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诗句:从军行

  《从军行》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从军行》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从军行》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从军行》作者简介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相关文章

  • 关于月亮的诗句:从军行(其一)
  • <从军行(其一)>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一)>赏析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 ...查看


  • 关于雪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四
  • <从军行七首之四>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之四>译文 青海湖上绵延的云彩暗淡了雪山,一座孤城遥对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绝不回还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一
  • <从军行七首之一>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之一>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百尺高楼,黄昏时分沙海上秋风吹来独自登临. 关山之上明月照耀吹响声声羌笛,无奈思妇对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二
  • <从军行七首之二>原文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七首之二>译文 琵琶奏响新曲人们不禁起舞,总是寄托离别故乡的关山之情. 缭乱边愁永远诉不尽,只见高高秋月照着长城 ...查看


  • 关于月亮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六
  • <从军行七首之六>原文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从军行七首之六>译文 胳膊上挎着胡瓶骑着骏马,秋天的碎叶城西边月亮正圆. 白天敕令赐给宝剑星夜便奔驰,告别君王只一夜便 ...查看


  • 关于风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一
  • <从军行七首之一>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之一>译文 烽火城西面的百尺高楼,黄昏时分沙海上秋风吹来独自登临. 关山之上明月照耀吹响声声羌笛,无奈思妇对 ...查看


  • 关于风的诗句:从军行七首之五
  • <从军行七首之五>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七首之五>译文 大漠风沙满天昏暗了日色,半卷红旗冲出军营. 前军夜间激战洮河之北,捷报传来已生擒敌首. < ...查看


  • 关于雪的诗句古诗:从军行
  • 出自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 ...查看


  • 关于雪的诗句:杨炯的[从军行]
  • 出自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