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512/29/t20051229_5671395.shtml
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周刊更多新闻 > 正文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一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个人的名字,而与这个名字相连的总有“长衫先生”、“国学大师”这些称呼,我们甚至可以不时在媒体看到他的照片,身着淡蓝长衫,年轻而儒雅,他就是李里,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师,今年29岁。
李里出生在重庆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的祖上有“小三苏”之称,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生活在古典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李里从小就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觉得那就是最好的东西,他继承外祖父的艺术天赋,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他三岁习画,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还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小学期间已读完《石头记》、《论语》、《孟子》、《大学》等古书,27岁开始潜心写作《国学通传》,被人称为“才子”。
读书为明理不为考试的李里,初中毕业后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一门心思钻研国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或许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他14岁时开始在家自学国学,深深地沉迷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了自考中文本科的文凭。他多年来游学四方,从16岁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在重庆华严寺整理藏经楼中,他挑灯夜读,读遍寺中所藏经书;惊叹于中医的神奇,他师从90多岁的老尼,学会了开方济世。
李里说: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把立德、品质,这些做人的根本东西都做好了,还有剩余的精力,才来学习这些零星断续的知识、学问,所以做人是根本的。
为了维持生计,李里曾干过报社校对、卖过报纸、当过农民,在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古籍,也教过小学、中学,但“国学”始终是李里的固守:他说他“以中国文化为家,国学为瓦”,用线装书、手写小楷、狼毫毛笔、桃木古典家具营造起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从13岁那年自作主张为自己做了一袭长衫之后,那身长衫他就再也不肯脱下了。2002年,李里走进川师大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他潜心研习国学,视复兴国学为己任。虽然寓居乡里,但是,他的名字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
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的李里交谈后,称其为“青年学者,儒家风范”。中国诗词古文家周汝森老先生赋诗一首赠李里,“少无流俗韵,赋性异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翱翔师浩瀚,游处友龙鳞,求索如饥渴,时时获至珍。”
现在每个星期天的傍晚,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底楼的大教室里便座无虚席:来自各个院校的大学生、博士生、教授乃至政府公务员把走道都挤得满满的。他们来听的,竟是一个28岁、一袭长衫的年轻人讲的古文。
李里对古文、艺术、佛学等都颇有研究,看到身边的人对此一无所知,在深感痛心的同时,他也坚定了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传播给大众的决心。现在,李里小有名气,每周听讲座的人越来越多,可当有人建议适当收费时,总是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有人愿意听,说明我讲的东西有价值,借古是以开今,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知道。”除了开讲座,遇到倾心于传统国学的学生时,李里还会免费对他们进行悉心指导。因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他的家被称为“现代私塾”。
两张太师椅,一方雕花桌,先师孔子的画像下,笔墨纸砚和青瓷花瓶相映成趣。在这样幽雅的“陋室”里,儒雅的李里用洗衣机洗着长衫,用手机解答学生的问题,用电脑浏览着外面的世界。累了,他会打开电视机看看今天的新闻;饿了,他也会踱出花香四溢的小院,到闹市中吃上一顿麦当劳……在记者和学生、老师们的眼中,他是如此的矛盾——看起来跟社会如此格格不入,却又融合得如此和谐。
2005年7月的一个周末,李里在大慈寺参加一个会议,原来,作为成都市5大寺庙之一的大慈寺,正在积极采取新的举措,他们计划推出禅茶表演、禅诗讲解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佛学界的交流、请来李里开办公益讲座、讲授传统文化,以扩大佛学影响,振兴大慈寺。在会上,谈到即将在周末开办的讲座,李里表示:佛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中国文化的复兴要靠中国文化的各个部分共同努力,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佛学发挥的作用相当大。能够在一个比较集中的环境当中,来开展佛学和中国文化的宣传,介绍传统文化、佛法等,给对此感兴趣的社会各界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开会的间隙,在大慈寺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庭院中,记者向李里提出了几个与国学有关、而人们都比较困惑的问题。树叶间撒下上午的淡淡阳光,蝉声不绝,李里手执一把素扇,长衫飘逸、年轻俊雅。说话的时候,他那晶亮的眸子中闪烁着灵气,谈吐自如的神气中显示着才华,中国古典文化仿佛已经融入他的血脉,说到国学的内涵,以及宏扬国学的意义,他显得充满自信、雄辩滔滔,言谈间涉及的一些典故,他都信手拈来、倒背如流:
“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民族自信。民族自信可以通过了解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来构建,国学,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说是通过国学来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那什么是国学?国学是鸦片战争之后,西学来到中华以后,我们的仁人志士为了和西学相区别,提出的一个概念,与西学相抗衡。这个概念是指:凡是中国固有的学问都称为国学,具体地讲就是“经史子集”。“经”:就是传统的经学、儒家的意识形态;“史”:就是历史、方方面面的史书,黑格尔说:“中华民族是最擅长保存自己历史的民族”;“子学”,是除开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它包含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天文立法、医学等等;还有就是“集学”,“集学”是指中国的纯文学,如:楚辞、汉赋、魏晋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文艺理论。
看到李里穿长衫,许多人会觉得,这是不是不合时宜,又或者是在作秀?而对于他所提倡复兴的国学,有人又认为那是一种黄昏中的学问,那么,在当前的时代,我们应当怎样来认识复兴国学的价值呢?李里说:“我们当代提倡的国学复兴实际上是什么呢?其实是我们传统的经学,因为建国50年以来无经学,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人信奉的那些价值准则、人生标准、理念解构了,现在需要重新复兴,就是复兴国学,它指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对人生、社会的价值标准,即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国家、面对人民……这是当今所谓复兴国学的核心。
至于说国学是不是没落了、是不是“回光返照”,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经学?经学要解决的是只要有人类在就必然遇到的问题,在儒家的经典里:四书五经、包括十三经里面,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存都离不开的问题: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娶妻生子……。人都是有困惑的,只要人类有困惑在,经学就有永恒的价值。我们祖先的文化,是一种超乎科学之上的永恒的东西,它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任何时空的人去解读它,都可以从中获得答案、获得收益。
