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结构下中国城乡差距的表现和原因浅析

发 展 经 济 学 课 程 论 文

二元结构下中国城乡差距的表现及原因浅析

所 在 学 院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专 业 名 称 营销与物流管理

年 级 二〇一三级 学生姓名、学号 吕美超1120130425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曹宝明 完 成 日 期 二〇一四年一月

摘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大繁荣大发展,GDP总水平

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城乡社保以及城乡财富四个方面阐述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表现,给予必要的相关统计数据证明,并从自然历史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乡经济本质特征三个方面浅析中国城乡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结构;表现;原因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great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biggest economy.Bu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balance, caus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economist. This article mainly will elaborat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rom income,consumption,social security and wealth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viding necessary relevant statistical evidence.At the same time,this article also will explain the reason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historical facto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Dual structure;Performance; Reason

农业是国之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工业化进程中,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而农业则是被削弱的部门,其作用就是为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满目疮痍的中国,内忧外患,内受日本二战的重创,根基薄弱;外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效颦学步。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财富需求,也只能从农业中得到积累。这是造成现阶段中国城乡差距的直接根源。

一、中国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最直接有效的表现,它是其他城乡差距表现的基础,是城乡消费、社保和财富差距的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城乡收入剪刀差和基尼系数实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刻画。 1.城乡收入剪刀差

城乡收入剪刀差源于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建国以来,长久实行的计划经济,粮食价格制定主要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市场供需为辅助。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国家实行的价格剪刀差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升幅度。而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流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

图1是1980—2005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城乡收入变化的折线图。图1深度刻画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自90年代中期开始呈两极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剪刀差开始慢慢显现,进入21世纪,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主要表现在,虽然城乡收入都有所上升,但农村收入上升幅度相比城市收入上升幅度则小得多,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表1 1980—200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表

图1 1980—2005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图

图2是1980—2005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城乡收入之比的折线图。图中的折线整体呈波浪式上升走势,足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总的趋势依然是上升趋势。

注:城乡收入之比=城市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

图2 1980—2005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图

2.基尼系数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刻画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一般来说,基尼系数超过0.300以上就表明该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重,2010年全世界的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440,低于中国的基尼系数。从图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呈现上升趋势,逐渐超过基尼系数的警戒线0.400。究其根本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蔡继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特别大,大概只有0.32-0.35左右,而且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大概跟城市居民内部的差不多,超越0.400的基尼系数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同时,从图2和图3也清晰的表明,伴随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中国基尼系数也成较大的上升趋势。

图3 1980—2010中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二)城乡消费差距

城乡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城乡差距。一是城乡消费总量差距。二是城乡消费结构差距,本文对消费结构差距的刻画主要是比较城乡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是度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重要指标。 1.城乡消费支出总量差距

表4 是1985—2005城乡消费水平之比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城乡消费支出之比呈不断上升趋势,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拉大,进入到21世纪城乡消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表4 1985—2005 城乡消费水平之比表

2.城乡消费结构差距

表5 是1985—2005 城乡消费恩格尔系数差。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表中数据表现了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呈不断上升趋势,在90年代上升幅度首先陡增,是80年代恩格尔系数差的2倍多,可见90年代是中国城乡差距拉大的时期。

两表分别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城乡消费差距,同时也进一步刻画了中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在逐年扩大。

(三)城乡社保差距

表6是中国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对照表。

[1]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养老保险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但是从表6我们可知,其在农村中却没有建立起来,只有极个别地区才有开展;医疗保险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也在不断改革中,但是农村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在保障内容与水平上与城镇医疗保险有很大差距,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说过:农村与城市之间是断裂的,而医疗市场却是统一的,即药品和医疗的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形成的,这就必然使农村公共医疗处于不堪重负的状态。生育保险在城市己经普遍建立,而农村仅有一些地区在试点;在社会救助方面,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政策较为完善,落实得较好,在农村只有一些救灾、救济和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还有如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市都已经普遍建立,而在农村则仍然是一片空白。 足见城乡社保差距很大,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城乡财富差距

