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手抄报资料: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镇守四川阆中,他严禁士兵、土民在冬季乱砍树木,如需砍伐林木要依法进行。有人进言:“阆中林茂,多伐无忧。”张飞斥道:“不可。砍伐无度,日久必荒。”并令人于春夏间补植幼株,便有了为后世颂扬的“张飞林”。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我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带领下,奋起抵抗日寇的入侵。后在没有援军被迫撤退时,有部下提议砍断路树以阻止日军部队。蔡将军否决了此议,从容地说,婆娑绿树要留给上海同胞,待打败日本仔胜利凯旋时再回来乘凉,大将风范令人钦敬。

  1933年仲春,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大巴山南麓的通县驻守。一天,一位炊事班长正欲砍伐一株核桃树作支撑炊棚之用。当时的师政委李先念看见了,当即上前制止。这株斧下余生的核桃树得以幸存下来,红军走后,当地群众便把此树叫做“将军树“。

  1959年庐山会议前,彭德怀来到湖南湘潭一个乡视察,看到几位老乡正要砍伐一棵大树。彭德怀立即上前劝阻,并对老乡说明护树的道理。他走后,乡亲们才知道阻止他们砍树的是名震天下的彭大将军,就悉心保护好这棵大树,尊呼为“将军树”。

  诸葛亮与桑树

  为建立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种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为子女生活作长久安排。一代名相,两袖清风,死后留给子孙唯有自己栽种的桑树,令人不胜感慨。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这棵树长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吗?”楚霸王听后,灵机一动回答说:“照你这么说,院中倒树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董奉与杏林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乐善好施。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从来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重病者栽五株,轻病者栽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左宗棠与左公柳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镇守四川阆中,他严禁士兵、土民在冬季乱砍树木,如需砍伐林木要依法进行。有人进言:“阆中林茂,多伐无忧。”张飞斥道:“不可。砍伐无度,日久必荒。”并令人于春夏间补植幼株,便有了为后世颂扬的“张飞林”。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我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带领下,奋起抵抗日寇的入侵。后在没有援军被迫撤退时,有部下提议砍断路树以阻止日军部队。蔡将军否决了此议,从容地说,婆娑绿树要留给上海同胞,待打败日本仔胜利凯旋时再回来乘凉,大将风范令人钦敬。

  1933年仲春,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大巴山南麓的通县驻守。一天,一位炊事班长正欲砍伐一株核桃树作支撑炊棚之用。当时的师政委李先念看见了,当即上前制止。这株斧下余生的核桃树得以幸存下来,红军走后,当地群众便把此树叫做“将军树“。

  1959年庐山会议前,彭德怀来到湖南湘潭一个乡视察,看到几位老乡正要砍伐一棵大树。彭德怀立即上前劝阻,并对老乡说明护树的道理。他走后,乡亲们才知道阻止他们砍树的是名震天下的彭大将军,就悉心保护好这棵大树,尊呼为“将军树”。


相关文章

  • 植树节黑板报:中国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查看


  • 植树节黑板报:古代名人爱树拾趣
  • 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 ...查看


  • 诗歌手抄报资料:古代判词拾趣
  • 明代福建龙溪县张松茂,与邻女金媚兰私通,被金家"捉奸成双",并捆送到福建巡抚使王刚中的大堂上.王刚中一看二人外貌,都是眉清目秀,不像是放荡奸邪的小人,有心成全二人,便问道:"你俩会作诗吗?" 张.金二 ...查看


  • 黑板报花边:爱树拾趣
  • 植树造林,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名人都很重视这一造福于民.惠荫子孙的事业,并躬亲实践,传为美谈. 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里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楚霸王忙问缘由,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 ...查看


  • 语文手抄报:念姓名拾趣
  •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汉子一字多音而常常把别人的姓名而读错,产生不少笑话.那么,因为读错音而产生的笑话有哪些呢?我们又该怎样注意呢? 读错姓名趣话 古代有个纨绔子弟,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升,拿钱买了个县令做着.某日,县令要审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神话故事
  • 两报无忧之传统文化手抄报高级搜索|网站地图|TAG标签RSS订阅[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抄报主页 节日手抄报 专题手抄报 手抄报图片 手抄报内容 手抄报设计 手抄报教程 节日黑板报 专题黑板报 最新标签: 麻雀 手抄报 复习迎考 复习 ...查看


  • 植树节黑板报:我国古今植树拾趣
  • 古往今来,有许多崇尚植树造林的趣闻佳话. 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生儿育树 <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 ...查看


  • 植树节手抄报资料:中国植树史
  • 远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植树造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有春天植树的风俗.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里有"夸父追日"的传说,说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为森林,造福于人类, ...查看


  • 植树节手抄报:古人与树趣闻
  • 很多古人喜欢以树明志,很多书都有着不同的代表性格,古人们以树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爱好.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向来都有爱树.植树的习惯.读来令人感动,颇有教益. 晋代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并在文中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