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河北学刊
Jan..2008
第28卷第1期
HebeiAcademicJoumal
V01.28
No.1
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
葛晓萍1,李澍卿2,袁丙澍3
(1.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l;3.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中国社会养老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比较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养老内容
及形式,以说明在中国历史土虽然是家庭养老居于主要地位,社会养老非常脆弱,但是社会养老从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形
成伊始就相伴而.生而且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念的变迁,对于建立和健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养
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养老观;历史演变;现实价值
[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框架研究》(05BsH050)
[作者简介]葛晓萍(19r72一),女,河北省元氏县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李澍卿(1942一),男,河北省隆化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袁丙澍(1970一),男,河北省武邑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生,主攻历史社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cr71(2008)01一0125—04[收稿日期]20ar7—1l一04
养老观把如何对待老年人的理念升华到文化范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旧保持着“弱肉强
畴,包含了人类对待老年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俗成以及食”的动物本陛。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开始通
与之相应的制度规范,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过血缘关系维系族群内部的关系。族群内部两性有分之一。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技术工,男性狩猎,女陛进行采集和抚育子女。旧石器时代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跨人经济高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滞后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活。族外婚制开始成为主要的形式,互相通婚的两个化社会加速到来的沉重压力。所以,如何建立健全适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人类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应现实需要的现代化养老体系,成为保障社会稳定的
时,人们只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lj【钎嚏",养老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全体氏族成员的事。这一时期的首领,一般是由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即表现为“养老、尊老、德高望重的年长妇女担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敬老”的养老观念。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其低下的状况下,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都和社会养老。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两种养老非常有限,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靠岁月累积,所以方式所占的地位不同,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有所变化。选择年长的妇女作首领,便于氏族所有成员从事日常这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演变及统生产活动,服从年长者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治者的需要都有关系。社会养老的理念在中国传统观由此可见,这种尊老的行为是在当时的艰苦生存环境念中萌芽很早,而且一直在增添新的内容。因此,深入下的一种自觉选择,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养老观念萌
了解中国社会养老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发掘传统社会芽期的起点。
的社会养老观精华,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后生产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组织结构也有了很大的一、中国古代社会各时期变化,由母系氏族公社进化到父系氏族公社,但人们自社会养老观的历史演变
发的朦胧尊老的观念却保留了下来。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都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著名的部1.原始社会朦胧的尊老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养
族首领,而关于养老的文字记载则是见于《礼记》中有老观的发源
关虞舜时代的生活状况:“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
125
河北学刊2008・1
老于下庠”llj(‘王嗣’。这是一种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根据他们的地位以及所具有的经验分别由集体供养,并且给予不同待遇的方式;同时,这些老人在庠(中国古代校)中负有教育下一代、传
授知识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形式明显是对母系氏族公
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1]‘《乡饮酒义’’由于年龄不同,参加宴会的人待遇也不一样,六十岁的三道菜,七十岁的四道菜,八十岁的五道菜,九十岁的六道菜,其目的是给大家示范应该如何尊老养老。
