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的品质不能丢

艰苦奋斗的品质不能丢

——浅谈中学生劳动素养现状

内容提要:从当前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的现状进行分析,现在学生的劳动素养低,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生中发生很多老师和家长不可理解的事情,挖掘出现这种现状的种种原因,结合当前形势及今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培养适应现代教育方针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劳动能力 重智轻劳 惩罚 溺爱 艰苦奋斗 生存与挑战

每逢“三农”(春插、双抢、秋收)时节,我都要到老家帮助爸妈做些农活,在田间接触的人也有些是和我一样由于苦读才摆脱农村(读书是以前脱离土气的唯一出路)到农忙时回家尽点孝心的人。田间劳动,有时累了,我们就会谈些农村的变化。经济活跃了,房子变高了,下地干活的人也越来越老了。年轻人成家后有单位的在外工作,没单位的携妻外出打工,抛儿弃女在农家。下一代的教育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基本的生存能力——劳动能力的培养也受到空前的制约。 中学生劳动素质目前现状:

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毛巾拧不干、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洗等;二是生产实践知识少,甚至连小麦与韭菜都分不清楚;三是卫生知识缺乏,如不注重个人卫生,衣冠不整、蓬头垢面、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等 。这样如何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品质?如何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学生劳动素养低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重智轻劳

在应试教育之风日盛的今天,学校拼命抓分数,抓升学率,出现重智轻劳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劳动课,但劳动课时间大多不能得到保证,往往被主课所挤占。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强调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和升学率一比,劳动课又能占多大的分量呢?如今的中学生真是苦不堪言,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他们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即使他们想帮父母干点家务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劳动成了惩罚学生的手段

在有些学校,劳动观念被个别老师扭曲,劳动成了他们惩罚违纪和有缺点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正常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某校有一中学生,每天骑车上学都要经过一条铁路专用线,经常因火车挡道而迟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方法倒也简单,每迟到一次,罚清扫教室一周。该生因为害怕“劳动”,后来只好每天早上提前1小时出门,而他家离学校仅有15分钟路程。

三、家长过于溺爱

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渡。为使孩子能考上大学,把孩子本应自己做的事全包揽下来。由于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

以致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都做不好。扫地怕灰尘,抹桌椅门窗怕弄脏了衣服的大有人在。

轻视劳动的后果!

中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忽视劳动教育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其危害是严重的:

自立能力差。由于家长们的娇惯宠爱,许多学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他们自立能力不强,体质较差,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

助长好逸恶劳的恶习。由于他们极少参加体力劳动,他们的劳动观念非常淡薄,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不少中学生学习怕动脑筋、劳动懒得出力,却追求高消费,比吃喝穿戴,花钱大手大脚。一些男生比的是谁生日请客档次高,谁送的礼物重。女生则比谁的衣服时髦,谁的皮鞋款式新。轻视劳动势必助长中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他们变得任性、娇气、固执、自私。如果任其蔓延,极易滋生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 不尊重劳动人民。面对“如何看待随地丢弃瓜壳果皮和浪费粮食”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回答不知道或不应该,只有少数同学回答是不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一个学生嫌妈妈是环卫工人“不光彩”,在填写一份表格时,妈妈的工作单位居然空着不填。

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对策!!

劳动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是泛指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中小学生的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高尔基说过:“……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德育读本》中把体味劳动单独列为一章。可见劳动素质教育是德育战线中一个重要阵地。劳动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修养的需要,是发展中小学生才智的需要,是增强青年学生体质的需要。因此,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劳动素养放在重要地位,应当看到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个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

今后,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素养教育必须做到三点:

(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劳动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如通过研制小发明、争做小帮手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过程中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正如克鲁斯卡娅所说:“应该用渊博知识的光芒来照耀劳动,理解劳动,把它提升到更高的阶段。”

(二)、集体劳动与自我劳动相结合

在集体劳动过程中要养成自我约束的劳动习惯,同时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自我服务能使劳动变更为人人都负担的平等普遍义务。”

(三)、一般劳动与职业劳动相结合

劳动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兴趣和志向,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劳动素养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条漫漫征途,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在上面洒下汗水与种子。只有热爱劳动,我们民族才更有希望。

从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意义上讲,让他们热爱劳动、建立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思想感情,是保证他们成才必备的条件。

未来社会竞争激烈,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迎接明天的挑战,应成为大家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们的劳动教育都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都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有6%的中小学生打过工。日本一些中学组织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接受劳动磨炼。从国内看,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 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身为家长和老师,都有义务、有责任关心孩子们的劳动教育,使他们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给他们多一些磨炼,不断从劳动中锻炼艰苦奋斗的品质,从而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下一代。

艰苦奋斗的品质不能丢

——浅谈中学生劳动素养现状

内容提要:从当前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的现状进行分析,现在学生的劳动素养低,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生中发生很多老师和家长不可理解的事情,挖掘出现这种现状的种种原因,结合当前形势及今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培养适应现代教育方针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劳动能力 重智轻劳 惩罚 溺爱 艰苦奋斗 生存与挑战

每逢“三农”(春插、双抢、秋收)时节,我都要到老家帮助爸妈做些农活,在田间接触的人也有些是和我一样由于苦读才摆脱农村(读书是以前脱离土气的唯一出路)到农忙时回家尽点孝心的人。田间劳动,有时累了,我们就会谈些农村的变化。经济活跃了,房子变高了,下地干活的人也越来越老了。年轻人成家后有单位的在外工作,没单位的携妻外出打工,抛儿弃女在农家。下一代的教育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基本的生存能力——劳动能力的培养也受到空前的制约。 中学生劳动素质目前现状:

