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对"诚信"理念的全面经营

  “诚信”思想一直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被视为“进德修业之本”。明清之际,享有“东南邹鲁”之誉的徽州是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厚实的沉淀区,徽商生于斯,长于斯,无疑受到儒家“诚信”思想的深刻影响。尤为可贵的是,徽商能够巧妙地运用和改造儒家学说中的“诚信”思想,并将它变为经商实践中的商业原则和经营理念,全面地指导自己的事业发展,并大获成功。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徽商经营思想的精髓;徽商的成功,就是徽商经营“诚信”理念的成功。      对待自身事业―――“诚意敬业”       徽商在宋朝崛起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帮,明朝时已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清朝时更是跃为十大商帮之首,业绩辉煌。徽商能在商海竞争中愈战愈勇,大获成功,与其对待商贾事业至诚至敬、持之以恒的态度密切相关。    徽商对待经商事业始终能“诚意敬业”,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为了生存发展。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地理环境十分封闭,自然条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这样的环境严重地影响到徽州人的生存。于是,生存问题成为徽州人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那么,如何“治生”?大多数徽州人选择了从商业贾的道路。如《豆棚闲话》云:“徽州俗例,人到十五六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徽州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概括得更生动形象,叫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由此可见,徽州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何等巨大!从生存环境如此恶劣的徽州走出去的徽商,在创业之始,甚至不惜变卖祖产或妻室的“簪珥衣饰”以为资斧,竭尽所能地筹集资本。所以,他们对商业的投入,较之其他富庶地区的商人而言,要深沉得多。因为唯有诚意敬业,才可能免冻馁之苦,甚至能积攒一些传诸子孙的家业。    徽商一旦投入商海,在创业经商的过程中,大多竭力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决不轻言放弃,以“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的韧性,诚意敬业。由此,他们不仅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顽强斗争,而且同商场的惊涛骇浪勇敢拼搏,终于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据史料记载,明代徽州祁门人程神保,年少时已随父贾于济南下邳间,“蒙霜露,沐风雨,绝甘分少”,尝尽了经商的辛酸。后娶妻李氏,以李氏“蚕织簪珥”所得的三十金为本钱,贾于峡江。因邻人不戒于火,以致程神保数年辛苦积资全部被毁。但他毫不气馁,多方筹资,再贾于闽,终获利七百余金。其后他挟七百金入楚经商。不久,遇上楚地连续5年饥荒,饿殍遍野,程神保贷出的银钱无从收回,最后只携了百金离楚,损失的经商资本达七分之六。即便如此,程神保仍不辞辛苦,永不言败,再走南海,贩当地土特产到清源淮扬间销售,最终成为富商。    无数徽商正是凭藉这种诚意敬业的精神,在创业之初竭尽所能地筹措资本,在创业之中百折不挠地经营商业,以致“走吴、越、楚、蜀、粤、闽、燕、齐之郊,甚则逖而边陲,险而海岛,足迹几遍禹内”,称霸中国商界数百年,创下“无徽不成镇”的辉煌业绩。      对待其他商贾―――“守信不渝”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典型化的宗族社会。在徽州,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习俗,这与徽州宗族社会内部保存、积淀着中原宗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中原宗族文化一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突出血缘和地缘关系,强调宗族内部族众的凝聚力。从中原等外地迁入徽州的移民带来的这种宗族文化,在徽州得以长久保存并更加强化。    举世闻名的徽商,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宗族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商人群体。他们重宗谊、乡谊,视同宗同族的经商者皆叔侄、皆兄弟,在经商事业中互相扶助,诚实不欺,守信不渝。