国学的衰落是一种迫不得已,是在特定的时空下的暂时的衰落,而它的永恒的魅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光是中国,西方也会认识到。现在的文化发展到这样的状况:西方文化占了主导地位,所谓一体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全世界的标准,这本身是有问题的。随着世界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成熟,第一,各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得到肯定和包容;第二,在众多文化的竞争当中,西方东方、诸子百家之学,哪一个是指引人类光明的,那个就是经,以后在全世界大同之后,这个东西就会出来。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不离日用行藏外,直到先天未化前”,不离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教你怎么处理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处理得恰倒好处的时候,就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经典里早已经很明确地谈到这个问题,而且谈得非常之深透。”
在讲授中国文化之外,李里身居乡里,穿长衫、着布鞋、读古书,写竖排的繁体字,虽然有博大的中国文化作为他的精神内核,但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内核之外刻意保持这样一种形式呢?李里这样解释:“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君子。中国所谓的文化,就是被文所化,什么是被文所化?就是你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要有文气,那就是文。所以文庙、孔庙里面,有“斯文在兹”。这个“人”和“文”是一体的,人是文的载体。所以真正的文化人要被文所化,而当代的知识分子,知识是知识,没有转化成人格。中国传统的读书,读书是要转化气质的,所谓脱胎换骨,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许多文人来成都,都称赞成都的文化氛围好,那么,身在其中,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李里怎么看成都的文化氛围呢?李里的回答仍然很有他自己的特色:“按照我们中国文化八卦的方位来说,“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西南地方正好在坤位上,坤属土,就是大地,按五行来讲“金木水火土”,西南属土,而在人体里面,土是脾胃,脾胃可以孕化万物,西南为什么是天府之国,因为物产丰富,为什么物产丰富?因为它五行属土,土就可以生长万物。这样,西南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的地方,在五代十国,文化的传承开始断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当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南唐,一个西蜀,西蜀就主要是指成都。宋朝初年编了三部大书:《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西蜀提供的材料。所以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地方,文化氛围很浓厚。我到成都来,能够为成都的文化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也是成都这个文化氛围本身宽容,它能够包容,它也喜欢这种人,所以才得以栖身,如果说我能够也为成都做一点贡献,也是一件好事情。
相对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在成都还比较浓厚,很多成都文化人,都有那种为文所化的气息,因为成都是省会,满清末年的时候,那些五老七贤、进士状元全都云集在成都,满清最后一个状元,骆成襄骆状元,五老七贤,什么赵熙、刘裕波,都云集在成都。它就有这种文化氛围。新文化运动成都也出了不少大师,巴金、郭沫若、艾芜、沙汀、李劼人……加上以前的三苏父子,都跟成都有关。所以成都自古就有一种文化传统,成都人有向道之心、向文之心,他自身文化有多高不一定,但是他们都好这个,这个特点跟北京有些相似之处,有遗老遗少之风。”
1,2,3,4
来源:国际在线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二
让我们来关注一位成都的“长衫先生”,名叫李里。他一年四季都穿着一件老式的长衫,读着线装的古书,钻研的东西都是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一般人总觉得,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学者,才会这么沉迷于传统文化,可是,这长衫先生今年却只有29岁。让我们跟着广角记者袁飞,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另类”的年轻人。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跟他弟子说的时候就谈到,暮春就是现在天气,人间四月芳菲尽,四月的天气,暮春时节,人间四月天嘛。)
这个身着淡色长衫,侃侃而谈的儒雅青年就是李里,字关雎,号六艺散人。在成都郊外一个被称为“天人轩”的农家院子里,李里和他的弟子陶醉在《论语》的四月春色之中。
(浴乎沂,就是在沂水之滨,像门口的小溪池塘,在池塘边上坐着。风乎舞雩,就在风中,在水边我们一起讨论问题,谈学论道。咏而归,唱着歌,唱着歌归来。)
竹篱茅舍,长衫布鞋,师徒傍居,之乎者也,李里和他身边的一切,都让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李里:是要在21世纪的当代,让人们知道在当代中国还有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你看,这是不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你看我养这么多动物也是这个道理,天人合一。)
李里出生于重庆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小学时就熟读四书五经,13岁那年,就开始身穿一袭长衫。
(李里:当时是学校搞化妆舞会,我就借这个理由找戏剧服装商店的一个老裁缝做了一件长衫,做来是参加学校的化妆舞会,扮的是五四青年,这样子做的第一件长衫。)
当然,这副打扮难免有些独特,也曾引来家人的反对。
(李里:人家说长道短的,你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家长听了还是有点不舒服,他们都反对,我母亲后来折中就订了一个条约,就是说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要穿,你自己的时候就不管你。)
在初中毕业以后,李里放弃了继续升学,一门心思钻研国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或许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
(李里:孔子说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把立德,品质,人需要做人的根本东西都做好了,你还有剩余的精力才来学习这些零星断续的知识,学问。所以做人是根本的。)
从此,李里开始终日与线装书、狼毫笔为伴,到十六岁那年,他又离开家人,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从江南到汉中,从名校到古刹,四处求学。
(李里:在北大拜访过季羡林先生、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候仁之先生,都是九十多岁。)
提起拜访季羡林先生的经历,李里还有些得意,因为他之所以能敲开季羡林先生的家门,依靠的正是孔子的教诲。
(李里: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送给我十块腊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当时我去拜见季羡林先生的时候,给他送10块腊肉,当时季老很高兴,觉得这个青年还懂古礼,就欣然接待了我。)
这段游历的日子持续了将近10年,在这期间,李里在报社干过校对,在重庆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经书,还在重庆几所小学和中学代过课,不过唯一不变的是,他的长衫从此一直不离左右。
(李里:长衫把它作为一种形式穿起来以后,它就起了一种载体的作用,它承载着一种儒家的精神,儒家的道统。)
三年前,“长衫先生”李里应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林木的邀请,来到成都郊外的川师大东校区,成为该院的一名讲师。
(林木:我知道李里的价值,他李里的价值非同一般,面对这样一个才气横溢的年轻人我不用,那我不是傻子吗。)
(李里:我们读书人要传承文化,最好的就是做老师,他能传道授业解惑。)
(在座的诸君,同学们,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就应该肩负新的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中华民族的青年,现在中华民族的人,把我们本身祖先所有的那些最灿烂的文化给忘记掉了,对不对,本来是有文化的人,变得没有文化了,我们就要把我们已有的文化捡起来。)
如今,李里不仅在学院里开设了好几门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而且还在周末免费举办讲座,吸引了很多青年前来聆听。
(广雅:两年以前,李里老师教我们大学语文,他讲课在各个方面都很新颖。)
(太黌:他非常吸引我,就是包括他这个人还有他讲课的内容那些,我觉得有股精神在里面)
(秋池:当时先生是在讲《诗经》和《孝经》,在学校里面周末义务讲的。)
说话的这几个年轻人,分别是李里的六弟子广雅、五弟子太黌和十弟子秋池,当然这些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名字,都是李里给他们起的。
(李里:老六帮他取字广雅,广雅本来是唐朝的一部韵书,但是这里一是用的这个典故,二是(希望)他能够心胸宽广,雅者正也,雅就是正的意思,一个心要正,二心要宽广,又能归于正,这个人也就立起来了。)
