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循着“山东省百岁寿星榜”,走访了部分百岁老人,探寻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以及健康长寿之道,希望人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两位114岁的“寿星王” 1897年11月出生的杨明运,是年龄最大的男寿星;同年2月出生的马同真,是年龄最大的女寿星。历经百余年风风雨雨,两位“齐鲁寿星王”体验了人生悲喜,是生命的强者,也是生活的智者。 马同真是滕州市东郭镇邵疃村人,一辈子务农、操持家务,没有子女,现在与74岁的侄子胡子星和侄媳一起生活。老人年轻时经历过很多磨难,但晚年却很有福气,政府每月发放500余元的补贴,侄子、侄媳对她照顾得非常周到。 “你别看老人现在说话少了,以前可是开朗乐观得很哪。”胡子星的邻居告诉记者,“要说为什么长寿,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她心胸豁达,从不与人争斗、生气。你看,老人一生没有儿女,却能整天乐呵呵的。还有,她与晚辈的关系十分融洽,在气氛和谐的大家庭里,老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健康。她常说,家庭和睦,后辈贤孝,才是最高兴的事。” “俺大娘的生活很有规律,特别喜欢吃五谷杂粮。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平常俺们吃啥,她就吃啥,遇到馍馍吃馍馍,遇到包子吃包子,遇到糊糊喝糊糊,胃口很好。”马同真的侄媳孙宝兰告诉记者。 相比马同真老人,另一位寿星王——烟台市锦绣新城的杨明运老人,一生则颇具传奇性。 杨明运老人祖籍河北省乐亭县,因生活所迫,13岁到当地凤凰山庙里当童工。在此期间,他跟庙里的老僧学会了“摇山晃海功”(端坐后不停摇晃)和穴位按摩。从那时起,杨明运每天早晚做两次“摇山晃海功”和穴位按摩,每次半小时。近百年来从未间断,只是这两年行动不便,才不再练功了。 “每天早上,大爷几乎都喝一碗藕粉,吃上一个鸡蛋或两块桃酥,有时还喝一点稀饭。”让记者想不到的是,目前精心照顾杨明运老人起居的,居然是已经82岁高龄的侄媳妇吕玉珍老人。 近半年来,杨明运老人耳朵聋了,但仍然保持着平时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早晨5点半起床,洗脸前先要洗胡子。他对自己的胡子很上心,每天都要仔细洗、慢慢梳,然后活动全身,晚上8点准时睡觉。“从两位‘寿星王’的生活方式看,豁达乐观的心态、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适量的运动,都对长寿大有益处。”山东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陈志军认为,百岁老人们的个体生活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可以从中总结出规律和特点。从接触的百岁老人看,常挂在口头上的长寿之道只有两句话:“乐观是健身宝,知足是长寿根。” “百岁夫妻”书写婚姻传奇 前不久公布的“第二届山东省百岁寿星榜”上,有两对夫妻年龄均在百岁以上。一对是同为106岁的王福德、徐洪兰夫妇,另一对是同为102岁的杨克泉、杨房氏夫妇。他们相濡以沫80余载,风雨同行、相亲相爱走到了今天,书写了婚姻的传奇。 家住青岛市市北区的王福德、徐洪兰夫妇,是目前“百岁夫妻寿星”中年龄最大的一对。这对同年出生的百岁老夫妻,性情和饮食习惯迥异。王福德性子比较急;在饮食方面不避荤腥,还经常喝少量的白酒。老伴徐洪兰则性情温和,喜欢吃素。两位老人于1923年结为夫妻,已经携手走过88载。 “公公婆婆早些年吃了不少苦。”老人的儿媳妇吴女士说,公公原先在一家自行车厂上班;婆婆一直没工作,在家拉扯几个孩子。结婚后的80多年里,两人几乎没有分开过。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饥荒、动荡,最艰难的日子,夫妻俩都一起捱过来了。生活中,两人也免不了因琐事拌拌嘴、吵吵架,但是他们心胸开阔,都不记仇,一会儿就和好如初。 “我们也一直纳闷儿,他们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想想可能是一辈子的辛勤劳作。”吴女士说,两位老人特点就是闲不住,老爱找点活干。退休后,公公到厂子里给人看过大门,后来推着车子收废品;婆婆在家里也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两人很少生病,甚至连感冒都很少得。 与王福德夫妇不同,邹城市香城镇老龙湾村的杨克泉、杨房氏夫妇,是典型的“互敬互爱”型。两位老人都是性格温和的人,不爱发脾气,相互体贴,日子过得很清静,与邻居相处融洽。 他们同是1909年1月出生,育有四男一女,但活下来的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晚辈都十分孝顺,儿子虽然在离家100多公里的地方上班,但是每个星期都回家一次看望父母。