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意为“天子渡口”,是明成祖朱棣出兵南下时在此处渡过海河,赐名“天津”,天津名称由此得来。天津是中国少有的有确切诞生时间的城市,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1404年12月23日,明朝政府筑城设卫,天津正式诞生。
【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
天津老城的四个角。1900-1902年期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拆除老城城墙,天津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拆城墙的城市。在原城墙的位置修建了四条马路,即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北马路,差不多是当时天津最宽的街道。
1906年沿着这四条马路开通了有轨电车。这四条宽阔的马路两侧商业繁华,成为天津的重要街道,昔日的四个城角也因此繁荣,尤其是与租界相连的东南角,商业尤为热闹。
【三岔河口】
指北运河、南运河、海河交汇之处,因三条河成丁字形布局,故名“三岔河口”。天津建卫时的选址就在三岔河口西南方向。大批漕粮船只由南运河北上,到达天津城外不远处的这个丁字河道,或卸货或倒运小船,沿北运河运往京师。
这里码头船只林立,大批富商居住在附近,城隍庙和天后宫也设立在离此不远处,三岔河口也因此成为租界开辟前天津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天津市中心主要道路名】
天津市中心主要道路名基本上都由全国各地的地名组成,比如陕西路、赤峰道、河北路、营口道什么的。这些地名的分布有一个有趣的规律:基本上都可以与中国版图的地理方位对上。以南京路为界,南京路以北的道路基本都是北方地名,以南大部分都是南方地名。
而且,道路和道路的相对位置也有关系,比如河北路在河南路的北面,泰安道在烟台道的南面。这是因为这些道路以前都属于各国租界,名称也都不是中国名称,比如英租界的维多利亚街(今解放北路),日租界的旭街(今和平路)等。
1945年租界回收之后,面临一个给这些租界重新集体起名的难题。据说当时负责的人拿着地图,决定以中国版图的地理方位给这些道路命名,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分布规律。
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名,所代表的道路也都离得不远。比如法租界靠近海河一带,居于当时天津城区的东北部,就以东北或靠近东北的地名命名,比如哈尔滨道、赤峰道、承德道、营口道,而五大道地区由于偏居西南,道路就用西南名城命名。
而城市居中的最重要的一条分隔界即以当时首都命名为南京路。这种方式一直影响到解放后开辟新城区,比如南开区在位于城区西南侧的地方修筑新道路时,很多都以四川的地名命名,甚至连其中有名的小区都命名为“川府新村”。
【五大道】
指20世纪20-30年代英租界墙外推广界建设的高级住宅区。这里按照当时英国最流行的花园城市理论规划,修筑了大量各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并且很多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天津“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最典型代表。名称由来颇有争议。起先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得名于街区里平行的几条道路:即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其实共有六条,但是因为常德道被民园体育场截断,只剩下半条,故名“五大道”。
但是近期有说法称“五大道”之名实际上出现很晚,是在上世纪80年代李瑞环在任时产生的。当时天津希望搞好城市风貌,决定选定一片典型区域进行房屋翻修,经过协商,就选定了成都道-南京路-马场道-西康路-贵州路这五条马路所形成的一个闭合区域,这就是“五大道”的由来。随着工程的推进,富有特色的建筑逐一得到修复,“五大道”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就这么传开了。由于有知情人的回忆,这种说法应该比较可信。
【南开】
原意为“南门外的开洼地”。天津地势很低,老城以南地区洼淀星罗棋布,水坑遍地,这一带就被称为“南开”。也是南开区名称的由来。
【三不管】
主要指南市地区,位于老城以南,日租界以西。辛丑条约日租界划定之后,日本人又想把租界以西一直到南城墙根的地区也划入租界,但是这片地方紧挨旧城,直逼中国政府统治下的核心区域,遭到清政府的强烈抗议,在列国周旋下,日本不得不放弃占领,但是提出此地为日租界保留地,即将来日本政府有权利重新划归此地所有。
正是这个政治条件,加之此地地势低洼难于建设,成为了中外各方都不怎么理会的区域,俗称“三不管”。这里因为靠近老城和租界,交通便利,成为社会底层聚集的地方,各种被主流文化排斥的元素分布其中,成为天津市井文化的代表。
【六里台,七里台,八里台】
