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形象
【摘要】
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人们对它评说得最多了,意见分歧也最大,真是众说纷纭。本文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依据作品的实际描写,对薛宝钗这一形象,作些新的探讨。
红楼众女中,倍受公众关注而又倍受歧视的人物就是薛宝钗。大多数人将她定位在市侩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的立场,说她自己受了所谓封建礼教蚕食的同时,也以此为标准去赤裸裸的要。
有人说薛宝钗她之令人反感主要源于高鹗所续后四十回中对她的描写,及他对前八十回中有关文字的删改。高鹗安排的“掉包计”使宝钗成了害死黛玉的“刽子手”。
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读者、评者喜欢置她于林黛玉对立的立场上,把她说成是封建意识的卫道士,说她是处心积虑地谋夺宝二奶奶宝座的人。
韩春玲说薛宝钗是一位端庄持重的豪门闺秀;一位漠然自利的大家淑女;一位沽名钓誉的封建良媛。薛宝钗向往着夫有治国之才、妻有停机之德的仕途经济的婚姻。她要登上贾府权利的金字塔尖。然而,她的伶俐圆滑、她的用心良苦亦无法挽回封建末世所给她带来的理想和爱情的双重破灭。她的雍容美丽、胸有城府、成熟练达,亦无法掩饰住她的自利、冷漠、鄙俗。
刘星红认为,薛宝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力描写的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美丽富贵,聪明大方,“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叫人敬奉”;她城府世故,“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充当牺牲品。
而李景光认为,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玉、黛玉的主要人物。长期以来论者对其评价不一。在曹雪芹笔下,丰美端庄、富于学识的宝钗虽然屈服于封建势力,信奉封建礼教,但毕竟是个谨慎善良的人物。
史素瑛也说:“人们总是容易同情弱小者和不幸者。在《红楼梦》中,褒林贬薛就是明证。许多人还认为作者曹雪芹也持有这样态度,这就未免把一个伟大的作家看得过于平凡。曹雪芹的创作水平没有停留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加上一个破坏者这种简单的模式上,而是放眼于整个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专制的冷酷无情。通过贾、林、薛三个小儿女的命运揭露这个社会和制度是怎样摧残、杀伐年轻的生命。立足于这样高度的伟大作家,他的创作态度必然是冷静、客观和公正的,认为薛宝钗阴谋插足于宝黛之中,巧取豪夺,从而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这种看法降低了曹雪芹在薛宝钗身上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意图,而且对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子是有欠公正的”。
王晓光觉得,《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向来被视为代表儒家文化的完美女性,但她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生存智慧、趋利务实的行为方式在某些方面却有意无意地契合了墨家思想,带有一种墨家的功利务实色彩。这种功利意识在宝钗的生活中被巧妙利用,使其在贾家左右逢源,获得上下一致好评,从而成为大观园这一生存环境中最成功、最具光彩的形象。宝钗的成功,可谓墨家思想在宝钗世俗生活中被吸收、被世俗化的结果。
商志荣认为,薛宝钗在论画时说过,“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可以把这话视为宝钗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的认识,以说明宝钗的多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则可认为这话道出了宝钗自己为人处事的规矩,暗示出曹雪芹塑造宝钗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
王坤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
贺克英认为,薛定钗“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出众,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使她成为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体现着封建朝代贵族女子传统的风范。她虽极力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却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她作为与黛玉对立的典型,实际上和黛玉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值得人们同情。陈文博说:“《红楼梦》中薛宝钗为人处世的行为动机、传统美德及为人处世的特点。指出宝钗虽为封建社会传统教育下的一个完人,还具有当代青年所应提倡的某些传统美德。”王海洋觉得,薛宝钗文化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中庸”。这种中庸人格既有重现实、讲实际、倡和谐等突出的优长,也包括了搞调和、易守旧、求自保,缺乏峭直不平之气等消极因素。曹雪芹对宝钗的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的心理矛盾:既相当赞赏、同情,又有一定惋惜、批评,并没有把她当作最好的“标本”。宝钗的人格悲剧对当下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建构极富启迪意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林黛玉只能做梦中的情人,可望不可及,找妻子还是薛宝钗,这样理智实在。正如鲁迅所说“爱是要有所附丽的”,毕竟要面对油盐酱醋茶,要与人打交道,要融入这个社会,并要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生存,而不是两人生活在真空中。看来,从现实角度看是肯定薛宝钗。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展抱负,在家是一个好妻子,在外是一个女强人。就是这样能干的人在《红楼梦》中只落得夫离家散,郁郁寡欢的地步,令人扼腕叹息。我们循着曹雪芹《红楼梦》的笔迹来看一看性格呈现复杂、多元的,最典型的封建淑女薛宝钗吧!1、心胸开阔,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薛家虽然失势,却还有“皇商”的衣钵,但薛宝钗无丝毫骄气,对贾府的一切矛盾都置身事外,不置一词。王熙凤对她的评价是“拿定了主意,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这还不够,因为有些关了己事,她也会装作不知,显得豁达。
其实,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也正如赵苗所说:“薛宝钗的形象是复杂的,性格也是多方面的,在她身上,善恶同在,美丑并存。她既是封建正统的思想和道德的忠实信奉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恋爱的胜利,但她所得到的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可以说,她也是薄命司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命运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和思想道德的丑恶和黑暗。”
