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
整合开发与实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2.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学会学习。
7、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积累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习文学的兴趣,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二)分类目标:
(三)阶段目标
1.阶段目标随年段递增: 小学低段:学会关心自我
小学中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
小学高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
2.阶段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指定性领域中的指标:
四、内容框架: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美丽的葫芦埠》《舵手》校本课程的整合
1.校本课程《舵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本地区资源,编写《舵手》系列读本,以此作为校本课教材。一册教材使用一学年。
2.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框架
从三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整合《美丽的葫芦埠》《舵手》校本课程,开展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每学期1-2个,同时结合德育活动开展图书跳蚤市场、读书朗诵会、读书故事会等非指定性领域活动。
主题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整合社区服务与实践、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校本课程的整合
借助省级规划课题《基于“课程·课堂·课外”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研究》在我校的研究,利用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与我区部分科学骨干教师力量,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开发并实施小学科学课程,对已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重组,具体结构如下:
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研究如何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的科学教育内容体系。学校科学课程以主题单元形式编排内容活页,每学期一个大主题,其中安排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以“科学发现室”活动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外科学项目、学校科学实践活动基地种植活动等。具体如下: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语言环境差,英语基础薄弱现状,学校开展英语交际实践课。 1.内容与形式:
(1)手工制作式的庆贺活动。在教师节和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人制作一张贺卡,并用英语写上美好的祝愿,在实践课上进行展览、交流、评比,有意识地复习相关知识,如:Who ma de this card?What did he write on it?I think „„. (2)小品表演。在学过Borrow A Pan之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扮演the man and the woman,熟悉台词,策划动作。实践课上让那些平时不善于说话的学生也大出风头。
(3)智力竞赛和知识抢答。在学习现在完成时后,我们开展了
击鼓传花的智力游戏,鼓止花落,持花者抽签答题,答对有奖。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又及时复习了现在完成时中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学习了宾语从句的基础上,开展Passing on a message活动,把班级分为8个小组,第一个人说一句教师所给的话,依次后传,然后对证,正确者累计分最高获奖,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了宾语从句的三个主要问题(引导词、语序、时态)。
(4)写作竞赛。第5单元The Accid ent,第11单元A GreatInventor,第3单元A Good Teacher,我们都要求学生以课文为例,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当堂写作比赛,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5)演讲比赛。在第1单元English Names和第9单元Uncle Wang'sFactory的学习中,我们为了让学生学会分层次对课文和单元知识进行整体性理解,开展了知识演讲竞赛。例如:Talk about my name. Talkabout sb's past. Something about sb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 2.编排原则:
(1)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课是对阶段教学活动效果的展示,它被作为常规教学的范畴,但又有别于普通课堂教学活动。它主要以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也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2)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实践课,是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思、乐中用,让有才华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场所,让他们体验到学英语的乐趣,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使用
价值。
(3)注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课编排体系相适应的原则。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既不同于少儿期,也不同于高中时期,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实践课程知识的选编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结构和英语语言的实际水平。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转变行政的管理理念
郭元祥教授曾说过,综合实践活动是检验校长良知的试金石。我多年来一直受到这句话的鞭策与指引。课程改革在我区的实施已近5年整,可是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举步维艰,其中之一就是学校领导干部对此课程理念不了解,缺少对课程的整体建构的能力,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块鸡肋。因此,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使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必须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提高学校领导执行新课程的自觉性。只有领导认识真正提高了,才会重视该课程,该课程在学校才可能“合法化、规范化、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整合教科室、大队部及家长委员会的力量,支持教导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导处牵头组成课程指导小组,由该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协调管理各功能室、年级组开展各项工作。具体如下:
(二)培训教师,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关系到课程的成败。我校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一平台,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教师指导策略、主题构建、课程资源整合等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学录像与成功案例,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同时结合学校的读书计划,安排教师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一书,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驾驭能力。 (三)有效管理,切实保证课程的过程实施
制度保障。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学校出台了系列管理制度,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并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教师目标考核方案之中,通过考核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课程开设。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一课时,做为校本课程时间。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1节为《舵手》,另1节为信息技术、1节为科学校本课程。另1节英语交际实践课。具体如下:
教师配置。在教师配置上,体现集中与全员的统一,集中是将《舵手》安排4位教师任教,科学校本课程有科学专职教师任教,英语交际实践活动有英语教师任教,有利于课程教师与管理,全员是在主题活动中实现全校教师均要参与指导,承担指导师任务,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的优化组合问题,又符合课程的要求与特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硬件建设。为推进课程实施,学校建设了集纸质阅读藏书与电子阅读一体化的阅览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营造了书香校园的环境,购买了新教育实验儿童阶梯阅读丛书100个书包1200本图书,为师生共读奠定基础,《舵手》采用书本形式印发。为科学校本课程建设了科学发现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等,为全校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目前班班通以达到100%)。
