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学生姓名: 院 (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要 求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构想,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独立完成。
2、开题报告正文用A4纸打印,各级标题用4号宋体字加黑,正文用小4号宋体字,20磅行距。
3、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著录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
4、年月日等的填写,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要符合《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如“2005年2月26日”。
5、所有签名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1.课题的意义
四川盆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区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了大批的油气田。各大油气田的主力产层主要包括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的碳酸盐岩储层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的碎屑岩储层,其中,川西地区主要发育须家河组、侏罗系碎屑岩气藏,川中地区发育须家河组气藏和侏罗系油藏,川东地区发育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和石炭系气藏。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气藏在四川盆地普遍分布,川中、川东和川南地区均有发现,且以川南地区含气构造最多,勘探开发及研究程度较高。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重要的产层之一,勘探开发时间早,1937 年即开始钻探,但初期勘探成效一直不佳,仅发现一些小型的裂缝性气藏,直到 1956 年,在川东的綦江东溪构造和永川黄瓜山构造先后钻获工业气流,随后又陆续在泸州古隆起上发现了阳高寺、九奎山、坛子坝、龙洞坪、广福坪和纳溪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藏。近年来,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盆地嘉陵江组的储量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嘉陵江组气藏的研究也受到了极大重视。许多学者都曾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的储层、沉积、成岩作用、流体特征、成藏地质要素及主控因素等方面做过深入研究,但多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构造或地区。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位于遂宁—岳池以南,华蓥山脉以西,安岳以东,铜梁—合川以北的川中油气勘探区块内,面积约1 000 km2 ;
区域构造上主要隶属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平缓二级构造区的威远—龙女寺构造群。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构造为由西南向东北倾伏的单斜。区内总体上构造变动较弱,主要有磨溪背斜、龙女寺背斜,狮子桥—回龙庙一带的向斜,其余地区构造起伏相对平缓;断裂相对不发育,仅出现断距小、延伸短的小型断层和裂缝。区内嘉二段地层 平均厚度为100~140 m,自西向东有增厚趋势;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为其主要岩石类型,白云岩厚度大于石灰岩,其次是膏岩,少量泥岩呈夹层出现。
该段自下而上由3个明显的碳酸盐岩→蒸发岩旋回构成嘉二1、嘉二2、嘉二3 亚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该区的少数井在嘉二段已获工业性气流, 2002年开始对该区重新评价并部署探井,虽然有新突破,显示了嘉二段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是目前因研究区嘉二段气藏的成藏研究不够深入,已影响到其勘探成功率。若要深入研究区内嘉二段气藏的成藏规律并评价其有利成藏区块,该气藏的成藏条件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尤为重要。 3.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 )区域地质背景;
(2)主要烃源岩及特征; (3气源对比与分析; (4)成藏地质条件; (5)结论。
4.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步骤等
根据收集到的四川盆地中部潼南—岳池地区嘉陵江组(主要是嘉二段)原始资料和前人研究报告:
1.区域地质资料;2.岩心资料;3.测井、录井和测试资料;4.天然气地球化学资料;5.地层水分析化验资料;6.前人研究报告
完成下列图件:
地层对比剖面图;碳酸盐岩烃源岩展布图;天然气地化图件;盖层分布等值线图;储盖组合柱状图。
5.
