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玩越专注
一、游戏背景:
常听家长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不能专注持久,有好的办法吗?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新鲜多变的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幼儿期的注意力却很容易受到其它新鲜刺激而发生转移。相关的实验表明:如果教育得当,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力。可班上的孩子吵吵嚷嚷、东张西望,老师交待的事情根本记不住。这些孩子会成为小学课堂上的“调皮鬼”吗?会在若干年后变成一事无成的人吗?想到这里我开始思考:还有补救的方法吗?这部分孩子大多好动,安静一会都很困难,怎么办?学龄前儿童喜欢钻、爬、滚的动作,可我担心这些幅度大、过于喧闹的体育游戏会使孩子变得浮躁,更不利于注意力的持久。如何让热闹的体育游戏安静的进行,让孩子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磨练自己的耐力,使孩子变得专注认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注意力持久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记忆力持久牢固,智力水平较高,像超常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很强,由此可见注意力的重要性。如果设计一款游戏,可以使活动中孩子的动作反应速度、手腿肌肉的力量及对身体的控制能力都能得到锻炼,那真是一举多得;另外合适的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合作、创新等意识,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再有很多孩子宅在家里,处于蜗居状态,虚拟游戏打得好,身体协调能力却大大退化,四体不勤的现象在幼儿园比比皆是。
二、关键词:注意力、专注、体育游戏、协调控制能力、规则意识
三、活动描述:
3.1开始游戏
教师用6个直径80厘米的呼啦圈围成近似正方体的“山洞”(上下前后左右各有一个呼啦圈并相互固定),要求幼儿钻越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可碰触呼啦圈,成功穿到对面为过关。
3.2尝试游戏:
吴士俊是这批孩子中体格最壮的,在游戏时,只见他双手和头部小心翼翼钻进圈里,向前移动时控制身体的高度不会碰到上面的圈,当手出来时双腿弯曲进入,继续保持身体的姿势向前移动直至双脚出来。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一气呵成,很顺利的通过了“山洞”,小家伙胖胖的笑脸写满自信。老师一直认为身体壮壮的他完成游戏有一定难度,没想到这孩子头脑灵活、反应机敏,身体的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都不差,顺利完成游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不管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是家里层出不穷的玩具,亦或是太多成人关注的一声声呼唤,都让孩子无法持久的专注,这人就是爱的负担啊。而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形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毛病,久而久之家长老师的话就变成了“耳旁风”。
3.3提高游戏难度:
孩子们掌握技巧后,速度逐渐加快。但当两组比赛时,为求速度有的孩子开始犯规。 宋相槿是个颇有主见的孩子,她带领着小组的成员竟然把两个“山洞”连在一起,更长的“山洞”显然引起孩子更高的热情。只是难度增加,有的孩子吃不消,为了保护部分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出面分出能力强的孩子来挑战,也算是因材施教吧!可后来这个场地变成“挑战场地”,孩子们可以自愿参加自由挑战,这无疑又成为孩子新的兴趣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关键是找到兴趣点,当孩子对事物发生兴趣时,才有可能注意它。
3.4增加游戏色彩:
加入铃铛和歌谣,孩子们还想到转方向以增加难度。游戏进行到两个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熟练快速的穿过“山洞”。但是因为孩子们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之季节的原因
孩子们又穿上了棉衣,动作还是看起来敏捷但感觉却迟钝了,轻轻碰一下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小伙伴的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所以争议就来了:到底碰没碰到?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老师想到在呼啦圈上系上敏感的铃铛的方法,以铃声为准决定胜负,孩子们对这个方法也很满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又不甘满足与现状,他们自发的按照一定的节奏来确定到达“山洞”门口的孩子钻越。
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孩子们围成圆圈边转边念儿歌如“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当念到第二个“飞呀”的时候全体蹲下,恰好蹲在指定门口(事先规定有一面是门口)的孩子穿越过去,这比之前小组内轮流有了更多的不可预见性,给带给孩子很多惊喜。
四、活动反思:
4.1不是孩子不专注,是成人不坚持
孩子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需要成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支持。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细心观察,用心指导像是一条线牵引着孩子走下去。
4.2孩子的游戏是一面镜子,释放天性
