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工 程 概 况
受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的委托,我公司承担其拟建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第三标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勘察项目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镇,东临黄海,西至滨海大道,南至柴岛路,北到规划路,规划总用地面积202.77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第三标段由高等研究院F组团(F1~F4)及高等研究院M1~M4组成,层数均为地上4层,各规划建筑详见表1-1,具体各拟建建筑物长度、宽度、平面形状及其位置详见后附的《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表1-1
(二)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规程及标准如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 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7、《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9、《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 10、《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1、《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2012年5月7日)
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技术要求:
1、查明场地地层时代、成因、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地层和坚硬地层的分布,以及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判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不良地
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有无暗浜、暗塘、墓穴等,并对其危害程度、建筑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以及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供抗浮水位,提出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和有关技术参数。
4、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并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评价。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建议适当的基础形式和基础持力层,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和建议。
6、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三)勘察等级
根据拟建建筑物特点及场区的岩土工程条件,依据相关规范及标准,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见下表1-2。
表1-2
(四)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进行勘察。 1、钻探方法
本次勘探采用XY—1型、液压回转钻机,黏性土进行无冲洗液干钻,砂土、基岩采用泥浆护壁进行施工,主要用以查明场区地基土层的分布情况,在孔内采取原状土样、扰动土样,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水中钻探利用勘探筏平台,采用护孔套管进行施工。
2、取样方法
在钻孔中采用静压法取原状土样,对于软土采取薄壁取土器静压法取原状土样,主要用于室内试验,取得各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内采用地下水,主要用于室内试验,取得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指标。
3、土工试验方法
土工试验方法执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具体如下:
(1)土的物理性质
采用电热烘箱(控制温度为105~110°C)及天平测求含水量(ω);采用环刀法及天平测求密度(ρ);采用比重瓶法及经验法测求比重(G),用此计算土的其他物理参数。采用圆锥仪,76g锥沉入土样中10mm深度值确定液限(ωL);采用滚搓法确定塑限(ωP),对黏性土进行分类及定名,以确定地基土的强度。砂样主要进行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土的颗粒级配,以确定土的分类及判断土的结构特征和工程性质。
(2)土的压缩~固结试验
采用由固结容器、加压设备及变形测量设备组成的固结仪器对原状土样进行压缩~固结试验。
压缩试验:试验最大压力为400kPa,绘制e~P曲线,确定压缩系数(a)、压缩模量(E),用以地基土沉降量计算及判定土的压缩性。
(3)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采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对原状土进行直剪快剪试验。
直剪快剪:测求内摩擦角(φq)、黏聚力(Cq),用以地基土承载力计算。
(4)水、土的腐蚀性试验
钻孔内取地下水,做侵蚀性CO2+简分析,用以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采取土样,做土壤侵蚀性分析,用以评价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原位测试依据场地地质情况,分别在钻孔内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SPT)。
采用锤质量为63.5kg、落锤落距为76cm,标准规格的贯入器,钻杆直径42mm的试验设备,在黏性土、砂土及风化岩中进行试验,试验前进行清孔,贯入器打入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根据N值,结合工程经验,室内试验及其他原位测试,对地基土的物理状态、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成桩可能性等做出评价。
5、测量方法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控制点的位置及甲方提供平面图上的各拟建物坐标,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测放工作由我公司专业测量人员完成,
采用南方R90T型测量系统进行实地测放测放。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控制点具体参数为:QK046:X=4026397.063m,Y=40560855.863m,H=6.740m;QK047:X=4026354.836m,Y=40561765.071m,H=5.050m。 (五)工作量布置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1、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察,按相关规范规定的布孔原则及孔深要求,沿拟建建筑物周边及中心点布设钻孔52个,其中控制性钻孔20个,设计孔深20.00m或进入较完整基岩不小于3m(当在预定深度范围内),一般性钻孔32个,设计孔深15.00m或进入较完整基岩不小于1m(当在预定深度范围内)。各钻孔具体情况详见附图《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及附表《勘探点一览表》。