特别是在徽商合资经营或贷资经营的商业活动中,他们在对待合作的族人亲友时,十分看重与他人营商共事中的诚实守信原则。如明末清初的歙商江国政,曾在淮阴经商多年,亲友见江氏忠厚诚实,纷纷集资交于他经营,数目达数千金之多。江氏始终保持“诚实持躬,丝毫不苟”的经商风格,从不欺骗合伙的亲友。后值明末动乱,江氏的资本被洗劫一空,连亲友的投资也荡然无存。江氏立即倾家荡产,悉数赔偿亲友们的损失。尽管他因此变得“家徒壁立”,但他坚持了诚实守信的原则,博得了合伙亲友的尊敬。    徽州宗族社会不仅注重调节宗族内部族众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强调用儒家伦理规范协调宗族之间的繁杂关系,这是难能可贵之处。反映在徽商的经营事业中,即徽商不仅对熟识的族人亲友以诚相待,即便是对其他宗族的经商者,依然诚信不欺,守信不渝。清婺源商人詹谷在崇明替人经营一家店肆,后来店主年老回徽州老家养病,不久病死。当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峰烟四起,交通阻梗,战乱平息后,店主之子来到崇明店中,詹谷立即将规模扩大的店业如数交给他,自己却分文不取。从中可见詹氏一诺千金,守信不渝的道德风范。    当然,徽州宗族社会在用儒家伦理即“礼”来调节宗族内外关系的同时,也注重用“法”来解决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徽州人有着极强的契约理念,特别从徽州商人订立的大量商业合同文书的事实中可窥见一斑。然而,当我们抛开徽商订立合同文书具有所谓“法”的意识不论,具体深入到合同文书的文字内容本身,可以明显看出,徽商在合伙经营中守诚信的商业信誉,给彼此带来了商机。如清光绪年间,徽商程振之等5人合资经营粮食贸易,其合同文书明文规定:“立合同议据人程振之、程耀庭、陈傅之、吴紫封、程润宏等志投意合,信义鸿猷,商成合开溪西码头上永聚泰记粮食行业生意”,“自议之后,各怀同心同德,行见兴隆,源远流长,胜有厚望焉。”这本身就是合伙人之间的君子协议,本质上即是他们相互信守承诺、齐心协力维护商业信誉,共创事业。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宗族观念强固的徽商大多通过合资经营或贷资经营扩大其经营规模。这两种经营方式的普遍化,其本身即是徽商之间诚实守信的结果。      对待属下员工―――“用人为信”       商业的竞争最关键莫过于人才的竞争。明清之际,众多商帮林立商界,而徽州商帮能独占鳌头数百年,究其重要因素之一,诚如出身于徽州商贾世家的著名经济学家王茂荫指出的,“以商贾之道言之,大抵能创一肆守一业者,其人必工于心计,习俭勤,旦夕以身入其中而又知人善任,非是则败。”不难看出,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其知人善任,用人为信的人才观念息息相关。    深受宗族文化影响的徽商,选用人才时,必然也是先尽宗谊、乡谊,然后考虑其他因素。徽商中很多富商大贾,一旦事业大成,往往不忘族人亲友,诚意选用宗族乡党的众子弟,在自己门下共营商业。史料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歙商程某成大贾时,“门下受计出子者恒数十人。君为相士宜趣物候人,人授不爽也。数奇则宽之,以务究其材,饶羡则廉取之,而归其赢。以故人乐为程君用。而自程君大贾,其族人无不沾濡者。”从中可见程某对宗族内诸子弟以诚相待,知人善任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徽商经营活动中往往聘请掌计或副手代替自己经营,从徽商极重宗族情谊的经商特质可推定,掌计或副手十之八九是同族子弟。而徽商一旦选用了这样的同族人经营商业,大多采取放手使用,各尽其才的原则。如歙商许翁在江浙两省有典肆四十余所,每个典肆均聘有管事经理,许翁自己则长居故里,生意非常兴旺发达。    当然,徽商也非常重视对非族人乡友的人才之选用。他们诚心实意地寻求品质高尚、忠诚敬业的他族他乡之人,共同彰显自己的事业。清末最负盛名的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注,为了提升墨的艺术品味和收藏价值,设法遍请雕刻高手来刻制墨模。有一名叫汪绥之的哑巴浪迹徽州各地,刻技超群,而且此人性格桀骜不驯,不畏权势。胡天注仰慕他的人品和技艺,多次寻他未果。后来终于找到了汪绥之,胡天注以笔与其对话,倾诉了自己对汪绥之的崇敬,并希望他能帮助创业。汪绥之终于被胡天注的真心诚意所打动,遂甘愿在天注墨庄竭诚效力。胡天注以诚意之心招纳了汪绥之等一批贤才,最终使胡开文墨畅销海内外。    徽商对待属下员工子弟宽厚仁慈,甚至当属下伙计做出不利自身商业发展的行为时,大多数徽商不是采取责罚打骂甚至驱逐的惩治措施,而是以诚挚宽厚之心教导、对待他们,这无疑促使属下员工为其更加尽心效力。在《康熙汉镇徽商谢氏文书》中,有一份文书写道:“立浼字人陈有章,今于康熙四十三年在云庄,己身不才,妄用谢隆盛号本纹银柒拾柒两柒钱,结帐之日无得抵脂,自知理亏,浼托亲友汪锡侯老等转恳,谢胪一翁念桑梓之情,立有欠约,其银约至来年本利送还,不致失约。”从中可见,徽商谢胪一对妄用商业资金的属下陈有章,并未责罚打骂,而是让他将银两归还即可,这样用人为信、诚挚宽厚的道德风范,十分难能可贵。    所以,徽商不仅能以诚意之心择人,用人,而且在待人方面,也是诚心诚意、宽厚仁慈,这都博得了属下员工的尊敬和信任。