这一时期,从家庭、社会、国家都已经接受了以“养老、尊老、敬老”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当然,当时实施的范围仅限于奴隶主和平民阶层,广大奴隶是难以享受的。
3.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进一步发
展
社时期尊老思想的发展和延续。这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养老的雏形。
2.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初步形成
从夏朝开始到春秋结束,中国经历了一千五六百
年的奴隶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促使新的继承制度
出现。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养老观已经初步建立,并且形成了一套礼法,无论从思想内容到形式制度都已初具规模。在家庭中和社会上,强调孝亲和尊长的思想观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养老尊老制度,以达到规范和
教化国民的目的。
从封建社会开始,传统社会养老观出现较大发展,日趋成熟。自秦以降,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养老观念无论从思想体系、还是价值取向都基本趋于稳定,各朝各代形成各据特色的“养老、尊老、敬老”的内容、形式、制度及其养老机构。
(1)国家出面赏赐物品。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均多次发生,其差别只在频率和赏赐的内容上。例如:
汉文帝时期:“诏日:‘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
首先,在社会上提倡尊老行为。“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4曲礼上’’即长少有序,强调“礼不逾节’’‘13‘‘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1](《曲礼上"即是说,跟着年长的人一起走路,不要越过道路与别人说话;在路上遇到长者,要低着头慢步走近他,正面站好,拱手行礼;和年长的人一起登高,眼睛要看长者所看的方向,准备老人看不清的时候问自己。将尊敬年长者的行为举止细化到日常行为准则的一举一动。如“轻任,并重任分,斑白者不提拿”…‘《王蝴’,又
如,“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1]‘《曲礼上》)。即对父亲的朋
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又日:‘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21‘‘文帝纪’’赏赐物品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执行命令的官员的规定也很明确。
明朝时,朱元璋曾下令:“六月甲辰,诏有司存问高年。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3]‘卷3肽祖本纪》)。
可以看出,上面所列举的赐品的数量,对于老年人来说,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心意。按照古人的消费能力,按日食米一升,岁用绢一匹来计算,不用说汉文帝的“赐米人月一石”,即使是明太祖的“月给米五斗”也是基本够一家两位老人衣食无忧的。可见这些均为实际
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举措。
友也要像待父亲那样去尊敬,进退有礼,不违孝道。
其次,建立了养老尊老的伦理制度。“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
人贵亲而尚齿。”[1]‘《祭义》’尚齿,就是尊老敬老的意思。
各个朝代以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表达同一种尊老敬老的风俗,还各自设立了官方养老机构,如“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L1]“王制";并且由官方出面定期举办宴会,“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11』(旺锄’。其中,最重要的是“乡饮酒之礼”,是由当地政府官员出面组织,有着严格的制度及程序,“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
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
(2)政府颁布命令,给年长者较高的社会地位。例
如:
也”[1]‘《乡饮酒义》)。主人是当地的官员,经过一系列复杂礼仪,目的是表达相互之间的谦让。在仪式中,有明确的长幼次序:“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
126
北魏孝明帝时,曾下诏:“朕冲昧抚运,政道未康,
民之疾苦,弗遑纪恤。夙宵矜慨,鉴寐深怀,眷彼百龄,
悼兹六极。京畿百年以上给大郡板,九十以上给小郡
板,八十以上给大县板,七十以上给小县板;诸州百姓,百岁以上给小郡板,九十以上给小县板,八十以上给中县板;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粟五斛、帛二匹。’’[4]‘《孝明帝纪九》)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应天、凤阳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乡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与县官均祀,复其家。鳏寡孤独不能
自存者,岁给米六石”[3](卷3,《太祖本纪》’。
这些举措无疑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养老不仅仅强调物质保障,还重视精神慰藉,其思路与现代养老观不谋而合。
(3)免除税赋。即免除老年人的赋税甚至债务,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例如,
后周武帝时,“武帝保定二年正月……及颁新令。
……男女三岁已下为黄,十岁已下为小,十七已下为中,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
免’’龇料'‘食货”。
南陈武帝时,“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债,皆勿复收”吲敬‘高祖本纪节。
这些措施应该说对于受惠者还是非常实惠的,而
且带有一定的人|生化因素。
(4)退休养老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养老制度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但其发展和完善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对于退休的官员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首先是年龄的考量,一般是七十岁时退休,个别重要的官员可以不执行这一规定。其次是健康的考量,体弱多病不能胜任工作的,允许退休。当然,朝廷也可以勒令官员退休。这种官员退休养老制度与现代的退休养老制度已经较为接近了。由此可见,官员退休制度的