2、完成日期及工作量
本工程外业工作日期:2012年5月17日~2012年5月26日,报告于2012年6月10日提交。
所取土样由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心试验室进行了室内试验,试验结果见附后的《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下表1-3~1-4:
勘察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表1-3
室内试验工作量一览表 表1-4
二、区域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位置
拟勘察场区所在地位于即墨市,是青岛市所属的县市级。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依崂山,西与胶州、平度接壤,北与莱西、莱阳两市相邻,东北部隔丁字湾与海阳市相望。其地理位置于东经120°07′~121°23′,北纬36°18′~36°37′。全市东西长76.25公里,南北宽36.25公里,面积193244.14公顷。
(二)气候气象
即墨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气温回升慢,空气干燥;夏季湿热多雨,灾害性天气较多;秋季温和凉爽,常受旱涝威胁;冬季雨霜稀少,易干旱。夏季及早春时受台风暴雨影响,晚秋至春末有西北寒流侵袭。年平均降水量708.9毫米,其中夏季约为
°°
年降水量的65%。多年平均气温12.1C,极端最高气温38.6C,极端°°
最低气温-18.6C。年积温4410C,年均无霜期自西向东196-234天
不等,年均即墨2726小时。
(三)区域地形、地貌、地层 1、地形、地貌
即墨市地貌总体为低山丘陵,地面高程多在海拔20~100米之间,平均海拔54.47米。地势大致呈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54.5%,以位于温泉镇与鳌山卫镇交界处的四舍山海拔最高,主峰海拔326.80米,是本市的最高点;西北位平原洼地,约占总面积的45.5%。
2、地层
即墨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鲁东隆起区的胶莱盆地东南部。分布在境内的主要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莱阳组、白垩系青山组及白垩系王氏组。侏罗系莱阳组地层出露于店集西、丰城、洼里、温泉至鳌山卫附近。岩性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有粗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类砂质页岩和粉砂岩;白垩系青山组地层的分布,是以即墨市为中心,北到灵山、牛齐埠,东到石门、东皋虞、丰城以西,西到楼子疃、段泊岚、南泉、东七级。从上向下的岩层为:底部是一套正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中部是中酸性及基性火山熔岩、凝灰岩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流纹岩、英安岩、中性集块熔岩、角砾熔岩、凝灰质角砾岩及凝灰岩等。上部是中性集块岩、酸性集块岩和凝灰质角砾岩。段泊岚、三泉庄、灵山东坡等地少量凝灰质砂岩;白垩系王氏组地层分布于蓝村、长直、移风店、刘家庄、乔家屯等地。岩性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夹中基性熔岩。该层底部尚有泥灰岩、钙质粉砂岩等;第四系地层分布于滨海地区及水系河床两侧的平原区;岩浆岩以中生代燕山晚期的崂山花岗岩为最有代表性,分布于鳌山卫、白庙、王村、洼里一带。
(四)水文地质
即墨市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过境河道引入水。年平均
降水量737毫米,其径流大量汇入河流后,部分储于水库,部分宣泄入海。全市河流依境内地势,其主流大体分为东西两部分,市境中部和西部的河道,大部属大沽河水系,东部丘陵和沿海地带的河道均直流入海。市内的地下水,大部分地区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河边沿地带以河水补给为主,基岩裂隙水的径流方向与地形坡度相一致,局部地区由于隔水带阻水而沿构造走向流动,其排泄形式以潜流垂直蒸发为主,平行排泄量较少。根据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赋存情况及地上地下水一致的规律,全市地下水分为3个自然区。西部低洼地区,分5种含水层类型:第四系沙层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移风店乡和七级镇西部,大沽河东侧,为大沽河冲积、洪积层,呈带状分布,含水层深5~8米,受大气降水和大沽河水补给;第四系沙层孔隙潜水层,分布在移风店乡东部徐家沟至毛公泊一带,为大沽河古河床边缘,地层多层构造,含水层厚度一般3~5米;玄武岩裂系及泥灰岩含水层,玄武岩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七级镇的青中埠、八里庄至南泉镇挪城一带,水位埋深1.8~4.5米;泥灰岩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太祉庄乡北辛庄至段泊岚乡石灰窑、栗林一带,水位埋深2~3米;重晶石脉状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刘家庄镇麦戈庄至起戈庄一带,水位埋深2~3米;白垩系王氏组沙页岩裂隙上覆土层裂隙含水层,在低洼区分布较广,由于透水性能较弱,第四系土层太薄,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大气降水大部分消耗于地面蒸发和地面径流排泄;中部平原地区,含3种含水层类型:山前淤积平原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墨水河中下游,含水层多为透镜体,分1~2层,厚2~5米,水位埋深4~6米,易受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重晶石脉状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长直乡张戈庄一带,由于重晶石呈脉状分布,裂隙分布不均,在岩脉上打
井,水量较多;白垩系王氏组玄武岩裂隙含水层,在中部地区分布较广,上覆第四系水层,局部基岩裸露,没有赋存地下水的条件;东部低山丘陵地区,分3种含水层类型:第四系沙层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白庙乡、鳌山卫大任河一带,洪积作用下淤积的第四系小平原,沿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含水层厚度4~8米,水位埋深2~4米,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海相沉积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王村镇和温泉镇沿海一带,含水层厚2米左右,水位埋深2~4米,赋水性较差;白垩系青山组安山岩及安山玄武岩裂隙含水层,在低山丘陵区中部分布较广,大部分岩石裸露地表,裂隙发育不均,风化厚度小于5米,水位埋深0.5~2米。陡坡流急,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多以蒸发和地表径流排泄。