现在,全家共有16口人,老老少少和睦相处,让四邻羡慕。 “我父亲早年曾担任过村民兵队长、初级社队长、高级社队长(相当于村委会主任)等职务,昼夜负责为村集体站岗,都不觉得累。农忙的时候,他一人承担两个人的活,直到60多岁,仍和壮年人一样干活。我母亲特别乐于助人,从年轻时就经常帮助左邻右舍,乡亲有什么事情,她顾不上吃饭就赶过去。二老一辈子都没拌过嘴,非常恩爱,‘穿衣互相帮,出门手牵手’,相互间的照料无微不至。”老人的儿子杨井生对记者说。 “和睦百事顺,心宽寿自延。其实,不管吵吵闹闹还是相敬如宾,能‘白头偕寿’都与心胸开阔有关。”陈志军感慨地说,大多数百岁老人在生活上并不宽裕,但他们心态平和,家庭和睦,乐于助人,幸福指数都很高。另外,‘活到老,做到老’这句话也可以说是百岁老人的生活写照。他们一生勤劳,更在劳动中练就了硬朗的筋骨,不少老人直到90多岁还不辍劳作,这也是他们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长寿缘于多方面因素 山东省百岁老人绝大部分都在农村。“第二届山东省百岁寿星榜”中上榜的19位“泰山寿星”,生活在城市里的只有两人。专家分析认为,农村空气质量高,户外劳动多;饮食所需多是自产自食,基本无污染;民风淳朴,人际关系较为单纯,这些都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健康长寿到底取决于什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希宝教授以百岁老人最多的单县为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首先,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单县百岁老人的居住环境绿化率都在30%以上,空气清新,远离尘垢和喧嚣,“白天不见庄,夜晚不见光”。其次,水质好。单县水质中富含“硒”,这是一种被誉为“抗癌之王”的人体保健元素,对健康人可强化免疫力,对中老年人可减少疾病。另外,老人吃的食物大都是自己种植的当年农作物,其吃法也多以简单的蒸、煮为主,而不是城里人惯用的油煎、油炸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安定、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健康长寿的根本基础。
近日,记者循着“山东省百岁寿星榜”,走访了部分百岁老人,探寻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以及健康长寿之道,希望人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两位114岁的“寿星王” 1897年11月出生的杨明运,是年龄最大的男寿星;同年2月出生的马同真,是年龄最大的女寿星。历经百余年风风雨雨,两位“齐鲁寿星王”体验了人生悲喜,是生命的强者,也是生活的智者。 马同真是滕州市东郭镇邵疃村人,一辈子务农、操持家务,没有子女,现在与74岁的侄子胡子星和侄媳一起生活。老人年轻时经历过很多磨难,但晚年却很有福气,政府每月发放500余元的补贴,侄子、侄媳对她照顾得非常周到。 “你别看老人现在说话少了,以前可是开朗乐观得很哪。”胡子星的邻居告诉记者,“要说为什么长寿,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她心胸豁达,从不与人争斗、生气。你看,老人一生没有儿女,却能整天乐呵呵的。还有,她与晚辈的关系十分融洽,在气氛和谐的大家庭里,老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健康。她常说,家庭和睦,后辈贤孝,才是最高兴的事。” “俺大娘的生活很有规律,特别喜欢吃五谷杂粮。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平常俺们吃啥,她就吃啥,遇到馍馍吃馍馍,遇到包子吃包子,遇到糊糊喝糊糊,胃口很好。”马同真的侄媳孙宝兰告诉记者。 相比马同真老人,另一位寿星王——烟台市锦绣新城的杨明运老人,一生则颇具传奇性。 杨明运老人祖籍河北省乐亭县,因生活所迫,13岁到当地凤凰山庙里当童工。在此期间,他跟庙里的老僧学会了“摇山晃海功”(端坐后不停摇晃)和穴位按摩。从那时起,杨明运每天早晚做两次“摇山晃海功”和穴位按摩,每次半小时。近百年来从未间断,只是这两年行动不便,才不再练功了。 “每天早上,大爷几乎都喝一碗藕粉,吃上一个鸡蛋或两块桃酥,有时还喝一点稀饭。”让记者想不到的是,目前精心照顾杨明运老人起居的,居然是已经82岁高龄的侄媳妇吕玉珍老人。 近半年来,杨明运老人耳朵聋了,但仍然保持着平时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早晨5点半起床,洗脸前先要洗胡子。他对自己的胡子很上心,每天都要仔细洗、慢慢梳,然后活动全身,晚上8点准时睡觉。