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及其地理意义----邵长文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任城二中 邵长文

一、 课标分析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研读课标,我总结以下二点: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同时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2、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2、教材处理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对于我们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能力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教材的内容做了以下处理:

(1)适当引入洋流的形成、洋流的性质等内容,作为知识的铺垫。

(2)在学习新课之前复习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的内容。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有助于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重点知识。

(3)活动探究,主要是通过实验、三个探究内容来完成。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又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洋流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已学习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基础较差。这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维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图,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并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把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本节重点;而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复习、读图、绘图对比分析、学生总结、案例分析等学生活动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

六、教法与学法

本课将采用实验法、绘图法、案例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并且我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并以评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

在学案引导下,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并由小组组长负责督促检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同学之间的互助。

[课中]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案例一: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见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

案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却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见图)

你知道上述两个案例中所讲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上述案例中所讲的两个故事发生的原因都与洋流有关。

通过两个案例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学习有用的地理,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板书]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检查学案,注重落实)

通过小组间的知识传递(学生根据学案进行提问,并由下一组进行回答) 这样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小组内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课前预习。 学生活动:

(实验操作,加强理解)

自制教具:透明玻璃水槽,两侧有三个小孔,分别插入胶管,表示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在盛满水的槽里洒些纸屑,三个学生对着胶管同时连续吹气,吹气时水带动纸屑形成两个环流运动,分别表示低纬环流和中高纬环流。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法可以加强学生对洋流形成,分布特征及与风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分析、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三个探究题来完成洋流的教学任务。

[板书]

一、洋流

探究一(读图绘图,加深理解)

根据教材图2-3-6,2-3-7绘制气压带与风带图、洋流分布图,理解之间的关联性。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洋流图、气压带与风带图)

图1 图2

图3

学生活动:

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图形,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并由小组长上台进行展示。小组间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洋流分布规律的落实,促

进了小组内的合作。

探究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根据上图中的图2、3及教材图2-3-7,归纳洋流分布的规律。

1、根据图3南北半球洋流的形状象什么数字?来加强记忆。并用多媒体展示.

北半球: 8 南半球: 0

学生活动:

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图形、填表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并由小组长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纠错、点评,教师适时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洋流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绘制洋流分布简图,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更好的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掌握学习方法,也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融会贯通,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板书]

洋流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案例分析,能力提升)

根据下列案例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是一个终年不冻港,而海参崴位于420N附近,结冰期

却高达半年以上。为什么?冬季西欧和俄罗斯东部天气图

2、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航行用时少呢?

3、2010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危及的美国沿海五个州,分析原油面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任城二中 邵长文

一、 课标分析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研读课标,我总结以下二点: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同时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2、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2、教材处理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对于我们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及能力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教材的内容做了以下处理:

(1)适当引入洋流的形成、洋流的性质等内容,作为知识的铺垫。

(2)在学习新课之前复习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的内容。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有助于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重点知识。

(3)活动探究,主要是通过实验、三个探究内容来完成。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对知识点的落实,又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洋流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已学习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这一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基础较差。这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下三个教学维度,建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一)知识与能力: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并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图,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并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把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为本节重点;而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复习、读图、绘图对比分析、学生总结、案例分析等学生活动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体验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

六、教法与学法

本课将采用实验法、绘图法、案例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并且我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并以评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

在学案引导下,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并由小组组长负责督促检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同学之间的互助。

[课中]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案例一: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见图中A、B两条不同的路线。)

案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却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见图)

你知道上述两个案例中所讲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上述案例中所讲的两个故事发生的原因都与洋流有关。

通过两个案例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学习有用的地理,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板书]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检查学案,注重落实)

通过小组间的知识传递(学生根据学案进行提问,并由下一组进行回答) 这样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提高小组内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的课前预习。 学生活动:

(实验操作,加强理解)

自制教具:透明玻璃水槽,两侧有三个小孔,分别插入胶管,表示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在盛满水的槽里洒些纸屑,三个学生对着胶管同时连续吹气,吹气时水带动纸屑形成两个环流运动,分别表示低纬环流和中高纬环流。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法可以加强学生对洋流形成,分布特征及与风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分析、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三个探究题来完成洋流的教学任务。

[板书]

一、洋流

探究一(读图绘图,加深理解)

根据教材图2-3-6,2-3-7绘制气压带与风带图、洋流分布图,理解之间的关联性。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洋流图、气压带与风带图)

图1 图2

图3

学生活动:

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图形,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并由小组长上台进行展示。小组间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洋流分布规律的落实,促

进了小组内的合作。

探究二:(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根据上图中的图2、3及教材图2-3-7,归纳洋流分布的规律。

1、根据图3南北半球洋流的形状象什么数字?来加强记忆。并用多媒体展示.

北半球: 8 南半球: 0

学生活动:

学生在学案上绘制图形、填表并结合多媒体的展示,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并由小组长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纠错、点评,教师适时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洋流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绘制洋流分布简图,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更好的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掌握学习方法,也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融会贯通,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板书]

洋流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案例分析,能力提升)

根据下列案例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是一个终年不冻港,而海参崴位于420N附近,结冰期

却高达半年以上。为什么?冬季西欧和俄罗斯东部天气图

2、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有趣的是哥伦布第一次从欧洲去美洲时,走的是距离较短的路线,而第二次哥伦布走的是距离较长的路线。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航行用时少呢?

3、2010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危及的美国沿海五个州,分析原油面


相关文章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仲崇玺)
  • 高中地理必修Ⅰ<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说课稿 石河子第二中学 仲崇玺 各位评委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2004年人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二节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内容.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 ...查看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第三.四.五章)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连续而不规则的水圈: 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海洋水 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储量最大→冰川水 利用量最大→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体的更新:水的物态及空间位置的 ...查看


  • 高一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1
  • 高一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本周是我们高一年段教学公开周.在这次年段公开周中,我承担了一节公开课教学,讲授的内容是必修一 3.2<水循环和洋流>.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肯定,对于教学过程 ...查看


  • 高一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 高一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平和五中 林 泉 本周是我们高一年段教学公开周.在这次年段公开周中,我承担了一节公开课教学,讲授的内容是必修一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由于本人课前的精心准备,在教学结束后得到了本组听课老师和领导的 ...查看


  • 2016-2017新课标创新全国地理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纲点击:1.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材回顾 1.相互联系的水体 海洋水:最主要的水体⎧⎪大气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 ...查看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查看


  •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环境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 ...查看


  •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必背知识点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仅在高纬 .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目前 ...查看


  • 高一上地理知识点(自动保存的)
  • 必修一地理知识点归纳 注①:考纲为<201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仅供参考 ②:由于插图寻找较为繁琐,因此由需要者自行配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考纲:●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