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试题-选择题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9.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 综合评价的
10..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10 a abc abc b abc ab abc abc abc abc
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25、学习的主体是(C)。
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学校
2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27、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2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
2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3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1、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 a)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3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3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3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36、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d )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3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b )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39、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 ( c )
A教学方法的变革 B教学过程的变革
C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D学习方法的变革
40、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组是 ( d )
A科研院所、科技馆、多媒体教室 B教科书、实验室、博物馆 C家长、教师、工厂 D自制教具、校园草坪、阅览室
4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b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43、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4、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5、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4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4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48、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a )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9、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0、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51、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53、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54、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55、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6、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d )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57、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58、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9.课程标准对下列哪项内容没有做硬性的规定(c )
①课程目标、内容 ②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基本标准
③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 ④评价基本标准和评价具体方法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③
60、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d )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1、现行的课程体系形成于(d )
A.信息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经济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
30、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a )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2.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3。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64。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4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6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6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6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7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7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72 。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7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7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7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76、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7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 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78.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 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79、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8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c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d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b )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C、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85、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设计体现出( d )
A、平等民主性 B、多元互动性 C、自主探究性 D、开放创新性
86、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b)
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7、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a )
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89、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 c )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90、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们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b )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1、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d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2、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 c )
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 D、思想的开放性
9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a )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95、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d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8、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 B)
A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B)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领导
104.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6.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D )原则。 A四项基本 B直接“三通” C“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
105、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它的本质属性是(d )
①整体性 ②实践性 ③开放性 ④生成性 ⑤自主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6、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包括的方面是(a )
A、兴趣化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107、下列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关系说法不当的是(c ) 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B、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因为过去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
C、彻底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D、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b )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改革主要任务说法不准确的是( c )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B、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C、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D、构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12、“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b )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3、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4、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d )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5、学生张某长期不做作业,班主任将他安排在最后一排,并不许他与同学们交流,致使张某逐渐荒废学业。教师这种做法违背了课程改革教学行为的( b )原则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自我监控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16、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a )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117、英国在99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体现的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b )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B、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D、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18、当前,教育手段的运用出现了( d )
A、多媒体化、综合化、网络化 B、信息化、网络化、自主化
C、网络化、教具化、学具化 D、信息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 119、人教社许多教材特别强调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加大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体现( a )
A、发现法 B、演示法 C、指导法 D、实验法
120、“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这条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 b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A、学习内容 B、学习方式 C、学习观念 D、学习过程
12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d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22、 (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2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 b )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2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b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2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2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d )的课程评价。
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2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a )。
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12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次。
A、7 B、4 C、5 D、8
129、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30、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 A )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31、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C )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32、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33、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34、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35、“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36、(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37、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38、“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39、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40、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语文新课程答案
