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特点

  摘 要:生态女权主义是由当代西方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文化思潮,它的形成以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在1974年《女权主义·毁灭》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为标志。它对于父权制中心文化的批判,对于“生态”、“女性”双重批评视点以及新型的伦理文化的追求,以及从中体现出的跨越性与对话性的特点,使其在当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索欧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新特点。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伦理文化;对话性

  一、对父权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美国开始蔓延到文学领域。

  生态女性主义首先探讨了导致生态危机和女性危机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在贬低自然、掠夺自然和贬低女性、压迫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政治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女性主义批评在尝试批判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支配和压迫的同时,引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破坏和滥用,试图找出贬低女性与自然两种现象之间的特殊关系,质询隐藏在这两种意识形态背后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体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体系当中,女性和自然成了波伏娃笔下的“他者”、“第二性”,从属于男性,而高速发展的西方社会更是以这种畸形的征服与压迫关系作为保证。因此,中国女性主义学者李银河提出,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只是从经济角度评估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却不考虑诸如文化、社会、政治、精神等人类的贡献”①。这种偏执的发展观正是由男性富有侵略性和竞争性的本质决定的。相比之下,女性更加亲近自然,与自然有着天生的密切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使得女性与自然同为男性的他者,并长久处于压迫剥削的状态,而修复这种被疏离和毁坏的病态关系的重任,又毫无疑问落到了女性的肩上。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展示男性与女性自然间的不平等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和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严厉的批判,质疑、解构文明—自然、人类—自然、男性—女性等关系,试图重新建构两性和谐、物种平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从中可以看出,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注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着重研究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语境中自然与女性的关系,揭露并批判性别歧视,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探讨解决的有效途径。

  二、以自然和女性为批评视点

  经过80年代的储备,尤其是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理论阐发,环境运动形成了一种力量,改变了文学研究的方向。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为文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文化语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文学家进行了生态女性主义主题的创作,如美国当代文学家坎贝尔、勒吉恩的生态写作,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反乌托邦生态小说《玛拉和丹恩》,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以及俄罗斯女作家达吉雅娜·托尔斯泰娅的《斯莱妮克斯》等,都可以视为这个文学新体系的作品。

  普遍来说,每个新的文学思潮都有自己的批评观以及价值观,生态女性主义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就是鉴赏、判断,因此它应用和包含了标准、原则、概念;应用和包含了一种理论和美学,最终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②。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点是多元的,复杂的,包含着“生态的女性主义”和“女性的生态主义”,一方面女性主义从生态批评处获得新鲜的理论视角和有力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也突出表现了生态批评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借鉴。它关注一切受压迫和受控制的群体,但始终离不开两个焦点:女性与自然。“生态原则”和“女性原则”后来更是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人们历来爱把自然和女性结合,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传统文学中人们往往把大地比作母亲,大地的造化功能与女性的孕育功能惊人的相似;其 二,许多生态女性主义者都认为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对自然界主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然而,在批评实践中它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自然文学”与“文学自然”,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的衍生物,而把自然作为批评的维度是它与女性主义批评的根本区别。总而言之,女性与自然,缺乏任何一个焦点的文学批评都不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除了有自己的批评视点外,批评也离不开批评的对象。从文学批评的对象文本角度审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活跃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包括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进行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如苏珊·格里芬、坎贝尔、勒吉恩等当代美国女性的自然写作;第二,对生态意识浓厚但在文学史上并非十分出名的女性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深度挖掘,如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她的《火山恋人》等作品后来被解读为生态女性主义的范本;第三,对传统上被认为文学性不强的非虚构类生态女性主义作品予以关注;第四,,对描写其他“他者”(如黑人、少数族裔、同性恋等)的文学作品持强烈关注、互相借鉴、学习的态度。在理论立场的定位上,生态女性主义始终保持兼容并蓄、百花争放的开放态度,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作论述。