广雅和太黌原本都是川师大的学生,去年夏天一起退了学,在“天人轩”隔壁各自租了间民房,正式拜李里为师,全心全意跟着李里学习“国学”。
(太黌:我觉得这种生活才是我自己真正需要的。先生说的天人轩是天人合一的地方,如果能够在天人合一的地方自己学习,学圣人之道,这就是我想追求的东西。)
李里目前已经有14个入室弟子,其中七个是在校大学生,还有几个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私塾先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大成至圣先师,文学王孔圣人在上,004522弟子渝州关雎士李里率孔门再传弟子拜于先师之前。)
(看老六嘛,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一句你有什么认识。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那么不管是大细节还是小细节,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一样要在乎。)
(李里:白天大家各自读书,有问题就提出来探讨。一个是切磋文化,一个是锻炼自己教学相长。)
(广雅:其实我们这样也不单调,孔子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各个方面都有有所涉猎,君子不弃,各个方面我自己觉得我读书画画写字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并不是因为我一定要有一台电脑,去喝喝酒才觉得快乐。)
(李里:中国(文化)很讲能守得住,因为他们在这里读书,闻的是这个道,首先他们内心有这个种子,有向往文化的理想,这一点就支持他们(守得住)。)
虽然和弟子们过着单调的读书生活,虽然墙上挂着“为何不住繁华境,自乐定中隐逸名”的对联,但李里并不认为自己是隐居世外,脱离社会,他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种远离尘嚣的安宁。
(李里:[你上网吗?]我不会[玩电脑吗]不会[看电影吗?]看电影,我喜欢看戏,电影偶尔也看,但是看得少多一点。[看报纸看电视吗?]新闻我还要是要看,新闻我规定大家都要看,所谓隐居就是与世隔绝,我没有,我虽然住在这里,可是我做的事情是为国家民族做事,出去讲学,到处去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哪里是隐居,根本就没有隐嘛。)
李里觉得,这种安宁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的传统,需要得到传承。
(这个画的是我自己,一种境界,其实也不一定像我的样子,但是画的我一种状态。孔颜乐处图,孔子和颜回为什么快乐呢,他们快乐的什么呢,就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闲来无事不从容,什么事情都很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尽观皆自得,万物看了尽观以后都有自得心得,[这也是你所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对对,不会因为外在条件来改变自己的心境,也不会因为人家说了你的坏话,或者说了什么就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嗔喜毁誉都是寻常事。)
(秋池:其实真正的古代传统文化是不避世的,它一定是面对这个世界,然后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只要把它解决了,你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宁静。)
(李里:人生怎么才能快乐呢,一般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快乐,你有钱你就快乐,你没有房子就不快乐了,今天说我爱你亲爱的,你就快乐,明天我不爱你了,你怎么办呢?这些快乐都是如浮云一样的,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
视国学复兴为己任的李里,在成都的郊外,继续和他的弟子们享受着古典生活的安宁与快乐,在暮春的黄昏,他们也会“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身复古打扮,满口之乎者也,29岁的李里的确和同龄人大不相同,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李里选择回到过去,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李里感兴趣的东西,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有些遥远,李里选择的生活,也未必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这样一种心平气和的生存状态,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感受,对于很多匆匆赶路而没有时间观赏人生风景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传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对于每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生活的真谛同样不应该被忘记。身处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但愿我们都能确信自己正在追逐梦想,而不是随波逐流。
1,2,3,4
来源:国际在线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三
偶尔穿一次长衫感觉古怪,天天穿长衫就更让人感觉像个古董。
他,正是用这种“离奇”的形式固守着一种叫做“国学‘的东西。他用身体力行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有人“羡慕”他是生活在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境界中。他,就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8岁的教师,姓李名里。
照片中的人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其实他既不是民国早中期的老式人物,也不是大学剧社客串徐志摩的演员,他是真实生活在川师大视觉艺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所有见过李里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长衫加身,儒风雅意。
在一名女学生的引导下,我们来到龙泉驿区洪河乡。绕道田边,经过鱼塘,穿过林荫……远处只见竹林环绕的一处四合院,这是李里租住的一座农家小院。院子不大,房有大小六间。正堂也做书房,墙上端挂着孔子画像,画像两旁悬挂着他书写的对联“为何不住繁华境,自乐定中隐逸名”。屋内清一色老式家具,卧室那张雕花木床的年龄至少百岁,床边摆放着一个古朴的青瓷水缸,里面养着浮香的睡莲;小院里挂着皮影、葫芦、瓜瓢、蓑衣等特色饰物;院中养有几只兔子、小鸟,两只土狗与主人形影不离;青瓷花瓶、腊梅浮香……总之所有用具摆设一应古典做派,显示出主人的绝世不凡。走在屋里,恍若隔世。
李里有20多件四季所穿的各色长衫。他说穿长衫是为了身体力行地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只是长衫和线装书,除了随口而出的古文,李里的词汇都与众不同,管学生叫弟子,管西方人叫西洋人,访客不分男女一律尊称“先生”。出门前必定对镜整装,走路微微含胸,一手撩起长衫后襟,小步而趋……
李里出生于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重庆一所大学的教授,母亲的家学渊源更深厚:李里外婆的祖父、父亲和叔父被称为“小三苏”,琴棋书画很有造诣。李里继承了外祖父的艺术天赋,深深地沉迷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小生活在浓郁的诗意氛围里,使他从此沉醉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13岁时,作为初中学生的他,就选择了穿长衫这种能够表达自己个性的独特方式。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第一件长衫是怎样穿上的:把饭钱、零花钱省下来的20多块钱,找到一位做戏装的老裁缝,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件灰色长衫。这件长衫李里至今仍还保留着。
李里当初穿长衫遇到了很多阻力,老师和同学甚至连家人都不理解,直到后来长大了,父亲慢慢也就不反对了。李里说他穿长衫的原因有三:“一是我从小就爱国,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讲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穿长衫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二“我觉得长衫很飘逸,玉树临风,很符合中国读书人的气质。”其三“长衫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天人合一。西装都是两截,上下结构,表现西方文化崇尚分析。而长衫从上到下浑然一体,正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和’、‘天人合一’的内涵!”而今已穿了15年长衫的李里,自称“先生”。面对世人好奇的眼光,摸着身上的长衫,李里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身体力行,传承中国文化。”
打那时起,“国学”就成了李里的固守。线装书,手写小楷,狼毫毛笔,桃木古典家具建造起他自己的世界。李里说他是以中国文化为家,国学为瓦。
读书不为考试而为明理的李里,初中毕业后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因为他觉得中国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缺乏人文教育。14岁时就开始在家自学国学,后来获得了自考中文本科文凭。