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组织体育活动,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孩子钻、爬、起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游戏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陈琳。这是一个家教甚严的孩子,个性活泼要强从不服输。他很少犯规,可难免失误,当小伙伴指出他的错误时总要狡辩,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教导他:输赢不重要,你怎么做的才重要,你那么聪明下次一定会成功,要舍得放弃一次。后来这个要强男孩的家长反馈说孩子没那么拗了。好的教育是无痕的,孩子在游戏中受益会扩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4.3游戏材料的选择注重实用
材料需要丰富但不是要越多越好,它只是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的辅助手段和工具,过多材料的提供看似让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过犹则不及,花哨的材料会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因此他们的活动会因为过多的材料投放而表面化,不能达到很好的探索目的。材料美观不是要崭新的、精致的,花上一大笔钱。精致的饰品,精美、崭新的材料确实让人赏心悦目,吸引眼球,但是这样投入过大不说,幼儿也只是拿着看看,既担心会弄坏,会因为玩具太过完美而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没有了探索的欲望和需求,也就没有了探索的必要,久而久之对游戏就失去了兴趣。所以即使是丰富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像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和意义。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随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是老师再活动中的任务。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应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幼儿平等的交往者,就好像教师必须接到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且以一种使儿童仍能继续玩下去的方式丢回去,而后再发展其他的游戏。幼儿不是通过来自教师的学习压力来被动式的学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主动的学习的,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幼儿的游戏者、支持者、合作者、分享者,做到平等、关怀和宽容。
教师要相信幼儿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创造,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是健康的目标之一,同时还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教师细心用心,每个孩子都会盛开成最美的花朵。看似简单的游戏让董浩泽、陈琳、周毅、丁浩林等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开始安静下来。
附录:
(一)一只小青蛙
叫了一声呱
荷叶底下躲猫猫
不让妈妈找到它
蛙妈妈眼睛大
一眼看见它
叫了一声呱
(每次念到“呱”时,幼儿从“山洞”钻出)
越玩越专注
一、游戏背景:
常听家长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不能专注持久,有好的办法吗?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新鲜多变的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幼儿期的注意力却很容易受到其它新鲜刺激而发生转移。相关的实验表明:如果教育得当,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力。可班上的孩子吵吵嚷嚷、东张西望,老师交待的事情根本记不住。这些孩子会成为小学课堂上的“调皮鬼”吗?会在若干年后变成一事无成的人吗?想到这里我开始思考:还有补救的方法吗?这部分孩子大多好动,安静一会都很困难,怎么办?学龄前儿童喜欢钻、爬、滚的动作,可我担心这些幅度大、过于喧闹的体育游戏会使孩子变得浮躁,更不利于注意力的持久。如何让热闹的体育游戏安静的进行,让孩子在感兴趣的活动中磨练自己的耐力,使孩子变得专注认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注意力持久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速度快,记忆力持久牢固,智力水平较高,像超常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很强,由此可见注意力的重要性。如果设计一款游戏,可以使活动中孩子的动作反应速度、手腿肌肉的力量及对身体的控制能力都能得到锻炼,那真是一举多得;另外合适的体育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合作、创新等意识,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再有很多孩子宅在家里,处于蜗居状态,虚拟游戏打得好,身体协调能力却大大退化,四体不勤的现象在幼儿园比比皆是。
二、关键词:注意力、专注、体育游戏、协调控制能力、规则意识
三、活动描述:
3.1开始游戏
教师用6个直径80厘米的呼啦圈围成近似正方体的“山洞”(上下前后左右各有一个呼啦圈并相互固定),要求幼儿钻越时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可碰触呼啦圈,成功穿到对面为过关。
3.2尝试游戏:
吴士俊是这批孩子中体格最壮的,在游戏时,只见他双手和头部小心翼翼钻进圈里,向前移动时控制身体的高度不会碰到上面的圈,当手出来时双腿弯曲进入,继续保持身体的姿势向前移动直至双脚出来。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一气呵成,很顺利的通过了“山洞”,小家伙胖胖的笑脸写满自信。老师一直认为身体壮壮的他完成游戏有一定难度,没想到这孩子头脑灵活、反应机敏,身体的协调能力、控制能力都不差,顺利完成游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就是那扇门,一切由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不管是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是家里层出不穷的玩具,亦或是太多成人关注的一声声呼唤,都让孩子无法持久的专注,这人就是爱的负担啊。而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形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毛病,久而久之家长老师的话就变成了“耳旁风”。