储蓄存款、耐用消费品、住房是居民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分析这三大指标的差距可以基本反映出城乡居民在财富方面的差距。本文主要分析城乡储蓄存款的差异来体现城乡财富差距。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占城乡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存款额城乡差距悬殊。图4是1978—2001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占城乡储蓄总额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城乡储蓄差距呈上升趋势。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到1999年才达到30.89%,但是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镇居民占有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比例最小的1984年也达63.9%,而2000年竟高达81.2%。自1996年后,城镇居民储蓄占城乡居民储蓄总额的比重基本维持在80%以上。城乡储蓄差距十分悬殊。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城乡的财富差距。

表7 1978—2001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占城乡储蓄总额的比例

注:表中数据是计算得来,源数据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图4 1978—2001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占城乡储蓄总额的比例

通过对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城乡社保和城乡财富四个方面的对比发现,中国城乡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差距趋势逐年扩大,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差距达到新高度,进入到21世纪,差距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继续拉大的趋势。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城乡差距如此之大呢?

二.中国城乡差距的原因浅析

首先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城市和农村在生产力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本质的差距,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增长,国家推行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这是造成中国城乡差距的历史原因,这也为后期城乡差距拉大买下伏笔;同时,包括始建于1958年的城乡间户籍壁垒制度,还包括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是造成中国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以聚集经济为特征的城市经济和以分散经济为特征的农村经济在客观上也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由城乡经济的本质特征引起的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

(一)城乡差距的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旧的封建土地关系在农村地区仍占主导地位,城市地区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和严重经济投机行为。为了迅速恢复新中国经济,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先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然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群众运动,把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在城市,通过“三反五反”群众运动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对城市工业、商业进行了较为彻底地社会主义改造,在严重削弱民族资本主义和私营经济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1953年,进入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由于国外政治环境和国内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央采取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为了迅速在战后的废墟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必须依赖农业剩余的大量转移,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工业的利润。为了有效的获取农业剩余,国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剥夺了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通过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国家垄断了农产品定价的权利。国家通过给工业品高定价、农产品低定价的方式(即工农业剪刀差)实现了大量农业剩余向城市工业的无偿转移。国家从工业、农业两类不同产品的交换(买卖)差价中,赚来大量资金用于工业建设,也就是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对农村和农民来说,就是劳动成果被剥夺了的大灾乱。于是“谷贱伤农”的副作用,在广大

农村发生了。

(二)城乡差距的二元结构体制原因

1.城乡间户籍壁垒制度

中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基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又是源于粮食统购统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国家之所以要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在粮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确保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所采取的非常措施。为了确保低价征购粮食的顺利实施,确保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就必须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因而以商品粮(即国家低价统销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即农村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即城镇户口或吃商品粮户)的户籍管理制度便应运而生,同时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与此同时,户籍制度还不足以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为了加强户籍的控制功能,国家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食品配给制度、住房供给制度、城市用工制度、城市居民子女教育制度等城乡有别的资源配置制度体系。农民土地处置权利的剥夺使农民离开土地就一无所有,而城乡户籍制度和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建立的城乡有别的制度体系则使农民一旦进人城市只能无家可归、无处购买食物、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只能沦为乞丐。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被剥夺自由迁移权利且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能固守在有限的土地上谋求生存,而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也通过“城乡剪刀差”的形式无偿地转移到城市部门。而占全国人口小部分的城市人口则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还消费着从农村低价获取的农产品。由于国家分配上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使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源的占有方面极端不平等,这成为导致城乡收人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历史根源。到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人已经达到农村人均纯收人的2.57倍,如果考虑到当时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票证、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各项福利,城乡差距则更大。[2] [3]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制度

目前,我国各种城乡有别的制度正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的城乡户籍迁移,其中,城市带有歧视性的用工政策增加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的困难程度,导致同