  三、体现新型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

  除了反思批评“父权制”生态观,生态女性主义也在积极探索一种新的伦理文化,同时对建立这一文化提出有益的设想。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首先,它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差异性的生态文化。女性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为了自我利益,赋予人主宰自然的权利,而打断了生物系统原有的平衡的做法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因此,女性主义者要为生态文化的多元与复杂性而不懈努力。其次,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承认自然本身拥有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反对把自然看成没有灵魂的物质,主张打破那种自然物质与男性意识之间的二元论。(下转第47页)(上接第45页)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类已经与自然系统密切交融在一起,应该把自己的生产消费同保护生态环境重新结合起来。再次,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正如金莉在《生态女权主义》一文中所说“生态女权主义把道德观建立在关心、爱护和信任上,把人(包括男人和女性)在私人、家庭和政治上的关系视为平等,也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视为平等伙伴,而不是控制和统治的关系。”在这样一种新的伦理观照下,人们将重新思考伦理道德标准,阐析和评价作品时,也会加重其伦理道德内容的分析。作为批评主体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她(他)首先必须是一位善对生命、自然、女性和对受压迫者充满了爱护与温情的人。   无可置疑,生态女性主义突破了人际伦理的局限,将伦理的追问延伸到人与自然、整个生态系统中。一方面,它承认非人类存在物拥有与人平等的地位,反对道德优越论;另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发出的是正义伦理的呼声,它反对各种社会统治形式,声援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代表底层的利益。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凡体现了对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稳定世界的追求,洋溢着关怀、同情和“慈爱意识”的文学作品会受到极力颂扬;相反,弥散着男性支配、控制欲望的作品,充盈扩张、功利性的话语将遭到批判。

  四、跨越性与对话性的碰撞交融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涉及文学、伦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主体也来自不同的领域,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这种跨越性也体现在跨国界、跨文化上。但是生态女性主义始终没有要求批评理论要走向唯一的道路,相反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为其国际化提供了机遇。我们可以看到,欧美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批判了现存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变革。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理念:社会应如何与其环境发生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亚洲,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则更多关注现实世界当中的具体问题,并从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关系角度来讨论女性与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关注和吸收地球上所有民族的生态智慧,美国少数族裔作家、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印度的佛教、日本的禅宗、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等都被批评家们吸收。生态女性主义者不但强调跨越性,还赞赏多样性,并追求各学科、各文化、各流派之间平等对话精神。墨菲认为“生态女性主义需要一种批评理论,不仅用它来把生态女性主义的各基本方面联系起来,而且使其形成指导实践的批评——成为一种元哲学(meta-philosophy)而非垄断式的政治教条或者抽象的解释工具,这种方法就是对话理论”。“对话性”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出现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活动中。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成中的,逐渐完善,有着相当乐观研究前景的文学批评。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与吸收百家之长。它不仅拓充和发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重要的是生态女权主义是一个全球现象,它使人们关注妇女和自然在受压迫方面的关系,强化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以使它们得到充分的理解。另外,生态女权主义者力图改变那些加重人类压迫的社会和政治秩序,这一项工作包含着反抗、创造和希望。

  参考文献:

  [1]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6(2):25-30.

  [2]谢鹏,郭晶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56-30.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肖巍.生态女性主义及其伦理文化[J].妇女研究论丛,2000(4).

  [5]韦勒克著,丁泓,余徴译.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298.

  [6]唐国卿,梁劲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7]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57 64.

  注 释: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85页.

  ②勒克著.丁泓,余徴译.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98页.

