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分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块化课程设置原则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模块化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九批教改项目(JG1103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8年进行高校专业调整后新设立的专业,是地理学的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1]。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却因涉及内容较多,专业口径宽泛,社会需求旺盛,因而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52所。从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来看,资环专业确实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新办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首当其冲。为此,笔者结合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实践,对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原课程体系概况 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于2004年修改制订的,在2005级本科生中试用执行。分析可知,原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的,具有原地理专业和师范类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作为西部地区开设该专业的少数师范类地方院校,有必要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与修改,才能满足地区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人才的要求。 2.原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混乱 首先,现有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划分模糊不清,且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其次,课程专业特色难以凸现,某些课程的设置严重依赖原有专业,如学科基础课中开设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导论、普通化学等课程,导致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第三,某些课程开设时间上相互冲突,如景观规划课程先于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的开设,致使该课程上机操作前得先补充计算机作图知识。第四,专业选修课门数太多,学生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仅仅为了满足学分要求去选修,不利于专业兴趣和爱好特长的培养。 (2)实践课程体系薄弱 资环专业由于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有限,因此专业课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现有课程中的地质、遥感等课程实践环节也都依托原有的地理、环工的师资和设备。从实验学时来看,实验课时都明显偏少;从实验类别来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习也主要是测量、地理环境等简单的认知学习。这些专业实践课缺乏一定程度的创新,针对性不强,致使毕业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之后,仍缺乏必要的规划、管理设计能力,背离该专业设置的初衷[1]。 (3)专业师资不足 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再加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很难吸引专业对口的高水平人才,因此,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一直难以建立。本专业现有主干课程均由原地理和环工两个专业部分教师主讲,真正的专业教师寥寥无几,课程设置也是根据师资情况来定,这些教师大多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使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进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难以形成。 我校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依据宝文理现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由“高级专门人才”的观念转向“通才教育观”[2],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由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转为“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质量观念。为此,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表述为: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特色方向,培养具有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原则 设置专业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宽口径、厚基础、显特色”教育。低年级(1、2年级)实行宽口径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高年级(3、4年级)实行专业化培养,强化专业知识、重视实践应用。 3.具体改革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结合市场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是指学校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模块课程是指专业课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子模块。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学分的重新分配。学分的重新分配主要从专业兴趣和爱好培养的角度考虑,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尽早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新课程体系在保证平台课程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压缩了部分公共课的学时和学分,建议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门课程由原来的四学期压缩为两学期修完,学分相应减半。不足的学分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其他公共课予以满足。另外,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专业英语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如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计量地理等,将“规划CAD、地理信息系统”从以前的专业必修课中提前至学科基础课中学习,取消“普通化学、环境科学导论”等课程,改变以往专业课滞后开设的状况,让学生入校后立即感知专业内容、培养专业兴趣。 (2)各模块内容的调整。调整原则:1)部分课程前置于学科基础课中即第一或第二学期学习。2)在保证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专业实验课学时,并至少占到理论课学时的1/3。3)第七、八学期不安排具体课程,为专业实习、考研、就业提供自由选择时间。 依据上述原则,新课程体系在具体内容上有较大改动。在专业必修课子模块中,取消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城市生态学”等课程,将“环境管理学”调整为选修课,增加专业特色课程,如建筑初步及手绘、规划技术基础、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市政设施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等,其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课程如建筑初步及手绘、规划技术等课程可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各专项规划可集中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另外在专业课实验环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熟悉软件操作,掌握规划设计的主流软件,能够自主设计规划方案等。在专业实践课子模块中,分为野外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野外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地质、地理学等的认知实习,可利用第六学期暑期约两周时间,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加深对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专业实习包括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产业布局等综合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结合理论及实验教学,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创新及应用,通过创设实验内容及目标,加强对主流软件掌握和应用的实验培训、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可选择与理论研究、操作技能、业务技能、软件应用等相关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选题、设计及开展研究工作,最后进行答辩。在专业选修课子模块中,紧扣新培养目标中“规划”性质的定位,选修如城市建设史、景观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城市设计、土地管理学、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村镇规划等课程,学生只要按照学院规定的学分要求修满即可。 由于课程体系模块中课程相对较多,学生可供选择余地大,对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材、实习经费等要求高。需要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院系应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以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实施动态更新,不断优化各模块,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新才,黄远水,李洪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经济师,2007(8):133-13.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 陕西宝鸡
