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论文
题 目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学院名称 经济管理学院
教 师 曾鹏燕
班 级 信管101班
学 号 [1**********]
学生姓名 田定金
2012年 11月 10日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假冒伪劣现象
摘要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多时候很多地点总会出现一些作假的现象,在这些假冒伪劣现象中,难免会有人收到欺骗或是伤害。为了减少因假冒伪劣现象造成的伤害,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出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对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及其原因,最后根据假冒伪劣现象长生的原因分析防止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经济市场
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又称信息不平衡,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或者活动各成员之间拥有的信息量不同,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不利的地位。比如说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掌握着卖方的大量信息,而卖方掌握着消费者的信息不够多,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就处于有利地位了,而卖方则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还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因为买卖双方对交易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与交易初衷相悖的现象)。
二、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概括来说,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让人说真话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如何让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在经济活动中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跟别人分享,达到相对公平。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就是交易双方了解的交易信息不平衡,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对称,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会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平衡而产生一些欺骗或作假的现象。
通常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而且各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而对该行业的经济信息了解得比较透彻,而对于其他行业的经济信息可能了解的就很少了,也就是说社会分工的不同,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专业化对于企业的运作时很有利的,因为在企业的产业链上面,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做不同的工作。如果所有的工作都由一个团队的人来做的话企业的生产效率会很低的,因为他们要做的是整条产业链上面的事情,这样虽然有利于生产人员了解整条产业链所有的信息,但是这样难免会造成生产人员在整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低效率。所以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各自安排固定的、
专业化的人员进行工作,各环节的工作人眼只需要了解和掌握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的技术和信息,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专业化在现今的企业和社会中越来越明显。而专业化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了解和掌握知识、信息的狭隘性,从而导致及时在同一条生产链上面,各环节的工作人员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信息不对称。
搜集信息通常面临着一定的成本,而这成本又可以分为相对成本和绝对成本。相对成本是指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同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都得到它的成本。比如说甲、乙两个人都对A信息有需要,但是要得到A信息得花数万元的成本,甲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区区数万元对他来说不值一提,而乙则仅仅是一个公司的小员工,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万,数万元的信息搜集成本对乙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所以搜集A信息时,甲乙两人相对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要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绝对成本是指在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同一个人要搜集的不同信息的成本。比如,在一次信息搜集过程中,甲要搜集A、B两种经济信息才能保证甲对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了解比较完整,但A、B两种信息大同小异,互为补充,而甲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A信息了,但是B信息要花很高的成本才能得到。这里的A、B两种信息的成本就称为绝对成本。不管是因为相对成本的差异还是绝对成本的不同,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因为成本差异可能会导致信息搜集者选择性地放弃对某些信息的搜集,从而也就导致了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另外,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机遇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在搜集信息的时候出现信息不对称;身份地位的差异、受教育的程度、信息搜集能力等因素都会造成人们在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所谓假冒伪劣是指生产者用劣质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使产品在耐用性、安全性及其他功能方面未能达到该商品应有的质量标准,或冒用正品的名牌在市场上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以次充好”“以假当真”,攫取消费者利益的策略性行为。
近年来,老百姓感受最多、受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盗版图书假影碟、劣质农药假化肥、假烟假酒假大米、假医假药假广告„„
假冒伪劣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见怪不怪的现象。市场上制假售假现象愈演愈烈,而且明显呈现集团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其危害程度已经超过了商品走私,成为仅次于贩毒的第二大社会公害。
四、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济市场之所以会出现假冒伪劣现象,其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很多厂家或供应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制造或提供假冒产品,以低廉的成本骗取高额的收入。
假冒伪劣产品产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使得生产者低估其生产成本而制
假造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理性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如果取之无道,则会对社会、对他人带来危害。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之前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造假者也是生产者,有自己的成本收益观,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衡量。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假冒国内外的知名、驰名商品,能使制假者获得成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非法利润。因为制售假冒伪劣者无需支付商品的开发费、广告费甚至税费等成本,加之假冒伪劣产品质低价劣,成本极其低微,同正规品牌相比,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的利润十分丰厚。售卖假烟假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这种利润远远大于成本,然而他们在衡量成本时往往忽略了“隐成本”,包括因造假被发现而受到法律严惩的后果、因假冒伪劣商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害。所以,贪图暴利、唯利是图是造假者的主要动机和心理状态,他们置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于不顾,为牟取巨额利润铤而走险,最终害人害己,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2、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信息不对称。传统计划经济,完全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市场完全受政府的控制,不存在搜寻信息的问题,买者按照国家或上级的指令向相关的卖者购买产品,卖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一个辅助作用,买方和卖方必须通过市场达成协议,完成交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卖方明显掌握着更多的产品信息,相比较来说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这就给卖方隐瞒信息,以次充好提
