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暮春的尾巴上市集买了几颗鲜藕,种在了老瓷坛里,过了三日,竟一个一个地露出了嫩芽来。早起,站在一墙鸳鸯藤下愣着神,看到细若丝线的雨跳跃在瓷坛的水面上,愈发显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光景。于是,想起了杨万里的这首自然小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直以来,苏东坡对王维的那句评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让世人对王维“诗中的画境”钦慕不已。如果说,王维的诗中藏着一幅画,那么,杨万里的诗中便藏着一张3D照片。
钱钟书读宋诗,将陆游和杨万里并提,说他们作为南宋初期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二,在诗才上的造诣之高低就像盛唐的李杜和中唐的元白,并坦言:放翁(陆游)善写景,而诚斋(杨万里)善写生。放翁诗如图画之工笔,而诚斋诗则如摄影之快镜。
钱老比喻得妙,杨万里就像是古代的摄影师,读他的诗,就如看3D立体照片一样过瘾。透过高清的镜头,我们能看到:兔起鹘落,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鸢飞鱼跃,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这位高明的摄影师,眼疾手快,以追风逐箭之速,将天地万物、春夏秋冬定格在当下的一瞬间。
陆游如果在世,想必也心服口服。他曾经就坦言:“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也就是说,倘若诗坛要选一位盟主的话,杨万里是当之无愧的。
都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杨万里不吃这一套,他的心大得很。从官从政只是他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纵读杨万里诗集,几乎没有离怨之句。
其实,杨万里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纷争离合的时代,一个生灵涂炭的时代,一个悲哀凄惨的时代。他的仕途,亦极尽坎坷。但是,无论是过着安闲的居家日子,还是颠沛流离的奔劳生活;无论是为政一方在僻壤穷乡,还是应召入京身处要津,都不妨碍他端着摄影镜头一般的诗性之眼摹写身旁的趣事。
他与同时代的文人绝不相轻,相反地,走到哪里,都必然与当地的文人雅士谈诗。杨万里的心,怀抱着天地万物,譬如荷尖上的蜻蜓、清漪上的晚风、故园里的海棠、西湖上的莲叶、杨柳荫下的酒家、葡萄架下的渔船……还有红红白白临水之花、碧碧黄黄的接天之麦、疏疏落落的深径之篱、以及盈盈亏亏的清秋之月。
同样是渔船,张继看了会愁;同样是晚风,曾巩吹了会凄。在杨万里眼里,从太极两仪,到四象八卦,从鸟语花香到春华秋实,都是自然的馈赠。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杨万里好似天生就长着一双“美瞳”,他能把微不足道的事物,甚至在寻常人看来丑劣无比的东西,看成美的化身。
这也许是缘于他的双重身份:诗人与哲学家。作为哲学家,他比诗人多了一分理趣;而作为诗人,他又比哲学家添了一种情趣。如果生在当下,说不定杨万里还会被人视为“一位善听鸟兽之语、能与树木对话、可闻草虫之音的大自然诗人”。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诗人。同样是看外物,一类诗人的眼睛只停留在枝、叶、根、茎上,只看到色彩形状的表象;而另一类诗人,眼即为心,直透外物的内里。前者爱物质,而后者爱心灵。
杨万里的镜头,既以尘埃毫厘为计量单位,又以宇宙星空为视野坐标,这不得不归功于他作为诗人所拥有的一颗须臾不曾放弃的痴心,以及他作为哲学家所具备的一腔不会轻易泯灭的情怀。他的痴心与情怀,共同构成了镜头下浑然天成的风景。
而杨万里,就像是一个心智健全的儿童,融入到自然万物中,与他们一起成为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且看这两个镜头:
(一)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一个是急忙闯入菜花地里追蝴蝶的儿童,一个是在芭蕉梅子掩映之下自得其乐捉柳花的儿童。穿透镜头,仿佛目光也随着诗句进入到一个只有童趣的天地了。不得不承认,杨万里的心底,藏着一个偌大的童话世界。他所写的每一首诗,都轻快如流云,欢畅若清泉,仿佛也荡漾着孩子的欢声笑语。
在他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事物,大至天地风云、山川河流,小至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都活了起来。难怪姜夔读到他的诗后说他”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山川之景,本已尽得天然生趣,但一经杨万里之笔,又多了几分妙趣,真是巧夺造化了。他可谓是自然的孩子,是自然,赋予了他一双富有诗意的眼睛,让他怀揣一颗真心,随时随地都可看到尘世间的美。
朱光潜先生曾说:“丝毫没有谐趣的人大概不易做诗,也不能欣赏诗。诗和谐都是生气的富裕,不能谐是枯燥贫竭的征候,枯燥贫竭的人和诗没有缘分。”大抵杨万里正是一个真正风趣的人,方能作出这般真到了骨子里的诗罢?