李里在很小时就表现出过人之处。他3岁开始习画,并取得硕果,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小学期间已读完《石头记》、《论语》、《孟子》、《大学》等古书。27岁开始潜心写作《国学通传》,被人称为“才子”。
从16岁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成为李里最重要的求学方式。重庆华严寺整理藏经楼中,他挑灯夜读,读遍寺中所藏经书。惊叹古中医的神奇,师从90多岁的有丰富医学经验的老尼姑,能开方济事。为了拜访大师,际会高人,借孔子之法,“凡是送十块干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以真心敲开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家门……
李里多年游学四方,李里曾干过报社校对,卖过报纸,当过农民,在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古籍,也教过小学、中学。
读初中时,巴蜀中学周代远老师以惜才之心,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林木。十四五岁的李里,便捧着自己的画去拜访林木。李里的才华深得林木赏识,从此开始关注李里。林木在四川音乐美术学院任职时,便推荐李里到那里去教中文。2002年,林木成了川师大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后,李里真正走进了川师大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后寓居乡里,收有11位拜师弟子,潜心研习国学。
去年过世的95岁的国学大师贺嘉寅先生(原民国时期重庆行辕主任贺国光之弟),在其自述《影尘纪事》出版时,请李里为之作序,读完序作,贺老先生长叹一声:“千古知己”。
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的李里交谈后,称其“青年学者,儒家风范”。
中国诗词古文家周汝森老先生赋诗一首赠李里,“少无流俗韵,赋性异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翱翔师皓,游处友龙鳞,求索如饥渴,时时获至珍。”
李里作品《四川山水赋》节选:“盖禹皇布土,九州兆基;严帝称王,蜀国卒定。李冰治水,千里沃野良田;诸葛化民,百族讲信修睦。唐设二州,宋分四路,四川之名称。富与天逐,货如府藏,天府之号立……”
1,2,3,4
来源:国际在线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
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茶几上有一份当天的华西报,封面有照片,一看说明,讲的是一个戒毒的人,怎么还有国学大师,就拿起来认真看,原来是戒毒的人拜李里为师,照片上李里只有一个侧面,但是华丽悦人的气质已然显露。前一段成都市图有个他的讲座,原本想可以去听一听的,可是后来有别的什么安排,就把这个打算给放下了,现在看了照片,才知他是如此这般模样。
第二天就萌生了做一期李里节目的想法,我要来电话,下午就打了过去。打电话前,我的头脑里有个可笑的“冬烘先生”的概念,设想他是有着老式红木家具的质感,朋友给我出的主意是,不妨问得尖锐一些,问他穿长衫是否有一种作秀的想法,以此来引起世人对国学的注意。
开始联系李里的经历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是因为他那老是出问题的手机。
开始很紧张,打了一两个过去没人接,我奇怪地有点放心了,后来又用小灵通打,居然就通了,开始我称呼他为“李先生”,“哪位啊?”他象老先生那样古朴地回答,我报上家门,可是他说在吃饭。于是说好过一小时再打,我也就放心回家吃饭,只等待会儿回来电话连线。可是,等再回来,摆好录音设备,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我有点沮丧,只好收起装备,悻悻回家,没想到,快半夜的时候,手机突然大声欢唱起来,原来是李里,他先问是谁,然后非常诚恳地致歉,说手机出了点问题,没有响,后来才发现的有未接来电。电话里,李里的声音非常淳朴,有泥土气息,让我几乎怀疑那是山中老农。又说好第二天联系。
以后几天,我把希望寄托在那部随时可能出问题的手机上,几次摆好了采访机,守在电话机旁,可是打无数个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音讯杳无,如果我万分幸运的话,他还能接听一、两个,可是,却没有空,这样几次下来,我有点产生心理障碍了,只好暂时放下。
我甚至还有点替李里担心,我设想他如果没有手机,那不是就跟现代社会隔绝了,他又没有座机。我甚至想象他的手机是他与现代社会联系的脆弱的桥梁,一旦桥梁消失,他也就沉入“万劫不复”的古代深渊。
其实我希望能够见一见李里,看看网上说的“青年学者,儒家风范”究竟是什么样一种风采,可是,电话都打不通,还能希望什么呢?只希望快快跟他联系上。
近距离印象
又过了一两个星期,再打过去,电话通了,也有人接,这次说好两天后的上午打。可是我后来发现那是一个星期天,于是只好在星期天早上赶往办公室,就好象去上班。
摆好机器,严阵以待,电话通了,电话背景里有人在讲话,李里声音很轻,他为难地说:“现在正在开会,我在大慈寺。”我一听在大慈寺,那不是天赐良机吗?我说那我赶过去,他说:“好嘛,那我在大慈寺等你。”
进了大慈寺,找不到路,问一个和尚,和尚却向我倾述同伴们如何“争执心”重,我说:“师傅,我急倒要找人”,师傅才给我指了路。
进到客堂,果然见到坐于长桌一侧的李里,和报上一样,是侧影,一袭淡蓝长衫,看上去很沉着,我向他招招手,他抬头凝神看看我,郑重地点点头,又专心听讲。过了一会儿,他起身招我出去,招呼的姿态非常庄重古朴,来到门外,只见他长声关切地说:“哎呀,耽误你了不?”,一口淳朴的重庆口音,我说没关系,我也顺便听一听。
我发现他是如此年轻,年轻得甚至有几分学生气,比照片上瘦,但是充满朝气,脸上有淡淡的青黑胡须,气质当然非常好,整个人看上去也很有神韵,非常和谐。
然后各自落座,接着他就发了简短的言,是他关于开讲座的事,讲话十分成熟得体,态度也很有主见,果然是青年才俊。
约12点的时候,他起身招呼我,决定把这个采访完成,当时还有一个重庆的摄影记者也在采访,给他拍了不少照,也跟着出来。地点选在门外正殿的檐下,头顶是绿树浓荫,夹杂着热闹的蝉声,李里长衫飘飘,跨下台阶,随我而来,长衫盖过脚背,脚下是一双棕黑圆口布鞋。
对我的问题,他略微沉思几秒,就开始回答,中间没有间断,也没有重复,一口气说下去,可谓才思敏捷。他脸上始终是笑意盈盈,好象胜券在握,有古文和引用的时候,更是信手拈来,倒背如流,他视野宽泛,似乎对这个领域异常熟悉。
在那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庭院里,蝉声下,就只有他清晰的带着重庆口音的普通话。
我站得离他如此之近,正好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他的外貌:水一样细致敏感洁净纤瘦的手,显得温和而年轻,脸上的皮肤白得发亮,不大的眼睛黑油油地闪动着灵气,牙齿惊人地洁白整齐,可谓皓齿。我想,这样的长相长在女孩子的脸上都是十分难得的了,好象是集天地之精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想起一个朋友的感叹:“看来四川真是……,能孕育出这样的英才。”李里给人整个的感觉就是,那么纯净、不掺杂质的,象一泓清泉,有时显得有些稚气,象学生模样,但当他拍动手中扇子说理的时候,又是师者风范。
感想
后来把他的谈话整理出来,写成文章,写的过程,又在网上查了不少关于他的材料。看到那些材料,我有些感慨。
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发人们对某一个人的好奇,它造成一个兴奋点、亮点,使人有深入挖掘的愿望,这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是,媒体的报道有时又象一个神话,它在不断接近、揭示事实的同时,又制造出一种妖魔化、脸谱化的效果,比如“长衫先生”这个概念,人们在了解他的同时,也接受了他异于常人这样的概念,其实,着长衫也许只是他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学养,又敢于这样表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也是和每一个人都一样的人。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通过接触,感觉李里非常质朴诚恳。给人的感觉就是文质彬彬。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李里14岁退学,离开正规的学校教育,走上自我教育之路,我想象当其他学生还在死记书上一些干巴的条文以应付考试,却对所学东西的内涵浑然不知,毫无兴趣的时候,李里就已经经历着丰富的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求心中好奇的事物的答案,当然这需要敏锐的心灵和坚定的意志,他寻到了真谛,他学会了把所知所学化为自己做人需要的营养。再回头去看关于他的那些材料,在他看似古奥的文字和言行下面,你发现了他的全新的思想角度,他是在谈活生生的现实,和最鲜活的做人,而他说他的那些生活的心得是有源头活水的,“我们的祖先早已谈得很深很透,”他相信,古人的那些经典,会被世界发现其中永恒的价值,最终成为指引人类心灵的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见到李里,你会感觉他温和,充满朝气,感到他内心的基调应该是快乐的。去他家中采访的记者说,他的生活环境是清平的,以前看颜回的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觉得颜回是怪人,至少是异于常人,穷得叮当响,还有什么快乐?面对“触目惊心”的贫穷现实,一个人能快乐起来吗?我很怀疑。可是参照李里,我觉得颜回真是一个可爱的贤人啊,什么能影响一个人精神的自足呢?如果一个人爱他自己,如果他心中的“道”呈现着丰富美丽的图景,精神的快乐真的不关物质什么事,德,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非常有钱,可是精神愚蠢贫乏,那又有什么价值呢?正象一些文章里提到的,李里是自足快乐的,另外,我还感觉他是自爱的。我想,他一定是真诚地喜欢着国学,他是自学,是主动吸收,而不是被动学习,他学的东西一定已化入他的精神血脉,五脏六腑。我喜欢他的淳朴年轻,喜欢他的心无城府,还有一丝灵气和稚气,一丝幽默和滑稽感。
