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剩余价值在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是政治经济学的巨擘,他有两个重大贡献,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但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解读马克思的思想的时候,仍然会有很大困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很难掌握,甚至很多人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套革命的学说。剩余价值则被人们误解为利润,被赋予更多的阶级色彩,对剩余价值的现实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马克思在经济史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远远被低估了。

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否定劳动价值论,不可能真正理解剩余价值论。尽管我们今天仍有很多人固执的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继承了前人的成果,但是实际上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颠覆性的,他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凝聚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次把人类的劳动从具体劳动中抽象了出来。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实际上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劳动价值论,并不是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充其量只能算劳动价格论。

无论这个世界人类做过多少努力和探索,找到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好像足球场上进球时刻的临门一脚。伟人就是能够踢出了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的人。马克思就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史上,踢出了这个临门一脚的人,这个球就是剩余价值,它奠定了马克思不可逾越的地位。当然了,马克思的理论后来也发展成了一门革命的理论,用来指引无产阶级起来闹革命的。但是说句实在话,接受了马克思的结论容易,真正理解剩余价值论困难。在我们的百度百科,有关剩余价值的解释是一塌糊涂的,剩余价值率被理解为和商品周转速度的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率越高。这真是十分荒唐的一件事。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我们要用社会剩余劳动时间除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怎么能用利润的方法去计算剩余价值呢?我们举个例子吧。一个人给资本家干活,每当他干完四件,资本家就要留下一件,因为完成的件数和劳动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剩余价值率就是一比三。那么后来这个产品的复杂系数提高了,一件工活耗时更多,但是仍然是他干完四件,资本家就要留下一件,剩余价值率仍然是一比三,怎么可能越来越小呢?错误的根源在于我们把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混为一谈。马克思指出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并没有说利润就是剩余价值,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最近流行一本二十一世界的资本论,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揭示了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家占有社会财富越多的事实。要是按照某些中国经济学家的逻辑,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资本周转速度越来越慢,剩余价值率将越来越小,剥削制度就慢慢消失了。明显和资本主义穿一条裤子。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缺少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西方经济学为这个剥削制度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资本收入否定剩余价值,把人当成了资本的奴隶,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研究资本收入的规律。以前我们不读西经的时候,管它叫做庸俗经济学,意思就是这个学问是用来给资本主义涂脂抹粉的,这个世界有它也行,没它也行,一件事正过来说也行,反过来说也行,不管你提出了任何一条理论,总会有人提出一条相反的理论,理论和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上和伪科学一脉相承。诺贝尔奖把经济学也拉了进来,让人们误以为西方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那些捧过诺奖的经济学家,实际上都是搞一些边缘学科的人,研究的都是些数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学问的。

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中,可能有一个人是弄懂了马克思的意思,这个人对西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他就是凯恩斯。凯恩斯看到了资本主义危机,是因为凯恩斯看到了这个危机背后的剩余价值。他不是真正的去解决这个危机,消除这个剥削制度,而是把资本家消化不掉的剩余价值,以政府公共开支的名义消化掉了而已,并且起了个很有欺骗性的定义,叫有效需求不足。要想化解经济危机,就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收入中剥离出来,至少这一点凯恩斯做到了,暂时挽救了大厦将倾的资本主义。其实这个球根本不是他踢进去的,这个人只不过是捡了马克思踢进去的球而已,而马克思踢球的时候,经济学家们的眼睛都是闭着的。也许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实在是没有能力自圆其说,也许是因为凯恩斯真的代表了西方经济学最高境界,从此以后凯恩斯的经济学被称为了宏观经济学,而其它人把自己的那一套东西描绘成了微观经济学,披着经济学的外衣,回避经济学的主旨。凯恩斯主义在某些意义上的成功,恰好在一个侧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今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越来越为世界各国经济学界重视,甚至在西方经济学的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比如皮凯蒂新书问世后,受到克鲁格曼等西方著名经济学家高度评价。

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叫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资本作为一种手段,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自然存在其一定的合理内核,这种合理的内核,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恰恰就是因为存在剩余价值,也就是劳动者在自身的劳动中,不仅会创造自身的价值,也会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个结论,本身其实是无阶级性的,它反映出来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然包含的效率性,是一种客观的规律。这种客观的规律性体现在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之中。也就是说不管你社会如何发展,不管你有多少人,只要你从事物质生产,就必然有剩余,而且这种剩余总是会越来越多。既然有剩余,就存在一个剩余的使用和分配的问题,总不可能让那些剩余白白的躺在工厂的仓库里,我们总是需要一种方式去平衡或消化那些剩余。剩余当然可以投资,但是投资不可能会消除剩余,只是暂时的利用剩余,今后还会产生更大的剩余。剩余的存在,为剥削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那些最先获得竞争优势的人,今后完全可以不事任何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寄生阶层,因为这个社会的剩余总会养活他们。剥削制度的背后,是社会生产的效率化。即使剥削阶级能够有效的消耗剩余,并且防止经济危机的出现,这种一部分人努力工作、养活另一部分社会闲人的社会机制有什么进步意义呢?