自然主义诗人缪尔有一首诗,读它的时候,我依稀也看到了杨万里的影子。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倾听风儿、鸟儿
和瀑布的歌唱
就要读懂岩石、洪水、风暴和山崩的语言
我要和原野、冰川交朋友
尽我所能地贴近大自然的心
我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我在岩石之间漫步
在森林之中徜徉
在溪流之间跋涉
只要遇到一种新的植物
我就会在它的旁边坐上一分钟
或是一天
试着和它交朋友,聆听它想说的话
我问卵石,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夜晚来临,我便就地露营
我不慌不忙、不赶不急
和树木、星星一样悠闲
这是真正的自在
一种美好的、可以实现的永生。
文/玄枵
赶在暮春的尾巴上市集买了几颗鲜藕,种在了老瓷坛里,过了三日,竟一个一个地露出了嫩芽来。早起,站在一墙鸳鸯藤下愣着神,看到细若丝线的雨跳跃在瓷坛的水面上,愈发显现出“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光景。于是,想起了杨万里的这首自然小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直以来,苏东坡对王维的那句评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让世人对王维“诗中的画境”钦慕不已。如果说,王维的诗中藏着一幅画,那么,杨万里的诗中便藏着一张3D照片。
钱钟书读宋诗,将陆游和杨万里并提,说他们作为南宋初期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二,在诗才上的造诣之高低就像盛唐的李杜和中唐的元白,并坦言:放翁(陆游)善写景,而诚斋(杨万里)善写生。放翁诗如图画之工笔,而诚斋诗则如摄影之快镜。
钱老比喻得妙,杨万里就像是古代的摄影师,读他的诗,就如看3D立体照片一样过瘾。透过高清的镜头,我们能看到:兔起鹘落,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鸢飞鱼跃,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这位高明的摄影师,眼疾手快,以追风逐箭之速,将天地万物、春夏秋冬定格在当下的一瞬间。
陆游如果在世,想必也心服口服。他曾经就坦言:“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也就是说,倘若诗坛要选一位盟主的话,杨万里是当之无愧的。
都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杨万里不吃这一套,他的心大得很。从官从政只是他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纵读杨万里诗集,几乎没有离怨之句。
其实,杨万里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纷争离合的时代,一个生灵涂炭的时代,一个悲哀凄惨的时代。他的仕途,亦极尽坎坷。但是,无论是过着安闲的居家日子,还是颠沛流离的奔劳生活;无论是为政一方在僻壤穷乡,还是应召入京身处要津,都不妨碍他端着摄影镜头一般的诗性之眼摹写身旁的趣事。
他与同时代的文人绝不相轻,相反地,走到哪里,都必然与当地的文人雅士谈诗。杨万里的心,怀抱着天地万物,譬如荷尖上的蜻蜓、清漪上的晚风、故园里的海棠、西湖上的莲叶、杨柳荫下的酒家、葡萄架下的渔船……还有红红白白临水之花、碧碧黄黄的接天之麦、疏疏落落的深径之篱、以及盈盈亏亏的清秋之月。
同样是渔船,张继看了会愁;同样是晚风,曾巩吹了会凄。在杨万里眼里,从太极两仪,到四象八卦,从鸟语花香到春华秋实,都是自然的馈赠。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杨万里好似天生就长着一双“美瞳”,他能把微不足道的事物,甚至在寻常人看来丑劣无比的东西,看成美的化身。
这也许是缘于他的双重身份:诗人与哲学家。作为哲学家,他比诗人多了一分理趣;而作为诗人,他又比哲学家添了一种情趣。如果生在当下,说不定杨万里还会被人视为“一位善听鸟兽之语、能与树木对话、可闻草虫之音的大自然诗人”。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诗人。同样是看外物,一类诗人的眼睛只停留在枝、叶、根、茎上,只看到色彩形状的表象;而另一类诗人,眼即为心,直透外物的内里。前者爱物质,而后者爱心灵。
杨万里的镜头,既以尘埃毫厘为计量单位,又以宇宙星空为视野坐标,这不得不归功于他作为诗人所拥有的一颗须臾不曾放弃的痴心,以及他作为哲学家所具备的一腔不会轻易泯灭的情怀。他的痴心与情怀,共同构成了镜头下浑然天成的风景。
而杨万里,就像是一个心智健全的儿童,融入到自然万物中,与他们一起成为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且看这两个镜头:
(一)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一个是急忙闯入菜花地里追蝴蝶的儿童,一个是在芭蕉梅子掩映之下自得其乐捉柳花的儿童。穿透镜头,仿佛目光也随着诗句进入到一个只有童趣的天地了。不得不承认,杨万里的心底,藏着一个偌大的童话世界。他所写的每一首诗,都轻快如流云,欢畅若清泉,仿佛也荡漾着孩子的欢声笑语。
在他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事物,大至天地风云、山川河流,小至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都活了起来。难怪姜夔读到他的诗后说他”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山川之景,本已尽得天然生趣,但一经杨万里之笔,又多了几分妙趣,真是巧夺造化了。他可谓是自然的孩子,是自然,赋予了他一双富有诗意的眼睛,让他怀揣一颗真心,随时随地都可看到尘世间的美。
朱光潜先生曾说:“丝毫没有谐趣的人大概不易做诗,也不能欣赏诗。诗和谐都是生气的富裕,不能谐是枯燥贫竭的征候,枯燥贫竭的人和诗没有缘分。”大抵杨万里正是一个真正风趣的人,方能作出这般真到了骨子里的诗罢?
自然主义诗人缪尔有一首诗,读它的时候,我依稀也看到了杨万里的影子。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倾听风儿、鸟儿
和瀑布的歌唱
就要读懂岩石、洪水、风暴和山崩的语言
我要和原野、冰川交朋友
尽我所能地贴近大自然的心
我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我在岩石之间漫步
在森林之中徜徉
在溪流之间跋涉
只要遇到一种新的植物
我就会在它的旁边坐上一分钟
或是一天
试着和它交朋友,聆听它想说的话
我问卵石,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夜晚来临,我便就地露营
我不慌不忙、不赶不急
和树木、星星一样悠闲
这是真正的自在
一种美好的、可以实现的永生。
文/玄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