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
1.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每一个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个人身体客观条件及要求的运动处方,切忌千篇一律。
2.有效的原则: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应使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功能状态有改善,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内容,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各项练习。
3.安全的原则:按运动处方运动,应保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若超出了安全的界限,则可能发生危险。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时,应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
4.全面的原则:运动处方应遵循全面身心健康的原则,在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中,要注意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目的。
5.调整的原则:再好的运动处方,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或人的一生,一个安全有效的处方应该是自己制定的,而且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情况下,坚持锻炼8周就能收到较好锻炼效果;若再按原处方规定的运动负荷锻炼,则效果不大,此时,就需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
(二)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
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目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注意事项与微调整。
1.运动目的:运动目的有消遣娱乐、强身保健、健美减肥、防治疾病、提高运动成绩等。目的主要根据锻炼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爱好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的不同而定。
2.运动种类:应根据运动处方的制定目的来选择运动种类。另外,锻炼者的体力、运动水平、运动设施及有无指导者均会对运动种类的选择产生影响,适用于一般健康者和慢性病人的项目,可分为五类:
(1)耐力性锻炼项目,如步行、长跑、骑自行车、长距离游泳、爬山等。
(2)力量性锻炼项目,如拉力器、哑铃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单、双杠器械练习等。
(3)放松性锻炼项目,如散步、旅行、按摩、打太极拳等。
(4)一般健身性锻炼项目,如各种球类、游戏、广播体操、八段锦等。
(5)专门体操锻炼项目,如医疗体操、矫正体操等。
一般锻炼者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以有氧运动为主,锻炼时要有一定节律性,无呼吸紊乱或憋气现象,并能使身体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制定的核心部分,不同锻炼者的运动能力是有差异的,需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来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
训练有素者运动强度:为提高运动成绩,应在最大强度85%以上。
一般锻炼者运动强度:不超过最大强度80%和低于50%,较适宜为70%~60%。有疾病(如心脏病)者运动强度:不超过最大强度60%和低于40%左右。
运动强度可根据心率、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代谢当量、自觉疲劳程度等来确定。
4.运动持续时间
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15~60min,一般须持续20~40min,达到适宜心率的时间须15min以上。在运动处方的设计中,运动量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锻炼的效果;而运动量是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共同决定(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当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运动强度较大则运动时间较短,运动强度较小时运动时间较长,前者适宜于年轻及体力较好者,后者适宜于老年及体力较弱者。
5.运动频率:
每周锻炼3~4次,即:隔一天锻炼一次,运动效果可得到较好蓄积,锻炼效果好。研究证实:
(1)每周运动一次时,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病,运动效果不蓄积。
(2)每周运动二次时,肌肉酸痛和疲劳减轻,身体无不适感觉,运动效果有一点蓄积,但不明显。
(3)每周运动三-五次时,肌肉较为适应,VO2max增加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蓄积明显。
(4)每周运动五次以上时,VO2max提高就很小,运动效果增加并不多(与运动三-五次比),并有增加运动损伤倾向。
所以,以健身为目的进行锻炼时,应采用次日不残留疲劳的小运动负荷,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也可坚持每天锻炼,但最重要的是养成运动习惯和使运动生活化。
6.注意事项及微调整
在运动处方中,为确保锻炼者安全,必须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1)提出禁忌的运动项目和易发生危险的动作:如心脏病人禁忌做大强度、高刺激的运动;学生不应在缺保护的器械上做腾空、翻转等动作。
(2)提出运动中自我观察指标及出现异常时停止运动的标准:如心脏病人在运动中出现全身无力、头晕、气短、运动中或运动后关节疼痛或背痛等就应停止运动。
(3)每次锻炼前、后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微调整:
由于运动环境、个人身体条件等的变化性,使得运动前制定的处方可能有不适合的地方,人们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反复地调整、修正,才能使运动处方更科学合理,保证人们在安全、有效的运动中愉悦身心,增强体质。所以,体育锻炼者必须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运动处方。
(三)运动处方制定的程序
运动处方可根据个人所需制定周、月、季、年、多年锻炼内容及要求。