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徽商这种“用人为信”的态度,必然促使商业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徽商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待顾客―――“诚信无欺”       自古以来,由于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以及传统“四民观”的价值导向,商人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低贱的,人们总把商人定格为“无奸不商”的形象。面对这种商轻、商贱的传统价值观念,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徽商,从内心渴望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同。他们一方面在理论上抨击传统的“四民观”,论证“士商异术而同志”,确立儒贾并行并重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徽商在商业实践中特别强调对待顾客诚信无欺,以义取利,竭力改变“无奸不商”的商人形象。    徽商纵横商界300多年,无不恪守诚信不欺、公平守信的商业道德,他们深深懂得:唯有顾客的信赖,才是商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诚如歙商梅余庆总结自己的营商之道时说:“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这正是徽商在经营实践中体晤的真知卓见。故此,梅余庆当年虽以微薄财力起家,因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于是财源滚滚,刚到中年便大获成功,家产以数千金计,富甲一方。清代歙商吴南坡非常重视商业信誉,他曾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之童为欺。”他不仅出售的货物保质保量,还在买卖中做到童叟无欺,以致人们“不视精恶短长”争相购买之。    徽商以“诚信”经营博得了广大顾客的信任,许多徽商为了维护商业信誉,宁可蒙受损失,也不失信于人。婺源茶商朱文炽所出售的茶叶,从不以次充好,以陈充新。一次,他贩茶于珠江,由于贩运中“逾市期”,当年的新茶已上市,于是在“交易文契”上书“陈茶”二字,以示不欺。清代胡开文墨的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更是因诚信经营留下佳话。胡余德精心研制出一种在水中久浸不散的墨品,购者甚众。一次有顾客购得此墨,但不慎将墨袋掉入水中,捞起来发现墨已溶化。胡余德得知此事后,不仅立即停售这批未按规定制成的墨,还将已出售之墨均以高价收回,并予以销毁。此举使胡开文墨店损失不小,但因此保住了信誉,赢得了顾客的广泛信任。当我们翻阅徽州方志、族谱、宗谱时,有关徽商以“诚信”理念经商服贾的记载,比比皆是。正是由于徽商重视“诚信”的经商原则,才能博得顾客长久的信赖,最终为商业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商机。    综上所述,在中国商界曾领风骚数百年的徽商,始终以“诚信”作为为人之本、立业之基。面对生存的巨大压力,面对商场的激烈竞争,面对传统的“士贵商贱”价值取向,徽商却能逆境而上,并吸取儒家伦理学说的“诚信”思想,确立符合商人发展要求的“诚信”经营理念,从而指导自身的经商事业大获成功。徽商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徽商留给我们“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仍有其借鉴意义。

  “诚信”思想一直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被视为“进德修业之本”。明清之际,享有“东南邹鲁”之誉的徽州是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厚实的沉淀区,徽商生于斯,长于斯,无疑受到儒家“诚信”思想的深刻影响。尤为可贵的是,徽商能够巧妙地运用和改造儒家学说中的“诚信”思想,并将它变为经商实践中的商业原则和经营理念,全面地指导自己的事业发展,并大获成功。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徽商经营思想的精髓;徽商的成功,就是徽商经营“诚信”理念的成功。      对待自身事业―――“诚意敬业”       徽商在宋朝崛起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帮,明朝时已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清朝时更是跃为十大商帮之首,业绩辉煌。徽商能在商海竞争中愈战愈勇,大获成功,与其对待商贾事业至诚至敬、持之以恒的态度密切相关。    徽商对待经商事业始终能“诚意敬业”,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为了生存发展。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地理环境十分封闭,自然条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这样的环境严重地影响到徽州人的生存。