(五)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1、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即墨市处于鲁东隆起区。自元古代后长期整体上升,缺失古生代地层,中生代有差异性活动,胶北和胶南台隆继续抬升,中部胶莱坳陷则开始下降接受沉积,此时期断裂活动强烈,伴随大量岩浆侵入和喷发。地震是构造活动的一种现象,现代地震活动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地震基本上沿着这些断裂活动,而地震本身也是这些断裂带活动的显示。地震产生的地质背景是新构造运动,本区域内新构造运动不发育。而强震又都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距拟建场区较近、规模较大的断裂主要有唐家庄-即墨断裂、沧口断裂、崂山断裂及劈石口断裂,各断裂分布详见图3-1。
唐家庄-即墨断裂全长50km,走向北东30°,倾向SE,倾角55°~
65°,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沧口断裂全长57km,走向北东45°,倾向SE,倾角60°~75°,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崂山断裂全长47km,走向北东48°,倾向NW,倾角65°~78°,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图2-1 各断裂分布图
劈石口断裂全长48km,走向北东48°,倾向NW,倾角65°~80°,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即墨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地形较平坦,属海岸堆积覆盖山前洪冲积地貌单元。拟建场区内主要分布树林、农田和池塘,杂草丛生,零星分布养殖场,局部分布生活垃圾,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2.185~4.738m,平均地面标高3.790m,地表相对高差2.553m。 (二)拟建场区周边环境
拟建场区周边地形平坦开阔,周边环境简单,拟建场区内无地下管线及管道。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场区内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海相堆积砂土、第四系陆相冲洪积黏性土等,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侵入花岗岩,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土工试验数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可初步分为6层,分述如下:
第①层:水
场区局部分布,层厚:0.60~1.10m,平均0.80m;层底标高:1.49~1.70m,平均1.56m;层底埋深:0.60~1.10m,平均0.80m。
m
第②层:中细砂(Q4)
灰黄色~灰白色,松散~稍密,稍湿~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不良,含少量白色小螺壳。
该层主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7次,钻孔内取扰动样14件,主要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1: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1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60~5.40m,平均2.20m;层底标高:-1.14~3.26m,平均1.42m;层底埋深:1.00~5.40m,平均2.35m。
m
第②-1层:粉土(Q4)
黄褐色,湿,稍密,含约20~30%的细砂,含少量白色小螺壳。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干强度低。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2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2: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2
该层仅在分布在ZK40、ZK43、ZK46、ZK47、ZK48、ZK49、ZK50、ZK51、ZK52分布,厚度:0.60~2.80m,平均1.38m;层底标高:0.06~3.77m,平均2.61m;层底埋深:0.60~2.80m,平均1.49m。
m第②-2层:粗砾砂(Q4)
灰黄色,松散~稍密,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一般,含少量白色小螺壳。
该层主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5次,钻孔内取扰动样16件,主要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3: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3
ZK4、ZK10、ZK12、ZK17、ZK19、ZK20、ZK21、该层仅在ZK1、
ZK23、ZK26、ZK28、ZK29、ZK31、ZK32、ZK33、ZK34、ZK35、ZK37、ZK38、ZK39、ZK44、ZK45分布,厚度:1.00~4.00m,平均2.32m;层底标高:-3.58~3.20m,平均0.75m;层底埋深:1.00~7.00m,平均3.05m。
m
第③层:粉质黏土(Q4)
灰褐色,可塑~软塑,含少量砂粒,略有腥臭味。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7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21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4: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4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70~4.10m,平均1.77m;层底标高:-3.16~1.14m,平均-0.82m;层底埋深:3.00~7.10m,平均4.67m。
m
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Q4)
灰黑色~浅灰色,流塑,见少量腐烂的植物,有腥臭味。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4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6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5: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5
该层仅在ZK2、ZK6、ZK7、ZK8、ZK9、ZK10、ZK14、ZK15、ZK16、ZK18、ZK26、ZK27、ZK30、ZK39、ZK45、ZK47分布,厚度:0.50~2.40m,平均1.24m;层底标高:-1.00~1.37m,平均0.28m;层底埋深:1.90~5.00m,平均3.48m。
第④层:粉质黏土(Q4
pl+al
)
褐黄色~灰黄色,可塑,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结合物,局部含量较高,含少量砂粒,夹灰色条纹,夹黏土薄层。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9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35件,剔除部 分标贯异常值,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6: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6
