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必修四文言练习

《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 。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 选择: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纶(lún )巾 酹(lèi )酒 樵(qiáo )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 )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 )悴 崩摧(cuī)

D. 纶(guān)巾 酹(lèi )酒 憔(qiáo )悴 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 终岁不闻丝竹声

B.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足下蹑丝履

D. 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 问答: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模拟试题】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2.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4.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6、7题(1992年高考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6.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

A. 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 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 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

D. 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7. 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

A. 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 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 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 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一)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三)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作者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字词,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阅读时须处处留意,字字咀嚼,才能有所得。

1.《雨霖铃》上阕描写了送别的典型环境。试按要求摘引原文词语作答:

①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送别时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送别的心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送别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包括小序)写景很有特色,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态等各个角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描绘了金兵劫后扬州凋蔽、残破的图景,抒发了悲怆之情。试将这样的词语找出来,按下面类别摘录:

①写视觉形象的:

②写听觉形象的:

③直抒胸意的: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 .清凉的 C .凄冷的 D .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 .烦恼的 C .恬淡的 D .空虚的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单调死板的 B .富有生机的 C .赤地千里的 D .荒凉空旷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惊诧的 B .得意的 C .悲伤的 D .愤慨的

二、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煜 ②柳永 ③苏轼 ④秦观 ⑤李清照 ⑥辛弃疾 ⑦姜夔

A.①③⑥⑦/②④⑤ B .③④⑥⑦/①②⑤

C.③⑥⑦/①②④⑤ D .③⑥/①②④⑤⑦

2.名句衔接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 )

A.《淮海集》 B.《白石道人歌集》

C.《稼轩长短句》 D .《白氏长庆集》

4.姜夔《扬州慢》的开头①“淮左名都”,②“竹西佳处”,及上片结尾的“都在空城” ,③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选出正确的一项( )

A.①指扬州 ②扬标州附近一处风景区 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B.①和②均指扬州 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C.①②③都指扬州

D.①指南京 ②指瓜州 ③指扬州

5.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以下两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上述句子全出自唐人作品的一组是( )

A.①③④⑦⑨ B.①③⑤⑦⑨ C.③④⑦⑨⑩ D.③④⑤⑨⑩

(2)上述句子出自不同作品,对这些作品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古诗 ①④ ①⑤ ①⑦ ①⑦

绝句 ⑨⑩ ②⑨⑩ ⑨⑩ ⑨⑩

词 ②③⑥⑧ ③⑥⑧ ②③⑥⑧ ②⑥⑧

律诗 ⑤⑦ ④⑦ ④⑥ ③④⑤

6.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人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烟波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

B.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长诗)

D.一尊还酹江月。(把酒洒在地上)

E.都门帐饮无绪。(京城门)

F.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作)

8.下列诗句各表现什么季节的景色?顺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⑤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A.春__________ B.夏__________ C.秋__________ D.冬__________

【创新能力训练】

整理学过的知识,学会在比较中鉴赏文艺作品。

1.下面各句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代诗词。请写出每句的出处和作者,这些诗句有何共同之处?试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词加以说明。

①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⑦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某同学对《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他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请你与他合作,得出恰当的结论:

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

姜 夔 1155—1221年

辛弃疾 1140—1207年

这说明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

1.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词人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渺江面,更不舍分离。

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开情人。

2.《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4.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 臣等不肖( )2. 刎颈之交( )3. 广成传舍( )

4. 缪贤舍人( )5. 见臣列观( )6. 相如虽驽( )

7. 臣语曰( )8. 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10. 秦王不怿(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秦璧西入秦 ( )

2. 秦御史前书曰( )

3. 且庸人尚羞之( )

4.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归璧于赵 ( )

6.怒发上冲冠 ( )

7.舍相如广成传舍。( )

8.左右欲刃相如。( )

9.大王必欲急臣

10. 秦王恐其破璧

11. 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 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

左右: 古义

四、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 判断句、B 被动句、C 宾语前置句、D 定语后置句、E 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 求人可使报秦者( )

2.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 大王见臣列观 ( )

5. 徒见欺 ( )

6. 以勇气闻于诸侯( )

7. 何以知之 ( )

8.而君幸于赵王 (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

五、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 请奏盆缶瓦( )秦王

2. 相如闻( )不忍与( )会

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4.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 今君乃亡( )赵走( )燕

六、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 )为上卿。

(2)拜( )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2)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3)才美不外见( )。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 )属曰……

(3)徒 ( )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 )而厚遇之。

(2)相如因( )持璧却立。

(3)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 )于赵王。

(2)则幸( )得脱矣。

(3)大王亦幸( )赦臣。

(4)故幸( )来告良。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2)秦贪,负( )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 )荆……