于是,生存问题成为徽州人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那么,如何“治生”?大多数徽州人选择了从商业贾的道路。如《豆棚闲话》云:“徽州俗例,人到十五六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徽州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概括得更生动形象,叫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由此可见,徽州人面临的生存压力何等巨大!从生存环境如此恶劣的徽州走出去的徽商,在创业之始,甚至不惜变卖祖产或妻室的“簪珥衣饰”以为资斧,竭尽所能地筹集资本。所以,他们对商业的投入,较之其他富庶地区的商人而言,要深沉得多。因为唯有诚意敬业,才可能免冻馁之苦,甚至能积攒一些传诸子孙的家业。    徽商一旦投入商海,在创业经商的过程中,大多竭力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决不轻言放弃,以“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的韧性,诚意敬业。由此,他们不仅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顽强斗争,而且同商场的惊涛骇浪勇敢拼搏,终于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据史料记载,明代徽州祁门人程神保,年少时已随父贾于济南下邳间,“蒙霜露,沐风雨,绝甘分少”,尝尽了经商的辛酸。后娶妻李氏,以李氏“蚕织簪珥”所得的三十金为本钱,贾于峡江。因邻人不戒于火,以致程神保数年辛苦积资全部被毁。但他毫不气馁,多方筹资,再贾于闽,终获利七百余金。其后他挟七百金入楚经商。不久,遇上楚地连续5年饥荒,饿殍遍野,程神保贷出的银钱无从收回,最后只携了百金离楚,损失的经商资本达七分之六。即便如此,程神保仍不辞辛苦,永不言败,再走南海,贩当地土特产到清源淮扬间销售,最终成为富商。    无数徽商正是凭藉这种诚意敬业的精神,在创业之初竭尽所能地筹措资本,在创业之中百折不挠地经营商业,以致“走吴、越、楚、蜀、粤、闽、燕、齐之郊,甚则逖而边陲,险而海岛,足迹几遍禹内”,称霸中国商界数百年,创下“无徽不成镇”的辉煌业绩。      对待其他商贾―――“守信不渝”       明清时期的徽州,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典型化的宗族社会。在徽州,聚族而居是一种普遍习俗,这与徽州宗族社会内部保存、积淀着中原宗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中原宗族文化一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突出血缘和地缘关系,强调宗族内部族众的凝聚力。从中原等外地迁入徽州的移民带来的这种宗族文化,在徽州得以长久保存并更加强化。    举世闻名的徽商,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宗族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商人群体。他们重宗谊、乡谊,视同宗同族的经商者皆叔侄、皆兄弟,在经商事业中互相扶助,诚实不欺,守信不渝。特别是在徽商合资经营或贷资经营的商业活动中,他们在对待合作的族人亲友时,十分看重与他人营商共事中的诚实守信原则。如明末清初的歙商江国政,曾在淮阴经商多年,亲友见江氏忠厚诚实,纷纷集资交于他经营,数目达数千金之多。江氏始终保持“诚实持躬,丝毫不苟”的经商风格,从不欺骗合伙的亲友。后值明末动乱,江氏的资本被洗劫一空,连亲友的投资也荡然无存。江氏立即倾家荡产,悉数赔偿亲友们的损失。尽管他因此变得“家徒壁立”,但他坚持了诚实守信的原则,博得了合伙亲友的尊敬。    徽州宗族社会不仅注重调节宗族内部族众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强调用儒家伦理规范协调宗族之间的繁杂关系,这是难能可贵之处。反映在徽商的经营事业中,即徽商不仅对熟识的族人亲友以诚相待,即便是对其他宗族的经商者,依然诚信不欺,守信不渝。清婺源商人詹谷在崇明替人经营一家店肆,后来店主年老回徽州老家养病,不久病死。当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峰烟四起,交通阻梗,战乱平息后,店主之子来到崇明店中,詹谷立即将规模扩大的店业如数交给他,自己却分文不取。从中可见詹氏一诺千金,守信不渝的道德风范。    当然,徽州宗族社会在用儒家伦理即“礼”来调节宗族内外关系的同时,也注重用“法”来解决问题。这突出表现为徽州人有着极强的契约理念,特别从徽州商人订立的大量商业合同文书的事实中可窥见一斑。然而,当我们抛开徽商订立合同文书具有所谓“法”的意识不论,具体深入到合同文书的文字内容本身,可以明显看出,徽商在合伙经营中守诚信的商业信誉,给彼此带来了商机。如清光绪年间,徽商程振之等5人合资经营粮食贸易,其合同文书明文规定:“立合同议据人程振之、程耀庭、陈傅之、吴紫封、程润宏等志投意合,信义鸿猷,商成合开溪西码头上永聚泰记粮食行业生意”,“自议之后,各怀同心同德,行见兴隆,源远流长,胜有厚望焉。”这本身就是合伙人之间的君子协议,本质上即是他们相互信守承诺、齐心协力维护商业信誉,共创事业。