该层普遍分布,厚度:1.30~6.50m,平均3.98m;层底标高:-8.14~-1.93m,平均-4.81m;层底埋深:4.70~12.00m,平均8.59m。
pl+al
第④-1层:粗砂(Q4)
褐黄色,中密,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良好,局部夹细砂薄层,含少量黏粒。
该层主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次,钻孔内取扰动样4件,剔除部分异常值,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7: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7
该层仅在ZK36、ZK40、ZK41、ZK43、ZK44、ZK47、ZK48、ZK52分布,0.50~2.10m,-6.64~-2.43m,厚度:平均1.33m;层底标高:平均-4.36m;层底埋深:6.80~10.50m,平均8.50m。
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γ
3
5)
褐黄色~灰黄色,原岩风化剧烈,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造岩矿物大部分风化蚀变,偶尔可见残留的岩块,手易捻碎,干钻可钻进,岩芯呈砂土状,砂以中粗砂为主。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7次,其实测值为31.0~45.0击,平均值为35.8击,标准差3.5,变异系数0.10。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30~10.00m,平均5.73m;层底标高:-14.80~-2.46m,平均-9.13m;层底埋深:6.00~19.00m,平均12.77m。
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γ
3
5)
褐黄色~浅肉红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结构、构造部分风化破坏,矿物成份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角砾状,少许碎块状,手掰不易碎,干钻不易钻进。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9次,其实测值均大于50.0击。 该层各孔均未穿透,其最大揭露厚度12.00m。
四、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一)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区内及其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 (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1)抗震地段划分
根据勘察资料,依据场区地质条件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区判定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2)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规定,结合现场岩土条件,估算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拟建场区地基土层的等效剪切波波速值在205.84~246.91m/s,平均值为226.375m/s,覆盖层厚度在3.0m~50.0m,土的类型为中软土,拟建场区属Ⅱ类建筑场地。计算
详见附件1
2、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组别、特征周期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规定,即墨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拟建场区特征周期为0.45s
3、液化判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4、活动断裂
唐家庄-即墨断裂、沧口断裂、崂山断裂及劈石口断裂距离拟建场区较远,且为微弱全新活动断裂,可不考虑对拟建场区影响。 (三)特殊性岩土
拟建场区的特殊岩土有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及风化岩。 1、软土
拟建场区的软土主要为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局部分布,厚度0.50~2.40m,呈流塑状态,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工程性质较差,容易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2、风化岩
拟建场区的风化基岩主要有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及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风化基岩为燕山侵入岩。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及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岩芯呈中粗砂土状及角砾状,遇水易软化,强度降低。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容易形成不均匀地基。本工程风化岩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性质较稳定,对本工程的影响较小。
(四)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评价
1、地表水及地下水
拟建场区内主要分布地表水及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海岸堆积砂层中,含水层分布较连续。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径流的入渗补给,地下水径流、大气蒸发为其主要排泄方式。
(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全、强风化带中。受上层含水层补给,地下水径流为其主要排泄方式。
根据野外钻探揭露,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场地内两种类型的地下水中不存在稳定的隔水层,地下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为密切。
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及标高见表4-1,水位随季节变化,年变幅在1.0m左右,抗浮水位可按3.92m考虑。
稳定水位情况 表4-1
(五)水和土腐蚀性评价
1、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本工程分别在ZK12、ZK52钻孔内采取地下水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附录G,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拟建工程场地环境类别可按Ⅱ类考虑,根据水质分析结果,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第12.2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4-2~4-4。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表4-2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按地层渗透性) 表4-3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表4-4