  摘 要:生态女权主义是由当代西方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文化思潮,它的形成以法国女性主义者奥波尼在1974年《女权主义·毁灭》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个术语为标志。它对于父权制中心文化的批判,对于“生态”、“女性”双重批评视点以及新型的伦理文化的追求,以及从中体现出的跨越性与对话性的特点,使其在当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索欧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新特点。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伦理文化;对话性

  一、对父权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到了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美国开始蔓延到文学领域。

  生态女性主义首先探讨了导致生态危机和女性危机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在贬低自然、掠夺自然和贬低女性、压迫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政治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父权制世界观。女性主义批评在尝试批判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支配和压迫的同时,引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破坏和滥用,试图找出贬低女性与自然两种现象之间的特殊关系,质询隐藏在这两种意识形态背后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体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体系当中,女性和自然成了波伏娃笔下的“他者”、“第二性”,从属于男性,而高速发展的西方社会更是以这种畸形的征服与压迫关系作为保证。因此,中国女性主义学者李银河提出,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只是从经济角度评估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却不考虑诸如文化、社会、政治、精神等人类的贡献”①。这种偏执的发展观正是由男性富有侵略性和竞争性的本质决定的。相比之下,女性更加亲近自然,与自然有着天生的密切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使得女性与自然同为男性的他者,并长久处于压迫剥削的状态,而修复这种被疏离和毁坏的病态关系的重任,又毫无疑问落到了女性的肩上。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展示男性与女性自然间的不平等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和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严厉的批判,质疑、解构文明—自然、人类—自然、男性—女性等关系,试图重新建构两性和谐、物种平等、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从中可以看出,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注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着重研究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语境中自然与女性的关系,揭露并批判性别歧视,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探讨解决的有效途径。

  二、以自然和女性为批评视点

  经过80年代的储备,尤其是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理论阐发,环境运动形成了一种力量,改变了文学研究的方向。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为文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文化语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文学家进行了生态女性主义主题的创作,如美国当代文学家坎贝尔、勒吉恩的生态写作,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反乌托邦生态小说《玛拉和丹恩》,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以及俄罗斯女作家达吉雅娜·托尔斯泰娅的《斯莱妮克斯》等,都可以视为这个文学新体系的作品。

  普遍来说,每个新的文学思潮都有自己的批评观以及价值观,生态女性主义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批评就是鉴赏、判断,因此它应用和包含了标准、原则、概念;应用和包含了一种理论和美学,最终是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②。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点是多元的,复杂的,包含着“生态的女性主义”和“女性的生态主义”,一方面女性主义从生态批评处获得新鲜的理论视角和有力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也突出表现了生态批评对女性主义运动的借鉴。它关注一切受压迫和受控制的群体,但始终离不开两个焦点:女性与自然。“生态原则”和“女性原则”后来更是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审美标准。人们历来爱把自然和女性结合,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传统文学中人们往往把大地比作母亲,大地的造化功能与女性的孕育功能惊人的相似;其 二,许多生态女性主义者都认为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对自然界主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然而,在批评实践中它更多地把目光投向“自然文学”与“文学自然”,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态批评的衍生物,而把自然作为批评的维度是它与女性主义批评的根本区别。总而言之,女性与自然,缺乏任何一个焦点的文学批评都不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除了有自己的批评视点外,批评也离不开批评的对象。从文学批评的对象文本角度审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活跃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品(包括男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进行生态女性主义的解读,如苏珊·格里芬、坎贝尔、勒吉恩等当代美国女性的自然写作;第二,对生态意识浓厚但在文学史上并非十分出名的女性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深度挖掘,如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她的《火山恋人》等作品后来被解读为生态女性主义的范本;第三,对传统上被认为文学性不强的非虚构类生态女性主义作品予以关注;第四,,对描写其他“他者”(如黑人、少数族裔、同性恋等)的文学作品持强烈关注、互相借鉴、学习的态度。在理论立场的定位上,生态女性主义始终保持兼容并蓄、百花争放的开放态度,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作论述。