样岗位上城乡户籍人口收人的不平等以及就业岗位歧视等问题,从而显著地降低了进城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就业预期;城乡有别的住房供给制度使迁移进城的农村人口无权购买廉价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更没有城市职工的住房补贴优惠,只能租赁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农民房或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窝棚聊以暂居;我国目前的城乡社会保障是两套完全不一样的制度体系,进城农村劳动力无法进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使之在城市处于随时面临生活无着的状况,缺乏应有的社会安全感;城乡基础教育的‘二元”特点,将大量迁移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之外;且由于我国学籍制度的地区差别,城市农民工的子女升学只能返回家乡参加考试,这无疑增加了农村家庭城乡迁移的成本。我国现存的城乡有别、带有“二元”色彩的各种制度使农村人口要实现整个家庭向城市的迁移,就必须花费巨大的经济成本、承受巨大的心理成本。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剥夺由改革前行政计划决定的‘城乡剪刀差”方式转变为由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和市场势力决定的“市场剥夺”方式,城乡人均占有社会资源不平等的现状并没有因改革的深入而有所缓解,反而可能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人均占有社会资源不平等的程度。这可能是导致近二十年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2]

(三)城乡差距的城乡经济特征原因

农村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农业经济以分散的生产经营为特征。

城市地区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工业生产是以资本、技术、信息为基础、以规模化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化生产过程,存在着企业之间的前向、后向联系,因而要求资源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以降低交易成本。而服务业是以一定特征的人类群体为对象的,在地域上一定规模的人口集中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以聚集经济为特征。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两种不同的社会聚居方式,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分布形式。由于农业经济的分散特征和城市经济的聚积效应,整个社会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技术、权利、信息、教育等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由农村向城市地区集中,集中的资源为居住于城市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便利和发展机会,也为资本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资本(包括人力资本)追逐利润流动,于是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城市,导致

了城乡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分布的不对等。而城乡占有资源的不对等决定了城乡差距存在的必然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文化教育、信息、技术、思维、意识、习惯等更深刻的社会层面上。当然,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经济差距可以通过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而逐步缩小,但城乡差距的缩小是相对的,存在是绝对的。世界各国也是普遍存在城乡差距的,如:美国、日本等等。虽然有些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很小,但其主要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这些国家以农业补贴等转移支付方式,通过政府干预缩小了这种差距。从某种意义上,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是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2]

三.结论

综合看来,中国城乡差距表现于城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国家经济建设实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滋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城乡差距加大问题尤为显著。尤其在进入21世纪,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相关经济指标已经说明缓解城乡差距问题已变得刻不容缓。究其根本,在于前期的相关政策实施和城乡经济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的相关政策,包括: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济、到农业产业化、到城乡统筹、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表明国家也在加大力度缓解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纠正前期的城市偏向政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改变城乡居民社会资源占有量不平衡的社会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6)

[2]卢向虎、张正河,我国城乡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5.(24)

[3]许经勇,解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成因[J],调研世界,2009.09.10(3)

[4]吴武英,城乡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4.30(66)

发 展 经 济 学 课 程 论 文

二元结构下中国城乡差距的表现及原因浅析

所 在 学 院 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专 业 名 称 营销与物流管理

年 级 二〇一三级 学生姓名、学号 吕美超1120130425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曹宝明 完 成 日 期 二〇一四年一月

摘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大繁荣大发展,GDP总水平

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城乡社保以及城乡财富四个方面阐述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表现,给予必要的相关统计数据证明,并从自然历史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乡经济本质特征三个方面浅析中国城乡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城乡差距;二元结构;表现;原因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achieved great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biggest economy.Bu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balance, caus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economist. This article mainly will elaborat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rom income,consumption,social security and wealth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viding necessary relevant statistical evidence.At the same time,this article also will explain the reason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historical facto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ubstantiv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Dual structure;Performance; Reason

农业是国之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工业化进程中,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而农业则是被削弱的部门,其作用就是为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满目疮痍的中国,内忧外患,内受日本二战的重创,根基薄弱;外受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效颦学步。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财富需求,也只能从农业中得到积累。这是造成现阶段中国城乡差距的直接根源。