根据表4-2~4-4,综合评价拟建场区地下水腐蚀性等级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中腐蚀性。
2、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附录G,结合场地情况,拟建工程场地环境类别可按Ⅲ类考虑,拟建场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4-5~4-7。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按环境类型) 表4-5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按地层渗透性) 表4-6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表4-7
根据表4-5~4-7,综合评价拟建场区地下土腐蚀性等级为: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 (六)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应性评价
拟建场区内及其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区内存在软土特殊性岩土,具有高压缩性,需经工程处理。唐家庄-即墨断裂、沧口断裂、崂山断裂及劈石山离场区较远,影响较小;因此场区稳定,可进行建筑。
五、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一)地基土性质评价
场区内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海相堆积砂土、第四系陆相冲洪积黏性土等,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侵入花岗岩。
第②层中细砂,松散~稍密,稍湿~饱和,具有中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
第②-1层粉土,湿,稍密,含约20~30%的细砂,局部分布,具有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
第②-2层粗砾砂,饱和,松散~稍密,场区局部分布,具有中压缩性,工程性质一般。
第③层粉质黏土,软塑~可塑,场区普遍分布,压缩系数0.20MPa
-1
≤
12
-1
≤0.84 MPa,具有中高压缩性,工程性质一般。
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流塑,场区局部分布,压缩系数1.08 MPa-1≤
12
-1
≤1.52 MPa,具有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
-1
第④层粉质黏土,可塑,场区普遍分布,压缩系数0.13MPa≤
12
-1
≤0.49MPa,具有中低压缩性,工程性质良好。
第④-1层中粗砂,中密,场区局部分布,具有中压缩性,工程性质良好。
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风化剧烈,岩芯基本呈砂土状,场区普遍分布,具中压缩性,工程性质良好。
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风化强烈,岩芯基本呈粗砂及角砾状,场区普遍分布,工程性质良好。 (二)地基均匀性及强度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及有关规范规定,拟建建筑物如采用天然地基,对地基评价如下:
(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建议值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结合外业勘察,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借鉴以往当地工程建设经验,建 议各地基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1-2)建议值如表5-1:
表5-1
备注:第②层中细砂,细砂的水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流砂,液化等现象,从而失去承载力,因此作为天然地基容易发生问题,故未提供承载力。
(2)地基均匀性评价
M组团±0.00=7.75m,F组团±0.00=7.35m,各分布一层地下室,按地下室层高按3.0m考虑,基础埋置深度1.5m,拟建建筑物地基均匀性评价如下表5-2:
表5-2
(二)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1、天然地基
(1)地基土强度分析评价
根据场区岩土工程条件及基础埋深,结合拟建建筑物层数及高度,
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为第②层粉细砂、第②-2层粗砾砂、第②-1层粉土、第③层粉质黏土及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第②层中细砂,松散~稍密,稍湿~饱和,细砂水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流砂,液化等现象,从而失去承载力,因此作为天然地基容易发生问题。第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具有强度低、高压缩性,容易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建议进行地基处理。
2、地基处理
综合分析场区周边环境,考虑到拟建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各拟建建筑物建议采用强夯置换法。强夯置换法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强夯至基础底面设计标高,回填素填土分层碾压或强夯至设计地坪标高。强夯置换后的复合地基的初步设计时承载力特征值可按200kPa考虑。各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可选用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土,采用条形基础,基础面积及沉降应在静载荷试验后再进行核算。
3、地基处理可行性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强夯置换法具有改善深层地基液化及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作用,处理深度较大,具有强夯密实和深层置换双重功能,同时墩体是一个很好的排水通道,地基土孔隙水在挤密震密的作用下,向墩体消散,加快地基土的排水固结。因此从技术可行性因素考虑,应该选择强夯置换地基加固方案。结合拟建场区周边环境,建议进行强夯置换法施工。
4、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2、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的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3、施工前,应抽取完地表水,清除表层的杂物及淤泥。 4、当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
六、施工检验与监测
1、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
