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诗句:秋风引

  《秋风引》原文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秋风引》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秋风引》原文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秋风引》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相关文章

  • 泊船瓜洲教案
  • 教学目标: 1.会写本首诗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3.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 ...查看


  • 思乡的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秋思> 年代: 唐 作者: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品赏析 [注释]: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 ...查看


  • 思乡的诗句:题稚川山水
  •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赏析 山水诗向来多是对自然美的歌咏,但也有一些题咏山水的篇什,归趣并不在山水,而别有寄意.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题咏稚川山水的小诗,写得风光如画,感情充沛.稚川, ...查看


  • 思乡的诗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赏析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 ...查看


  • 写思乡的诗句
  • 唐·孔绍安 落叶>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 <落叶>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 唐·宋之问 题大萸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题 ...查看


  •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
  • 夜书所见 永丰镇中心校 朱海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 ...查看


  • 思乡的诗句:秋思
  • <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查看


  • 秋思教学反思
  • 秋思教学反思一: 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g ...查看


  • 思乡的诗句:万里念将归
  • <山中>原文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山中>鉴赏 起句不同凡响,很有气势."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诗人登上蜀地的高山之巅,远远看去山下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