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因斯坦自传》有感
我是资源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专业探索的资源科学是一种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这与将视角放到全宇宙的爱因斯坦来说,似乎相形见绌,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肯定不如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一样上升到一种信仰的层次,但我仍坚信,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我感到快乐,并且有不竭的动力促使着我向它靠近,也促使我去了解这样一位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一个12岁就掌握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天才,他的大脑在时候仍被世人研究,甚至有想象力丰富的人断言他是从外星来的。但是聪明的人的贡献并不止局限在科学研究上,他留下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和深刻的认识,在今天仍闪耀着巨大的光芒。
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他对于我的影响和引发的思考。
首先是他的性格。2009年10月4日,他被评选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之一。原因肯定不止局限于他那令人折服的大脑,还与他谦虚和蔼的作风相关。他对所有的人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对之前对物理学做过巨大贡献的人,他在一篇自述中提到:“请原谅我吧,牛顿,我们会永远记住您发现的道路”,虽然他的出现推翻的经典物理这座大楼,但是仍然对与一些巨人感到敬畏。这些从他在一些科学家的追悼会上的讲话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使物理学突飞猛进的科学家,他受邀到各个大学等场所进行公开演讲,但是他的演讲里从来没有透露出对于其余人的鄙视和恃才傲物,这也许是许多科学家身上缺少的品质。
其次我想谈谈他对科学的态度。我常想,如果我出生在一个知识黑暗的时代,即各种思想和知识并没有像现代如此普及,人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对上帝和自然的惧怕的时代,那么我就有可能作为科学的引领者,渴求探索自然,做一个时代探索的先驱者,而不是一个愚昧的民众。但是看到爱因斯坦之后,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可笑。爱因斯坦所处的年代既不是史前时代,也不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他出生前,就有很多物理学家对于物理的研究已经比较体系化,并且几乎当时所有的科学家都无不尊崇着牛顿的经典物理体系。人们认为物理的大楼已经建造的差不多了。如果对我来说,我所要进行的工作只是学习,而爱因斯坦的出现却让这座大楼轰然倒塌。他的创新性提出的相对论完全超出了当时科学家所能认识的范围,据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那么爱因斯坦的出现其实恰好证明的一个道理。所有目前的认识只是建立在一个假说或者一个普遍认同的原理之上,开创性的人才所要做的工作,不是继续在高楼上建立上新的楼层,而是重新审视这座大楼的地基建造的是否科学。这样来看的话,前人的努力似乎都是白费的,因为总得被推翻,但是如果没有概念的取代和知识的脱胎换骨,科学就不会进步。并且前人的努力带来的是思维上的锻炼,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上的锻炼,正因如此,世界才在不会的变化。所以我们如果因为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的完善而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创新的时候,不妨想一想爱因斯坦,也许我们他的大脑,提不出撼动全球人的观点,但至少也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自己的一步。
对于科学家的探索世界的动机,不止我们大家会想到什么。有的人通过科学研究,找到了快乐的源泉,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生机勃勃的雄心和奋发向上的斗志,从而得到满足。还有许多人动机不纯,完全是想满足自己的功利心理,并且不惜把自己的脑力成果祭祀在这里。以上两种人在爱因斯坦看来都是不纯洁的人。叔本华曾说,很多人非常向往艺术和科学,是因为他们想逃避日常的生活,他们觉得日常的生活粗俗而沉闷,使他们厌恶而绝望,他们希望摆脱反复无常的欲望。但是这种动机未免太消极,但是还有一些如:诗人,画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目的是将世界回归最简单最纯洁的状态。欧洲文化在这个方面做的比中国好一点,解放思想,把文化从教会到平民,文化都能理解;相反,历史上的中国文化
却曾经走到最逼仄的角落里,脱离实际受众,语言变得拗口,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其实和那些信奉宗教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每天都会一如往常的努力着,而不需要进行什么生死熟虑,或者专门为此制定计划,这完全是一种激情。知识和信仰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科学家并不会因为了解了世界上某个事物的本质而丢失了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也拥有自己的信仰,虽然不同于那些赎罪的教条主义,但是科学家们无疑都是由一个特定的目标的。科学研究背后的巨大动力便是宇宙宗教感情。这种动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只有那些呕心沥血钻研科学的人才会了解。由于不被大众所理解,他们往往看上去比较远离现实生活。宇宙合理性不过是世界上理性的一点微反映,就是为了让知识前进那么一小步。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忍受了多年的寂寞。他们一边迫切地希望了解它,同时又对它持有坚定的信念。有些人只从是否取得了成果来看待科学研究,他们不了解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忍受着来自周围的非议,但还是坚定不移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物主义时代,这样一个时代里真正投身与宗教的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
在哲学意义上,这个特定的目标是所有的科学家所共有的。科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科学本身,即并不是找到某个和经验相符合的公式并且证明出的他存在的合理性,而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而努力。至于这个终极目标是什么,他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时代是一个“手段完善但目标混乱”的时代,也许将来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个终极目标吧。
