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强调积累就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去参加比赛,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阅读的乐趣。
一、多管齐下,激发阅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可转化为可贵的自觉性。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我采取了多种措施:
1、选讲有趣故事。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等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
2.树立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我就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学习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话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以下一些交流展示的方法,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利用“图书角”交流阅读书目。我在教室一角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里面有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下午4点到5点。同学们可以在“图书角”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在教室里安静地读。
(2)利用读书报告会交流阅读体会。利用活动课时间,我每两周开一次读书报告会,让同学们交流两周来各自阅读过的课外书,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的感受等方面谈自己的体会,或者向大家推荐自己喜爱的课外书。
(3)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介绍名作家、名作品及读书方法。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里同学们又剪又贴、又写又画,分专题介绍名作家、名作品,交流自己的习作和好的学习方法、读书经验。
4.评比激励。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我的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小草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会”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探索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重视朗读,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从这里可以揭示出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标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同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去读、去背、去积累。这样,学生就在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书中的谴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就会成为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部分,也会把学得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
(二)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采取了每周一诗的做法,而且认为惟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大量积累,并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游子吟》,当背到“手中线、“身上衣、“三春晖”这些词语时,我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慈母的缝衣的动作,想象慈母缝衣的辛苦,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在古诗文背诵汇报会上,学生们那如泣如诉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
2.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到《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境背。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4.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推荐相关读物,广泛阅读
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放手让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
但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我就主要通过教师推荐这种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我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学完《雪地里的小画家》后,向学生推荐《动物过冬》;学完《诚实的孩子》后,向学生推荐《列宁的故事》一书;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后,向学生推荐《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推荐读物应因人而异。例如,学完《丑小鸭》之后推荐《安徒生童话选》。
(四)摘抄优美词句大量记忆佳词妙句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教材中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我就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的途径。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我总是问他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词句,哪些段落?”孩子们总是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此,我总是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要求他们把喜欢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然后再熟读至背诵,并定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这样就能让学生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这样,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在点子上,举一反三;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化底蕴,开辟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新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强调积累就要求我们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去参加比赛,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向往美好的生活,关心自然和生命;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阅读的乐趣。
一、多管齐下,激发阅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兴趣可转化为可贵的自觉性。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我采取了多种措施:
1、选讲有趣故事。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等符合低年级孩子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
2.树立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我就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学习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话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以下一些交流展示的方法,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利用“图书角”交流阅读书目。我在教室一角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里面有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下午4点到5点。同学们可以在“图书角”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在教室里安静地读。
(2)利用读书报告会交流阅读体会。利用活动课时间,我每两周开一次读书报告会,让同学们交流两周来各自阅读过的课外书,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的感受等方面谈自己的体会,或者向大家推荐自己喜爱的课外书。
(3)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介绍名作家、名作品及读书方法。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里同学们又剪又贴、又写又画,分专题介绍名作家、名作品,交流自己的习作和好的学习方法、读书经验。
4.评比激励。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我的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小草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会”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探索阅读积累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重视朗读,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从这里可以揭示出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标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思维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同时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默读,去理解词句,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去读、去背、去积累。这样,学生就在大量的读书活动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书中的谴词造句和表达方式就会成为学生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部分,也会把学得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
(二)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呢?我采取了每周一诗的做法,而且认为惟有引导学生巧背,才能大量积累,并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表演背。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会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古诗文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一年级学生背诵《游子吟》,当背到“手中线、“身上衣、“三春晖”这些词语时,我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慈母的缝衣的动作,想象慈母缝衣的辛苦,得当的语气和体态语加快了孩子们的记忆与理解。在古诗文背诵汇报会上,学生们那如泣如诉的背诵,入情入境的表演,博得了阵阵掌声。
2.据时背。是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学生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从《早春》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到《江雪》,学生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这种形式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为大量地背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境背。在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为他们创设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譬如,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4.多种形式综合背。是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背诵方式。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常常采用此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有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亦有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推荐相关读物,广泛阅读
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放手让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
但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我就主要通过教师推荐这种方式,让学生大量阅读,我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学完《雪地里的小画家》后,向学生推荐《动物过冬》;学完《诚实的孩子》后,向学生推荐《列宁的故事》一书;学完《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后,向学生推荐《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推荐读物应因人而异。例如,学完《丑小鸭》之后推荐《安徒生童话选》。
(四)摘抄优美词句大量记忆佳词妙句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教材中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我就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让学生把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这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的途径。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我总是问他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词句,哪些段落?”孩子们总是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此,我总是充分尊重他们的看法,要求他们把喜欢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然后再熟读至背诵,并定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这样就能让学生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这样,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教在点子上,举一反三;课外,延伸、扩展、深化,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化底蕴,开辟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