孔子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望之俨然”和“即之也温,”我感受到了,可是“听其言也厉,”没发现,也许他的学生知道,有去采访的记者说,他和他弟子之间有种肃穆的气氛。
1,2,3,4
来源:国际在线
http://www.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512/29/t20051229_5671395.shtml
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周刊更多新闻 > 正文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一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一个人的名字,而与这个名字相连的总有“长衫先生”、“国学大师”这些称呼,我们甚至可以不时在媒体看到他的照片,身着淡蓝长衫,年轻而儒雅,他就是李里,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师,今年29岁。
李里出生在重庆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的祖上有“小三苏”之称,琴棋书画样样皆通,生活在古典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李里从小就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觉得那就是最好的东西,他继承外祖父的艺术天赋,从小就有过人之处,他三岁习画,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还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小学期间已读完《石头记》、《论语》、《孟子》、《大学》等古书,27岁开始潜心写作《国学通传》,被人称为“才子”。
读书为明理不为考试的李里,初中毕业后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一门心思钻研国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或许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他14岁时开始在家自学国学,深深地沉迷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了自考中文本科的文凭。他多年来游学四方,从16岁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在重庆华严寺整理藏经楼中,他挑灯夜读,读遍寺中所藏经书;惊叹于中医的神奇,他师从90多岁的老尼,学会了开方济世。
李里说: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把立德、品质,这些做人的根本东西都做好了,还有剩余的精力,才来学习这些零星断续的知识、学问,所以做人是根本的。
为了维持生计,李里曾干过报社校对、卖过报纸、当过农民,在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古籍,也教过小学、中学,但“国学”始终是李里的固守:他说他“以中国文化为家,国学为瓦”,用线装书、手写小楷、狼毫毛笔、桃木古典家具营造起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从13岁那年自作主张为自己做了一袭长衫之后,那身长衫他就再也不肯脱下了。2002年,李里走进川师大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他潜心研习国学,视复兴国学为己任。虽然寓居乡里,但是,他的名字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
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的李里交谈后,称其为“青年学者,儒家风范”。中国诗词古文家周汝森老先生赋诗一首赠李里,“少无流俗韵,赋性异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翱翔师浩瀚,游处友龙鳞,求索如饥渴,时时获至珍。”
现在每个星期天的傍晚,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底楼的大教室里便座无虚席:来自各个院校的大学生、博士生、教授乃至政府公务员把走道都挤得满满的。他们来听的,竟是一个28岁、一袭长衫的年轻人讲的古文。
李里对古文、艺术、佛学等都颇有研究,看到身边的人对此一无所知,在深感痛心的同时,他也坚定了要将传统文化精髓传播给大众的决心。现在,李里小有名气,每周听讲座的人越来越多,可当有人建议适当收费时,总是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有人愿意听,说明我讲的东西有价值,借古是以开今,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知道。”除了开讲座,遇到倾心于传统国学的学生时,李里还会免费对他们进行悉心指导。因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他的家被称为“现代私塾”。
两张太师椅,一方雕花桌,先师孔子的画像下,笔墨纸砚和青瓷花瓶相映成趣。在这样幽雅的“陋室”里,儒雅的李里用洗衣机洗着长衫,用手机解答学生的问题,用电脑浏览着外面的世界。累了,他会打开电视机看看今天的新闻;饿了,他也会踱出花香四溢的小院,到闹市中吃上一顿麦当劳……在记者和学生、老师们的眼中,他是如此的矛盾——看起来跟社会如此格格不入,却又融合得如此和谐。
2005年7月的一个周末,李里在大慈寺参加一个会议,原来,作为成都市5大寺庙之一的大慈寺,正在积极采取新的举措,他们计划推出禅茶表演、禅诗讲解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佛学界的交流、请来李里开办公益讲座、讲授传统文化,以扩大佛学影响,振兴大慈寺。在会上,谈到即将在周末开办的讲座,李里表示:佛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中国文化的复兴要靠中国文化的各个部分共同努力,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佛学发挥的作用相当大。能够在一个比较集中的环境当中,来开展佛学和中国文化的宣传,介绍传统文化、佛法等,给对此感兴趣的社会各界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开会的间隙,在大慈寺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庭院中,记者向李里提出了几个与国学有关、而人们都比较困惑的问题。树叶间撒下上午的淡淡阳光,蝉声不绝,李里手执一把素扇,长衫飘逸、年轻俊雅。说话的时候,他那晶亮的眸子中闪烁着灵气,谈吐自如的神气中显示着才华,中国古典文化仿佛已经融入他的血脉,说到国学的内涵,以及宏扬国学的意义,他显得充满自信、雄辩滔滔,言谈间涉及的一些典故,他都信手拈来、倒背如流:
“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构建民族自信。民族自信可以通过了解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来构建,国学,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所以我们说是通过国学来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那什么是国学?国学是鸦片战争之后,西学来到中华以后,我们的仁人志士为了和西学相区别,提出的一个概念,与西学相抗衡。这个概念是指:凡是中国固有的学问都称为国学,具体地讲就是“经史子集”。“经”:就是传统的经学、儒家的意识形态;“史”:就是历史、方方面面的史书,黑格尔说:“中华民族是最擅长保存自己历史的民族”;“子学”,是除开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它包含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天文立法、医学等等;还有就是“集学”,“集学”是指中国的纯文学,如:楚辞、汉赋、魏晋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文艺理论。
看到李里穿长衫,许多人会觉得,这是不是不合时宜,又或者是在作秀?而对于他所提倡复兴的国学,有人又认为那是一种黄昏中的学问,那么,在当前的时代,我们应当怎样来认识复兴国学的价值呢?李里说:“我们当代提倡的国学复兴实际上是什么呢?其实是我们传统的经学,因为建国50年以来无经学,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人信奉的那些价值准则、人生标准、理念解构了,现在需要重新复兴,就是复兴国学,它指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对人生、社会的价值标准,即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面对国家、面对人民……这是当今所谓复兴国学的核心。
至于说国学是不是没落了、是不是“回光返照”,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经学?经学要解决的是只要有人类在就必然遇到的问题,在儒家的经典里:四书五经、包括十三经里面,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存都离不开的问题: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娶妻生子……。人都是有困惑的,只要人类有困惑在,经学就有永恒的价值。我们祖先的文化,是一种超乎科学之上的永恒的东西,它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任何时空的人去解读它,都可以从中获得答案、获得收益。