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如毛巾拧不干、被子不会叠、衣服不会洗等;二是生产实践知识少,甚至连小麦与韭菜都分不清楚;三是卫生知识缺乏,如不注重个人卫生,衣冠不整、蓬头垢面、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等 。这样如何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品质?如何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学生劳动素养低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重智轻劳

在应试教育之风日盛的今天,学校拼命抓分数,抓升学率,出现重智轻劳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虽然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劳动课,但劳动课时间大多不能得到保证,往往被主课所挤占。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强调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和升学率一比,劳动课又能占多大的分量呢?如今的中学生真是苦不堪言,面临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他们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即使他们想帮父母干点家务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劳动成了惩罚学生的手段

在有些学校,劳动观念被个别老师扭曲,劳动成了他们惩罚违纪和有缺点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正常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某校有一中学生,每天骑车上学都要经过一条铁路专用线,经常因火车挡道而迟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方法倒也简单,每迟到一次,罚清扫教室一周。该生因为害怕“劳动”,后来只好每天早上提前1小时出门,而他家离学校仅有15分钟路程。

三、家长过于溺爱

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渡。为使孩子能考上大学,把孩子本应自己做的事全包揽下来。由于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

以致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都做不好。扫地怕灰尘,抹桌椅门窗怕弄脏了衣服的大有人在。

轻视劳动的后果!

中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忽视劳动教育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其危害是严重的:

自立能力差。由于家长们的娇惯宠爱,许多学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他们自立能力不强,体质较差,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

助长好逸恶劳的恶习。由于他们极少参加体力劳动,他们的劳动观念非常淡薄,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不少中学生学习怕动脑筋、劳动懒得出力,却追求高消费,比吃喝穿戴,花钱大手大脚。一些男生比的是谁生日请客档次高,谁送的礼物重。女生则比谁的衣服时髦,谁的皮鞋款式新。轻视劳动势必助长中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恶习,他们变得任性、娇气、固执、自私。如果任其蔓延,极易滋生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 不尊重劳动人民。面对“如何看待随地丢弃瓜壳果皮和浪费粮食”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回答不知道或不应该,只有少数同学回答是不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一个学生嫌妈妈是环卫工人“不光彩”,在填写一份表格时,妈妈的工作单位居然空着不填。

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对策!!

劳动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是泛指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中小学生的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高尔基说过:“……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德育读本》中把体味劳动单独列为一章。可见劳动素质教育是德育战线中一个重要阵地。劳动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修养的需要,是发展中小学生才智的需要,是增强青年学生体质的需要。因此,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把劳动素养放在重要地位,应当看到劳动素质教育是提高整个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

今后,开展多种多样的劳动素养教育必须做到三点:

(一)、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劳动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如通过研制小发明、争做小帮手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过程中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正如克鲁斯卡娅所说:“应该用渊博知识的光芒来照耀劳动,理解劳动,把它提升到更高的阶段。”

(二)、集体劳动与自我劳动相结合

在集体劳动过程中要养成自我约束的劳动习惯,同时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自我服务能使劳动变更为人人都负担的平等普遍义务。”

(三)、一般劳动与职业劳动相结合

劳动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兴趣和志向,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劳动素养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条漫漫征途,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在上面洒下汗水与种子。只有热爱劳动,我们民族才更有希望。

从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个意义上讲,让他们热爱劳动、建立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思想感情,是保证他们成才必备的条件。

未来社会竞争激烈,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迎接明天的挑战,应成为大家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们的劳动教育都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美国、德国的一些法律中都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有6%的中小学生打过工。日本一些中学组织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山寨去接受劳动磨炼。从国内看,令人欣慰的是,有些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 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身为家长和老师,都有义务、有责任关心孩子们的劳动教育,使他们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给他们多一些磨炼,不断从劳动中锻炼艰苦奋斗的品质,从而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下一代。


相关文章

  • 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 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3)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过程 ...查看


  • 兵团精神是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精神的代表
  • 叵 IITebiecehua特别策划 主持人语: m"热爱粗目i私奉献.艰苦创业.n拓进取"琦主要内§古々兵目精神.≮于中田革命.建设和改革"厚重自吏.根植于兵团屯垦戍迫事业的伟太妾战.是兵团几代人甩真情和热血树i∞{朽 ...查看


  • 谈艰苦奋斗
  • 臧星波 艰苦奋斗是人类延续生命和创造文明的必由之路.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昭示了我们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 翻开浩瀚的历史文化典籍,一段段关于艰苦奋斗的警世名言历历 ...查看


  •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精神品质
  • 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精神品质 1.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直到现在. 精神品质: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工作的赤忱热爱 ...查看


  • 云南精神__论文
  • 目录 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 2 论云南精神的时代意义 ........................ 8 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云南大跨越的精神坐标 ..... 14 论&q ...查看


  • 培养自立自强精神
  • 培养自立自强精神 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始至终倡导的人格品质.自强自立对于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离开了自立自强,人类社会就不能发展进步:离开了自立自强,人类社会就可能倒退毁灭. 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必 ...查看


  • 应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精神法宝
  • 应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的精神法宝 --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一个有作为的政党不能没有作风的传承和精神的凝聚,一支有作为的军队不能没有作风的熏陶和理念的支撑.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 ...查看


  • 团队成就个人
  • 团队成就个人,学习改变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投入多一点,方法好一点,绩效自然高一点 *实施成果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 *明确工作标准,品质一定会更稳. *借脑用脑没烦恼,借力使力不费力. *重视品质要付出代价,不重视品质代价更高. *投入 ...查看


  • 5篇心得体会杨善洲精神
  •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我市开展"三学习"之际,根据市委.县委及北辛堡镇党委.北辛堡镇"三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深刻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用党员自己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