  三、体现新型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

  除了反思批评“父权制”生态观,生态女性主义也在积极探索一种新的伦理文化,同时对建立这一文化提出有益的设想。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首先,它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差异性的生态文化。女性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为了自我利益,赋予人主宰自然的权利,而打断了生物系统原有的平衡的做法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的。因此,女性主义者要为生态文化的多元与复杂性而不懈努力。其次,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承认自然本身拥有独立的、内在的价值,反对把自然看成没有灵魂的物质,主张打破那种自然物质与男性意识之间的二元论。(下转第47页)(上接第45页)人类必须意识到人类已经与自然系统密切交融在一起,应该把自己的生产消费同保护生态环境重新结合起来。再次,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文化积极地提倡爱、关怀和公正的伦理价值。正如金莉在《生态女权主义》一文中所说“生态女权主义把道德观建立在关心、爱护和信任上,把人(包括男人和女性)在私人、家庭和政治上的关系视为平等,也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视为平等伙伴,而不是控制和统治的关系。”在这样一种新的伦理观照下,人们将重新思考伦理道德标准,阐析和评价作品时,也会加重其伦理道德内容的分析。作为批评主体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她(他)首先必须是一位善对生命、自然、女性和对受压迫者充满了爱护与温情的人。   无可置疑,生态女性主义突破了人际伦理的局限,将伦理的追问延伸到人与自然、整个生态系统中。一方面,它承认非人类存在物拥有与人平等的地位,反对道德优越论;另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发出的是正义伦理的呼声,它反对各种社会统治形式,声援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代表底层的利益。在生态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凡体现了对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稳定世界的追求,洋溢着关怀、同情和“慈爱意识”的文学作品会受到极力颂扬;相反,弥散着男性支配、控制欲望的作品,充盈扩张、功利性的话语将遭到批判。

  四、跨越性与对话性的碰撞交融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涉及文学、伦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主体也来自不同的领域,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这种跨越性也体现在跨国界、跨文化上。但是生态女性主义始终没有要求批评理论要走向唯一的道路,相反生态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为其国际化提供了机遇。我们可以看到,欧美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批判了现存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变革。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理念:社会应如何与其环境发生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亚洲,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则更多关注现实世界当中的具体问题,并从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关系角度来讨论女性与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关注和吸收地球上所有民族的生态智慧,美国少数族裔作家、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印度的佛教、日本的禅宗、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等都被批评家们吸收。生态女性主义者不但强调跨越性,还赞赏多样性,并追求各学科、各文化、各流派之间平等对话精神。墨菲认为“生态女性主义需要一种批评理论,不仅用它来把生态女性主义的各基本方面联系起来,而且使其形成指导实践的批评——成为一种元哲学(meta-philosophy)而非垄断式的政治教条或者抽象的解释工具,这种方法就是对话理论”。“对话性”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出现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活动中。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成中的,逐渐完善,有着相当乐观研究前景的文学批评。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借鉴与吸收百家之长。它不仅拓充和发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重要的是生态女权主义是一个全球现象,它使人们关注妇女和自然在受压迫方面的关系,强化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以使它们得到充分的理解。另外,生态女权主义者力图改变那些加重人类压迫的社会和政治秩序,这一项工作包含着反抗、创造和希望。

  参考文献:

  [1]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6(2):25-30.

  [2]谢鹏,郭晶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56-30.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肖巍.生态女性主义及其伦理文化[J].妇女研究论丛,2000(4).

  [5]韦勒克著,丁泓,余徴译.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298.

  [6]唐国卿,梁劲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7]金莉.生态女权主义[J].外国文学,2004(5):57 64.

  注 释:

  ①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85页.

  ②勒克著.丁泓,余徴译.批评的诸种概念[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98页.


相关文章

  • [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的悲剧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2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 3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初 ...查看


  • 浅析经济发展与当前环境的关系
  •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的问题,不仅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入分析,而且是对环境与经济政策之间关系的重大思考.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现状入手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 ...查看


  • 从电影[撞车]看美国的种族问题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 ...查看


  •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2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3 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 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5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6 7 从精神分 ...查看


  • 文艺学美学论文选题参考
  • 201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艺学部分) 1."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 2.先秦儒家文论研究 3.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 3.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4.李渔戏曲理论研究 5.金圣叹小说 ...查看


  • 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语言 2 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研究 3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6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 ...查看


  •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 2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3 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分析 4 <可以吃的女人>的女性主 ...查看


  •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2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3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4 浅谈商务合同 5 浅议中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