国学的衰落是一种迫不得已,是在特定的时空下的暂时的衰落,而它的永恒的魅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光是中国,西方也会认识到。现在的文化发展到这样的状况:西方文化占了主导地位,所谓一体化、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全世界的标准,这本身是有问题的。随着世界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成熟,第一,各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得到肯定和包容;第二,在众多文化的竞争当中,西方东方、诸子百家之学,哪一个是指引人类光明的,那个就是经,以后在全世界大同之后,这个东西就会出来。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不离日用行藏外,直到先天未化前”,不离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教你怎么处理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处理得恰倒好处的时候,就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经典里早已经很明确地谈到这个问题,而且谈得非常之深透。”
在讲授中国文化之外,李里身居乡里,穿长衫、着布鞋、读古书,写竖排的繁体字,虽然有博大的中国文化作为他的精神内核,但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内核之外刻意保持这样一种形式呢?李里这样解释:“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君子。中国所谓的文化,就是被文所化,什么是被文所化?就是你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要有文气,那就是文。所以文庙、孔庙里面,有“斯文在兹”。这个“人”和“文”是一体的,人是文的载体。所以真正的文化人要被文所化,而当代的知识分子,知识是知识,没有转化成人格。中国传统的读书,读书是要转化气质的,所谓脱胎换骨,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许多文人来成都,都称赞成都的文化氛围好,那么,身在其中,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李里怎么看成都的文化氛围呢?李里的回答仍然很有他自己的特色:“按照我们中国文化八卦的方位来说,“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西南地方正好在坤位上,坤属土,就是大地,按五行来讲“金木水火土”,西南属土,而在人体里面,土是脾胃,脾胃可以孕化万物,西南为什么是天府之国,因为物产丰富,为什么物产丰富?因为它五行属土,土就可以生长万物。这样,西南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的地方,在五代十国,文化的传承开始断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当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南唐,一个西蜀,西蜀就主要是指成都。宋朝初年编了三部大书:《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西蜀提供的材料。所以成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重镇,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地方,文化氛围很浓厚。我到成都来,能够为成都的文化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也是成都这个文化氛围本身宽容,它能够包容,它也喜欢这种人,所以才得以栖身,如果说我能够也为成都做一点贡献,也是一件好事情。
相对来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在成都还比较浓厚,很多成都文化人,都有那种为文所化的气息,因为成都是省会,满清末年的时候,那些五老七贤、进士状元全都云集在成都,满清最后一个状元,骆成襄骆状元,五老七贤,什么赵熙、刘裕波,都云集在成都。它就有这种文化氛围。新文化运动成都也出了不少大师,巴金、郭沫若、艾芜、沙汀、李劼人……加上以前的三苏父子,都跟成都有关。所以成都自古就有一种文化传统,成都人有向道之心、向文之心,他自身文化有多高不一定,但是他们都好这个,这个特点跟北京有些相似之处,有遗老遗少之风。”
1,2,3,4
来源:国际在线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二
让我们来关注一位成都的“长衫先生”,名叫李里。他一年四季都穿着一件老式的长衫,读着线装的古书,钻研的东西都是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一般人总觉得,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学者,才会这么沉迷于传统文化,可是,这长衫先生今年却只有29岁。让我们跟着广角记者袁飞,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另类”的年轻人。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跟他弟子说的时候就谈到,暮春就是现在天气,人间四月芳菲尽,四月的天气,暮春时节,人间四月天嘛。)
这个身着淡色长衫,侃侃而谈的儒雅青年就是李里,字关雎,号六艺散人。在成都郊外一个被称为“天人轩”的农家院子里,李里和他的弟子陶醉在《论语》的四月春色之中。
(浴乎沂,就是在沂水之滨,像门口的小溪池塘,在池塘边上坐着。风乎舞雩,就在风中,在水边我们一起讨论问题,谈学论道。咏而归,唱着歌,唱着歌归来。)
竹篱茅舍,长衫布鞋,师徒傍居,之乎者也,李里和他身边的一切,都让人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李里:是要在21世纪的当代,让人们知道在当代中国还有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你看,这是不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你看我养这么多动物也是这个道理,天人合一。)
李里出生于重庆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迷恋中国传统文化,小学时就熟读四书五经,13岁那年,就开始身穿一袭长衫。
(李里:当时是学校搞化妆舞会,我就借这个理由找戏剧服装商店的一个老裁缝做了一件长衫,做来是参加学校的化妆舞会,扮的是五四青年,这样子做的第一件长衫。)
当然,这副打扮难免有些独特,也曾引来家人的反对。
(李里:人家说长道短的,你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家长听了还是有点不舒服,他们都反对,我母亲后来折中就订了一个条约,就是说和家长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要穿,你自己的时候就不管你。)
在初中毕业以后,李里放弃了继续升学,一门心思钻研国学,在他看来,现代教育或许并不适合他自身的发展。
(李里:孔子说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把立德,品质,人需要做人的根本东西都做好了,你还有剩余的精力才来学习这些零星断续的知识,学问。所以做人是根本的。)
从此,李里开始终日与线装书、狼毫笔为伴,到十六岁那年,他又离开家人,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从江南到汉中,从名校到古刹,四处求学。
(李里:在北大拜访过季羡林先生、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候仁之先生,都是九十多岁。)
提起拜访季羡林先生的经历,李里还有些得意,因为他之所以能敲开季羡林先生的家门,依靠的正是孔子的教诲。
(李里: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说只要送给我十块腊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当时我去拜见季羡林先生的时候,给他送10块腊肉,当时季老很高兴,觉得这个青年还懂古礼,就欣然接待了我。)
这段游历的日子持续了将近10年,在这期间,李里在报社干过校对,在重庆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经书,还在重庆几所小学和中学代过课,不过唯一不变的是,他的长衫从此一直不离左右。
(李里:长衫把它作为一种形式穿起来以后,它就起了一种载体的作用,它承载着一种儒家的精神,儒家的道统。)
三年前,“长衫先生”李里应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林木的邀请,来到成都郊外的川师大东校区,成为该院的一名讲师。
(林木:我知道李里的价值,他李里的价值非同一般,面对这样一个才气横溢的年轻人我不用,那我不是傻子吗。)
(李里:我们读书人要传承文化,最好的就是做老师,他能传道授业解惑。)
(在座的诸君,同学们,你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就应该肩负新的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现在中华民族的青年,现在中华民族的人,把我们本身祖先所有的那些最灿烂的文化给忘记掉了,对不对,本来是有文化的人,变得没有文化了,我们就要把我们已有的文化捡起来。)
如今,李里不仅在学院里开设了好几门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而且还在周末免费举办讲座,吸引了很多青年前来聆听。
(广雅:两年以前,李里老师教我们大学语文,他讲课在各个方面都很新颖。)
(太黌:他非常吸引我,就是包括他这个人还有他讲课的内容那些,我觉得有股精神在里面)
(秋池:当时先生是在讲《诗经》和《孝经》,在学校里面周末义务讲的。)
说话的这几个年轻人,分别是李里的六弟子广雅、五弟子太黌和十弟子秋池,当然这些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名字,都是李里给他们起的。