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I生化的要求,客观上起到
了保护老年人,有利于国家统治。
对于官员退休后的待遇也相应逐步完善。首先,给予较好的物质生活保障,类似现代的“退休金”。汉朝以前,官员退休后不再享有傣禄。给致仕官员发放“退休金”是从西汉开始的。开始给俸禄的一半,到明清时期致仕官员可以得到全部俸禄,也可以选择享受豁免赋役。其次,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唐朝以前,官员退休时,皇帝会根据每个官员的贡献或受宠爱的程度,给予“生秩加衔”的恩惠,但这是皇帝的个人行为体现。到了宋朝以后,则成为国家制度,而且官员还可以根据贡献的大小,有权选择自己的一个儿子“荫袭”,即接替退休官员的爵位;或由一个或几个儿子“荫补”,即成为具有一定职位的政府官员。
◆社会学透视◆
(5)国家常置专门机构对家庭不能养老的老人给予专门的照顾
宋神宗时期,“熙宁二年,京师雪寒,诏:‘老幼贫疾
无依丐者,听于四福田院额外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九年,知太原韩绛言:‘在法,诸老疾自十一月一日州给米豆,至次年三月终。河东地寒,乞自十月一日起支,至次年二月终止;如有余,即至三月终。’从之。凡鳏、寡、孤、独、癃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则居以官屋,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依乞丐法给米豆;不足,则给以常平息钱。崇宁初,蔡京当国,置居养院、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
在匕”[7](《食货志上》)
1日
。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
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3](《食货志一》)。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各朝代均设有规范的养老制度和机构,共同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养老、尊老、敬老”。首先,由于以“孝”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的建立,使得中国传统养老观有了更加牢固的家庭和一定社会基础,同时也使得“尊老”行为很容易透过家庭走向社会,因为全社会有着近乎相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来引导这种观念,使“尊老”行为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社会成员都身体力行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尊老、敬老”风尚。其次,由最初的定期赏赐,到国家建立常设的专门养老机构,中国古代社会养老的发展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再者,虽然各个时期的社会养老大多表现出覆盖面较窄的缺陷,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救济形式,表现为社会化养老
的一种形式。
二、对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分析
1.中国古代社会养老观尽管产生较早,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发展,但在本质上与现代养老观有一定差距。在中国,伴随着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的产生,社会养老可以说是最早产生的一种养老形式。但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当时的社会养老也许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选择,在随后的发展中,社会养老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当然,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低下的生产力也难于支撑广大民众的社会养老需要。
2.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为社会养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儒家仁爱思想和伦理道德,适应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生产方式的需要,满足了广大民众维护家庭稳定的渴望,迎合了统治阶级巩固统治地’
127
河北学刊2008・1
位的要求,进而成为封建社会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当
“尊老”行为突破家庭的限制而走向社会时,社会养老
1.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是一个开放性的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应该充分了解、研究传统养老文化的发源和嬗变的过程,吸取其精华,丰富现代的社会养老观。
2.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现代社会养老观念的内涵。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不仅强调“养老”物质的保障,更为可贵的是同时强调“尊老、敬老”,提倡天伦之乐,上升到精神层面来满足老年人生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积极养老的观念是
相契合的。
也就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养老已不单纯是国家的责任,而更多的是社会的力量,甚至社会个体都积
极的加入到维护社会养老的行列中来。从个人的慈善
行为到家族的集体救助,从富有者的大力施舍到寺院、道观的广结善缘,反过来又对政府的社会养老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死有所葬”是一
切形式的社会养老制度的终极追求,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社会养老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也通过关心社会养老问题,来宣示君民一体的和谐与美好。
3.中国古代社会养老发展模式是与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社会养老相对于家庭养老而言,一直居于弱势地位,并不是人民大众不需要,而是统治阶级并非完全重视民
生。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较低,统治
3.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也仅仅是几个侧面。虽然现阶段中国农村依然处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情形,但如果充分发挥中国养老观念中的社会养老传统,那么,建立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会事半功倍。