2012年1月20日——3月3号 查阅资料,完成论文英语翻译 3月 4日—— 3月15日 开题报告
3月15日—— 3月27日 研究区域概况
3月28日—— 4月12日 搜集资料并进行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研究
4月13日—— 5月5日 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 5月6日—— 5月15日 整理内容,得出总结 5月16日—— 5月23日 修改时间,并最终定稿 6月6日—— 6月22日 做幻灯片,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3. 乔占峰等 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 沉积学报,2008年2月;
4. 李延钧等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10月;
5. 陈宗清等 论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_四段天然气勘探。 6. 胡明毅等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沉积学报,2010年12月;
7. 马阿丽 郭晓龙等 四川南部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气层识别方法。 油气井测试 ,2005年4月;
8. 徐国盛等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年 4 月; 9. 陆正元等 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天然气远源成藏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月;
10. 张晓东,谭秀成等 川中_川南过渡带嘉二段储集性及储层控制
因素研究。 《天然气地质学 》
学校校名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学生姓名: 院 (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要 求
1、开题报告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总体构想,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独立完成。
2、开题报告正文用A4纸打印,各级标题用4号宋体字加黑,正文用小4号宋体字,20磅行距。
3、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著录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
4、年月日等的填写,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要符合《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如“2005年2月26日”。
5、所有签名必须手写,不得打印。
1.课题的意义
四川盆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区之一,迄今为止已发现了大批的油气田。各大油气田的主力产层主要包括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的碳酸盐岩储层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的碎屑岩储层,其中,川西地区主要发育须家河组、侏罗系碎屑岩气藏,川中地区发育须家河组气藏和侏罗系油藏,川东地区发育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和石炭系气藏。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气藏在四川盆地普遍分布,川中、川东和川南地区均有发现,且以川南地区含气构造最多,勘探开发及研究程度较高。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重要的产层之一,勘探开发时间早,1937 年即开始钻探,但初期勘探成效一直不佳,仅发现一些小型的裂缝性气藏,直到 1956 年,在川东的綦江东溪构造和永川黄瓜山构造先后钻获工业气流,随后又陆续在泸州古隆起上发现了阳高寺、九奎山、坛子坝、龙洞坪、广福坪和纳溪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藏。近年来,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盆地嘉陵江组的储量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嘉陵江组气藏的研究也受到了极大重视。许多学者都曾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的储层、沉积、成岩作用、流体特征、成藏地质要素及主控因素等方面做过深入研究,但多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构造或地区。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区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位于遂宁—岳池以南,华蓥山脉以西,安岳以东,铜梁—合川以北的川中油气勘探区块内,面积约1 000 km2 ;
区域构造上主要隶属于四川盆地川中古隆平缓二级构造区的威远—龙女寺构造群。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段构造为由西南向东北倾伏的单斜。区内总体上构造变动较弱,主要有磨溪背斜、龙女寺背斜,狮子桥—回龙庙一带的向斜,其余地区构造起伏相对平缓;断裂相对不发育,仅出现断距小、延伸短的小型断层和裂缝。区内嘉二段地层 平均厚度为100~140 m,自西向东有增厚趋势;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为其主要岩石类型,白云岩厚度大于石灰岩,其次是膏岩,少量泥岩呈夹层出现。
该段自下而上由3个明显的碳酸盐岩→蒸发岩旋回构成嘉二1、嘉二2、嘉二3 亚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该区的少数井在嘉二段已获工业性气流, 2002年开始对该区重新评价并部署探井,虽然有新突破,显示了嘉二段具有一定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但是目前因研究区嘉二段气藏的成藏研究不够深入,已影响到其勘探成功率。若要深入研究区内嘉二段气藏的成藏规律并评价其有利成藏区块,该气藏的成藏条件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尤为重要。 3.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 )区域地质背景;
(2)主要烃源岩及特征; (3气源对比与分析; (4)成藏地质条件; (5)结论。
4.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步骤等
根据收集到的四川盆地中部潼南—岳池地区嘉陵江组(主要是嘉二段)原始资料和前人研究报告:
1.区域地质资料;2.岩心资料;3.测井、录井和测试资料;4.天然气地球化学资料;5.地层水分析化验资料;6.前人研究报告
完成下列图件:
地层对比剖面图;碳酸盐岩烃源岩展布图;天然气地化图件;盖层分布等值线图;储盖组合柱状图。
5.
2012年1月20日——3月3号 查阅资料,完成论文英语翻译 3月 4日—— 3月15日 开题报告
3月15日—— 3月27日 研究区域概况
3月28日—— 4月12日 搜集资料并进行沉积特征和储层特征研究
4月13日—— 5月5日 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 5月6日—— 5月15日 整理内容,得出总结 5月16日—— 5月23日 修改时间,并最终定稿 6月6日—— 6月22日 做幻灯片,准备答辩
参考文献:
3. 乔占峰等 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 沉积学报,2008年2月;
4. 李延钧等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年10月;
5. 陈宗清等 论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_四段天然气勘探。 6. 胡明毅等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_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沉积学报,2010年12月;
7. 马阿丽 郭晓龙等 四川南部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气层识别方法。 油气井测试 ,2005年4月;
8. 徐国盛等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年 4 月; 9. 陆正元等 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天然气远源成藏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月;
10. 张晓东,谭秀成等 川中_川南过渡带嘉二段储集性及储层控制
因素研究。 《天然气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