(6)胜负( )未定。

7.请:请允许我 、请你 、请示

⑪. 璧有瑕,请指示王( )

⑫. 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⑬. 诸将请所之( )

8.以:因为 凭借 来,连词,表目的 认为

(1)以( )勇气闻于诸侯

(2)

七、 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共约 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家。

八、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张衡传》同步练习

1.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A.属( )文 邓骘( ) B.逾侈( ) 璇( )玑

C.驿( )站 河间相( ) D.骸( )骨 蟾( )蜍(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同( )

(5)府吏见丁宁 ( )同( )

3. 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 )也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苏轼词两首》同步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 。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 选择: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纶(lún )巾 酹(lèi )酒 樵(qiáo )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 )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 )悴 崩摧(cuī)

D. 纶(guān)巾 酹(lèi )酒 憔(qiáo )悴 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

A. 终岁不闻丝竹声

B.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足下蹑丝履

D. 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 问答: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 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 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 “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 “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5.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阙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模拟试题】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2. 从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4.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 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阙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作者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 “可堪回首”词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两句的画面具有了深刻的政治内容,而且也表达出了作者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 词的结尾处,作者以廉颇自况,既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 全词用典虽多,却都关心时事,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6、7题(1992年高考题)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忽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以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6.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

A. 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 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 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

D. 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7. 词中的“睨柱吞嬴”,指的是( )

A. 唐睢在秦廷胁迫秦王就范的故事。

B. 贾谊奋笔著文批评秦皇嬴政的故事。

C. 蔺相如在秦廷怒斥秦王的故事。

D. 荆轲行刺嬴政掷匕于柱的故事。

《辛弃疾词两首》同步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一)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指出解说不当的一项。( )

A.两位作者都是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两首都是怀古之作,苏词是怀古伤己,辛词则是怀古伤今。

C.辛词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是指代繁华和英雄业迹,通过慨叹它“总被雨打风吹去”,表达了“英雄无觅”的愤激之情;“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表达了赶快建功立业的愿望。

D.两首词都借景抒情,以议论入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

(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最后用了一个典故,写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 )

A.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象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三)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作者往往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特征的字词,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阅读时须处处留意,字字咀嚼,才能有所得。

1.《雨霖铃》上阕描写了送别的典型环境。试按要求摘引原文词语作答:

①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送别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送别时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送别的心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送别的表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包括小序)写景很有特色,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心态等各个角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描绘了金兵劫后扬州凋蔽、残破的图景,抒发了悲怆之情。试将这样的词语找出来,按下面类别摘录:

①写视觉形象的:

②写听觉形象的:

③直抒胸意的:

(四)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常见的写法。作者不言情,而情在景中。阅读时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景”,然后再进一步弄清从“景”中传达出来的“情”。对下面两句话所表现的“景”与“情”怎样理解才正确?试挑选正确的答案。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 .清凉的 C .凄冷的 D .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 .烦恼的 C .恬淡的 D .空虚的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单调死板的 B .富有生机的 C .赤地千里的 D .荒凉空旷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惊诧的 B .得意的 C .悲伤的 D .愤慨的

二、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人按豪放派和婉约派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煜 ②柳永 ③苏轼 ④秦观 ⑤李清照 ⑥辛弃疾 ⑦姜夔

A.①③⑥⑦/②④⑤ B .③④⑥⑦/①②⑤

C.③⑥⑦/①②④⑤ D .③⑥/①②④⑤⑦

2.名句衔接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③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⑤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

⑦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

⑧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不是以号为名的作家集著( )

A.《淮海集》 B.《白石道人歌集》

C.《稼轩长短句》 D .《白氏长庆集》

4.姜夔《扬州慢》的开头①“淮左名都”,②“竹西佳处”,及上片结尾的“都在空城” ,③分别指的是什么地方?选出正确的一项( )

A.①指扬州 ②扬标州附近一处风景区 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B.①和②均指扬州 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C.①②③都指扬州

D.①指南京 ②指瓜州 ③指扬州

5.阅读下列句子完成以下两题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⑧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上述句子全出自唐人作品的一组是( )

A.①③④⑦⑨ B.①③⑤⑦⑨ C.③④⑦⑨⑩ D.③④⑤⑨⑩

(2)上述句子出自不同作品,对这些作品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古诗 ①④ ①⑤ ①⑦ ①⑦

绝句 ⑨⑩ ②⑨⑩ ⑨⑩ ⑨⑩

词 ②③⑥⑧ ③⑥⑧ ②③⑥⑧ ②⑥⑧

律诗 ⑤⑦ ④⑦ ④⑥ ③④⑤

6.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人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选出对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烟波微茫信难求(实在、的确)