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
3、法制不完善,使执法者难以找到法律依据。行政执法手段缺乏,调查取证困难,难以震慑造假的违法分子。此外,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手段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4、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及一定的虚荣心理。有些消费者虽然经济能力有限,但由于强烈的虚荣攀比心理,因此知假买假,特别是买假名牌。这种虚荣贪图名牌的购买行为给了假冒伪劣的生产及销售以可趁之机,客观上损害了真正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此外,很多消费者即使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一般也会由于维权手续繁琐而不去追究,更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甚至往往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较低的辨假能力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的歪风邪气,给了制售假冒伪劣者可乘之机。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假冒伪劣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物质利益的驱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法律意识不强,政府管理的有待加强以等,都加速了假冒伪劣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社会又是一个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某些场合下关系比法律的作用大,对于假冒伪劣的查处和打击,因此大打折扣。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也使得打击假冒伪劣更加困难。
五、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措施
1、积极利用法律手段来打击治理假冒伪劣,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的处罚力度。
2、发展生产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后,他们才会减少低劣商品的消费,低劣商品的市场需求才会减少,以达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目的。同时,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理念,使消费者明白,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虽然贪得一时的便宜,但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会给自己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另外,引导消费者建立积极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提出适度索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3、加强监督,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使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借助舆论的力量将假冒伪劣现象清扫出经济市场。
4、加强基本教育,使消费者掌握基本的信息搜集方式,提高普通消费者的信息搜集能力。很多消费者在经济交易过程中被假冒伪劣产品欺骗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对产品的不了解,而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去了解产品信息,从而使得造假者能够得逞。
假冒伪劣商品肆虐横行,泛滥成灾,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不仅使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利倍受侵害,在消费者失去对社会、法律的信任的同时,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毒化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环境,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假冒伪劣并不是一时之成,也不是个别行为,它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假冒伪劣产品作斗争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乌家培 谢康 肖静华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CDXB200501012.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063438bdfd0a79563c1e72fb.html
信息经济学论文
题 目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学院名称 经济管理学院
教 师 曾鹏燕
班 级 信管101班
学 号 [1**********]
学生姓名 田定金
2012年 11月 10日
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假冒伪劣现象
摘要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多时候很多地点总会出现一些作假的现象,在这些假冒伪劣现象中,难免会有人收到欺骗或是伤害。为了减少因假冒伪劣现象造成的伤害,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出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对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阐述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及其原因,最后根据假冒伪劣现象长生的原因分析防止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办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经济市场
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又称信息不平衡,是指交易中的各人拥有的信息不同。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或者活动各成员之间拥有的信息量不同,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处于有利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不利的地位。比如说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掌握着卖方的大量信息,而卖方掌握着消费者的信息不够多,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就处于有利地位了,而卖方则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还可能造成逆向选择(因为买卖双方对交易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与交易初衷相悖的现象)。
二、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不对称及其原因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概括来说,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让人说真话的学科。也就是研究如何让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在经济活动中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跟别人分享,达到相对公平。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就是交易双方了解的交易信息不平衡,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对称,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会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平衡而产生一些欺骗或作假的现象。
通常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如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而且各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各行业的从业人员会因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而对该行业的经济信息了解得比较透彻,而对于其他行业的经济信息可能了解的就很少了,也就是说社会分工的不同,是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专业化对于企业的运作时很有利的,因为在企业的产业链上面,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需要做不同的工作。如果所有的工作都由一个团队的人来做的话企业的生产效率会很低的,因为他们要做的是整条产业链上面的事情,这样虽然有利于生产人员了解整条产业链所有的信息,但是这样难免会造成生产人员在整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低效率。所以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各自安排固定的、
专业化的人员进行工作,各环节的工作人眼只需要了解和掌握自己负责的那一部分的技术和信息,这样就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专业化在现今的企业和社会中越来越明显。而专业化所带来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了解和掌握知识、信息的狭隘性,从而导致及时在同一条生产链上面,各环节的工作人员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同的,也就是信息不对称。
