作用而生成的推动企业运行的物质能量。广义的营运能力是企业所有要素所能发挥的营运作用;狭义的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不直接体现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现实企业对营运能力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所表现的效率研究。而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对各项资产周转率和周转额的贡献上;其次,通过这种贡献作用面对增值目标的实现产生基础性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营运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而且是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核心。由此说,建立和推行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营运能力评价指标,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的根本原因,促进企业加强各项资产的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并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投资者、相关利益人的决策提供依据。
1995 年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资产营运能力的指标只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两个指标。其分析侧重于对流动资产的分析。1999 年6 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中将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其中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基本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修正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与1995 年的评价指标相比增加了新内容,而且,用基本指标进行初步评价;在初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修正指标对初步结论加以修正,得出对资产营运状况的基本评价,最后可采用评议指标对基本结论加以修正,得出综合评价。三个层次实现了多因素互补和逐级递进修正,实现了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 指标体系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有利于保证最终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全面。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评价不够全面
1 、缺乏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具体评价。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中,基本指标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其修正指标也只是对流动资产和总资产营运方面的补充。虽然增设了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等指标来评价企业的不良资产和潜在损失,但缺乏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使用效果的分析、评价,忽视了这些资产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其评价的最终结果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企业总资产中除了日常周转使用的流动资产外,还应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主要的资产。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如果缺少固定资产,就不可能建立起日常生产经营必备的物质资料,也就不可能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对资产营运能力的评价还应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作用。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通过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形成的重要经济资源,而且已经成为21 世纪资产管理的重点。但由于计价的困难,使这些资产在账面上难以全面反映;另外由于无形资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对企业资产营运能力进行评价时,应使眼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评价并重,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2、缺乏对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评价。
广义的营运能力分析应是企业各项经济资源营运效率的分析,包括对人力资源利用的评价分析。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劳动主体是智力劳动,智力劳动的知识价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该是现代财务会计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企业营运能力的评价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全面兼顾人力资源的投资对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上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逐步形成技术进步机制和知识创新机制,合理确定企业经营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新时期对企业经济资源的不同理解及侧重点的不同,使得现有的企业整体经济资源的评价体系不系统、不完善,从而也会造成对整体经济资源分析评价的指标不真实、不具体。
二、评价中使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财务评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报表资料,而会计报表资料虽然具有可信性、连续性、统一性和可计量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会计报表是按会计准则要求编制的,它虽然符合规定,但不一定能完全反映企业客观实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未考虑长期资产的实际价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资产的计价应按历史成本原则,对各项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价,一般情况下其账面价值应保持不变,国家另有规定者除外。但是企业长期资产的使用、摊销年限较长,随着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这些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再代表其真实价值,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尤为明显;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价值的确定仍按历史成本原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在财务评价指标分析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2 、资产价值中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权责发生制下,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的使用价值,即折旧的计算是根据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来计算的,如果预计数与实际残值、实际使用年限差距较大,则会造成固定资产实际净值与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不同,使会计信息失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财务指标的有效性。
3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灵活性,造成会计报表数据不可比性。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应遵循可比性原则,会计指标口径一致,但仍有可选择的余地。虽然,在会计报表的文字说明中,对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会有所表述,但报表使用人不一定都能调整不可比数据,从而影响财务评价指标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三、评价中对现金流量的估计不足
企业资产营运能力状况的评价,主要是从资产的使用,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收入和利润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或是从资产管理质量的角度,揭示企业资产管理的状况,而未考虑运用资产获得的收入和利润能否都以现金的形式流入企业,是其真正成为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因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不足,即使企业有再高的利润率,也难维持企业长久运转;即使有再大的资产规模,也难以使资产有效流动。所以,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将评价指标中合理设计反映现金流量的相关指标,避免由于设计的不合理、不科学,导致评价结果出现重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