B.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长诗)

D.一尊还酹江月。(把酒洒在地上)

E.都门帐饮无绪。(京城门)

F.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创作)

8.下列诗句各表现什么季节的景色?顺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⑤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A.春__________ B.夏__________ C.秋__________ D.冬__________

【创新能力训练】

整理学过的知识,学会在比较中鉴赏文艺作品。

1.下面各句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代诗词。请写出每句的出处和作者,这些诗句有何共同之处?试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词加以说明。

①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⑦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⑧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某同学对《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一番比较,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他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概括,请你与他合作,得出恰当的结论:

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

姜 夔 1155—1221年

辛弃疾 1140—1207年

这说明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

1.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词人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渺江面,更不舍分离。

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开情人。

2.《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4.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练习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 臣等不肖( )2. 刎颈之交( )3. 广成传舍( )

4. 缪贤舍人( )5. 见臣列观( )6. 相如虽驽( )

7. 臣语曰( )8. 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10. 秦王不怿(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秦璧西入秦 ( )

2. 秦御史前书曰( )

3. 且庸人尚羞之( )

4.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5.归璧于赵 ( )

6.怒发上冲冠 ( )

7.舍相如广成传舍。( )

8.左右欲刃相如。( )

9.大王必欲急臣

10. 秦王恐其破璧

11. 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 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

左右: 古义

四、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 判断句、B 被动句、C 宾语前置句、D 定语后置句、E 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 求人可使报秦者( )

2.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 大王见臣列观 ( )

5. 徒见欺 ( )

6. 以勇气闻于诸侯( )

7. 何以知之 ( )

8.而君幸于赵王 ( )

9.赵王以为贤大夫 ( )

五、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 请奏盆缶瓦( )秦王

2. 相如闻( )不忍与( )会

3.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4.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 今君乃亡( )赵走( )燕

六、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 )为上卿。

(2)拜( )送书于庭。

2.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2)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3)才美不外见( )。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 )属曰……

(3)徒 ( )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因为.

(1)不如因( )而厚遇之。

(2)相如因( )持璧却立。

(3)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希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 )于赵王。

(2)则幸( )得脱矣。

(3)大王亦幸( )赦臣。

(4)故幸( )来告良。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2)秦贪,负( )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 )荆……

(6)胜负( )未定。

7.请:请允许我 、请你 、请示

⑪. 璧有瑕,请指示王( )

⑫. 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⑬. 诸将请所之( )

8.以:因为 凭借 来,连词,表目的 认为

(1)以( )勇气闻于诸侯

(2)

七、 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又名《太史公书》。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到共约 的历史,鲁迅先生评之为“ ”。全书体例包括 、 、 、 、 五部分,共 篇。作者 ,字 ,是 朝伟大的 家、 家 家。

八、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张衡传》同步练习

1.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A.属( )文 邓骘( ) B.逾侈( ) 璇( )玑

C.驿( )站 河间相( ) D.骸( )骨 蟾( )蜍(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同( )

(5)府吏见丁宁 ( )同( )

3. 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4. 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 )也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相关文章

  • 寒假复习规划系列--如何学好高二语文
  • 在高二寒假,多数学校将结束必修教材的学习,进入选修教学阶段.在这个时段,需要同学们整理高中必修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应地构建知识体系.高二寒假时,高中语文学习已经过半,同学们已经可以开始总结规律,形成对高考语文的整体认知.本学期的复习规划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测试
  •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潮阳区黄图盛中学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测试 命题人:姚惠华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 ...查看


  • 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练习
  •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 3.19 文言文相当于半门外语,由于时间的差异古人的语言与现在有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字词意义的改变上和句式的改变上. 1.章惇(d ūn )书绝壁 章惇尝与苏轼同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子厚推轼下潭 ...查看


  • 必修一半期答案
  • 答案 1-8 1.A B. 长歌当哭(d àng ) C.漫溯(s ù) 洗涤(d í) D.作揖(y ī) 沾襟(j īn ) .....2.C A. 喋血 B. 殒身不恤 D. 契约 3D A. 深入浅出:文章或言论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 ...查看


  • [六国论]教学设计
  • 摘要:<六国论>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洵分析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篇政论文.教学设计重在体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即还原语文课尤其是文言文"文"与"言"结合的面貌. 关键词: ...查看


  •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
  • 学习目的: 1.认识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学习时数: ...查看


  • 文言文阅读练习 短文两篇 苏轼
  • 短文两篇 [宋]苏轼 [注释]①两篇短文为作者被贬黄州.汝州时所作.②某:与后文的"公"都是指章惇,当时在京为官.③仆:对自己的谦称.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黑牡丹:牛的戏称.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