其次是他对于现代教育的思考。有一些人渴求社会进步,相信宽容精神和思想自由,这和当时北大的精神,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谋而合。自然界总是慷慨的生产芸芸众生,却很吝啬创造有高超才能的人。现在的教育不应该是培养专业化领域的人才,相反,过于专业化的教育只会片面强调竞争,不但会挫伤文化生活的归属感,而且会使专业知识本身僵化,停滞不前。对于教育而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的教育更需如此。许多学生抱怨,我们为什么要学高数,物理,这些深奥难懂,但是又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到特别大的帮助。他们错了,首先从帮助上来看,无疑是巨大的。深奥的学科传授的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若是片面的强调记住几个公式或是观察某些现象,真是教育的失败。这些学科传授的知识是思维方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一点在考核制度上并没有体现的特别明显。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使学生感觉接受教育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重负,而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像接受一样礼物那么快乐。
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看着自己的同伴可能被送进集中营,爱因斯坦对于和平的渴望是比任何人都更加深刻的。对于那些愚蠢的国家,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的行为无疑是未来的历史学家重点批判的对象。他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发动战争,尽量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现有的争端。抵制战争的原因不止停留在它给人民带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同时还使得文化面临威胁。一次战争的爆发,将会带来文化的隔离甚至是消亡。战争没有受益者。这是爱因斯坦一直的想法,他曾经发表了很多关于抵制战争的宣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尽管这样一位伟大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但仍有一些地方不敢苟同。他对科学的思考我没有资格挑剔,但是其中关于对中国人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太符合实际。中国人一直是安逸的,很天真,乐观。每天辛勤的劳动仅仅为了五分钱。对于他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时间就是金钱的人来说,无疑中国人的生活就像是在浪费生命,没有任何创造价值,生存就是为了吃饱饭。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并不是没有价值。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中国人的性格在我看来无可厚非。因为中国人更加接受现世的享乐主义。中国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一样,如此信奉宗教。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现世就是用来承受苦难并且用来赎罪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死后可以进入天堂或者不下地域。但是中国人并不信奉宗教,他们更看重现在的生活。他们容易满足,对于一些科学发明,尽管他们可以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值得满足的地方。他们勤劳,善良,虽然不被外族人理解,仍然在默默的生存着,这没有什么不好。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中国为什么缺少宗教的原因了。
以上是我对读完爱因斯坦之后的一些浅显的看法,读完之后,从另一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并存的角度来看待他,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似乎从云端降落,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来了一场灵魂深处的交流。
读《爱因斯坦自传》有感
我是资源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专业探索的资源科学是一种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这与将视角放到全宇宙的爱因斯坦来说,似乎相形见绌,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肯定不如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一样上升到一种信仰的层次,但我仍坚信,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我感到快乐,并且有不竭的动力促使着我向它靠近,也促使我去了解这样一位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一个12岁就掌握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天才,他的大脑在时候仍被世人研究,甚至有想象力丰富的人断言他是从外星来的。但是聪明的人的贡献并不止局限在科学研究上,他留下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和深刻的认识,在今天仍闪耀着巨大的光芒。
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他对于我的影响和引发的思考。
首先是他的性格。2009年10月4日,他被评选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之一。原因肯定不止局限于他那令人折服的大脑,还与他谦虚和蔼的作风相关。他对所有的人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对之前对物理学做过巨大贡献的人,他在一篇自述中提到:“请原谅我吧,牛顿,我们会永远记住您发现的道路”,虽然他的出现推翻的经典物理这座大楼,但是仍然对与一些巨人感到敬畏。这些从他在一些科学家的追悼会上的讲话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使物理学突飞猛进的科学家,他受邀到各个大学等场所进行公开演讲,但是他的演讲里从来没有透露出对于其余人的鄙视和恃才傲物,这也许是许多科学家身上缺少的品质。
其次我想谈谈他对科学的态度。我常想,如果我出生在一个知识黑暗的时代,即各种思想和知识并没有像现代如此普及,人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对上帝和自然的惧怕的时代,那么我就有可能作为科学的引领者,渴求探索自然,做一个时代探索的先驱者,而不是一个愚昧的民众。但是看到爱因斯坦之后,才觉得自己的想法可笑。爱因斯坦所处的年代既不是史前时代,也不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他出生前,就有很多物理学家对于物理的研究已经比较体系化,并且几乎当时所有的科学家都无不尊崇着牛顿的经典物理体系。人们认为物理的大楼已经建造的差不多了。如果对我来说,我所要进行的工作只是学习,而爱因斯坦的出现却让这座大楼轰然倒塌。他的创新性提出的相对论完全超出了当时科学家所能认识的范围,据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半人懂相对论。那么爱因斯坦的出现其实恰好证明的一个道理。所有目前的认识只是建立在一个假说或者一个普遍认同的原理之上,开创性的人才所要做的工作,不是继续在高楼上建立上新的楼层,而是重新审视这座大楼的地基建造的是否科学。这样来看的话,前人的努力似乎都是白费的,因为总得被推翻,但是如果没有概念的取代和知识的脱胎换骨,科学就不会进步。并且前人的努力带来的是思维上的锻炼,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上的锻炼,正因如此,世界才在不会的变化。所以我们如果因为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的完善而抱怨自己没有机会创新的时候,不妨想一想爱因斯坦,也许我们他的大脑,提不出撼动全球人的观点,但至少也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自己的一步。