课题驱动。《舵手》开发与实施作为学校有效推进安全建设策略的课题研究(区级立项)一部分,实现教科研课题工作化、工作科研化,这对于如何优化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大有裨益。根基教育实施作为国家级规划课题,对规范、科学、有效课程实施也将产
生重大影响。 六、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 1.评价原则
过程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结论的评价,允许失误。
多元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整体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综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由四大指定领域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2.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
能等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应放在过程评价上,从而体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改进功能。
学生评价重点在参与态度、情感和过程体验方面;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上。
评价结论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过程性评价结论和终结性评价结论。过程性评价结论是指对学生平时的活动进行表扬、表彰,对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在班内、校内或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并把这些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适当形式在校内外公开场所宣传、展出等。终结性评价结论是指学生学年评价结论,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项评价的综合结论。终结性评价结论采用等第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待提高四个等第。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内容作为教师单项评比的依据,同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1.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师评价最重要的特征,发展性教师评价将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面向未来,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重发展而非重功利。
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给不同层面的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并且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着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不称职教师;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注意阶段性,层次性,以及参与评价的广度、深度等;全面评价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包括校内与校外间、上级与下级、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多种评价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
互动性原则。新课程需要的教师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多方面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教师自评,教师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教师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评价内容与方法
皇华镇寿塔小学
寿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
整合开发与实施
方 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2.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对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路子。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的实际,达到“学校传统”与“现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订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中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选择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初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萌发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1.让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家乡、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家乡、为祖国建设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6.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运用所学动手实践,学会学习。
7、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积累相关的儿童文学作品,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通过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学习文学的兴趣,并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二)分类目标:
(三)阶段目标
1.阶段目标随年段递增: 小学低段:学会关心自我
小学中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
小学高段: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
2.阶段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指定性领域中的指标:
四、内容框架: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美丽的葫芦埠》《舵手》校本课程的整合
1.校本课程《舵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本地区资源,编写《舵手》系列读本,以此作为校本课教材。一册教材使用一学年。
2.综合实践活动构建框架
从三年级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领域,整合《美丽的葫芦埠》《舵手》校本课程,开展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每学期1-2个,同时结合德育活动开展图书跳蚤市场、读书朗诵会、读书故事会等非指定性领域活动。
主题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整合社区服务与实践、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校本课程的整合
借助省级规划课题《基于“课程·课堂·课外”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研究》在我校的研究,利用市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与我区部分科学骨干教师力量,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开发并实施小学科学课程,对已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重组,具体结构如下:
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研究如何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的科学教育内容体系。学校科学课程以主题单元形式编排内容活页,每学期一个大主题,其中安排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以“科学发现室”活动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外科学项目、学校科学实践活动基地种植活动等。具体如下: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针对学生英语学习语言环境差,英语基础薄弱现状,学校开展英语交际实践课。 1.内容与形式:
(1)手工制作式的庆贺活动。在教师节和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人制作一张贺卡,并用英语写上美好的祝愿,在实践课上进行展览、交流、评比,有意识地复习相关知识,如:Who ma de this card?What did he write on it?I think „„. (2)小品表演。在学过Borrow A Pan之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扮演the man and the woman,熟悉台词,策划动作。实践课上让那些平时不善于说话的学生也大出风头。
(3)智力竞赛和知识抢答。在学习现在完成时后,我们开展了
击鼓传花的智力游戏,鼓止花落,持花者抽签答题,答对有奖。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又及时复习了现在完成时中易混淆的知识点。在学习了宾语从句的基础上,开展Passing on a message活动,把班级分为8个小组,第一个人说一句教师所给的话,依次后传,然后对证,正确者累计分最高获奖,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了宾语从句的三个主要问题(引导词、语序、时态)。