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填空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判断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3、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4、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说、唱、读、写。(×)
5、语文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识字与字的要求是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40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四、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素质教育的定义界定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有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能力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行之有效
2013中考语文:《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⑴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它们逗乐了。
⑵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⑶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⑷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⑸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的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他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的时刻呢? 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⑹乡村寂寞吗?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鸟声稀疏,寂寞再度袭击爷爷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狗叫填补夜晚的寂寞,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儿子儿媳和陆续到来的孙子们填补暮年的寂寞„„爷爷总是来不及寂寞,就度过了他耕读的一生。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用天籁、天物、人伦、风情去一一填满。
⑺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摘自《读者》2013年第9期)
阅读答案:
1、请你从文中选一句恰当的话作为本文的题记,并说说理由。(3分)
答案示例:“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1分)理由:描绘了乡村独有风景,既富有诗意,又能暗含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充满怀念之情。(作题记的句子必须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2分)
2、读⑴⑵段,分析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与作用?(3分)
答案示例:对比手法(1分),有点题的作用----远去的乡村。并引发了作者对乡村诗意生活的回忆与怀念。(2分)
3、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整齐的葱给菜地带来了诗意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1分)
4、下面的句子含义深刻,富有感染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大自然给人创作的灵感。我们要亲近自然,脚踏实地谦虚地辛勤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灵感。脱离生活,脱离实践,难有成果。(符合大意即可)
5、文章结尾说“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作者仅仅是怀念屋梁上的燕子吗?还有什么?(3分)
答案示例:怀念的是乡村的天籁与风景、人伦与风情,乡村的生活。
6、这是一篇优美的时文,请你结合本文主题或风格,向其他广大读者朋友写一小段推荐语。(3分)
答案示例: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灵的快乐和宁静。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欣赏自然,就是欣赏自己,发现自然,就是发现自己。李汉荣散文《远去的乡村》,让我们一起反思城市文明,重归昨日,倾听乡村的呼唤,寻找我们的根。(要求围绕本文主题与写作风格来推荐,语句通畅,言之有理即可)(3分)
新课程理念试题-选择题
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2、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
A. 均衡性
B. 综合性
C. 选择性
3、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 )
A.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 )
A. 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 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5、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 )
A. 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 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 信息化课程资源
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
A.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7、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 )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8、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 )
A.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 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 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9.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 综合评价的
10..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 )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1-10 a abc abc b abc ab abc abc abc abc
11、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 B必要 C必需
12、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 C变革
13、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 B发展 C发扬
14、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 B改变 C变化
1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 B基本 C必要
16、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 B必要 C首要
17、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18、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19、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20、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21、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22、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 B、方向 C、目标 D、计划
24、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 B、耳 C、心 D、眼
25、学习的主体是(C)。
A、教师 B、家长 C、学生 D、学校
26、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 B、尊重 C、赞赏 D、引导
27、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以上都是
28、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 D、1/4
2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
A、确立教育目的 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 D、选择教学方法
30、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31、许多人利用早晚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扰是( a)
A、双重抑制 B、单一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32、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
A、针对性 B、逻辑性 C、知识性 D、创造性
3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3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35、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36、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d )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B针对性、时效性、积极性
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 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37、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 ( b )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39、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有利于 ( c )
A教学方法的变革 B教学过程的变革
C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D学习方法的变革
40、下列不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组是 ( d )
A科研院所、科技馆、多媒体教室 B教科书、实验室、博物馆 C家长、教师、工厂 D自制教具、校园草坪、阅览室
4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4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 b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43、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44、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45、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46、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4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48、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a )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9、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识
50、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51、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53、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 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54、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 c )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德育目标 ③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能力目标
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55、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56、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d )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57、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 ①②
58、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 d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9.课程标准对下列哪项内容没有做硬性的规定(c )
①课程目标、内容 ②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基本标准
③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 ④评价基本标准和评价具体方法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③
60、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d )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1、现行的课程体系形成于(d )
A.信息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经济时代 D.知识经济时代
30、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a )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2.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3。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64。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4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6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6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6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B.)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7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7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72 。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7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B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7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7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76、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 A )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7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及即( 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78.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提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 A )。