总之,“养老、尊老、敬老”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这种优良传统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爱护,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
志之一。
阶级追求奢华享受,一直是制约中国古代社会养老发
展的最主要因素。有时,统治者甚至通过弱化社会养
老,以达到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
式又使得中国的家庭成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对于社
会养老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感,也就决定了
社会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
三、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现实价值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养老观的内涵和特点较少受到朝代更替、国运兴衰的影响,
“质”上没有重大的变化,朝代间显示的更多是“量”上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l蛇
[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吼
[5]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的差舅0,从而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和生命力。
Tl炝d吼ngeofthe
tr枷tioIlal
GE
c伽ceptofCllinesesocie姆c锄?髑forthea星9d
Bing—shu3
xia0一pin91,uShu—qin矿,YuAN
(1.胁妊m函臃妙矿sc如靴Ⅱ以f8抚加fogy,跳彬珏抗№昭晒0018,劬im;
2.胁船i∞础彬矿soc捌sc抬n鲫,跣彬血冼眦ng
Abs蛔ct:Tllisp印er
thatC}linesesociety
fmmhistorical
cares
050Q51,吼im;
3.胁施加瑚nZ龇泐丐妙i£胁scboZ矿^蠡£o¨口蒯c以£“re,虢扰n抗啪昭∞0091,吼i凇)
an西e,throug}l
inspectstheproduetionand
devel叩mentoftheconcept
fortheaged,compaIingthis
our
c越ng
int}lecontentandfonllatofChinese
cares
v撕ous
sta—
ges,explained
thef抽1ilyca他sfbrtheagedin
cares
bjstoryresidesinmajnstatus,山esociety
a
fortheaged
Veryweak,butthesociety
cares
fortheaged
plays
pmpermlef南mitsfoHnation.Nowadays,thesociety
fortheagednee(1tobestren粤hened.1hisisthemaindirecti仰ofestablishandinlpm、7e
Chinese删
socialold—agesecurityinthefmu咒,andalsotheⅡ10stirrlportantpractical
KeyⅥ蛐:the
si莉ficanceoft}lispaper.
conceptofC}linesesociety
cares
f矗theaged;thehistoricalevoh】tion;realistievalue
[责任编辑、校对:何石彬]
128
2008年1月河北学刊
Jan..2008
第28卷第1期
HebeiAcademicJoumal
V01.28
No.1
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变迁
葛晓萍1,李澍卿2,袁丙澍3
(1.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2.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l;3.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考察中国社会养老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比较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养老内容
及形式,以说明在中国历史土虽然是家庭养老居于主要地位,社会养老非常脆弱,但是社会养老从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形
成伊始就相伴而.生而且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念的变迁,对于建立和健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养
老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养老观;历史演变;现实价值
[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框架研究》(05BsH050)
[作者简介]葛晓萍(19r72一),女,河北省元氏县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李澍卿(1942一),男,河北省隆化县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袁丙澍(1970一),男,河北省武邑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生,主攻历史社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cr71(2008)01一0125—04[收稿日期]20ar7—1l一04
养老观把如何对待老年人的理念升华到文化范在人类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依旧保持着“弱肉强
畴,包含了人类对待老年人的思想观念、文化俗成以及食”的动物本陛。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开始通
与之相应的制度规范,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过血缘关系维系族群内部的关系。族群内部两性有分之一。在当代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技术工,男性狩猎,女陛进行采集和抚育子女。旧石器时代水平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跨人经济高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滞后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活。族外婚制开始成为主要的形式,互相通婚的两个化社会加速到来的沉重压力。所以,如何建立健全适氏族就形成了部落,人类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应现实需要的现代化养老体系,成为保障社会稳定的