搜集信息通常面临着一定的成本,而这成本又可以分为相对成本和绝对成本。相对成本是指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同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都得到它的成本。比如说甲、乙两个人都对A信息有需要,但是要得到A信息得花数万元的成本,甲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区区数万元对他来说不值一提,而乙则仅仅是一个公司的小员工,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万,数万元的信息搜集成本对乙来说是难以负担的。所以搜集A信息时,甲乙两人相对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要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绝对成本是指在信息的搜集过程中,同一个人要搜集的不同信息的成本。比如,在一次信息搜集过程中,甲要搜集A、B两种经济信息才能保证甲对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了解比较完整,但A、B两种信息大同小异,互为补充,而甲花很少的钱就能得到A信息了,但是B信息要花很高的成本才能得到。这里的A、B两种信息的成本就称为绝对成本。不管是因为相对成本的差异还是绝对成本的不同,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因为成本差异可能会导致信息搜集者选择性地放弃对某些信息的搜集,从而也就导致了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另外,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机遇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在搜集信息的时候出现信息不对称;身份地位的差异、受教育的程度、信息搜集能力等因素都会造成人们在经济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所谓假冒伪劣是指生产者用劣质的生产要素生产产品,使产品在耐用性、安全性及其他功能方面未能达到该商品应有的质量标准,或冒用正品的名牌在市场上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以次充好”“以假当真”,攫取消费者利益的策略性行为。
近年来,老百姓感受最多、受伤害最深的莫过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盗版图书假影碟、劣质农药假化肥、假烟假酒假大米、假医假药假广告„„
假冒伪劣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见怪不怪的现象。市场上制假售假现象愈演愈烈,而且明显呈现集团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其危害程度已经超过了商品走私,成为仅次于贩毒的第二大社会公害。
四、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济市场之所以会出现假冒伪劣现象,其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很多厂家或供应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制造或提供假冒产品,以低廉的成本骗取高额的收入。
假冒伪劣产品产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使得生产者低估其生产成本而制
假造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理性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如果取之无道,则会对社会、对他人带来危害。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之前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造假者也是生产者,有自己的成本收益观,在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衡量。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假冒国内外的知名、驰名商品,能使制假者获得成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非法利润。因为制售假冒伪劣者无需支付商品的开发费、广告费甚至税费等成本,加之假冒伪劣产品质低价劣,成本极其低微,同正规品牌相比,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者的利润十分丰厚。售卖假烟假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这种利润远远大于成本,然而他们在衡量成本时往往忽略了“隐成本”,包括因造假被发现而受到法律严惩的后果、因假冒伪劣商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的损害。所以,贪图暴利、唯利是图是造假者的主要动机和心理状态,他们置国家法律法规和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于不顾,为牟取巨额利润铤而走险,最终害人害己,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2、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信息不对称。传统计划经济,完全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市场完全受政府的控制,不存在搜寻信息的问题,买者按照国家或上级的指令向相关的卖者购买产品,卖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起一个辅助作用,买方和卖方必须通过市场达成协议,完成交易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卖方明显掌握着更多的产品信息,相比较来说处于强势的地位。所以这就给卖方隐瞒信息,以次充好提
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
3、法制不完善,使执法者难以找到法律依据。行政执法手段缺乏,调查取证困难,难以震慑造假的违法分子。此外,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手段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原因。
4、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及一定的虚荣心理。有些消费者虽然经济能力有限,但由于强烈的虚荣攀比心理,因此知假买假,特别是买假名牌。这种虚荣贪图名牌的购买行为给了假冒伪劣的生产及销售以可趁之机,客观上损害了真正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此外,很多消费者即使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一般也会由于维权手续繁琐而不去追究,更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甚至往往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较低的辨假能力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的歪风邪气,给了制售假冒伪劣者可乘之机。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假冒伪劣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物质利益的驱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人们法律意识不强,政府管理的有待加强以等,都加速了假冒伪劣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社会又是一个十分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致使某些场合下关系比法律的作用大,对于假冒伪劣的查处和打击,因此大打折扣。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也使得打击假冒伪劣更加困难。
五、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措施
1、积极利用法律手段来打击治理假冒伪劣,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生产者的处罚力度。
2、发展生产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后,他们才会减少低劣商品的消费,低劣商品的市场需求才会减少,以达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目的。同时,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理念,使消费者明白,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虽然贪得一时的便宜,但使用假冒伪劣产品会给自己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另外,引导消费者建立积极主动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提出适度索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3、加强监督,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使假冒伪劣产品“无处藏身”。借助舆论的力量将假冒伪劣现象清扫出经济市场。
4、加强基本教育,使消费者掌握基本的信息搜集方式,提高普通消费者的信息搜集能力。很多消费者在经济交易过程中被假冒伪劣产品欺骗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对产品的不了解,而他们又不知道怎样去了解产品信息,从而使得造假者能够得逞。
假冒伪劣商品肆虐横行,泛滥成灾,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得不到保障。这不仅使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利倍受侵害,在消费者失去对社会、法律的信任的同时,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毒化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环境,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假冒伪劣并不是一时之成,也不是个别行为,它的出现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假冒伪劣产品作斗争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乌家培 谢康 肖静华 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CDXB200501012.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063438bdfd0a79563c1e72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