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在一个个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的深夜里,你知道他们幼小的心灵正在承受着怎么样的孤单?在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快乐玩耍的时候,你知道他们正在忍受着怎样的酸楚?看看这些发自他们内心深处的话语,是不是也触动了你心里那一块柔软的部分……
留守儿童的心里话
父母出外打工又一年了。
从我记事起,就很少与他们见面,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鼻子总是酸酸的。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的身边,哪怕是我犯错了,我都情愿他们骂我,甚至拿着棍棒来“修理”我。我不愿意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也不愿呆在那空荡荡的家里。
我总是问爷爷,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爷爷总是回答:“你爸妈辛苦赚钱供你读书,等你考上学,他们就回家。”听了这话,我学习很努力,上次期中考试还考了全年级第10名,班主任跟我说,只要继续努力,考上重点高中没问题。
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我真的很不想挂。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究竟过得怎么样,身体是否健康,工作会不会太累?我其实很担心你们,希望你们能早日平安归来。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
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据调查,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幅黑板报标题醒目,构图巧妙,内容丰富,是一幅值得学习的黑板报图片。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一群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在一个个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的深夜里,你知道他们幼小的心灵正在承受着怎么样的孤单?在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快乐玩耍的时候,你知道他们正在忍受着怎样的酸楚?看看这些发自他们内心深处的话语,是不是也触动了你心里那一块柔软的部分……
留守儿童的心里话
父母出外打工又一年了。
从我记事起,就很少与他们见面,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鼻子总是酸酸的。我多希望父母能陪在我的身边,哪怕是我犯错了,我都情愿他们骂我,甚至拿着棍棒来“修理”我。我不愿意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也不愿呆在那空荡荡的家里。
我总是问爷爷,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爷爷总是回答:“你爸妈辛苦赚钱供你读书,等你考上学,他们就回家。”听了这话,我学习很努力,上次期中考试还考了全年级第10名,班主任跟我说,只要继续努力,考上重点高中没问题。
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我真的很不想挂。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究竟过得怎么样,身体是否健康,工作会不会太累?我其实很担心你们,希望你们能早日平安归来。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
大量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处在一种天各一方的极不人道的亲子关系模式里,由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教育和监管,许多儿童过早地承受着成人社会的各种压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生活上的不便与环境的歧视,意外的人身伤害,无一不在困扰着这些孩子。由于缺乏亲情滋养,这些幼小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些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据调查,三成留守儿童有自我封闭、抑郁等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急需3大心理素质的培养
1、自信心的培养。
“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幅黑板报标题醒目,构图巧妙,内容丰富,是一幅值得学习的黑板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