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送柴侍御

  《送柴侍御》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分类标签:送别诗 友情诗

  作品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送柴侍御》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分类标签:送别诗 友情诗

  作品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四下诗画送别·教学设计
  • <诗画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①学生在语文素养积累中已背诵了<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山中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查看


  • 浅谈唐代送别诗
  • 浅谈唐代送别诗 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 ...查看


  • 送别诗:[于易水送别]
  • <于易水送别>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于易水送别>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于易水送别>原文 此地⑵别燕丹⑶,壮士⑷发冲冠⑸. 昔时⑹人⑺已没⑻,今日水⑼犹⑽寒[1] . <于易水送 ...查看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看看古代诗人如何送别~
  • 古代送别的地点 古代的送别,一般有固定的地点: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 1陆上送别,长亭相送. "长亭"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 长亭,词典里的解释是 ...查看


  • 唐朝送别诗
  • 送别诗 前言:在我国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查看


  • 送别诗:山中送别
  •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思想感 ...查看


  • [唐诗宋词选读]分类教案送别导学案
  • 江苏省淮安中学竞赛部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2012-11-12 送别诗 班级 课题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学习 过程 送别诗 姓名 课型 新授课 等第 课时 一课时 1.了解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2.掌握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3.熟悉送别诗 ...查看


  • 送别组古诗
  • <依依惜别> --走进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六年组 王玉娟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查看


  • 送别诗:写出送别诗中的诗句
  • 写出送别诗中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查看


  • 送别诗鉴赏
  • 离歌一曲情依依 --送别诗鉴赏 一.初识送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