2、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可取28d。
3、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菏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4、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每个建筑地基的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l%,且不少于3点。
5、基坑开挖后应进行基坑检验,当发现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时、或遇到异常情况时,请专业人员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
见。
七、岩土工程结论与建议
1、拟建场区内及其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区内存在软土特殊性岩土,具有高压缩性,需经工程处理。因此场区稳定,可进行建筑。
2、各拟建建筑物建议采用强夯置换法,强夯置换后的地基承载力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强夯置换后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初步设计时可按200kPa考虑,最终承载力特征值以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为准。各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可选用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土,采用条形基础。
3、各拟建建筑的变形验算应由设计部门根据上部荷载分布情况建议参考表5-1设计参数进行计算。
4、建场区内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0.50~2.24m,相应标高1.95~3.54m,平均2.92m。地下水年变幅1.0m,建议抗浮设计水位为3.92m。
5、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中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
6、即墨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7、标准冻结深度按0.50m计。
8、基槽开挖后,应及时通知我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验槽。
目 录
一、前言 ..................................................................................................... 1
(一)工 程 概 况 ............................................................................. 1 (二)勘察依据 ................................................................................... 2 (三)勘察等级 ................................................................................... 3 (四)勘察方法 ................................................................................... 4 (五)工作量布置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 6 二、区域地质条件 ..................................................................................... 7
(一)自然地理位置 ........................................................................... 7 (二)气候气象 ................................................................................... 7 (三)区域地形、地貌、地层 ........................................................... 7 (四)水文地质 ................................................................................... 8 (五)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 10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12
(一)地形、地貌 ............................................................................. 12 (二)拟建场区周边环境 ................................................................. 12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12 四、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18
(一)不良地质作用 ......................................................................... 18 (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 18 (三)特殊性岩土 ............................................................................. 19 (四)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评价 ......................................................... 20 (五)水和土腐蚀性评价 ................................................................. 20 (六)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应性评价 ............................................. 23
五、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 23
(一)地基土性质评价 ..................................................................... 23
(二)地基均匀性及强度评价 ......................................................... 24
(二)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 25
六、施工检验与监测 ............................................................................... 27
七、岩土工程结论与建议 ....................................................................... 28
图表部分:
图例