时,人们只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lj【钎嚏",养老焦点问题之一。
也是全体氏族成员的事。这一时期的首领,一般是由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即表现为“养老、尊老、德高望重的年长妇女担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敬老”的养老观念。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为:家庭养老其低下的状况下,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都和社会养老。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两种养老非常有限,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主要是靠岁月累积,所以方式所占的地位不同,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有所变化。选择年长的妇女作首领,便于氏族所有成员从事日常这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家庭的演变及统生产活动,服从年长者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治者的需要都有关系。社会养老的理念在中国传统观由此可见,这种尊老的行为是在当时的艰苦生存环境念中萌芽很早,而且一直在增添新的内容。因此,深入下的一种自觉选择,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养老观念萌
了解中国社会养老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发掘传统社会芽期的起点。
的社会养老观精华,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后生产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组织结构也有了很大的一、中国古代社会各时期变化,由母系氏族公社进化到父系氏族公社,但人们自社会养老观的历史演变
发的朦胧尊老的观念却保留了下来。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都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著名的部1.原始社会朦胧的尊老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养
族首领,而关于养老的文字记载则是见于《礼记》中有老观的发源
关虞舜时代的生活状况:“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
125
河北学刊2008・1
老于下庠”llj(‘王嗣’。这是一种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根据他们的地位以及所具有的经验分别由集体供养,并且给予不同待遇的方式;同时,这些老人在庠(中国古代校)中负有教育下一代、传
授知识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形式明显是对母系氏族公
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1]‘《乡饮酒义’’由于年龄不同,参加宴会的人待遇也不一样,六十岁的三道菜,七十岁的四道菜,八十岁的五道菜,九十岁的六道菜,其目的是给大家示范应该如何尊老养老。
这一时期,从家庭、社会、国家都已经接受了以“养老、尊老、敬老”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当然,当时实施的范围仅限于奴隶主和平民阶层,广大奴隶是难以享受的。
3.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进一步发
展
社时期尊老思想的发展和延续。这这无疑是中国古代社会养老的雏形。
2.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初步形成
从夏朝开始到春秋结束,中国经历了一千五六百
年的奴隶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促使新的继承制度
出现。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养老观已经初步建立,并且形成了一套礼法,无论从思想内容到形式制度都已初具规模。在家庭中和社会上,强调孝亲和尊长的思想观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养老尊老制度,以达到规范和
教化国民的目的。
从封建社会开始,传统社会养老观出现较大发展,日趋成熟。自秦以降,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养老观念无论从思想体系、还是价值取向都基本趋于稳定,各朝各代形成各据特色的“养老、尊老、敬老”的内容、形式、制度及其养老机构。
(1)国家出面赏赐物品。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均多次发生,其差别只在频率和赏赐的内容上。例如:
汉文帝时期:“诏日:‘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
首先,在社会上提倡尊老行为。“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4曲礼上’’即长少有序,强调“礼不逾节’’‘13‘‘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1](《曲礼上"即是说,跟着年长的人一起走路,不要越过道路与别人说话;在路上遇到长者,要低着头慢步走近他,正面站好,拱手行礼;和年长的人一起登高,眼睛要看长者所看的方向,准备老人看不清的时候问自己。将尊敬年长者的行为举止细化到日常行为准则的一举一动。如“轻任,并重任分,斑白者不提拿”…‘《王蝴’,又
如,“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1]‘《曲礼上》)。即对父亲的朋
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又日:‘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21‘‘文帝纪’’赏赐物品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执行命令的官员的规定也很明确。
明朝时,朱元璋曾下令:“六月甲辰,诏有司存问高年。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3]‘卷3肽祖本纪》)。
可以看出,上面所列举的赐品的数量,对于老年人来说,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心意。按照古人的消费能力,按日食米一升,岁用绢一匹来计算,不用说汉文帝的“赐米人月一石”,即使是明太祖的“月给米五斗”也是基本够一家两位老人衣食无忧的。可见这些均为实际
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举措。
友也要像待父亲那样去尊敬,进退有礼,不违孝道。
