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
——历史学院
中石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之交①,涉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及农业起源等重大问题, 意义非凡。
而西方学者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是:从更新世末冰期结束到农业经济出现,年代属全新世,是连接新、旧石器时代的桥梁;与现生动物群共存。经济上属于渔猎和采集的食物采集阶段,凸显“广谱革命”的性质,以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②;尚无陶器、纺织术、农牧业经济出现。
然考古发现证明,把细石器看作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的观念是不妥的。不是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经过细石器文化阶段,且新石器时代某些类型的细石器文化其经济生活仍以狩猎为主。所以中石器文化不一定与细石器共生。
在我国,中石器时代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裴文中先生认为没有灭绝种动物化石、无陶片共存的打制石器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遗存。
综合中西方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不难发现问题——有的地区长期停留在狩猎采集经济阶段③,即使到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仍极不发达。如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仍以狩猎为主。所以陈淳先生所言“所有全新世初一万年以降的史前遗址, 只要没有农业的迹象, 都应归于中石器时代”仍需要推敲。
传统观点,把陶器的出现作为中石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但近几十年来,发现大量前陶新石器文化遗址④,因此,不见农业痕迹,不与陶片共生的细石器遗存,未必就是中石器时代的遗存。沙苑文化和河南灵井遗址曾被认为是中石器文化遗存,但研究表明,前者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后者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 ① 陈淳:《石器时代分野问题》
②
③
④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5页。 陈淳:《石器时代分野问题》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107页。
我国目前的“中石器时代”的遗存是以细石器和以大型打制石器为代表的遗存。但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新石器时代甚至于青铜时代, 所以尚难肯定它们一定是中石器时代的遗存。但由于至今尚没有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连续地层,故也很难排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的可能性。⑤
但考古分析很难从物质材料中来察觉和分辨中石器时代:这一过渡时代延续的时间很短, 一般不超过二、三千年,生活方式仍是狩猎采集, 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文化的区域差异较大, ⑥有无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持续时间长短是因地而异的。如在北欧, 气候较严酷, 农业出现迟, 有缓慢过渡的中石器阶段;南欧冰后期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没有间隔,中石器阶段并不明显。
所谓的“中石器时代”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而不能作为世界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⑦世界之广,文化如此复杂多样,如果要为“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加上更多的物质文化特征,势必让这一术语的价值大大削弱,毕竟不可能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统一文化特征和同步的演化速率。
中石器时代仅仅也只可以是一种时间概念。⑧ ⑤
⑥ 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 陈淳:《中石器时代的研究与思考》
⑦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5页。
⑧ 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27页。
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
——历史学院
中石器时代处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之交①,涉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以及农业起源等重大问题, 意义非凡。
而西方学者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是:从更新世末冰期结束到农业经济出现,年代属全新世,是连接新、旧石器时代的桥梁;与现生动物群共存。经济上属于渔猎和采集的食物采集阶段,凸显“广谱革命”的性质,以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②;尚无陶器、纺织术、农牧业经济出现。
然考古发现证明,把细石器看作是中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的观念是不妥的。不是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经过细石器文化阶段,且新石器时代某些类型的细石器文化其经济生活仍以狩猎为主。所以中石器文化不一定与细石器共生。
在我国,中石器时代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裴文中先生认为没有灭绝种动物化石、无陶片共存的打制石器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遗存。
综合中西方对中石器时代的认识,不难发现问题——有的地区长期停留在狩猎采集经济阶段③,即使到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仍极不发达。如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的小石器文化传统,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仍以狩猎为主。所以陈淳先生所言“所有全新世初一万年以降的史前遗址, 只要没有农业的迹象, 都应归于中石器时代”仍需要推敲。
传统观点,把陶器的出现作为中石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但近几十年来,发现大量前陶新石器文化遗址④,因此,不见农业痕迹,不与陶片共生的细石器遗存,未必就是中石器时代的遗存。沙苑文化和河南灵井遗址曾被认为是中石器文化遗存,但研究表明,前者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后者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 ① 陈淳:《石器时代分野问题》
②
③
④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5页。 陈淳:《石器时代分野问题》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107页。
我国目前的“中石器时代”的遗存是以细石器和以大型打制石器为代表的遗存。但打制石器和细石器从旧石器时代延续至新石器时代甚至于青铜时代, 所以尚难肯定它们一定是中石器时代的遗存。但由于至今尚没有发现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连续地层,故也很难排除中国存在中石器时代的可能性。⑤
但考古分析很难从物质材料中来察觉和分辨中石器时代:这一过渡时代延续的时间很短, 一般不超过二、三千年,生活方式仍是狩猎采集, 工具仍以打制石器为主,文化的区域差异较大, ⑥有无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持续时间长短是因地而异的。如在北欧, 气候较严酷, 农业出现迟, 有缓慢过渡的中石器阶段;南欧冰后期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没有间隔,中石器阶段并不明显。
所谓的“中石器时代”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而不能作为世界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⑦世界之广,文化如此复杂多样,如果要为“中石器时代”这一术语加上更多的物质文化特征,势必让这一术语的价值大大削弱,毕竟不可能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生态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统一文化特征和同步的演化速率。
中石器时代仅仅也只可以是一种时间概念。⑧ ⑤
⑥ 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代的几个问题》 陈淳:《中石器时代的研究与思考》
⑦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5页。
⑧ 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