[摘 要] 文章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分析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块化课程设置原则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模块化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九批教改项目(JG11039)。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8年进行高校专业调整后新设立的专业,是地理学的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1]。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却因涉及内容较多,专业口径宽泛,社会需求旺盛,因而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52所。从当前国家宏观政策来看,资环专业确实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作为新办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课程体系首当其冲。为此,笔者结合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课程体系发展实践,对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原课程体系概况 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于2004年修改制订的,在2005级本科生中试用执行。分析可知,原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为主的,具有原地理专业和师范类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作为西部地区开设该专业的少数师范类地方院校,有必要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与修改,才能满足地区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人才的要求。 2.原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混乱 首先,现有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划分模糊不清,且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考虑。其次,课程专业特色难以凸现,某些课程的设置严重依赖原有专业,如学科基础课中开设的地质学、环境科学导论、普通化学等课程,导致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第三,某些课程开设时间上相互冲突,如景观规划课程先于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的开设,致使该课程上机操作前得先补充计算机作图知识。第四,专业选修课门数太多,学生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仅仅为了满足学分要求去选修,不利于专业兴趣和爱好特长的培养。 (2)实践课程体系薄弱 资环专业由于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有限,因此专业课大多偏重于理论教学,而真正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现有课程中的地质、遥感等课程实践环节也都依托原有的地理、环工的师资和设备。从实验学时来看,实验课时都明显偏少;从实验类别来看,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习也主要是测量、地理环境等简单的认知学习。这些专业实践课缺乏一定程度的创新,针对性不强,致使毕业生在学完所有课程之后,仍缺乏必要的规划、管理设计能力,背离该专业设置的初衷[1]。 (3)专业师资不足 宝鸡文理学院资环专业开办时间不长,再加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知名度不高等原因,很难吸引专业对口的高水平人才,因此,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一直难以建立。本专业现有主干课程均由原地理和环工两个专业部分教师主讲,真正的专业教师寥寥无几,课程设置也是根据师资情况来定,这些教师大多习惯于原来的教学模式,不能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使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进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难以形成。 我校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依据宝文理现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由“高级专门人才”的观念转向“通才教育观”[2],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由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转为“素质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高尚道德人格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质量观念。为此,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表述为:以城乡规划与管理为特色方向,培养具有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规划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原则 设置专业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宽口径、厚基础、显特色”教育。低年级(1、2年级)实行宽口径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高年级(3、4年级)实行专业化培养,强化专业知识、重视实践应用。 3.具体改革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结合市场需求,构建“平台+模块”的新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是指学校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模块课程是指专业课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三个子模块。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学分的重新分配。学分的重新分配主要从专业兴趣和爱好培养的角度考虑,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尽早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新课程体系在保证平台课程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压缩了部分公共课的学时和学分,建议将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门课程由原来的四学期压缩为两学期修完,学分相应减半。不足的学分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其他公共课予以满足。另外,在学科基础课中,增加专业英语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如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计量地理等,将“规划CAD、地理信息系统”从以前的专业必修课中提前至学科基础课中学习,取消“普通化学、环境科学导论”等课程,改变以往专业课滞后开设的状况,让学生入校后立即感知专业内容、培养专业兴趣。 (2)各模块内容的调整。调整原则:1)部分课程前置于学科基础课中即第一或第二学期学习。2)在保证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专业实验课学时,并至少占到理论课学时的1/3。3)第七、八学期不安排具体课程,为专业实习、考研、就业提供自由选择时间。 依据上述原则,新课程体系在具体内容上有较大改动。在专业必修课子模块中,取消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城市生态学”等课程,将“环境管理学”调整为选修课,增加专业特色课程,如建筑初步及手绘、规划技术基础、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市政设施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等,其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课程如建筑初步及手绘、规划技术等课程可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各专项规划可集中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另外在专业课实验环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习,熟悉软件操作,掌握规划设计的主流软件,能够自主设计规划方案等。在专业实践课子模块中,分为野外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野外综合实习包括测量、地质、地理学等的认知实习,可利用第六学期暑期约两周时间,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加深对地理环境的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专业实习包括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产业布局等综合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结合理论及实验教学,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创新及应用,通过创设实验内容及目标,加强对主流软件掌握和应用的实验培训、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可选择与理论研究、操作技能、业务技能、软件应用等相关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选题、设计及开展研究工作,最后进行答辩。在专业选修课子模块中,紧扣新培养目标中“规划”性质的定位,选修如城市建设史、景观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城市设计、土地管理学、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村镇规划等课程,学生只要按照学院规定的学分要求修满即可。 由于课程体系模块中课程相对较多,学生可供选择余地大,对师资力量、教学管理、教材、实习经费等要求高。需要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院系应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以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实施动态更新,不断优化各模块,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新才,黄远水,李洪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经济师,2007(8):133-13.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