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试题答案

曹刿论战试题答案

《曹刿论战》复习题答案

知识积累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1、实词积累

(1)师:军队。(2)伐:攻打。(3)请:请求。(4)见:拜见。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6)谋:谋划

(7)间:参与。(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9)安:有“养”的意思。

(10)弗:不。(11)专:个人专有。(12)对:回答。

(13)惠:恩惠。(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15)从:听从。

(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17)帛:丝织品。(18)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信:信用。(21)孚:为人所信服。(22)福:赐福,保佑。

(23)狱:案件。(24)虽:即使。(25)察:明察。(26)情:实情判断。(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8)属:类。(29)从:跟从。(30)鼓:动词,击鼓。(31)败绩:大败。(32)驰:驱车(追赶)。

(3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34)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5)逐:追赶、追击。(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7)故:原因,缘故(38)作:振作。(39)衰:减弱。

(40)竭:消失。(41)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测:推测,估计。(43)伏:埋伏。(44)靡:倒下。

2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作出牺牲: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案件。

越狱逃跑:监禁犯罪的地方。

(3)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以情动人:感情。

(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忠诚。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何以战?

4.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5、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6、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

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写出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10、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18、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八、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

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更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指挥正确

15、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1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17、“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8、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19、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1、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曹刿才这样对鲁庄公说。

22、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旗靡)。

23、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4、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曹刿论战试题答案

《曹刿论战》复习题答案

知识积累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1、实词积累

(1)师:军队。(2)伐:攻打。(3)请:请求。(4)见:拜见。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6)谋:谋划

(7)间:参与。(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9)安:有“养”的意思。

(10)弗:不。(11)专:个人专有。(12)对:回答。

(13)惠:恩惠。(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15)从:听从。

(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17)帛:丝织品。(18)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信:信用。(21)孚:为人所信服。(22)福:赐福,保佑。

(23)狱:案件。(24)虽:即使。(25)察:明察。(26)情:实情判断。(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8)属:类。(29)从:跟从。(30)鼓:动词,击鼓。(31)败绩:大败。(32)驰:驱车(追赶)。

(3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34)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5)逐:追赶、追击。(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7)故:原因,缘故(38)作:振作。(39)衰:减弱。

(40)竭:消失。(41)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测:推测,估计。(43)伏:埋伏。(44)靡:倒下。

2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作出牺牲: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案件。

越狱逃跑:监禁犯罪的地方。

(3)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以情动人:感情。

(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忠诚。

3.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何以战?

4.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5、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6、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

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写出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10、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18、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八、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

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更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指挥正确

15、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1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17、“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8、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19、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1、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曹刿才这样对鲁庄公说。

22、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旗靡)。

23、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4、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相关文章

  • 2015年1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 2015年1月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查看


  • 校本教材文化常识试题汇编(答案)(1)
  • 校本教材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参考答案) 初中版 1.[答案]:B 解析:"沉郁顿挫"不是李白诗的风格,而是杜甫诗的风格.李白诗的风格是雄奇飘逸.真率自然. 2.[答案]:B 解析:都德是法国作家. 3.[答案]:D 解析 ...查看


  •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曹刿论战 <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 战?& ...查看


  • [曹刿论战]及参考答案
  • <曹刿论战>测试题 一.课内阅读(58分) 1. 给下面的字注音.(7分) 刿( ) 间( ) 帛( ) 驰( ) 辙( ) 竭( ) 靡(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8分)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 ...查看


  • [曹刿论战][宋史·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查看


  • [曹刿论战][宋史·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1
  •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查看


  •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 <曹刿论战>练习题 1. 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 2. 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______ ...查看


  • 2015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学案 新人教版
  • 21. <曹刿论战> 教师寄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重点) 2.了解<左传>,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重 点) 3.分析曹刿和 ...查看


  • 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
  • 6月4日认为人物评价梁漱溟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阅读 1.(2016·湖南永州三模·48)(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代以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