对于科学家的探索世界的动机,不止我们大家会想到什么。有的人通过科学研究,找到了快乐的源泉,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生机勃勃的雄心和奋发向上的斗志,从而得到满足。还有许多人动机不纯,完全是想满足自己的功利心理,并且不惜把自己的脑力成果祭祀在这里。以上两种人在爱因斯坦看来都是不纯洁的人。叔本华曾说,很多人非常向往艺术和科学,是因为他们想逃避日常的生活,他们觉得日常的生活粗俗而沉闷,使他们厌恶而绝望,他们希望摆脱反复无常的欲望。但是这种动机未免太消极,但是还有一些如:诗人,画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目的是将世界回归最简单最纯洁的状态。欧洲文化在这个方面做的比中国好一点,解放思想,把文化从教会到平民,文化都能理解;相反,历史上的中国文化
却曾经走到最逼仄的角落里,脱离实际受众,语言变得拗口,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文化和科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其实和那些信奉宗教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每天都会一如往常的努力着,而不需要进行什么生死熟虑,或者专门为此制定计划,这完全是一种激情。知识和信仰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科学家并不会因为了解了世界上某个事物的本质而丢失了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他们也拥有自己的信仰,虽然不同于那些赎罪的教条主义,但是科学家们无疑都是由一个特定的目标的。科学研究背后的巨大动力便是宇宙宗教感情。这种动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只有那些呕心沥血钻研科学的人才会了解。由于不被大众所理解,他们往往看上去比较远离现实生活。宇宙合理性不过是世界上理性的一点微反映,就是为了让知识前进那么一小步。开普勒和牛顿花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忍受了多年的寂寞。他们一边迫切地希望了解它,同时又对它持有坚定的信念。有些人只从是否取得了成果来看待科学研究,他们不了解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忍受着来自周围的非议,但还是坚定不移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唯物主义时代,这样一个时代里真正投身与宗教的便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
在哲学意义上,这个特定的目标是所有的科学家所共有的。科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科学本身,即并不是找到某个和经验相符合的公式并且证明出的他存在的合理性,而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而努力。至于这个终极目标是什么,他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说明我们这个时代时代是一个“手段完善但目标混乱”的时代,也许将来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个终极目标吧。
其次是他对于现代教育的思考。有一些人渴求社会进步,相信宽容精神和思想自由,这和当时北大的精神,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谋而合。自然界总是慷慨的生产芸芸众生,却很吝啬创造有高超才能的人。现在的教育不应该是培养专业化领域的人才,相反,过于专业化的教育只会片面强调竞争,不但会挫伤文化生活的归属感,而且会使专业知识本身僵化,停滞不前。对于教育而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的教育更需如此。许多学生抱怨,我们为什么要学高数,物理,这些深奥难懂,但是又对我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到特别大的帮助。他们错了,首先从帮助上来看,无疑是巨大的。深奥的学科传授的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若是片面的强调记住几个公式或是观察某些现象,真是教育的失败。这些学科传授的知识是思维方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一点在考核制度上并没有体现的特别明显。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使学生感觉接受教育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和重负,而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像接受一样礼物那么快乐。
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看着自己的同伴可能被送进集中营,爱因斯坦对于和平的渴望是比任何人都更加深刻的。对于那些愚蠢的国家,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的行为无疑是未来的历史学家重点批判的对象。他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发动战争,尽量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现有的争端。抵制战争的原因不止停留在它给人民带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同时还使得文化面临威胁。一次战争的爆发,将会带来文化的隔离甚至是消亡。战争没有受益者。这是爱因斯坦一直的想法,他曾经发表了很多关于抵制战争的宣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尽管这样一位伟大的高高在上的科学家,但仍有一些地方不敢苟同。他对科学的思考我没有资格挑剔,但是其中关于对中国人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太符合实际。中国人一直是安逸的,很天真,乐观。每天辛勤的劳动仅仅为了五分钱。对于他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时间就是金钱的人来说,无疑中国人的生活就像是在浪费生命,没有任何创造价值,生存就是为了吃饱饭。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并不是没有价值。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中国人的性格在我看来无可厚非。因为中国人更加接受现世的享乐主义。中国没有像西方一些国家一样,如此信奉宗教。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现世就是用来承受苦难并且用来赎罪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死后可以进入天堂或者不下地域。但是中国人并不信奉宗教,他们更看重现在的生活。他们容易满足,对于一些科学发明,尽管他们可以
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觉得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值得满足的地方。他们勤劳,善良,虽然不被外族人理解,仍然在默默的生存着,这没有什么不好。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中国为什么缺少宗教的原因了。
以上是我对读完爱因斯坦之后的一些浅显的看法,读完之后,从另一个科学家和哲学家并存的角度来看待他,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似乎从云端降落,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来了一场灵魂深处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