剩余的最终目的要体现在全人类的健康发展上,而不是体现在个别人的不劳而获上,我们要为整个社会的剩余指出一个正确的利用方向,其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倡教育和医疗的产业化呢?这是因为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目的,又变成了促进产业化的发展。这是一个逻辑上死循环,剩余价值最终成了一个死结,你没有办法解决掉,最终总会形成巨大的剩余价值的浪费,或者让更多的人成为社会的寄生阶层。我们假设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出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那么我们一定不能让所有的劳动都创造剩余价值,否者的话最终那些剩余价值跑到哪里去啊?西方经济学模型中,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交换总是相等的,也即市场出清的假设,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永远会有那么一个剩余价值在前面等着我们,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只是因为剩余价值是被无偿占有了。

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剩余会被大量的就业迅速消化,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在一个固定资产寿命周期内达到产能的高峰,然后是大量的产能过剩,剩余产品成为过剩产品,呈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于缺少足够的劳动力补充、经济增长较为平缓的社会而言,一般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但是剩余会大量存在,因此完全有必要把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比如说把医疗、教育、基础建设等从传统的产业中剥离出来,使之从创造剩余价值的产业,转化为消耗剩余价值的产业,让剩余价值为百姓造福,让经济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马克思是政治经济学的巨擘,他有两个重大贡献,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但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解读马克思的思想的时候,仍然会有很大困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很难掌握,甚至很多人仍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套革命的学说。剩余价值则被人们误解为利润,被赋予更多的阶级色彩,对剩余价值的现实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马克思在经济史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远远被低估了。

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否定劳动价值论,不可能真正理解剩余价值论。尽管我们今天仍有很多人固执的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继承了前人的成果,但是实际上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颠覆性的,他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凝聚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次把人类的劳动从具体劳动中抽象了出来。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实际上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劳动价值论,并不是真正的劳动价值论,充其量只能算劳动价格论。

无论这个世界人类做过多少努力和探索,找到事物发展的基本原理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好像足球场上进球时刻的临门一脚。伟人就是能够踢出了关键时刻的临门一脚的人。马克思就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史上,踢出了这个临门一脚的人,这个球就是剩余价值,它奠定了马克思不可逾越的地位。当然了,马克思的理论后来也发展成了一门革命的理论,用来指引无产阶级起来闹革命的。但是说句实在话,接受了马克思的结论容易,真正理解剩余价值论困难。在我们的百度百科,有关剩余价值的解释是一塌糊涂的,剩余价值率被理解为和商品周转速度的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率越高。这真是十分荒唐的一件事。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我们要用社会剩余劳动时间除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怎么能用利润的方法去计算剩余价值呢?我们举个例子吧。一个人给资本家干活,每当他干完四件,资本家就要留下一件,因为完成的件数和劳动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剩余价值率就是一比三。那么后来这个产品的复杂系数提高了,一件工活耗时更多,但是仍然是他干完四件,资本家就要留下一件,剩余价值率仍然是一比三,怎么可能越来越小呢?错误的根源在于我们把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混为一谈。马克思指出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是并没有说利润就是剩余价值,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最近流行一本二十一世界的资本论,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揭示了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家占有社会财富越多的事实。要是按照某些中国经济学家的逻辑,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资本周转速度越来越慢,剩余价值率将越来越小,剥削制度就慢慢消失了。明显和资本主义穿一条裤子。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缺少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西方经济学为这个剥削制度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资本收入否定剩余价值,把人当成了资本的奴隶,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研究资本收入的规律。以前我们不读西经的时候,管它叫做庸俗经济学,意思就是这个学问是用来给资本主义涂脂抹粉的,这个世界有它也行,没它也行,一件事正过来说也行,反过来说也行,不管你提出了任何一条理论,总会有人提出一条相反的理论,理论和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上和伪科学一脉相承。诺贝尔奖把经济学也拉了进来,让人们误以为西方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那些捧过诺奖的经济学家,实际上都是搞一些边缘学科的人,研究的都是些数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学问的。