(李里:老六帮他取字广雅,广雅本来是唐朝的一部韵书,但是这里一是用的这个典故,二是(希望)他能够心胸宽广,雅者正也,雅就是正的意思,一个心要正,二心要宽广,又能归于正,这个人也就立起来了。)
广雅和太黌原本都是川师大的学生,去年夏天一起退了学,在“天人轩”隔壁各自租了间民房,正式拜李里为师,全心全意跟着李里学习“国学”。
(太黌:我觉得这种生活才是我自己真正需要的。先生说的天人轩是天人合一的地方,如果能够在天人合一的地方自己学习,学圣人之道,这就是我想追求的东西。)
李里目前已经有14个入室弟子,其中七个是在校大学生,还有几个有的是大学老师,有的是私塾先生,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大成至圣先师,文学王孔圣人在上,004522弟子渝州关雎士李里率孔门再传弟子拜于先师之前。)
(看老六嘛,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一句你有什么认识。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那么不管是大细节还是小细节,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都一样要在乎。)
(李里:白天大家各自读书,有问题就提出来探讨。一个是切磋文化,一个是锻炼自己教学相长。)
(广雅:其实我们这样也不单调,孔子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各个方面都有有所涉猎,君子不弃,各个方面我自己觉得我读书画画写字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而并不是因为我一定要有一台电脑,去喝喝酒才觉得快乐。)
(李里:中国(文化)很讲能守得住,因为他们在这里读书,闻的是这个道,首先他们内心有这个种子,有向往文化的理想,这一点就支持他们(守得住)。)
虽然和弟子们过着单调的读书生活,虽然墙上挂着“为何不住繁华境,自乐定中隐逸名”的对联,但李里并不认为自己是隐居世外,脱离社会,他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一种远离尘嚣的安宁。
(李里:[你上网吗?]我不会[玩电脑吗]不会[看电影吗?]看电影,我喜欢看戏,电影偶尔也看,但是看得少多一点。[看报纸看电视吗?]新闻我还要是要看,新闻我规定大家都要看,所谓隐居就是与世隔绝,我没有,我虽然住在这里,可是我做的事情是为国家民族做事,出去讲学,到处去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哪里是隐居,根本就没有隐嘛。)
李里觉得,这种安宁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的传统,需要得到传承。
(这个画的是我自己,一种境界,其实也不一定像我的样子,但是画的我一种状态。孔颜乐处图,孔子和颜回为什么快乐呢,他们快乐的什么呢,就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闲来无事不从容,什么事情都很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尽观皆自得,万物看了尽观以后都有自得心得,[这也是你所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对对,不会因为外在条件来改变自己的心境,也不会因为人家说了你的坏话,或者说了什么就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嗔喜毁誉都是寻常事。)
(秋池:其实真正的古代传统文化是不避世的,它一定是面对这个世界,然后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只要把它解决了,你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宁静。)
(李里:人生怎么才能快乐呢,一般的快乐是有条件的快乐,你有钱你就快乐,你没有房子就不快乐了,今天说我爱你亲爱的,你就快乐,明天我不爱你了,你怎么办呢?这些快乐都是如浮云一样的,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
视国学复兴为己任的李里,在成都的郊外,继续和他的弟子们享受着古典生活的安宁与快乐,在暮春的黄昏,他们也会“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身复古打扮,满口之乎者也,29岁的李里的确和同龄人大不相同,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李里选择回到过去,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当然,李里感兴趣的东西,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有些遥远,李里选择的生活,也未必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这样一种心平气和的生存状态,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感受,对于很多匆匆赶路而没有时间观赏人生风景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传统文化需要得到传承,对于每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来说,生活的真谛同样不应该被忘记。身处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但愿我们都能确信自己正在追逐梦想,而不是随波逐流。
1,2,3,4
来源:国际在线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三
偶尔穿一次长衫感觉古怪,天天穿长衫就更让人感觉像个古董。
他,正是用这种“离奇”的形式固守着一种叫做“国学‘的东西。他用身体力行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有人“羡慕”他是生活在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境界中。他,就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8岁的教师,姓李名里。
照片中的人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其实他既不是民国早中期的老式人物,也不是大学剧社客串徐志摩的演员,他是真实生活在川师大视觉艺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所有见过李里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长衫加身,儒风雅意。
在一名女学生的引导下,我们来到龙泉驿区洪河乡。绕道田边,经过鱼塘,穿过林荫……远处只见竹林环绕的一处四合院,这是李里租住的一座农家小院。院子不大,房有大小六间。正堂也做书房,墙上端挂着孔子画像,画像两旁悬挂着他书写的对联“为何不住繁华境,自乐定中隐逸名”。屋内清一色老式家具,卧室那张雕花木床的年龄至少百岁,床边摆放着一个古朴的青瓷水缸,里面养着浮香的睡莲;小院里挂着皮影、葫芦、瓜瓢、蓑衣等特色饰物;院中养有几只兔子、小鸟,两只土狗与主人形影不离;青瓷花瓶、腊梅浮香……总之所有用具摆设一应古典做派,显示出主人的绝世不凡。走在屋里,恍若隔世。
李里有20多件四季所穿的各色长衫。他说穿长衫是为了身体力行地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只是长衫和线装书,除了随口而出的古文,李里的词汇都与众不同,管学生叫弟子,管西方人叫西洋人,访客不分男女一律尊称“先生”。出门前必定对镜整装,走路微微含胸,一手撩起长衫后襟,小步而趋……
李里出生于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重庆一所大学的教授,母亲的家学渊源更深厚:李里外婆的祖父、父亲和叔父被称为“小三苏”,琴棋书画很有造诣。李里继承了外祖父的艺术天赋,深深地沉迷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小生活在浓郁的诗意氛围里,使他从此沉醉于神奇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13岁时,作为初中学生的他,就选择了穿长衫这种能够表达自己个性的独特方式。至今他仍清晰地记得第一件长衫是怎样穿上的:把饭钱、零花钱省下来的20多块钱,找到一位做戏装的老裁缝,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件灰色长衫。这件长衫李里至今仍还保留着。
李里当初穿长衫遇到了很多阻力,老师和同学甚至连家人都不理解,直到后来长大了,父亲慢慢也就不反对了。李里说他穿长衫的原因有三:“一是我从小就爱国,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中国讲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穿长衫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其二“我觉得长衫很飘逸,玉树临风,很符合中国读书人的气质。”其三“长衫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天人合一。西装都是两截,上下结构,表现西方文化崇尚分析。而长衫从上到下浑然一体,正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中和’、‘天人合一’的内涵!”而今已穿了15年长衫的李里,自称“先生”。面对世人好奇的眼光,摸着身上的长衫,李里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身体力行,传承中国文化。”
打那时起,“国学”就成了李里的固守。线装书,手写小楷,狼毫毛笔,桃木古典家具建造起他自己的世界。李里说他是以中国文化为家,国学为瓦。
读书不为考试而为明理的李里,初中毕业后放弃了读高中和大学,因为他觉得中国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缺乏人文教育。14岁时就开始在家自学国学,后来获得了自考中文本科文凭。