最早只有六里台和八里台,指位于距离老城南门以外六里地和八里地一小一大两处台地。因为这一带洼淀遍地,地势很低,所以台地才显得尤其特别,恰好这两块台地与老城南门几乎在一条经线上,就以距离命名。后来位于六里台和八里台中间的这个地方,久而久之也就被成为“七里台”,虽然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么一块台地。
【小白楼】
名称源于此地最初一座无名的、白色外墙的二层小楼。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小白楼地区被开辟为美租界,但是知道20世纪初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之后,才逐渐发展。靠近海河码头和洋行,地理位置优越,有美国兵营、犹太人社区、十月革命后流亡而来的白俄社区,都聚集附近,逐步发展为天津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马场道】
从小白楼地区通向当时英国跑马场的一条道路,故名“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的边界。当时租界上流社会流行赛马,便在当时的天津南郊修建了占地宏大的跑马场,即今老干部俱乐部地区。这条从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小白楼”地区通向跑马场的道路,便成为一条重要的道路。
【中山路】
袁世凯开辟河北新区时的核心道路。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就任直隶总督后,为了与租界抗衡,突破老城发展的瓶颈,跨过北运河开辟新城区。中山路即为通过金刚桥连接东北角的主干道,其他道路都以其为主轴发展。袁世凯称帝失败死后,为了纪念国父孙中山,民国政府将这条中国政府管辖区的核心道路命名为“中山路”。也是今天河北区的核心道路。
【海光寺】
原为天津城郊的一处佛寺。位于南门外大街和墙子河(今南京路)的交汇处,寺庙内外皆有水环绕,香火旺极一时。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毁坏了庙宇。
后日本看中此地水陆交通便利,将其作为日本驻军兵营,并划入日租界,寺庙破坏殆尽,但这片地区仍沿用老地名,称为“海光寺”,并发展为天津今天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红桥】
原意为“大红桥”,指子牙河上一座铁桥。是当时天津老城通往京师的陆路的必经之地。1887年,为方便水路和陆路,在子牙河上修建了拱桥,桥下通船,桥上走车。因为是天津修建的第一座铁桥,被称为“大红桥”。是今天红桥区名称的由来。
【北仓】
原意为“北运河边的靠北的粮仓”。北运河作为漕运的重要河道,有很多粮船通行,于是在北运河边天津以北的地区修建了百万粮仓,这片地区后来就成为“北仓”。现在是北辰区的核心地区。同样也有“南仓”,不过不是南运河畔的粮仓,而是指北运河畔在北仓以南的粮仓。
【天津】
意为“天子渡口”,是明成祖朱棣出兵南下时在此处渡过海河,赐名“天津”,天津名称由此得来。天津是中国少有的有确切诞生时间的城市,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1404年12月23日,明朝政府筑城设卫,天津正式诞生。
【东南角,东北角,西南角,西北角】
天津老城的四个角。1900-1902年期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拆除老城城墙,天津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拆城墙的城市。在原城墙的位置修建了四条马路,即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北马路,差不多是当时天津最宽的街道。
1906年沿着这四条马路开通了有轨电车。这四条宽阔的马路两侧商业繁华,成为天津的重要街道,昔日的四个城角也因此繁荣,尤其是与租界相连的东南角,商业尤为热闹。
【三岔河口】
指北运河、南运河、海河交汇之处,因三条河成丁字形布局,故名“三岔河口”。天津建卫时的选址就在三岔河口西南方向。大批漕粮船只由南运河北上,到达天津城外不远处的这个丁字河道,或卸货或倒运小船,沿北运河运往京师。
这里码头船只林立,大批富商居住在附近,城隍庙和天后宫也设立在离此不远处,三岔河口也因此成为租界开辟前天津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天津市中心主要道路名】
天津市中心主要道路名基本上都由全国各地的地名组成,比如陕西路、赤峰道、河北路、营口道什么的。这些地名的分布有一个有趣的规律:基本上都可以与中国版图的地理方位对上。以南京路为界,南京路以北的道路基本都是北方地名,以南大部分都是南方地名。
而且,道路和道路的相对位置也有关系,比如河北路在河南路的北面,泰安道在烟台道的南面。这是因为这些道路以前都属于各国租界,名称也都不是中国名称,比如英租界的维多利亚街(今解放北路),日租界的旭街(今和平路)等。
1945年租界回收之后,面临一个给这些租界重新集体起名的难题。据说当时负责的人拿着地图,决定以中国版图的地理方位给这些道路命名,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分布规律。
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名,所代表的道路也都离得不远。比如法租界靠近海河一带,居于当时天津城区的东北部,就以东北或靠近东北的地名命名,比如哈尔滨道、赤峰道、承德道、营口道,而五大道地区由于偏居西南,道路就用西南名城命名。