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宗族观念强固的徽商大多通过合资经营或贷资经营扩大其经营规模。这两种经营方式的普遍化,其本身即是徽商之间诚实守信的结果。      对待属下员工―――“用人为信”       商业的竞争最关键莫过于人才的竞争。明清之际,众多商帮林立商界,而徽州商帮能独占鳌头数百年,究其重要因素之一,诚如出身于徽州商贾世家的著名经济学家王茂荫指出的,“以商贾之道言之,大抵能创一肆守一业者,其人必工于心计,习俭勤,旦夕以身入其中而又知人善任,非是则败。”不难看出,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其知人善任,用人为信的人才观念息息相关。    深受宗族文化影响的徽商,选用人才时,必然也是先尽宗谊、乡谊,然后考虑其他因素。徽商中很多富商大贾,一旦事业大成,往往不忘族人亲友,诚意选用宗族乡党的众子弟,在自己门下共营商业。史料记载明嘉靖万历年间歙商程某成大贾时,“门下受计出子者恒数十人。君为相士宜趣物候人,人授不爽也。数奇则宽之,以务究其材,饶羡则廉取之,而归其赢。以故人乐为程君用。而自程君大贾,其族人无不沾濡者。”从中可见程某对宗族内诸子弟以诚相待,知人善任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徽商经营活动中往往聘请掌计或副手代替自己经营,从徽商极重宗族情谊的经商特质可推定,掌计或副手十之八九是同族子弟。而徽商一旦选用了这样的同族人经营商业,大多采取放手使用,各尽其才的原则。如歙商许翁在江浙两省有典肆四十余所,每个典肆均聘有管事经理,许翁自己则长居故里,生意非常兴旺发达。    当然,徽商也非常重视对非族人乡友的人才之选用。他们诚心实意地寻求品质高尚、忠诚敬业的他族他乡之人,共同彰显自己的事业。清末最负盛名的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胡天注,为了提升墨的艺术品味和收藏价值,设法遍请雕刻高手来刻制墨模。有一名叫汪绥之的哑巴浪迹徽州各地,刻技超群,而且此人性格桀骜不驯,不畏权势。胡天注仰慕他的人品和技艺,多次寻他未果。后来终于找到了汪绥之,胡天注以笔与其对话,倾诉了自己对汪绥之的崇敬,并希望他能帮助创业。汪绥之终于被胡天注的真心诚意所打动,遂甘愿在天注墨庄竭诚效力。胡天注以诚意之心招纳了汪绥之等一批贤才,最终使胡开文墨畅销海内外。    徽商对待属下员工子弟宽厚仁慈,甚至当属下伙计做出不利自身商业发展的行为时,大多数徽商不是采取责罚打骂甚至驱逐的惩治措施,而是以诚挚宽厚之心教导、对待他们,这无疑促使属下员工为其更加尽心效力。在《康熙汉镇徽商谢氏文书》中,有一份文书写道:“立浼字人陈有章,今于康熙四十三年在云庄,己身不才,妄用谢隆盛号本纹银柒拾柒两柒钱,结帐之日无得抵脂,自知理亏,浼托亲友汪锡侯老等转恳,谢胪一翁念桑梓之情,立有欠约,其银约至来年本利送还,不致失约。”从中可见,徽商谢胪一对妄用商业资金的属下陈有章,并未责罚打骂,而是让他将银两归还即可,这样用人为信、诚挚宽厚的道德风范,十分难能可贵。    所以,徽商不仅能以诚意之心择人,用人,而且在待人方面,也是诚心诚意、宽厚仁慈,这都博得了属下员工的尊敬和信任。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徽商这种“用人为信”的态度,必然促使商业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使徽商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待顾客―――“诚信无欺”       自古以来,由于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以及传统“四民观”的价值导向,商人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低贱的,人们总把商人定格为“无奸不商”的形象。面对这种商轻、商贱的传统价值观念,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徽商,从内心渴望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同。他们一方面在理论上抨击传统的“四民观”,论证“士商异术而同志”,确立儒贾并行并重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徽商在商业实践中特别强调对待顾客诚信无欺,以义取利,竭力改变“无奸不商”的商人形象。    徽商纵横商界300多年,无不恪守诚信不欺、公平守信的商业道德,他们深深懂得:唯有顾客的信赖,才是商业兴旺发达的源泉。诚如歙商梅余庆总结自己的营商之道时说:“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这正是徽商在经营实践中体晤的真知卓见。故此,梅余庆当年虽以微薄财力起家,因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于是财源滚滚,刚到中年便大获成功,家产以数千金计,富甲一方。清代歙商吴南坡非常重视商业信誉,他曾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之童为欺。”他不仅出售的货物保质保量,还在买卖中做到童叟无欺,以致人们“不视精恶短长”争相购买之。    徽商以“诚信”经营博得了广大顾客的信任,许多徽商为了维护商业信誉,宁可蒙受损失,也不失信于人。婺源茶商朱文炽所出售的茶叶,从不以次充好,以陈充新。