“从两位‘寿星王’的生活方式看,豁达乐观的心态、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适量的运动,都对长寿大有益处。”山东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陈志军认为,百岁老人们的个体生活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可以从中总结出规律和特点。从接触的百岁老人看,常挂在口头上的长寿之道只有两句话:“乐观是健身宝,知足是长寿根。” “百岁夫妻”书写婚姻传奇 前不久公布的“第二届山东省百岁寿星榜”上,有两对夫妻年龄均在百岁以上。一对是同为106岁的王福德、徐洪兰夫妇,另一对是同为102岁的杨克泉、杨房氏夫妇。他们相濡以沫80余载,风雨同行、相亲相爱走到了今天,书写了婚姻的传奇。 家住青岛市市北区的王福德、徐洪兰夫妇,是目前“百岁夫妻寿星”中年龄最大的一对。这对同年出生的百岁老夫妻,性情和饮食习惯迥异。王福德性子比较急;在饮食方面不避荤腥,还经常喝少量的白酒。老伴徐洪兰则性情温和,喜欢吃素。两位老人于1923年结为夫妻,已经携手走过88载。 “公公婆婆早些年吃了不少苦。”老人的儿媳妇吴女士说,公公原先在一家自行车厂上班;婆婆一直没工作,在家拉扯几个孩子。结婚后的80多年里,两人几乎没有分开过。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饥荒、动荡,最艰难的日子,夫妻俩都一起捱过来了。生活中,两人也免不了因琐事拌拌嘴、吵吵架,但是他们心胸开阔,都不记仇,一会儿就和好如初。 “我们也一直纳闷儿,他们长寿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想想可能是一辈子的辛勤劳作。”吴女士说,两位老人特点就是闲不住,老爱找点活干。退休后,公公到厂子里给人看过大门,后来推着车子收废品;婆婆在家里也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两人很少生病,甚至连感冒都很少得。 与王福德夫妇不同,邹城市香城镇老龙湾村的杨克泉、杨房氏夫妇,是典型的“互敬互爱”型。两位老人都是性格温和的人,不爱发脾气,相互体贴,日子过得很清静,与邻居相处融洽。 他们同是1909年1月出生,育有四男一女,但活下来的只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晚辈都十分孝顺,儿子虽然在离家100多公里的地方上班,但是每个星期都回家一次看望父母。现在,全家共有16口人,老老少少和睦相处,让四邻羡慕。 “我父亲早年曾担任过村民兵队长、初级社队长、高级社队长(相当于村委会主任)等职务,昼夜负责为村集体站岗,都不觉得累。农忙的时候,他一人承担两个人的活,直到60多岁,仍和壮年人一样干活。我母亲特别乐于助人,从年轻时就经常帮助左邻右舍,乡亲有什么事情,她顾不上吃饭就赶过去。二老一辈子都没拌过嘴,非常恩爱,‘穿衣互相帮,出门手牵手’,相互间的照料无微不至。”老人的儿子杨井生对记者说。 “和睦百事顺,心宽寿自延。其实,不管吵吵闹闹还是相敬如宾,能‘白头偕寿’都与心胸开阔有关。”陈志军感慨地说,大多数百岁老人在生活上并不宽裕,但他们心态平和,家庭和睦,乐于助人,幸福指数都很高。另外,‘活到老,做到老’这句话也可以说是百岁老人的生活写照。他们一生勤劳,更在劳动中练就了硬朗的筋骨,不少老人直到90多岁还不辍劳作,这也是他们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长寿缘于多方面因素 山东省百岁老人绝大部分都在农村。“第二届山东省百岁寿星榜”中上榜的19位“泰山寿星”,生活在城市里的只有两人。专家分析认为,农村空气质量高,户外劳动多;饮食所需多是自产自食,基本无污染;民风淳朴,人际关系较为单纯,这些都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健康长寿到底取决于什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希宝教授以百岁老人最多的单县为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首先,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单县百岁老人的居住环境绿化率都在30%以上,空气清新,远离尘垢和喧嚣,“白天不见庄,夜晚不见光”。其次,水质好。单县水质中富含“硒”,这是一种被誉为“抗癌之王”的人体保健元素,对健康人可强化免疫力,对中老年人可减少疾病。另外,老人吃的食物大都是自己种植的当年农作物,其吃法也多以简单的蒸、煮为主,而不是城里人惯用的油煎、油炸等。 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安定、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健康长寿的根本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