(4)写作竞赛。第5单元The Accid ent,第11单元A GreatInventor,第3单元A Good Teacher,我们都要求学生以课文为例,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当堂写作比赛,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5)演讲比赛。在第1单元English Names和第9单元Uncle Wang'sFactory的学习中,我们为了让学生学会分层次对课文和单元知识进行整体性理解,开展了知识演讲竞赛。例如:Talk about my name. Talkabout sb's past. Something about sb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 2.编排原则:
(1)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实践课是对阶段教学活动效果的展示,它被作为常规教学的范畴,但又有别于普通课堂教学活动。它主要以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目的,也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2)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开展实践课,是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思、乐中用,让有才华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场所,让他们体验到学英语的乐趣,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使用
价值。
(3)注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活动课编排体系相适应的原则。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既不同于少儿期,也不同于高中时期,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实践课程知识的选编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结构和英语语言的实际水平。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转变行政的管理理念
郭元祥教授曾说过,综合实践活动是检验校长良知的试金石。我多年来一直受到这句话的鞭策与指引。课程改革在我区的实施已近5年整,可是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举步维艰,其中之一就是学校领导干部对此课程理念不了解,缺少对课程的整体建构的能力,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块鸡肋。因此,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使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必须提高学校领导的认识,提高学校领导执行新课程的自觉性。只有领导认识真正提高了,才会重视该课程,该课程在学校才可能“合法化、规范化、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整合教科室、大队部及家长委员会的力量,支持教导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导处牵头组成课程指导小组,由该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协调管理各功能室、年级组开展各项工作。具体如下:
(二)培训教师,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
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关系到课程的成败。我校充分利用校本培训这一平台,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学习,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教师指导策略、主题构建、课程资源整合等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充分利用教学录像与成功案例,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同时结合学校的读书计划,安排教师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一书,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驾驭能力。 (三)有效管理,切实保证课程的过程实施
制度保障。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学校出台了系列管理制度,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制度》,并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教师目标考核方案之中,通过考核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课程开设。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一课时,做为校本课程时间。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1节为《舵手》,另1节为信息技术、1节为科学校本课程。另1节英语交际实践课。具体如下:
教师配置。在教师配置上,体现集中与全员的统一,集中是将《舵手》安排4位教师任教,科学校本课程有科学专职教师任教,英语交际实践活动有英语教师任教,有利于课程教师与管理,全员是在主题活动中实现全校教师均要参与指导,承担指导师任务,这样既解决了教师的优化组合问题,又符合课程的要求与特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硬件建设。为推进课程实施,学校建设了集纸质阅读藏书与电子阅读一体化的阅览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全校营造了书香校园的环境,购买了新教育实验儿童阶梯阅读丛书100个书包1200本图书,为师生共读奠定基础,《舵手》采用书本形式印发。为科学校本课程建设了科学发现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等,为全校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目前班班通以达到100%)。
课题驱动。《舵手》开发与实施作为学校有效推进安全建设策略的课题研究(区级立项)一部分,实现教科研课题工作化、工作科研化,这对于如何优化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大有裨益。根基教育实施作为国家级规划课题,对规范、科学、有效课程实施也将产
生重大影响。 六、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 1.评价原则
过程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结论的评价,允许失误。
多元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整体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综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是由四大指定领域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2.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
能等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应放在过程评价上,从而体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改进功能。
学生评价重点在参与态度、情感和过程体验方面;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上。
评价结论一般有两种形式,即过程性评价结论和终结性评价结论。过程性评价结论是指对学生平时的活动进行表扬、表彰,对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在班内、校内或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并把这些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适当形式在校内外公开场所宣传、展出等。终结性评价结论是指学生学年评价结论,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项评价的综合结论。终结性评价结论采用等第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待提高四个等第。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内容作为教师单项评比的依据,同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 1.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师评价最重要的特征,发展性教师评价将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面向未来,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重发展而非重功利。
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给不同层面的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并且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着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不是面向少数优秀教师或不称职教师;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进行活动指导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注意阶段性,层次性,以及参与评价的广度、深度等;全面评价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包括校内与校外间、上级与下级、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多种评价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
互动性原则。新课程需要的教师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多方面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教师自评,教师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教师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2.评价内容与方法
皇华镇寿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