1.了解锻炼者的基础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疾病史、过去及现在身体锻炼状况,此外还有锻炼者的食欲、睡眠和精神状态等。
2.健康诊断:对锻炼者健康程度的判断,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可采用直接的医学检查,也可以直接索取近期的身体检查证明,来获取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指标。
3.运动负荷测定:是锻炼者身体机能对运动承受能力的检测和评定。一般进行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生理机能的检测,主要应测定心跳频率,最大吸氧量等机能指标。
4.体力测定:主要是对锻炼者身体素质的检定,内容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为便于评价,可将测试指标与较大样本的同项指标对比,以确定该项素质的优劣程度。
5.制定运动处方:根据以上四项调查、测定的结果结合身体锻炼的原则,制定锻炼者的锻炼内容、强度、时间等在内的锻炼方案。
6.实施锻炼方案,完善处方:按运动处方的要求锻炼一个阶段后,应再次进行健康检查、运动负荷测定和体力测定,这样一方面可以评价运动处方的实效和锻炼效果,另一方面也可根据身体的变化,修改和调整运动处方,使处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般体检
↓基本情况
(病史、运动史)
临床检查→器官系统功能
负荷测定→身体运动承受能力
体力测定→身体各素质水平
运 动 处 方
运动实施
(制定新运动处方)
图6-1 运动处方的制定步骤
(四)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动处方的实施应以每一次运动锻炼的合理安排为核心,以运动量的监控及医务监督为重点,在确保安全基础上,蓄积锻炼效果,实现运动处方的近期与远期目标。
1.一次运动锻炼的安排:
每一次运动锻炼应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正式锻炼阶段(或训练阶段)和整理阶段。
(1)准备阶段:是通过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从相对安静状态过渡到适宜强度的运动状态过程。准备阶段常采用运动强度小的有氧运动和伸展性体操,如:步行、慢跑、徒手操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锻炼阶段有所变化,开始锻炼早期阶段,准备活动时间为10-15min。
(2)正式锻炼阶段:是使身体维持在相对较高机能状态下持续运动锻炼的过程。是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是达到康复或健身目的的主要途径。其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应按照具体运动处方的规定实施,而运动时间至少应在15min以上。
(3)整理阶段:是指机体由激烈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的过程。是通过做一些较轻松的身体练习来实现。如:散步、慢跑、放松操、自我按摩等。整理活动的时间一般为5min左右。
2.运动量的监控
是指根据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身体的反应情况 ,锻炼者进行自我监测和调节运动量。常采用的方法有:自觉疲劳程度(RPE)、靶心率等。目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价运动量的方法是:观察每次运动后疲劳的恢复情况。即运动量适宜的标志是第二天早晨起床疲劳感完全消除,感觉轻松愉快,睡眠良好,体力充沛。如果运动锻炼后,数日内有脉博、血压明显的持续上升,或肺活量、体重等明显的持续下降,说明运动量偏大,有疲劳积累的征兆,应及时减少运动量。
一
(一)制定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
1.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每一个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个人身体客观条件及要求的运动处方,切忌千篇一律。
2.有效的原则: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应使参加锻炼者或病人的功能状态有改善,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内容,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按质、按量认真完成各项练习。
3.安全的原则:按运动处方运动,应保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若超出了安全的界限,则可能发生危险。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时,应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和要求,以确保安全。
4.全面的原则:运动处方应遵循全面身心健康的原则,在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中,要注意维持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全面身心健康的目的。
5.调整的原则:再好的运动处方,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或人的一生,一个安全有效的处方应该是自己制定的,而且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情况下,坚持锻炼8周就能收到较好锻炼效果;若再按原处方规定的运动负荷锻炼,则效果不大,此时,就需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
(二)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
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目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注意事项与微调整。
1.运动目的:运动目的有消遣娱乐、强身保健、健美减肥、防治疾病、提高运动成绩等。目的主要根据锻炼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爱好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的不同而定。
2.运动种类:应根据运动处方的制定目的来选择运动种类。另外,锻炼者的体力、运动水平、运动设施及有无指导者均会对运动种类的选择产生影响,适用于一般健康者和慢性病人的项目,可分为五类:
(1)耐力性锻炼项目,如步行、长跑、骑自行车、长距离游泳、爬山等。
(2)力量性锻炼项目,如拉力器、哑铃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单、双杠器械练习等。
(3)放松性锻炼项目,如散步、旅行、按摩、打太极拳等。
(4)一般健身性锻炼项目,如各种球类、游戏、广播体操、八段锦等。
(5)专门体操锻炼项目,如医疗体操、矫正体操等。