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中,可能有一个人是弄懂了马克思的意思,这个人对西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他就是凯恩斯。凯恩斯看到了资本主义危机,是因为凯恩斯看到了这个危机背后的剩余价值。他不是真正的去解决这个危机,消除这个剥削制度,而是把资本家消化不掉的剩余价值,以政府公共开支的名义消化掉了而已,并且起了个很有欺骗性的定义,叫有效需求不足。要想化解经济危机,就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收入中剥离出来,至少这一点凯恩斯做到了,暂时挽救了大厦将倾的资本主义。其实这个球根本不是他踢进去的,这个人只不过是捡了马克思踢进去的球而已,而马克思踢球的时候,经济学家们的眼睛都是闭着的。也许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实在是没有能力自圆其说,也许是因为凯恩斯真的代表了西方经济学最高境界,从此以后凯恩斯的经济学被称为了宏观经济学,而其它人把自己的那一套东西描绘成了微观经济学,披着经济学的外衣,回避经济学的主旨。凯恩斯主义在某些意义上的成功,恰好在一个侧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今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越来越为世界各国经济学界重视,甚至在西方经济学的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比如皮凯蒂新书问世后,受到克鲁格曼等西方著名经济学家高度评价。

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叫做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资本作为一种手段,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自然存在其一定的合理内核,这种合理的内核,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恰恰就是因为存在剩余价值,也就是劳动者在自身的劳动中,不仅会创造自身的价值,也会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这个结论,本身其实是无阶级性的,它反映出来人类社会发展所必然包含的效率性,是一种客观的规律。这种客观的规律性体现在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之中。也就是说不管你社会如何发展,不管你有多少人,只要你从事物质生产,就必然有剩余,而且这种剩余总是会越来越多。既然有剩余,就存在一个剩余的使用和分配的问题,总不可能让那些剩余白白的躺在工厂的仓库里,我们总是需要一种方式去平衡或消化那些剩余。剩余当然可以投资,但是投资不可能会消除剩余,只是暂时的利用剩余,今后还会产生更大的剩余。剩余的存在,为剥削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那些最先获得竞争优势的人,今后完全可以不事任何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寄生阶层,因为这个社会的剩余总会养活他们。剥削制度的背后,是社会生产的效率化。即使剥削阶级能够有效的消耗剩余,并且防止经济危机的出现,这种一部分人努力工作、养活另一部分社会闲人的社会机制有什么进步意义呢?

剩余的最终目的要体现在全人类的健康发展上,而不是体现在个别人的不劳而获上,我们要为整个社会的剩余指出一个正确的利用方向,其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倡教育和医疗的产业化呢?这是因为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目的,又变成了促进产业化的发展。这是一个逻辑上死循环,剩余价值最终成了一个死结,你没有办法解决掉,最终总会形成巨大的剩余价值的浪费,或者让更多的人成为社会的寄生阶层。我们假设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出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那么我们一定不能让所有的劳动都创造剩余价值,否者的话最终那些剩余价值跑到哪里去啊?西方经济学模型中,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交换总是相等的,也即市场出清的假设,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永远会有那么一个剩余价值在前面等着我们,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只是因为剩余价值是被无偿占有了。

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剩余会被大量的就业迅速消化,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在一个固定资产寿命周期内达到产能的高峰,然后是大量的产能过剩,剩余产品成为过剩产品,呈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于缺少足够的劳动力补充、经济增长较为平缓的社会而言,一般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但是剩余会大量存在,因此完全有必要把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比如说把医疗、教育、基础建设等从传统的产业中剥离出来,使之从创造剩余价值的产业,转化为消耗剩余价值的产业,让剩余价值为百姓造福,让经济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相关文章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 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目 录 I.考试性质 ------------.---..-------------1 II.考查目标------------.-----------------1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查看


  • 考研政治资料
  • 目录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1) 1.考试性质 -------------------------(l) 2.考试学科范围 -----------------------(l) 3.评价目标 --- ...查看


  •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文化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所以,为了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认识价值取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 ...查看


  • 政治必修一笔记
  • 政治必修一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 ...查看


  • 马原辨析题
  • [辨析题]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此观点错误.(2)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3分) [ ...查看


  • 浅议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浅议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胡子瑜成金华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企业家们的重视.在此,笔者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增长.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四个方面阐述了研究人力资本的理论意义和 ...查看


  •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doc
  • 附件1: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 ...查看


  • 论商品的本质及其意义
  • 作者:李铸 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7年01期 商品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因而具有政治经济学本质:商品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类本质的反映与体现,因而又具有哲学本质.认识商品的哲学本质,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 ...查看


  •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