【关键词】《红楼梦》 薛宝钗 形象
【摘要】
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人们对它评说得最多了,意见分歧也最大,真是众说纷纭。本文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并依据作品的实际描写,对薛宝钗这一形象,作些新的探讨。
红楼众女中,倍受公众关注而又倍受歧视的人物就是薛宝钗。大多数人将她定位在市侩的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的立场,说她自己受了所谓封建礼教蚕食的同时,也以此为标准去赤裸裸的要。
有人说薛宝钗她之令人反感主要源于高鹗所续后四十回中对她的描写,及他对前八十回中有关文字的删改。高鹗安排的“掉包计”使宝钗成了害死黛玉的“刽子手”。
关于薛宝钗的评价,读者、评者喜欢置她于林黛玉对立的立场上,把她说成是封建意识的卫道士,说她是处心积虑地谋夺宝二奶奶宝座的人。
韩春玲说薛宝钗是一位端庄持重的豪门闺秀;一位漠然自利的大家淑女;一位沽名钓誉的封建良媛。薛宝钗向往着夫有治国之才、妻有停机之德的仕途经济的婚姻。她要登上贾府权利的金字塔尖。然而,她的伶俐圆滑、她的用心良苦亦无法挽回封建末世所给她带来的理想和爱情的双重破灭。她的雍容美丽、胸有城府、成熟练达,亦无法掩饰住她的自利、冷漠、鄙俗。
刘星红认为,薛宝钗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力描写的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她美丽富贵,聪明大方,“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叫人敬奉”;她城府世故,“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心甘情愿充当牺牲品。
而李景光认为,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玉、黛玉的主要人物。长期以来论者对其评价不一。在曹雪芹笔下,丰美端庄、富于学识的宝钗虽然屈服于封建势力,信奉封建礼教,但毕竟是个谨慎善良的人物。
史素瑛也说:“人们总是容易同情弱小者和不幸者。在《红楼梦》中,褒林贬薛就是明证。许多人还认为作者曹雪芹也持有这样态度,这就未免把一个伟大的作家看得过于平凡。曹雪芹的创作水平没有停留在一个爱情故事中加上一个破坏者这种简单的模式上,而是放眼于整个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专制的冷酷无情。通过贾、林、薛三个小儿女的命运揭露这个社会和制度是怎样摧残、杀伐年轻的生命。立足于这样高度的伟大作家,他的创作态度必然是冷静、客观和公正的,认为薛宝钗阴谋插足于宝黛之中,巧取豪夺,从而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这种看法降低了曹雪芹在薛宝钗身上所体现的深层次的意图,而且对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子是有欠公正的”。
王晓光觉得,《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向来被视为代表儒家文化的完美女性,但她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生存智慧、趋利务实的行为方式在某些方面却有意无意地契合了墨家思想,带有一种墨家的功利务实色彩。这种功利意识在宝钗的生活中被巧妙利用,使其在贾家左右逢源,获得上下一致好评,从而成为大观园这一生存环境中最成功、最具光彩的形象。宝钗的成功,可谓墨家思想在宝钗世俗生活中被吸收、被世俗化的结果。
商志荣认为,薛宝钗在论画时说过,“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可以把这话视为宝钗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的认识,以说明宝钗的多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则可认为这话道出了宝钗自己为人处事的规矩,暗示出曹雪芹塑造宝钗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
王坤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
贺克英认为,薛定钗“德言工貌”样样俱全,才智出众,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处世哲学使她成为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体现着封建朝代贵族女子传统的风范。她虽极力争取美满幸福的生活,却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她作为与黛玉对立的典型,实际上和黛玉一样,是一个悲剧人物,值得人们同情。陈文博说:“《红楼梦》中薛宝钗为人处世的行为动机、传统美德及为人处世的特点。指出宝钗虽为封建社会传统教育下的一个完人,还具有当代青年所应提倡的某些传统美德。”王海洋觉得,薛宝钗文化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中庸”。这种中庸人格既有重现实、讲实际、倡和谐等突出的优长,也包括了搞调和、易守旧、求自保,缺乏峭直不平之气等消极因素。曹雪芹对宝钗的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的心理矛盾:既相当赞赏、同情,又有一定惋惜、批评,并没有把她当作最好的“标本”。宝钗的人格悲剧对当下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建构极富启迪意义。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林黛玉只能做梦中的情人,可望不可及,找妻子还是薛宝钗,这样理智实在。正如鲁迅所说“爱是要有所附丽的”,毕竟要面对油盐酱醋茶,要与人打交道,要融入这个社会,并要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生存,而不是两人生活在真空中。看来,从现实角度看是肯定薛宝钗。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展抱负,在家是一个好妻子,在外是一个女强人。就是这样能干的人在《红楼梦》中只落得夫离家散,郁郁寡欢的地步,令人扼腕叹息。我们循着曹雪芹《红楼梦》的笔迹来看一看性格呈现复杂、多元的,最典型的封建淑女薛宝钗吧!1、心胸开阔,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薛家虽然失势,却还有“皇商”的衣钵,但薛宝钗无丝毫骄气,对贾府的一切矛盾都置身事外,不置一词。王熙凤对她的评价是“拿定了主意,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这还不够,因为有些关了己事,她也会装作不知,显得豁达。
其实,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这个典型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曹雪芹在塑造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含蓄笔法,展示其隐微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挖掘出这个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也正如赵苗所说:“薛宝钗的形象是复杂的,性格也是多方面的,在她身上,善恶同在,美丑并存。她既是封建正统的思想和道德的忠实信奉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恋爱的胜利,但她所得到的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可以说,她也是薄命司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命运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和思想道德的丑恶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