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刘占乾

一、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1.词类(词性):

a实词:名词、动、形、数、量、代词 b虚词:副词、介、连、助、叹词

2.词类活用:指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

3.古汉语中,只有名、动、形、数这四类

词有活用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现象

a.名词作动词:二月草已芽(发芽) 沛公...

欲王关中(称王) 晋军函陵(驻军),......

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尊敬) ..

b.名词作使动用法(译为使„„的格式)先

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既东......

封郑(使„„作为疆界),阙秦以利晋.........

(使„„得到利益) .......

c.名词作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把„„

当作客人,以„„为客人的格式)孟尝

君客我(把„„当作客人)稍稍宾客其..........

父(把„„当作宾客)。 .......

d.名词作状语:簊畚运于渤海水尾(用簊畚) .....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秋雨时至.....

(按时节),孔子东游 ....

(二)动词的活用现象

a.动→使动:烛这武退秦师(使„„撤退) ......b.动→意动:戒之慎勿忘(以„„为戒) ......

c.动→名:他见闻少(看见和听到的事情,...........见识) ...

(三)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a.形→名: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 ...

其人居远未来(远方) ...

b.形→动: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我...

妻之美成者,私我也(偏爱) ...

c.形→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认为„„美) .....

d.形→使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强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

劳苦,使„„劳累).春风又绿江南岸(使„„.

变绿).以弱天下之民(使„„变弱) .

(四)数词的活用现象

a.数→动: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

b.数→意动:因知一死生为虚诞(把„„.

看作一样)

c.数→形:用心一也(专一) .

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1.句子的成分

a.主干:主、谓、宾

b.枝叶:定、状、补

2.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谓前为状,谓后

为补,定语必在主、宾前

3.倒装句类型(4种):

a.宾语前置句:宾语放在谓语前

何罪之有?→有何罪?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

唯利是图→唯图利,“之”,“是”不译。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起提宾作用。

b.状语后置句:又叫介词结构后置,状语放在谓语后。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美甚。

c.定语后置句: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 蚓无爪牙之利→蚓无利爪牙。

d.谓语前置句:谓语放在主语前。太美了,这里的风景!→这里的风景太美了→信哉,斯言也→斯言信哉。

三、文言特殊句式

1.倒装句(4种)

2.判断句:常用“„„者,„„也”,“„„

也”来表示判断。

3.被动句:常用“见„„于„„”,“见”

表示,见笑于大方之家,屈原见逐,...

信而被毁,忠而见谤 .

4.省略句

5.固定结构:有固定的翻译方式: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译为“对„„怎么办”

得无„„乎,译为“莫非„„吧”

其真无写耶,其真不知马也(是„„呢?还是„„呢?)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一词多义

七、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文言文教案

刘占乾

一、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1.词类(词性):

a实词:名词、动、形、数、量、代词 b虚词:副词、介、连、助、叹词

2.词类活用:指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

3.古汉语中,只有名、动、形、数这四类

词有活用现象。

(一)名词的活用现象

a.名词作动词:二月草已芽(发芽) 沛公...

欲王关中(称王) 晋军函陵(驻军),......

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尊敬) ..

b.名词作使动用法(译为使„„的格式)先

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称王)既东......

封郑(使„„作为疆界),阙秦以利晋.........

(使„„得到利益) .......

c.名词作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把„„

当作客人,以„„为客人的格式)孟尝

君客我(把„„当作客人)稍稍宾客其..........

父(把„„当作宾客)。 .......

d.名词作状语:簊畚运于渤海水尾(用簊畚) .....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秋雨时至.....

(按时节),孔子东游 ....

(二)动词的活用现象

a.动→使动:烛这武退秦师(使„„撤退) ......b.动→意动:戒之慎勿忘(以„„为戒) ......

c.动→名:他见闻少(看见和听到的事情,...........见识) ...

(三)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a.形→名: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 ...

其人居远未来(远方) ...

b.形→动: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我...

妻之美成者,私我也(偏爱) ...

c.形→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认为„„美) .....

d.形→使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

强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

劳苦,使„„劳累).春风又绿江南岸(使„„.

变绿).以弱天下之民(使„„变弱) .

(四)数词的活用现象

a.数→动: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

b.数→意动:因知一死生为虚诞(把„„.

看作一样)

c.数→形:用心一也(专一) .

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1.句子的成分

a.主干:主、谓、宾

b.枝叶:定、状、补

2.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谓前为状,谓后

为补,定语必在主、宾前

3.倒装句类型(4种):

a.宾语前置句:宾语放在谓语前

何罪之有?→有何罪?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

唯利是图→唯图利,“之”,“是”不译。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起提宾作用。

b.状语后置句:又叫介词结构后置,状语放在谓语后。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美甚。

c.定语后置句:定语放在中心语后面,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 蚓无爪牙之利→蚓无利爪牙。

d.谓语前置句:谓语放在主语前。太美了,这里的风景!→这里的风景太美了→信哉,斯言也→斯言信哉。

三、文言特殊句式

1.倒装句(4种)

2.判断句:常用“„„者,„„也”,“„„

也”来表示判断。

3.被动句:常用“见„„于„„”,“见”

表示,见笑于大方之家,屈原见逐,...

信而被毁,忠而见谤 .

4.省略句

5.固定结构:有固定的翻译方式: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

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译为“对„„怎么办”

得无„„乎,译为“莫非„„吧”

其真无写耶,其真不知马也(是„„呢?还是„„呢?)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一词多义

七、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相关文章

  • 鱼我所欲也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教案   何小宇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三)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1
  •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学校:浏阳二中 设计者:陶芬兰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在学生掌握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加强学生踩点得分的意识,通过对已学 ...查看


  • 文言文实词教案
  • 文言文实词专题教案 杨丽卿 教学目的: 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反思总结: 1. 对词语意义的把握,不能够和语境紧密结合,仅机械地套用积累的词义. 2. 翻译句子不能够关注语境,尤其是忽略主语的变换. 对策方法: 1. 熟悉历年高 ...查看


  • 1.文言文两则教案
  • 1.文言文两则 主备教师:主备:姬永琼 参备 :李权英 蔡红萍 陈树萍 学习目标 :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 内容.(重点) 3.体会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查看


  • 七幼时记趣(教案)
  • 七 幼时记趣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了 ...查看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公开课教案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 ...查看


  • 3夸父逐日_教案
  •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材:语文(S)六年级下册 课 文:3 夸父逐日 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思路定为:读--译--品--悟.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析夸父这个神话人物形 ...查看


  • 文言文翻译教案 1
  •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园地 11-05 2325 : 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二标准六方法". 教学设想: 1.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 ...查看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两小儿辩日
  •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山东被成为"孔孟之乡",你知道"孔"指的是谁吗? 孔子名丘,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过的弟子有三千多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