其次,建立了养老尊老的伦理制度。“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
人贵亲而尚齿。”[1]‘《祭义》’尚齿,就是尊老敬老的意思。
各个朝代以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表达同一种尊老敬老的风俗,还各自设立了官方养老机构,如“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L1]“王制";并且由官方出面定期举办宴会,“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11』(旺锄’。其中,最重要的是“乡饮酒之礼”,是由当地政府官员出面组织,有着严格的制度及程序,“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
人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
(2)政府颁布命令,给年长者较高的社会地位。例
如:
也”[1]‘《乡饮酒义》)。主人是当地的官员,经过一系列复杂礼仪,目的是表达相互之间的谦让。在仪式中,有明确的长幼次序:“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
126
北魏孝明帝时,曾下诏:“朕冲昧抚运,政道未康,
民之疾苦,弗遑纪恤。夙宵矜慨,鉴寐深怀,眷彼百龄,
悼兹六极。京畿百年以上给大郡板,九十以上给小郡
板,八十以上给大县板,七十以上给小县板;诸州百姓,百岁以上给小郡板,九十以上给小县板,八十以上给中县板;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粟五斛、帛二匹。’’[4]‘《孝明帝纪九》)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应天、凤阳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乡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与县官均祀,复其家。鳏寡孤独不能
自存者,岁给米六石”[3](卷3,《太祖本纪》’。
这些举措无疑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安慰。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养老不仅仅强调物质保障,还重视精神慰藉,其思路与现代养老观不谋而合。
(3)免除税赋。即免除老年人的赋税甚至债务,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例如,
后周武帝时,“武帝保定二年正月……及颁新令。
……男女三岁已下为黄,十岁已下为小,十七已下为中,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六十为老,乃
免’’龇料'‘食货”。
南陈武帝时,“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债,皆勿复收”吲敬‘高祖本纪节。
这些措施应该说对于受惠者还是非常实惠的,而
且带有一定的人|生化因素。
(4)退休养老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养老制度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但其发展和完善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对于退休的官员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首先是年龄的考量,一般是七十岁时退休,个别重要的官员可以不执行这一规定。其次是健康的考量,体弱多病不能胜任工作的,允许退休。当然,朝廷也可以勒令官员退休。这种官员退休养老制度与现代的退休养老制度已经较为接近了。由此可见,官员退休制度的
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I生化的要求,客观上起到
了保护老年人,有利于国家统治。
对于官员退休后的待遇也相应逐步完善。首先,给予较好的物质生活保障,类似现代的“退休金”。汉朝以前,官员退休后不再享有傣禄。给致仕官员发放“退休金”是从西汉开始的。开始给俸禄的一半,到明清时期致仕官员可以得到全部俸禄,也可以选择享受豁免赋役。其次,给予一定的政治待遇。唐朝以前,官员退休时,皇帝会根据每个官员的贡献或受宠爱的程度,给予“生秩加衔”的恩惠,但这是皇帝的个人行为体现。到了宋朝以后,则成为国家制度,而且官员还可以根据贡献的大小,有权选择自己的一个儿子“荫袭”,即接替退休官员的爵位;或由一个或几个儿子“荫补”,即成为具有一定职位的政府官员。
◆社会学透视◆
(5)国家常置专门机构对家庭不能养老的老人给予专门的照顾
宋神宗时期,“熙宁二年,京师雪寒,诏:‘老幼贫疾
无依丐者,听于四福田院额外给钱收养,至春稍暖则止。’九年,知太原韩绛言:‘在法,诸老疾自十一月一日州给米豆,至次年三月终。河东地寒,乞自十月一日起支,至次年二月终止;如有余,即至三月终。’从之。凡鳏、寡、孤、独、癃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则居以官屋,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依乞丐法给米豆;不足,则给以常平息钱。崇宁初,蔡京当国,置居养院、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
在匕”[7](《食货志上》)
1日
。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
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3](《食货志一》)。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各朝代均设有规范的养老制度和机构,共同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养老、尊老、敬老”。首先,由于以“孝”为核心内容的儒家学说的建立,使得中国传统养老观有了更加牢固的家庭和一定社会基础,同时也使得“尊老”行为很容易透过家庭走向社会,因为全社会有着近乎相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来引导这种观念,使“尊老”行为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社会成员都身体力行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尊老、敬老”风尚。其次,由最初的定期赏赐,到国家建立常设的专门养老机构,中国古代社会养老的发展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再者,虽然各个时期的社会养老大多表现出覆盖面较窄的缺陷,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救济形式,表现为社会化养老
的一种形式。
二、对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分析