一般锻炼者运动项目的选择应以有氧运动为主,锻炼时要有一定节律性,无呼吸紊乱或憋气现象,并能使身体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3.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制定的核心部分,不同锻炼者的运动能力是有差异的,需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来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
训练有素者运动强度:为提高运动成绩,应在最大强度85%以上。
一般锻炼者运动强度:不超过最大强度80%和低于50%,较适宜为70%~60%。有疾病(如心脏病)者运动强度:不超过最大强度60%和低于40%左右。
运动强度可根据心率、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代谢当量、自觉疲劳程度等来确定。
4.运动持续时间
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15~60min,一般须持续20~40min,达到适宜心率的时间须15min以上。在运动处方的设计中,运动量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锻炼的效果;而运动量是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共同决定(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当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成反比。运动强度较大则运动时间较短,运动强度较小时运动时间较长,前者适宜于年轻及体力较好者,后者适宜于老年及体力较弱者。
5.运动频率:
每周锻炼3~4次,即:隔一天锻炼一次,运动效果可得到较好蓄积,锻炼效果好。研究证实:
(1)每周运动一次时,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病,运动效果不蓄积。
(2)每周运动二次时,肌肉酸痛和疲劳减轻,身体无不适感觉,运动效果有一点蓄积,但不明显。
(3)每周运动三-五次时,肌肉较为适应,VO2max增加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蓄积明显。
(4)每周运动五次以上时,VO2max提高就很小,运动效果增加并不多(与运动三-五次比),并有增加运动损伤倾向。
所以,以健身为目的进行锻炼时,应采用次日不残留疲劳的小运动负荷,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锻炼次数,也可坚持每天锻炼,但最重要的是养成运动习惯和使运动生活化。
6.注意事项及微调整
在运动处方中,为确保锻炼者安全,必须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1)提出禁忌的运动项目和易发生危险的动作:如心脏病人禁忌做大强度、高刺激的运动;学生不应在缺保护的器械上做腾空、翻转等动作。
(2)提出运动中自我观察指标及出现异常时停止运动的标准:如心脏病人在运动中出现全身无力、头晕、气短、运动中或运动后关节疼痛或背痛等就应停止运动。
(3)每次锻炼前、后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微调整:
由于运动环境、个人身体条件等的变化性,使得运动前制定的处方可能有不适合的地方,人们只有通过在实践中反复地调整、修正,才能使运动处方更科学合理,保证人们在安全、有效的运动中愉悦身心,增强体质。所以,体育锻炼者必须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运动处方。
(三)运动处方制定的程序
运动处方可根据个人所需制定周、月、季、年、多年锻炼内容及要求。
1.了解锻炼者的基础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疾病史、过去及现在身体锻炼状况,此外还有锻炼者的食欲、睡眠和精神状态等。
2.健康诊断:对锻炼者健康程度的判断,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可采用直接的医学检查,也可以直接索取近期的身体检查证明,来获取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状况指标。
3.运动负荷测定:是锻炼者身体机能对运动承受能力的检测和评定。一般进行安静和运动状态下生理机能的检测,主要应测定心跳频率,最大吸氧量等机能指标。
4.体力测定:主要是对锻炼者身体素质的检定,内容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为便于评价,可将测试指标与较大样本的同项指标对比,以确定该项素质的优劣程度。
5.制定运动处方:根据以上四项调查、测定的结果结合身体锻炼的原则,制定锻炼者的锻炼内容、强度、时间等在内的锻炼方案。
6.实施锻炼方案,完善处方:按运动处方的要求锻炼一个阶段后,应再次进行健康检查、运动负荷测定和体力测定,这样一方面可以评价运动处方的实效和锻炼效果,另一方面也可根据身体的变化,修改和调整运动处方,使处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般体检
↓基本情况
(病史、运动史)
临床检查→器官系统功能
负荷测定→身体运动承受能力
体力测定→身体各素质水平
运 动 处 方
运动实施
(制定新运动处方)
图6-1 运动处方的制定步骤
(四)运动处方的实施
运动处方的实施应以每一次运动锻炼的合理安排为核心,以运动量的监控及医务监督为重点,在确保安全基础上,蓄积锻炼效果,实现运动处方的近期与远期目标。
1.一次运动锻炼的安排:
每一次运动锻炼应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正式锻炼阶段(或训练阶段)和整理阶段。
(1)准备阶段:是通过准备活动,使身体机能从相对安静状态过渡到适宜强度的运动状态过程。准备阶段常采用运动强度小的有氧运动和伸展性体操,如:步行、慢跑、徒手操等,准备活动的时间,可根据不同的锻炼阶段有所变化,开始锻炼早期阶段,准备活动时间为10-15min。
(2)正式锻炼阶段:是使身体维持在相对较高机能状态下持续运动锻炼的过程。是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是达到康复或健身目的的主要途径。其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应按照具体运动处方的规定实施,而运动时间至少应在15min以上。
(3)整理阶段:是指机体由激烈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的过程。是通过做一些较轻松的身体练习来实现。如:散步、慢跑、放松操、自我按摩等。整理活动的时间一般为5min左右。
2.运动量的监控
是指根据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身体的反应情况 ,锻炼者进行自我监测和调节运动量。常采用的方法有:自觉疲劳程度(RPE)、靶心率等。目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价运动量的方法是:观察每次运动后疲劳的恢复情况。即运动量适宜的标志是第二天早晨起床疲劳感完全消除,感觉轻松愉快,睡眠良好,体力充沛。如果运动锻炼后,数日内有脉博、血压明显的持续上升,或肺活量、体重等明显的持续下降,说明运动量偏大,有疲劳积累的征兆,应及时减少运动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