一次,他贩茶于珠江,由于贩运中“逾市期”,当年的新茶已上市,于是在“交易文契”上书“陈茶”二字,以示不欺。清代胡开文墨的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更是因诚信经营留下佳话。胡余德精心研制出一种在水中久浸不散的墨品,购者甚众。一次有顾客购得此墨,但不慎将墨袋掉入水中,捞起来发现墨已溶化。胡余德得知此事后,不仅立即停售这批未按规定制成的墨,还将已出售之墨均以高价收回,并予以销毁。此举使胡开文墨店损失不小,但因此保住了信誉,赢得了顾客的广泛信任。当我们翻阅徽州方志、族谱、宗谱时,有关徽商以“诚信”理念经商服贾的记载,比比皆是。正是由于徽商重视“诚信”的经商原则,才能博得顾客长久的信赖,最终为商业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商机。    综上所述,在中国商界曾领风骚数百年的徽商,始终以“诚信”作为为人之本、立业之基。面对生存的巨大压力,面对商场的激烈竞争,面对传统的“士贵商贱”价值取向,徽商却能逆境而上,并吸取儒家伦理学说的“诚信”思想,确立符合商人发展要求的“诚信”经营理念,从而指导自身的经商事业大获成功。徽商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徽商留给我们“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
  • 第6卷第1期 2007年3月无无锡锡南学院院南洋洋学学学报报JournalofWuxiSouthOceanCollege6卷Vol.6第No.1Mar.2007 中国传统经营思想及其局限性 杨鑫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学系,江苏无锡2 ...查看


  • 中国商帮之徽商
  • 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徽商正是产生于这片热土.叱咤于商界的优秀群体.他们崛起于皖南山区,活跃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冲破封建藩篱,打破抑商禁锢 ...查看


  • 大学语文考试 1
  • 第一单元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 ...查看


  • 徽商衰落原因的研究综述
  • TheoryResearchl学--●一理---一记l 徽商衰落原因帕研究综述 李莉莉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文章首先将近几十年来对徽商衰落原因的研究进行归纳,然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从 社 ...查看


  • 中国历史十大商帮的创富秘诀
  • 1.福建商帮 亦盗亦商 福建商帮的兴起,一开始就与封建政府的官方朝贡贸易和禁海政策针锋相对.他们走私进行商业贸易,不能贸易时就进行抢劫,他们具有海盗和商人的双重性格. 内外勾结的贸易方式是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他们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 ...查看


  • "凤凰城"项目开工庆典暨大型文艺演出方案
  • "凤 凰 颂" 凤凰城项目开工庆典暨大型文艺演出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 含山县润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杭州博望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策划单位: 安徽华福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二〇〇七年九月八日 安徽华福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 ...查看


  •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 福州屏东中学教学笔记 年 月 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 ...查看


  • 家电专卖店开业庆典致辞
  • 家电专卖店开业庆典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沐浴着初冬的暖阳,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古城xx迎来了安徽省第一家lg直供专卖店的盛大开业之喜.这是lg电子在安徽业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查看


  • 中国十大商帮研究
  • 中国十大商帮研究 一.中国十大商帮 中国古有十大商帮,分别是山西晋商.徽州徽商.陕西.福建闽商.广东粤商.江右赣商.洞庭.苏商.宁波.龙游浙商.山东鲁商等.也可称:山西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徽州商帮.洞庭商帮.广东商帮.江右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