而城市居中的最重要的一条分隔界即以当时首都命名为南京路。这种方式一直影响到解放后开辟新城区,比如南开区在位于城区西南侧的地方修筑新道路时,很多都以四川的地名命名,甚至连其中有名的小区都命名为“川府新村”。
【五大道】
指20世纪20-30年代英租界墙外推广界建设的高级住宅区。这里按照当时英国最流行的花园城市理论规划,修筑了大量各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并且很多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天津“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最典型代表。名称由来颇有争议。起先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得名于街区里平行的几条道路:即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其实共有六条,但是因为常德道被民园体育场截断,只剩下半条,故名“五大道”。
但是近期有说法称“五大道”之名实际上出现很晚,是在上世纪80年代李瑞环在任时产生的。当时天津希望搞好城市风貌,决定选定一片典型区域进行房屋翻修,经过协商,就选定了成都道-南京路-马场道-西康路-贵州路这五条马路所形成的一个闭合区域,这就是“五大道”的由来。随着工程的推进,富有特色的建筑逐一得到修复,“五大道”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就这么传开了。由于有知情人的回忆,这种说法应该比较可信。
【南开】
原意为“南门外的开洼地”。天津地势很低,老城以南地区洼淀星罗棋布,水坑遍地,这一带就被称为“南开”。也是南开区名称的由来。
【三不管】
主要指南市地区,位于老城以南,日租界以西。辛丑条约日租界划定之后,日本人又想把租界以西一直到南城墙根的地区也划入租界,但是这片地方紧挨旧城,直逼中国政府统治下的核心区域,遭到清政府的强烈抗议,在列国周旋下,日本不得不放弃占领,但是提出此地为日租界保留地,即将来日本政府有权利重新划归此地所有。
正是这个政治条件,加之此地地势低洼难于建设,成为了中外各方都不怎么理会的区域,俗称“三不管”。这里因为靠近老城和租界,交通便利,成为社会底层聚集的地方,各种被主流文化排斥的元素分布其中,成为天津市井文化的代表。
【六里台,七里台,八里台】
最早只有六里台和八里台,指位于距离老城南门以外六里地和八里地一小一大两处台地。因为这一带洼淀遍地,地势很低,所以台地才显得尤其特别,恰好这两块台地与老城南门几乎在一条经线上,就以距离命名。后来位于六里台和八里台中间的这个地方,久而久之也就被成为“七里台”,虽然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么一块台地。
【小白楼】
名称源于此地最初一座无名的、白色外墙的二层小楼。1860年北京条约之后,小白楼地区被开辟为美租界,但是知道20世纪初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之后,才逐渐发展。靠近海河码头和洋行,地理位置优越,有美国兵营、犹太人社区、十月革命后流亡而来的白俄社区,都聚集附近,逐步发展为天津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马场道】
从小白楼地区通向当时英国跑马场的一条道路,故名“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的边界。当时租界上流社会流行赛马,便在当时的天津南郊修建了占地宏大的跑马场,即今老干部俱乐部地区。这条从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小白楼”地区通向跑马场的道路,便成为一条重要的道路。
【中山路】
袁世凯开辟河北新区时的核心道路。1902年袁世凯在天津就任直隶总督后,为了与租界抗衡,突破老城发展的瓶颈,跨过北运河开辟新城区。中山路即为通过金刚桥连接东北角的主干道,其他道路都以其为主轴发展。袁世凯称帝失败死后,为了纪念国父孙中山,民国政府将这条中国政府管辖区的核心道路命名为“中山路”。也是今天河北区的核心道路。
【海光寺】
原为天津城郊的一处佛寺。位于南门外大街和墙子河(今南京路)的交汇处,寺庙内外皆有水环绕,香火旺极一时。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毁坏了庙宇。
后日本看中此地水陆交通便利,将其作为日本驻军兵营,并划入日租界,寺庙破坏殆尽,但这片地区仍沿用老地名,称为“海光寺”,并发展为天津今天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红桥】
原意为“大红桥”,指子牙河上一座铁桥。是当时天津老城通往京师的陆路的必经之地。1887年,为方便水路和陆路,在子牙河上修建了拱桥,桥下通船,桥上走车。因为是天津修建的第一座铁桥,被称为“大红桥”。是今天红桥区名称的由来。
【北仓】
原意为“北运河边的靠北的粮仓”。北运河作为漕运的重要河道,有很多粮船通行,于是在北运河边天津以北的地区修建了百万粮仓,这片地区后来就成为“北仓”。现在是北辰区的核心地区。同样也有“南仓”,不过不是南运河畔的粮仓,而是指北运河畔在北仓以南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