一、中国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最直接有效的表现,它是其他城乡差距表现的基础,是城乡消费、社保和财富差距的体现。本文主要通过城乡收入剪刀差和基尼系数实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刻画。 1.城乡收入剪刀差

城乡收入剪刀差源于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建国以来,长久实行的计划经济,粮食价格制定主要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以市场供需为辅助。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国家实行的价格剪刀差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升幅度。而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流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

图1是1980—2005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城乡收入变化的折线图。图1深度刻画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自90年代中期开始呈两极发展,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剪刀差开始慢慢显现,进入21世纪,城乡收入差距加大,主要表现在,虽然城乡收入都有所上升,但农村收入上升幅度相比城市收入上升幅度则小得多,城乡收入差距明显。

表1 1980—200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表

图1 1980—2005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图

图2是1980—2005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城乡收入之比的折线图。图中的折线整体呈波浪式上升走势,足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总的趋势依然是上升趋势。

注:城乡收入之比=城市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

图2 1980—2005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图

2.基尼系数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刻画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一般来说,基尼系数超过0.300以上就表明该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比较严重,2010年全世界的基尼系数平均值为0.440,低于中国的基尼系数。从图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呈现上升趋势,逐渐超过基尼系数的警戒线0.400。究其根本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蔡继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特别大,大概只有0.32-0.35左右,而且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没有那么大,大概跟城市居民内部的差不多,超越0.400的基尼系数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同时,从图2和图3也清晰的表明,伴随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中国基尼系数也成较大的上升趋势。

图3 1980—2010中国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二)城乡消费差距

城乡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城乡差距。一是城乡消费总量差距。二是城乡消费结构差距,本文对消费结构差距的刻画主要是比较城乡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是度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重要指标。 1.城乡消费支出总量差距

表4 是1985—2005城乡消费水平之比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城乡消费支出之比呈不断上升趋势,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拉大,进入到21世纪城乡消费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表4 1985—2005 城乡消费水平之比表

2.城乡消费结构差距

表5 是1985—2005 城乡消费恩格尔系数差。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表中数据表现了中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呈不断上升趋势,在90年代上升幅度首先陡增,是80年代恩格尔系数差的2倍多,可见90年代是中国城乡差距拉大的时期。

两表分别从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城乡消费差距,同时也进一步刻画了中国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在逐年扩大。

(三)城乡社保差距

表6是中国城乡社会保障项目对照表。

[1]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养老保险是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但是从表6我们可知,其在农村中却没有建立起来,只有极个别地区才有开展;医疗保险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也在不断改革中,但是农村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而且在保障内容与水平上与城镇医疗保险有很大差距,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说过:农村与城市之间是断裂的,而医疗市场却是统一的,即药品和医疗的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形成的,这就必然使农村公共医疗处于不堪重负的状态。生育保险在城市己经普遍建立,而农村仅有一些地区在试点;在社会救助方面,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政策较为完善,落实得较好,在农村只有一些救灾、救济和扶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还有如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市都已经普遍建立,而在农村则仍然是一片空白。 足见城乡社保差距很大,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城乡财富差距

储蓄存款、耐用消费品、住房是居民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分析这三大指标的差距可以基本反映出城乡居民在财富方面的差距。本文主要分析城乡储蓄存款的差异来体现城乡财富差距。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占城乡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存款额城乡差距悬殊。图4是1978—2001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占城乡储蓄总额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城乡储蓄差距呈上升趋势。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到1999年才达到30.89%,但是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镇居民占有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比例最小的1984年也达63.9%,而2000年竟高达81.2%。自1996年后,城镇居民储蓄占城乡居民储蓄总额的比重基本维持在80%以上。城乡储蓄差距十分悬殊。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城乡的财富差距。

表7 1978—2001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占城乡储蓄总额的比例

注:表中数据是计算得来,源数据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图4 1978—2001城镇居民储蓄总额占城乡储蓄总额的比例

通过对城乡收入、城乡消费、城乡社保和城乡财富四个方面的对比发现,中国城乡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差距趋势逐年扩大,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差距达到新高度,进入到21世纪,差距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继续拉大的趋势。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城乡差距如此之大呢?

