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工程学院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柔性引进人才的原则及机制
1. 原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2. 机制:“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合同约束”的柔性引进机制。
二、柔性引进人才的类型
重点引进人才为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具体界定条件见《XX 工程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待遇暂行办法》。
三、柔性引进人才的工作职责
1. 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相关专业或学科的教学、科研骨干;
2. 帮助和指导建立学科科研团队;
3. 帮助和指导我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4. 以XX 工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任务(在工作协议中具体约定)。
四、柔性引进人才的聘用形式和工作方式
(一)采取双聘教授的形式,以完成特定科研、教学任务聘用到校工作。
(二)工作方式。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长期(7个月或以上)、中期(5~7个月)或短期(1~5个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或不在校内工作,采取与我校签订工作项目、任务协议等方式,为学校提供智力服务。
(三)来校工作前均须与学校签订服务协议,工作聘期一般为3~5年,签订协议,明确工作总目标及年度工作目标,按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者解聘。
五、柔性引进人才的相关待遇
1.学校根据引进人才完成的工作任务,与引进人才协商在校工作期间薪酬;
2.学校为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校工作期间免费提供住宿;
1
3.学校为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报销来校工作期间发生的差旅费。
六、柔性引进人才的岗位认定
1. 岗位设置必须与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相结合,原则上与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相结合,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是学校紧缺的学科带头人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岗位。
2. 各分院、部(系)根据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本单位设置柔性引进人才岗位的申请,报送人事处;人事处组织有关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各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申请进行论证评审,讨论通过后,将评审结果报校领导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最终设岗结果通知各分院(部)。
七、柔性引进人才的日常管理与考核
(一)用人单位负责对柔性引进人才进行日常管理。将该项工作列入本单位学科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其聘期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实行聘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能部门与相关专家组成考评组,对柔性引进人才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考核。
八、附则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
XX 工程学院柔性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柔性引进人才的原则及机制
1. 原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
2. 机制:“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合同约束”的柔性引进机制。
二、柔性引进人才的类型
重点引进人才为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具体界定条件见《XX 工程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待遇暂行办法》。
三、柔性引进人才的工作职责
1. 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相关专业或学科的教学、科研骨干;
2. 帮助和指导建立学科科研团队;
3. 帮助和指导我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
4. 以XX 工程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 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任务(在工作协议中具体约定)。
四、柔性引进人才的聘用形式和工作方式
(一)采取双聘教授的形式,以完成特定科研、教学任务聘用到校工作。
(二)工作方式。可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长期(7个月或以上)、中期(5~7个月)或短期(1~5个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或不在校内工作,采取与我校签订工作项目、任务协议等方式,为学校提供智力服务。
(三)来校工作前均须与学校签订服务协议,工作聘期一般为3~5年,签订协议,明确工作总目标及年度工作目标,按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考核不合格者解聘。
五、柔性引进人才的相关待遇
1.学校根据引进人才完成的工作任务,与引进人才协商在校工作期间薪酬;
2.学校为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校工作期间免费提供住宿;
1
3.学校为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报销来校工作期间发生的差旅费。
六、柔性引进人才的岗位认定
1. 岗位设置必须与学校学科发展规划相结合,原则上与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相结合,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是学校紧缺的学科带头人和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岗位。
2. 各分院、部(系)根据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本单位设置柔性引进人才岗位的申请,报送人事处;人事处组织有关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各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申请进行论证评审,讨论通过后,将评审结果报校领导审议,审议通过后将最终设岗结果通知各分院(部)。
七、柔性引进人才的日常管理与考核
(一)用人单位负责对柔性引进人才进行日常管理。将该项工作列入本单位学科建设及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其聘期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实行聘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能部门与相关专家组成考评组,对柔性引进人才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考核。
八、附则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