3.3提高游戏难度:
孩子们掌握技巧后,速度逐渐加快。但当两组比赛时,为求速度有的孩子开始犯规。 宋相槿是个颇有主见的孩子,她带领着小组的成员竟然把两个“山洞”连在一起,更长的“山洞”显然引起孩子更高的热情。只是难度增加,有的孩子吃不消,为了保护部分孩子的自尊心,老师出面分出能力强的孩子来挑战,也算是因材施教吧!可后来这个场地变成“挑战场地”,孩子们可以自愿参加自由挑战,这无疑又成为孩子新的兴趣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关键是找到兴趣点,当孩子对事物发生兴趣时,才有可能注意它。
3.4增加游戏色彩:
加入铃铛和歌谣,孩子们还想到转方向以增加难度。游戏进行到两个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熟练快速的穿过“山洞”。但是因为孩子们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之季节的原因
孩子们又穿上了棉衣,动作还是看起来敏捷但感觉却迟钝了,轻轻碰一下是感觉不到的,但是小伙伴的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所以争议就来了:到底碰没碰到?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老师想到在呼啦圈上系上敏感的铃铛的方法,以铃声为准决定胜负,孩子们对这个方法也很满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又不甘满足与现状,他们自发的按照一定的节奏来确定到达“山洞”门口的孩子钻越。
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孩子们围成圆圈边转边念儿歌如“一只小蜜蜂呀,飞到花丛中呀,飞呀,飞呀”,当念到第二个“飞呀”的时候全体蹲下,恰好蹲在指定门口(事先规定有一面是门口)的孩子穿越过去,这比之前小组内轮流有了更多的不可预见性,给带给孩子很多惊喜。
四、活动反思:
4.1不是孩子不专注,是成人不坚持
孩子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都需要成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支持。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细心观察,用心指导像是一条线牵引着孩子走下去。
4.2孩子的游戏是一面镜子,释放天性
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组织体育活动,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孩子钻、爬、起等基本动作的发展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游戏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陈琳。这是一个家教甚严的孩子,个性活泼要强从不服输。他很少犯规,可难免失误,当小伙伴指出他的错误时总要狡辩,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教导他:输赢不重要,你怎么做的才重要,你那么聪明下次一定会成功,要舍得放弃一次。后来这个要强男孩的家长反馈说孩子没那么拗了。好的教育是无痕的,孩子在游戏中受益会扩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4.3游戏材料的选择注重实用
材料需要丰富但不是要越多越好,它只是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的辅助手段和工具,过多材料的提供看似让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过犹则不及,花哨的材料会导致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因此他们的活动会因为过多的材料投放而表面化,不能达到很好的探索目的。材料美观不是要崭新的、精致的,花上一大笔钱。精致的饰品,精美、崭新的材料确实让人赏心悦目,吸引眼球,但是这样投入过大不说,幼儿也只是拿着看看,既担心会弄坏,会因为玩具太过完美而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没有了探索的欲望和需求,也就没有了探索的必要,久而久之对游戏就失去了兴趣。所以即使是丰富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像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和意义。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随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是老师再活动中的任务。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应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幼儿平等的交往者,就好像教师必须接到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且以一种使儿童仍能继续玩下去的方式丢回去,而后再发展其他的游戏。幼儿不是通过来自教师的学习压力来被动式的学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主动的学习的,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幼儿的游戏者、支持者、合作者、分享者,做到平等、关怀和宽容。
教师要相信幼儿的潜能,尊重他们的创造,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是健康的目标之一,同时还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教师细心用心,每个孩子都会盛开成最美的花朵。看似简单的游戏让董浩泽、陈琳、周毅、丁浩林等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开始安静下来。
附录:
(一)一只小青蛙
叫了一声呱
荷叶底下躲猫猫
不让妈妈找到它
蛙妈妈眼睛大
一眼看见它
叫了一声呱
(每次念到“呱”时,幼儿从“山洞”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