二.中国城乡差距的原因浅析

首先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已经存在,城市和农村在生产力水平、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本质的差距,而在改革开放之前,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增长,国家推行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这是造成中国城乡差距的历史原因,这也为后期城乡差距拉大买下伏笔;同时,包括始建于1958年的城乡间户籍壁垒制度,还包括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以及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也是造成中国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以聚集经济为特征的城市经济和以分散经济为特征的农村经济在客观上也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由城乡经济的本质特征引起的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

(一)城乡差距的历史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旧的封建土地关系在农村地区仍占主导地位,城市地区存在着恶性通货膨胀和严重经济投机行为。为了迅速恢复新中国经济,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先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然后通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群众运动,把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在城市,通过“三反五反”群众运动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运动对城市工业、商业进行了较为彻底地社会主义改造,在严重削弱民族资本主义和私营经济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1953年,进入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由于国外政治环境和国内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央采取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发展战略。为了迅速在战后的废墟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必须依赖农业剩余的大量转移,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工业的利润。为了有效的获取农业剩余,国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剥夺了农民自由处置土地的权利;通过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国家垄断了农产品定价的权利。国家通过给工业品高定价、农产品低定价的方式(即工农业剪刀差)实现了大量农业剩余向城市工业的无偿转移。国家从工业、农业两类不同产品的交换(买卖)差价中,赚来大量资金用于工业建设,也就是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对农村和农民来说,就是劳动成果被剥夺了的大灾乱。于是“谷贱伤农”的副作用,在广大

农村发生了。

(二)城乡差距的二元结构体制原因

1.城乡间户籍壁垒制度

中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基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又是源于粮食统购统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国家之所以要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在粮食供不应求的背景下确保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所采取的非常措施。为了确保低价征购粮食的顺利实施,确保城镇居民的粮食供应,就必须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因而以商品粮(即国家低价统销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即农村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即城镇户口或吃商品粮户)的户籍管理制度便应运而生,同时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城乡间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与此同时,户籍制度还不足以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为了加强户籍的控制功能,国家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食品配给制度、住房供给制度、城市用工制度、城市居民子女教育制度等城乡有别的资源配置制度体系。农民土地处置权利的剥夺使农民离开土地就一无所有,而城乡户籍制度和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建立的城乡有别的制度体系则使农民一旦进人城市只能无家可归、无处购买食物、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只能沦为乞丐。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被剥夺自由迁移权利且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能固守在有限的土地上谋求生存,而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也通过“城乡剪刀差”的形式无偿地转移到城市部门。而占全国人口小部分的城市人口则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还消费着从农村低价获取的农产品。由于国家分配上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使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源的占有方面极端不平等,这成为导致城乡收人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历史根源。到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人已经达到农村人均纯收人的2.57倍,如果考虑到当时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票证、生活补贴、社会保险等各项福利,城乡差距则更大。[2] [3]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制度

目前,我国各种城乡有别的制度正严重阻碍着农村人口的城乡户籍迁移,其中,城市带有歧视性的用工政策增加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的困难程度,导致同

样岗位上城乡户籍人口收人的不平等以及就业岗位歧视等问题,从而显著地降低了进城农村人口在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就业预期;城乡有别的住房供给制度使迁移进城的农村人口无权购买廉价的城市经济适用房,更没有城市职工的住房补贴优惠,只能租赁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农民房或在城市边缘地带搭建窝棚聊以暂居;我国目前的城乡社会保障是两套完全不一样的制度体系,进城农村劳动力无法进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使之在城市处于随时面临生活无着的状况,缺乏应有的社会安全感;城乡基础教育的‘二元”特点,将大量迁移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之外;且由于我国学籍制度的地区差别,城市农民工的子女升学只能返回家乡参加考试,这无疑增加了农村家庭城乡迁移的成本。我国现存的城乡有别、带有“二元”色彩的各种制度使农村人口要实现整个家庭向城市的迁移,就必须花费巨大的经济成本、承受巨大的心理成本。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剥夺由改革前行政计划决定的‘城乡剪刀差”方式转变为由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和市场势力决定的“市场剥夺”方式,城乡人均占有社会资源不平等的现状并没有因改革的深入而有所缓解,反而可能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人均占有社会资源不平等的程度。这可能是导致近二十年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2]