李里在很小时就表现出过人之处。他3岁开始习画,并取得硕果,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作的《西游记》长卷画被美国博物馆收藏。小学期间已读完《石头记》、《论语》、《孟子》、《大学》等古书。27岁开始潜心写作《国学通传》,被人称为“才子”。
从16岁开始,游历古迹,遍访名师成为李里最重要的求学方式。重庆华严寺整理藏经楼中,他挑灯夜读,读遍寺中所藏经书。惊叹古中医的神奇,师从90多岁的有丰富医学经验的老尼姑,能开方济事。为了拜访大师,际会高人,借孔子之法,“凡是送十块干肉的,我没有不教诲他的”,以真心敲开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家门……
李里多年游学四方,李里曾干过报社校对,卖过报纸,当过农民,在罗汉寺藏经楼整理过古籍,也教过小学、中学。
读初中时,巴蜀中学周代远老师以惜才之心,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林木。十四五岁的李里,便捧着自己的画去拜访林木。李里的才华深得林木赏识,从此开始关注李里。林木在四川音乐美术学院任职时,便推荐李里到那里去教中文。2002年,林木成了川师大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后,李里真正走进了川师大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衫先生”。后寓居乡里,收有11位拜师弟子,潜心研习国学。
去年过世的95岁的国学大师贺嘉寅先生(原民国时期重庆行辕主任贺国光之弟),在其自述《影尘纪事》出版时,请李里为之作序,读完序作,贺老先生长叹一声:“千古知己”。
中国历史地理学创始人92岁的侯仁之先生,与前来拜会的李里交谈后,称其“青年学者,儒家风范”。
中国诗词古文家周汝森老先生赋诗一首赠李里,“少无流俗韵,赋性异同伦,古籍胸中蓄,华章笔底新。翱翔师皓,游处友龙鳞,求索如饥渴,时时获至珍。”
李里作品《四川山水赋》节选:“盖禹皇布土,九州兆基;严帝称王,蜀国卒定。李冰治水,千里沃野良田;诸葛化民,百族讲信修睦。唐设二州,宋分四路,四川之名称。富与天逐,货如府藏,天府之号立……”
1,2,3,4
来源:国际在线
回归传统文化——长衫先生李里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2005年12月29日 10:31
回归传统文化——记长衫先生李里之
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茶几上有一份当天的华西报,封面有照片,一看说明,讲的是一个戒毒的人,怎么还有国学大师,就拿起来认真看,原来是戒毒的人拜李里为师,照片上李里只有一个侧面,但是华丽悦人的气质已然显露。前一段成都市图有个他的讲座,原本想可以去听一听的,可是后来有别的什么安排,就把这个打算给放下了,现在看了照片,才知他是如此这般模样。
第二天就萌生了做一期李里节目的想法,我要来电话,下午就打了过去。打电话前,我的头脑里有个可笑的“冬烘先生”的概念,设想他是有着老式红木家具的质感,朋友给我出的主意是,不妨问得尖锐一些,问他穿长衫是否有一种作秀的想法,以此来引起世人对国学的注意。
开始联系李里的经历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是因为他那老是出问题的手机。
开始很紧张,打了一两个过去没人接,我奇怪地有点放心了,后来又用小灵通打,居然就通了,开始我称呼他为“李先生”,“哪位啊?”他象老先生那样古朴地回答,我报上家门,可是他说在吃饭。于是说好过一小时再打,我也就放心回家吃饭,只等待会儿回来电话连线。可是,等再回来,摆好录音设备,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我有点沮丧,只好收起装备,悻悻回家,没想到,快半夜的时候,手机突然大声欢唱起来,原来是李里,他先问是谁,然后非常诚恳地致歉,说手机出了点问题,没有响,后来才发现的有未接来电。电话里,李里的声音非常淳朴,有泥土气息,让我几乎怀疑那是山中老农。又说好第二天联系。
以后几天,我把希望寄托在那部随时可能出问题的手机上,几次摆好了采访机,守在电话机旁,可是打无数个电话,要么无人接听,要么音讯杳无,如果我万分幸运的话,他还能接听一、两个,可是,却没有空,这样几次下来,我有点产生心理障碍了,只好暂时放下。
我甚至还有点替李里担心,我设想他如果没有手机,那不是就跟现代社会隔绝了,他又没有座机。我甚至想象他的手机是他与现代社会联系的脆弱的桥梁,一旦桥梁消失,他也就沉入“万劫不复”的古代深渊。
其实我希望能够见一见李里,看看网上说的“青年学者,儒家风范”究竟是什么样一种风采,可是,电话都打不通,还能希望什么呢?只希望快快跟他联系上。
近距离印象
又过了一两个星期,再打过去,电话通了,也有人接,这次说好两天后的上午打。可是我后来发现那是一个星期天,于是只好在星期天早上赶往办公室,就好象去上班。
摆好机器,严阵以待,电话通了,电话背景里有人在讲话,李里声音很轻,他为难地说:“现在正在开会,我在大慈寺。”我一听在大慈寺,那不是天赐良机吗?我说那我赶过去,他说:“好嘛,那我在大慈寺等你。”
进了大慈寺,找不到路,问一个和尚,和尚却向我倾述同伴们如何“争执心”重,我说:“师傅,我急倒要找人”,师傅才给我指了路。
进到客堂,果然见到坐于长桌一侧的李里,和报上一样,是侧影,一袭淡蓝长衫,看上去很沉着,我向他招招手,他抬头凝神看看我,郑重地点点头,又专心听讲。过了一会儿,他起身招我出去,招呼的姿态非常庄重古朴,来到门外,只见他长声关切地说:“哎呀,耽误你了不?”,一口淳朴的重庆口音,我说没关系,我也顺便听一听。
我发现他是如此年轻,年轻得甚至有几分学生气,比照片上瘦,但是充满朝气,脸上有淡淡的青黑胡须,气质当然非常好,整个人看上去也很有神韵,非常和谐。
然后各自落座,接着他就发了简短的言,是他关于开讲座的事,讲话十分成熟得体,态度也很有主见,果然是青年才俊。
约12点的时候,他起身招呼我,决定把这个采访完成,当时还有一个重庆的摄影记者也在采访,给他拍了不少照,也跟着出来。地点选在门外正殿的檐下,头顶是绿树浓荫,夹杂着热闹的蝉声,李里长衫飘飘,跨下台阶,随我而来,长衫盖过脚背,脚下是一双棕黑圆口布鞋。
对我的问题,他略微沉思几秒,就开始回答,中间没有间断,也没有重复,一口气说下去,可谓才思敏捷。他脸上始终是笑意盈盈,好象胜券在握,有古文和引用的时候,更是信手拈来,倒背如流,他视野宽泛,似乎对这个领域异常熟悉。
在那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庭院里,蝉声下,就只有他清晰的带着重庆口音的普通话。
我站得离他如此之近,正好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他的外貌:水一样细致敏感洁净纤瘦的手,显得温和而年轻,脸上的皮肤白得发亮,不大的眼睛黑油油地闪动着灵气,牙齿惊人地洁白整齐,可谓皓齿。我想,这样的长相长在女孩子的脸上都是十分难得的了,好象是集天地之精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想起一个朋友的感叹:“看来四川真是……,能孕育出这样的英才。”李里给人整个的感觉就是,那么纯净、不掺杂质的,象一泓清泉,有时显得有些稚气,象学生模样,但当他拍动手中扇子说理的时候,又是师者风范。
感想
后来把他的谈话整理出来,写成文章,写的过程,又在网上查了不少关于他的材料。看到那些材料,我有些感慨。
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发人们对某一个人的好奇,它造成一个兴奋点、亮点,使人有深入挖掘的愿望,这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但是,媒体的报道有时又象一个神话,它在不断接近、揭示事实的同时,又制造出一种妖魔化、脸谱化的效果,比如“长衫先生”这个概念,人们在了解他的同时,也接受了他异于常人这样的概念,其实,着长衫也许只是他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学养,又敢于这样表现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也是和每一个人都一样的人。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通过接触,感觉李里非常质朴诚恳。给人的感觉就是文质彬彬。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李里14岁退学,离开正规的学校教育,走上自我教育之路,我想象当其他学生还在死记书上一些干巴的条文以应付考试,却对所学东西的内涵浑然不知,毫无兴趣的时候,李里就已经经历着丰富的人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求心中好奇的事物的答案,当然这需要敏锐的心灵和坚定的意志,他寻到了真谛,他学会了把所知所学化为自己做人需要的营养。再回头去看关于他的那些材料,在他看似古奥的文字和言行下面,你发现了他的全新的思想角度,他是在谈活生生的现实,和最鲜活的做人,而他说他的那些生活的心得是有源头活水的,“我们的祖先早已谈得很深很透,”他相信,古人的那些经典,会被世界发现其中永恒的价值,最终成为指引人类心灵的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见到李里,你会感觉他温和,充满朝气,感到他内心的基调应该是快乐的。去他家中采访的记者说,他的生活环境是清平的,以前看颜回的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觉得颜回是怪人,至少是异于常人,穷得叮当响,还有什么快乐?面对“触目惊心”的贫穷现实,一个人能快乐起来吗?我很怀疑。可是参照李里,我觉得颜回真是一个可爱的贤人啊,什么能影响一个人精神的自足呢?如果一个人爱他自己,如果他心中的“道”呈现着丰富美丽的图景,精神的快乐真的不关物质什么事,德,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非常有钱,可是精神愚蠢贫乏,那又有什么价值呢?正象一些文章里提到的,李里是自足快乐的,另外,我还感觉他是自爱的。我想,他一定是真诚地喜欢着国学,他是自学,是主动吸收,而不是被动学习,他学的东西一定已化入他的精神血脉,五脏六腑。我喜欢他的淳朴年轻,喜欢他的心无城府,还有一丝灵气和稚气,一丝幽默和滑稽感。
孔子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望之俨然”和“即之也温,”我感受到了,可是“听其言也厉,”没发现,也许他的学生知道,有去采访的记者说,他和他弟子之间有种肃穆的气氛。
1,2,3,4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