A、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B、辩论 C、合作性讨论 D、 异步讨论(如BBS、电子邮件讨论等)
79、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8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c )
A、陶冶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榜样示范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d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b )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C、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85、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设计体现出( d )
A、平等民主性 B、多元互动性 C、自主探究性 D、开放创新性
86、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b)
A、单向性 B、双向性 C、多向性 D、成员性
87、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a )
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89、古汉语形容“多”或“少”时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义的成语是( c )
A、三心二意 B、三令五申 C、三言两语 D、三番五次
90、下面是上海实验小学的一则评语:默默无声的你,总是踏踏实实地干着,拾纸屑、发本子——凡是小队长的工作,你总是抢先完成;每当看到你高高举起小手,大胆地发言,老师真为你高兴;带病坚持学习,又让老师为你担心;每次看到你难受的样子,老师们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个要强的孩子。这则评语主要体现了(b )
A、结果评价 B、过程评价 C、定量评价 D、定性评价
91、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d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2、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个现象说明了( c )
A、学习的实践性 B、学习的渗透性 C、思考的独立性 D、思想的开放性
9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a )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95、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d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98、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
A改革开放 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和平与发展
10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 B)
A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B)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党的领导
104.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 B信息化社会 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6.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D )原则。 A四项基本 B直接“三通” C“一国两制” D一个中国
105、综合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它的本质属性是(d )
①整体性 ②实践性 ③开放性 ④生成性 ⑤自主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6、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包括的方面是(a )
A、兴趣化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107、下列对“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关系说法不当的是(c ) 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B、强调研究性学习是因为过去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
C、彻底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D、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 b )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111、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改革主要任务说法不准确的是( c )
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B、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C、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D、构建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12、“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b )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 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3、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4、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 d )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 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5、学生张某长期不做作业,班主任将他安排在最后一排,并不许他与同学们交流,致使张某逐渐荒废学业。教师这种做法违背了课程改革教学行为的( b )原则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C、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自我监控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116、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是(a )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117、英国在99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学业成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体现的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b )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B、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D、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18、当前,教育手段的运用出现了( d )
A、多媒体化、综合化、网络化 B、信息化、网络化、自主化
C、网络化、教具化、学具化 D、信息化、多媒体化、超文本化 119、人教社许多教材特别强调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加大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即体现( a )
A、发现法 B、演示法 C、指导法 D、实验法
120、“组织学生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历史故事。”这条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 b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A、学习内容 B、学习方式 C、学习观念 D、学习过程
12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d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22、 (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2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 b )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2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b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2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12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d )的课程评价。
A、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2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a )。
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12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次。
A、7 B、4 C、5 D、8
129、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 放在中心位置。( C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教师和学生
130、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意义更大。 ( A ) A.班主任 B.科任教师 C.校长 D.教研组长
131、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C )
A.教学目标 B.情感态度价值观 C.教学要求 D.教学过程
132、 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 B )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 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D.信任学生
133、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 的圣殿。 ( D )
A.情感体验 B.师生交流 C.学生成才 D.人性养育
134、 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 A )
A.民主平等 B.关心学生 C.以人为本 D.鼓励学生
135、“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 A )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36、( B )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37、新评价观强调评价主体应具有( B )。
A、单一性 B、多元性 C、动态性
138、“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唯一,倡导多元和创新。”体现出评价体系( B )的特点。
A、科学性 B、灵活性 C、有创意
139、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促进发展 B、甄别与选拔 C、展示激励
140、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 C )。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 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 C、自评与他评
语文新课程答案
一、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填空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新课程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判断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3、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4、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说、唱、读、写。(×)
5、语文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识字与字的要求是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40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四、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素质教育的定义界定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有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能力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行之有效
2013中考语文:《远去的乡村》阅读答案
⑴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它们逗乐了。
⑵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⑶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⑷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⑸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的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和垃圾等待打扫,别无他物,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样庆祝我觉得值得庆祝的时刻呢? 我的秘密方法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⑹乡村寂寞吗?有时候是有一点的,但很快就被蛙歌填满了;蛙歌退场,寂寞降临,但很快又被及时降临的鸟声填满了;鸟声稀疏,寂寞再度袭击爷爷的日子,但是,更多的蛙歌和鸟声同时降临了,超额填补了这并不严重的寂寞。雨填补云的寂寞,虹填补天空的寂寞,泉填补山的寂寞,鱼填补河的寂寞,燕子填补屋檐的寂寞,狗叫填补夜晚的寂寞,雄鸡扯开嗓子填补黎明的寂寞,儿子儿媳和陆续到来的孙子们填补暮年的寂寞„„爷爷总是来不及寂寞,就度过了他耕读的一生。于今看来,乡村的那点古老寂寞,只是上苍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为时光留些空白,然后,用天籁、天物、人伦、风情去一一填满。
⑺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 (摘自《读者》2013年第9期)
阅读答案:
1、请你从文中选一句恰当的话作为本文的题记,并说说理由。(3分)
答案示例:“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1分)理由:描绘了乡村独有风景,既富有诗意,又能暗含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充满怀念之情。(作题记的句子必须能指示或凸现文章的主旨及情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常常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2分)
2、读⑴⑵段,分析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与作用?(3分)
答案示例:对比手法(1分),有点题的作用----远去的乡村。并引发了作者对乡村诗意生活的回忆与怀念。(2分)
3、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整齐的葱给菜地带来了诗意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1分)
4、下面的句子含义深刻,富有感染力,请加以赏析。(2分)
答案示例: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大自然给人创作的灵感。我们要亲近自然,脚踏实地谦虚地辛勤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灵感。脱离生活,脱离实践,难有成果。(符合大意即可)
5、文章结尾说“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作者仅仅是怀念屋梁上的燕子吗?还有什么?(3分)
答案示例:怀念的是乡村的天籁与风景、人伦与风情,乡村的生活。
6、这是一篇优美的时文,请你结合本文主题或风格,向其他广大读者朋友写一小段推荐语。(3分)
答案示例: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灵的快乐和宁静。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欣赏自然,就是欣赏自己,发现自然,就是发现自己。李汉荣散文《远去的乡村》,让我们一起反思城市文明,重归昨日,倾听乡村的呼唤,寻找我们的根。(要求围绕本文主题与写作风格来推荐,语句通畅,言之有理即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