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相关文章

  • 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 ...查看


  • 关于桥的诗句: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 注释 ...查看


  • 山水间的隐约
  • 山水间的隐约 作者:王荣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80期 摘 要: 参考资料在解说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时,显得扑朔迷离,作者经过仔细推断,认为此句是实写,理由如 ...查看


  • 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郡斋独酌(杜牧) 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 时节序鳞次,古今同雁行. 甘英穷四海,四万到洛阳. 东南我所见,北可计幽荒. 中画一万国,角角棋布方. ...查看


  • 关于桥的诗句:寄扬州韩绰判官
  • <寄扬州韩绰判官>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作品赏析 [注解]: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韵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查看


  • 关于桥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
  •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 ...查看


  • [我爱扬州]11
  • 女:又到了<我爱扬州>栏目了. 男:今天的主题是<我爱扬州:古诗之寄扬州韩绰判官.题扬州禅智寺> 女: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 ...查看


  • 杜牧的诗词名句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杜牧<清明>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 杜牧<雪中书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 ...查看


  • "玉人"知多少
  • "玉人"知多少 作者:陈千里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5期 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从用典这一角度来品赏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举了几首杜牧曾在扬州任职之时写的关于扬州风物人情以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