1.中国古代社会养老观尽管产生较早,在各个历史阶段,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发展,但在本质上与现代养老观有一定差距。在中国,伴随着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的产生,社会养老可以说是最早产生的一种养老形式。但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当时的社会养老也许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选择,在随后的发展中,社会养老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当然,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低下的生产力也难于支撑广大民众的社会养老需要。
2.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为社会养老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儒家仁爱思想和伦理道德,适应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生产方式的需要,满足了广大民众维护家庭稳定的渴望,迎合了统治阶级巩固统治地’
127
河北学刊2008・1
位的要求,进而成为封建社会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当
“尊老”行为突破家庭的限制而走向社会时,社会养老
1.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是一个开放性的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应该充分了解、研究传统养老文化的发源和嬗变的过程,吸取其精华,丰富现代的社会养老观。
2.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现代社会养老观念的内涵。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不仅强调“养老”物质的保障,更为可贵的是同时强调“尊老、敬老”,提倡天伦之乐,上升到精神层面来满足老年人生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积极养老的观念是
相契合的。
也就具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社会养老已不单纯是国家的责任,而更多的是社会的力量,甚至社会个体都积
极的加入到维护社会养老的行列中来。从个人的慈善
行为到家族的集体救助,从富有者的大力施舍到寺院、道观的广结善缘,反过来又对政府的社会养老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死有所葬”是一
切形式的社会养老制度的终极追求,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社会养老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也通过关心社会养老问题,来宣示君民一体的和谐与美好。
3.中国古代社会养老发展模式是与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社会养老相对于家庭养老而言,一直居于弱势地位,并不是人民大众不需要,而是统治阶级并非完全重视民
生。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较低,统治
3.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也仅仅是几个侧面。虽然现阶段中国农村依然处于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情形,但如果充分发挥中国养老观念中的社会养老传统,那么,建立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会事半功倍。
总之,“养老、尊老、敬老”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这种优良传统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爱护,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
志之一。
阶级追求奢华享受,一直是制约中国古代社会养老发
展的最主要因素。有时,统治者甚至通过弱化社会养
老,以达到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
式又使得中国的家庭成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对于社
会养老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感,也就决定了
社会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
三、中国传统社会养老观的现实价值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养老观的内涵和特点较少受到朝代更替、国运兴衰的影响,
“质”上没有重大的变化,朝代间显示的更多是“量”上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l蛇
[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吼
[5]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的差舅0,从而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和生命力。
Tl炝d吼ngeofthe
tr枷tioIlal
GE
c伽ceptofCllinesesocie姆c锄?髑forthea星9d
Bing—shu3
xia0一pin91,uShu—qin矿,YuAN
(1.胁妊m函臃妙矿sc如靴Ⅱ以f8抚加fogy,跳彬珏抗№昭晒0018,劬im;
2.胁船i∞础彬矿soc捌sc抬n鲫,跣彬血冼眦ng
Abs蛔ct:Tllisp印er
thatC}linesesociety
fmmhistorical
cares
050Q51,吼im;
3.胁施加瑚nZ龇泐丐妙i£胁scboZ矿^蠡£o¨口蒯c以£“re,虢扰n抗啪昭∞0091,吼i凇)
an西e,throug}l
inspectstheproduetionand
devel叩mentoftheconcept
fortheaged,compaIingthis
our
c越ng
int}lecontentandfonllatofChinese
cares
v撕ous
sta—
ges,explained
thef抽1ilyca他sfbrtheagedin
cares
bjstoryresidesinmajnstatus,山esociety
a
fortheaged
Veryweak,butthesociety
cares
fortheaged
plays
pmpermlef南mitsfoHnation.Nowadays,thesociety
fortheagednee(1tobestren粤hened.1hisisthemaindirecti仰ofestablishandinlpm、7e
Chinese删
socialold—agesecurityinthefmu咒,andalsotheⅡ10stirrlportantpractical
KeyⅥ蛐:the
si莉ficanceoft}lispaper.
conceptofC}linesesociety
cares
f矗theaged;thehistoricalevoh】tion;realistievalue
[责任编辑、校对:何石彬]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