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古诗教学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了引导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使古诗教学切实成为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师就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抄—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诗的写作方法,积累诗的语言。
一、初步感知和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看到一首诗时,首先要求学生先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根据以往对古诗的阅读积累读出一般诗应具有的节奏和韵律,这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所以初读是非常必要的。在初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就能基本理解诗词的题目了。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地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得通畅,既是学生兴趣所致,又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两全其美,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辅助教材解题
对作者的了解也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词所传达的诗人感情和心理。比如《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自己的妻子儿女,而是奋斗了毕生的统一华夏的志愿,从而把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这距离我们已有七、八百年,但如今读来,仍然催人泪下。试问,如果没有对诗人一生生活经历的了解,又何以体会出诗人临死仍然不能瞑目的爱国情怀呢?
三、重读诗文,感悟诗意
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诗的题目和作者的基础上,借助插图、字典等非直接说明诗意的工具书读懂词句,将能读懂的批注在诗旁,不能懂的做上记号,然后再通过小组或全班的交流领悟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诗写了什么。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孩子们都有许多的课外书,内容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如古诗的意思、诗人的感情都介绍得很详细,许多孩子都习惯了借助别人的理解,而很少自己动脑。这一点是应当老师的足够重视的。如果不看这些,学生也许能够理解得更好。另外,许多老师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示怀疑,认为只能在城里的孩子中操作,在农村孩子中是施展不开的;或是以为这样做高年级的学生也许可以自己理解,低年级的则不能理解;甚至有人说白话文还理解不好,何况古诗呢……也正因为这许多的“有的”,学生开始变得没有了思想的空间,开始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开始变得失去了自我,彻底地变成了学习的傀儡。其实不然,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古诗也是如此。只要每位教师相信学生,把学习、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只是或多或少罢了。古诗词固然比现代白话文深奥,但与现代白话文也有渊源的联系,多数词的变化是不大的,如“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前、明月”与现在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更何况,学生还可以借助插图、字典等工具书,也可以借助相互的交流理解。当然,在最疑惑的地方,还需教师精当的点拨。
四、情感升华,领悟诗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对诗情的体味,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把自己当做诗人,设身处地地参与情感的交流,从而对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借助一些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功能,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古诗情境,声情并茂、图文并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大的感染。其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把抽象的古诗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外在表现,内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引发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学生没有见过瀑布,只有插图,很难唤起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美感和热爱之情,而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就能直观感受,有感而发。
五、熟读成诵、拓展思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在领悟诗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地读,以达到成诵的境地。学生在体会了诗的情感后,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联系在一起,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无疑就是最好的形式。配上一段优美的旋律,读出内心的情感体验,那该是一副多么自然、纯真的画面,我相信那会是最美丽的声音,最动听的音符。除了学,我们不妨让学生来亲自感受实践,说说,唱唱、画画、演演,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其他形式将诗再现,说说自己有没有过同样的感受或经历,或是把诗词编成儿歌唱一唱,还可以拿出彩笔画一画,如《游园不值》,《鹅》等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又易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对古诗教学的一些思考。要想让这颗明珠更加璀璨,还有待于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备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古诗教学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为了引导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使古诗教学切实成为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师就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讲—抄—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诗的写作方法,积累诗的语言。
一、初步感知和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看到一首诗时,首先要求学生先大声地朗读,读准字音,根据以往对古诗的阅读积累读出一般诗应具有的节奏和韵律,这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所以初读是非常必要的。在初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那么就能基本理解诗词的题目了。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地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得通畅,既是学生兴趣所致,又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两全其美,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利用辅助教材解题
对作者的了解也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他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词所传达的诗人感情和心理。比如《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此时的他已经病入膏肓,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自己的妻子儿女,而是奋斗了毕生的统一华夏的志愿,从而把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这距离我们已有七、八百年,但如今读来,仍然催人泪下。试问,如果没有对诗人一生生活经历的了解,又何以体会出诗人临死仍然不能瞑目的爱国情怀呢?
三、重读诗文,感悟诗意
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诗的题目和作者的基础上,借助插图、字典等非直接说明诗意的工具书读懂词句,将能读懂的批注在诗旁,不能懂的做上记号,然后再通过小组或全班的交流领悟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诗写了什么。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那就是孩子们都有许多的课外书,内容可以说是极其丰富,如古诗的意思、诗人的感情都介绍得很详细,许多孩子都习惯了借助别人的理解,而很少自己动脑。这一点是应当老师的足够重视的。如果不看这些,学生也许能够理解得更好。另外,许多老师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示怀疑,认为只能在城里的孩子中操作,在农村孩子中是施展不开的;或是以为这样做高年级的学生也许可以自己理解,低年级的则不能理解;甚至有人说白话文还理解不好,何况古诗呢……也正因为这许多的“有的”,学生开始变得没有了思想的空间,开始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开始变得失去了自我,彻底地变成了学习的傀儡。其实不然,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古诗也是如此。只要每位教师相信学生,把学习、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只是或多或少罢了。古诗词固然比现代白话文深奥,但与现代白话文也有渊源的联系,多数词的变化是不大的,如“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前、明月”与现在的说法有什么区别呢?更何况,学生还可以借助插图、字典等工具书,也可以借助相互的交流理解。当然,在最疑惑的地方,还需教师精当的点拨。
四、情感升华,领悟诗情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对诗情的体味,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把自己当做诗人,设身处地地参与情感的交流,从而对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不妨借助一些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音乐和视频等多种功能,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古诗情境,声情并茂、图文并现,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大的感染。其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把抽象的古诗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外在表现,内化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引发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学生没有见过瀑布,只有插图,很难唤起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美感和热爱之情,而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就能直观感受,有感而发。
五、熟读成诵、拓展思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在领悟诗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地读,以达到成诵的境地。学生在体会了诗的情感后,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联系在一起,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无疑就是最好的形式。配上一段优美的旋律,读出内心的情感体验,那该是一副多么自然、纯真的画面,我相信那会是最美丽的声音,最动听的音符。除了学,我们不妨让学生来亲自感受实践,说说,唱唱、画画、演演,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其他形式将诗再现,说说自己有没有过同样的感受或经历,或是把诗词编成儿歌唱一唱,还可以拿出彩笔画一画,如《游园不值》,《鹅》等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又易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对古诗教学的一些思考。要想让这颗明珠更加璀璨,还有待于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