(三)城乡差距的城乡经济特征原因

农村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生产和社会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而农业经济以分散的生产经营为特征。

城市地区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工业生产是以资本、技术、信息为基础、以规模化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化生产过程,存在着企业之间的前向、后向联系,因而要求资源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以降低交易成本。而服务业是以一定特征的人类群体为对象的,在地域上一定规模的人口集中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以聚集经济为特征。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两种不同的社会聚居方式,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分布形式。由于农业经济的分散特征和城市经济的聚积效应,整个社会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技术、权利、信息、教育等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由农村向城市地区集中,集中的资源为居住于城市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便利和发展机会,也为资本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资本(包括人力资本)追逐利润流动,于是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城市,导致

了城乡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分布的不对等。而城乡占有资源的不对等决定了城乡差距存在的必然性,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物质层面上,更体现在文化教育、信息、技术、思维、意识、习惯等更深刻的社会层面上。当然,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经济差距可以通过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而逐步缩小,但城乡差距的缩小是相对的,存在是绝对的。世界各国也是普遍存在城乡差距的,如:美国、日本等等。虽然有些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很小,但其主要的原因并不完全是由市场作用的结果,而是这些国家以农业补贴等转移支付方式,通过政府干预缩小了这种差距。从某种意义上,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是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2]

三.结论

综合看来,中国城乡差距表现于城乡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国家经济建设实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滋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城乡差距加大问题尤为显著。尤其在进入21世纪,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相关经济指标已经说明缓解城乡差距问题已变得刻不容缓。究其根本,在于前期的相关政策实施和城乡经济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的相关政策,包括: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济、到农业产业化、到城乡统筹、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表明国家也在加大力度缓解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纠正前期的城市偏向政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改变城乡居民社会资源占有量不平衡的社会现状。

参考文献

[1]王国军,社会保障:《从二元到三维》[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6)

[2]卢向虎、张正河,我国城乡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J],调研世界,2005.(24)

[3]许经勇,解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成因[J],调研世界,2009.09.10(3)

[4]吴武英,城乡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4.30(66)


相关文章

  •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 我过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因素有: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城乡两部分居民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乡二元结构有很多危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查看


  • 浅析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 学 姓号 ________________ 名 ________________ 所在学院 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 ________________ 考试科目 _______________ ...查看


  •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 2010年10月9日 作者:马建新 [小 中 大] 文章关键词: 民工荒 特点 原因 对策 "民工荒"最初指自2004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 ...查看


  • 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
  • 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作者:刘宁 摘 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推动的过程.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世界形势.国情因素和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查看


  • 浅析青年错误爱情观的原因及对策
  • 浅析青年错误爱情观的原因及对策 罗丽霞王爱华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青年人产生了锚误的爱情观,我们有必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关键词青年爱情现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青年是早晨八 ...查看


  • 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 摘 要: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要推动力转变为工业经济和城镇经济共同推动的过程.城镇化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世界形势.国情因素和体制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的特点,这是中国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查看


  •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_胡于成
  •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总第99期)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No . 3, 2009(Su m, 99) 社会主义新农 ...查看


  •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_秋菊打官司_王军
  •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浅析"秋菊打官司" 王 军 (毕节学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秋菊打官司"是法律社会学的一个著名案例,反映了国家制定法同秋菊讨 ...查看


  • 浅析中国城乡差距的表现
  • 浅析中国城乡差距的表现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城乡差距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这种差距体现在多方面.这些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全局影响,更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