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1-1
2、工程地质剖面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2-1~16
4、钻孔柱状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3-1~52
5、直接剪切试验成果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4
6、固结试验成果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5
7、颗粒分析试验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6
8、分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1
9、勘探点一览表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 表2
10、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3
11、水质分析检测报告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4
12、土壤侵蚀性分析报告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5
附件
附件1《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岩土工程勘察波速估算计算书》
附件2《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²2012年6月7日)
一、前言
(一)工 程 概 况
受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的委托,我公司承担其拟建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第三标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勘察项目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镇,东临黄海,西至滨海大道,南至柴岛路,北到规划路,规划总用地面积202.77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第三标段由高等研究院F组团(F1~F4)及高等研究院M1~M4组成,层数均为地上4层,各规划建筑详见表1-1,具体各拟建建筑物长度、宽度、平面形状及其位置详见后附的《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表1-1
(二)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执行的主要规范、规程及标准如下: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 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7、《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9、《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 10、《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11、《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2012年5月7日)
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技术要求:
1、查明场地地层时代、成因、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地层和坚硬地层的分布,以及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判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不良地
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有无暗浜、暗塘、墓穴等,并对其危害程度、建筑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以及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供抗浮水位,提出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和有关技术参数。
4、判明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并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评价。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建议适当的基础形式和基础持力层,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和建议。
6、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三)勘察等级
根据拟建建筑物特点及场区的岩土工程条件,依据相关规范及标准,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见下表1-2。
表1-2
(四)勘察方法
本次勘察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进行勘察。 1、钻探方法
本次勘探采用XY—1型、液压回转钻机,黏性土进行无冲洗液干钻,砂土、基岩采用泥浆护壁进行施工,主要用以查明场区地基土层的分布情况,在孔内采取原状土样、扰动土样,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等原位测试。水中钻探利用勘探筏平台,采用护孔套管进行施工。
2、取样方法
在钻孔中采用静压法取原状土样,对于软土采取薄壁取土器静压法取原状土样,主要用于室内试验,取得各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内采用地下水,主要用于室内试验,取得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指标。
3、土工试验方法
土工试验方法执行《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具体如下:
(1)土的物理性质
采用电热烘箱(控制温度为105~110°C)及天平测求含水量(ω);采用环刀法及天平测求密度(ρ);采用比重瓶法及经验法测求比重(G),用此计算土的其他物理参数。采用圆锥仪,76g锥沉入土样中10mm深度值确定液限(ωL);采用滚搓法确定塑限(ωP),对黏性土进行分类及定名,以确定地基土的强度。砂样主要进行颗粒分析实验,确定土的颗粒级配,以确定土的分类及判断土的结构特征和工程性质。
(2)土的压缩~固结试验
采用由固结容器、加压设备及变形测量设备组成的固结仪器对原状土样进行压缩~固结试验。
压缩试验:试验最大压力为400kPa,绘制e~P曲线,确定压缩系数(a)、压缩模量(E),用以地基土沉降量计算及判定土的压缩性。
(3)土的抗剪强度试验
采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对原状土进行直剪快剪试验。
直剪快剪:测求内摩擦角(φq)、黏聚力(Cq),用以地基土承载力计算。
(4)水、土的腐蚀性试验
钻孔内取地下水,做侵蚀性CO2+简分析,用以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采取土样,做土壤侵蚀性分析,用以评价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原位测试
本次勘察原位测试依据场地地质情况,分别在钻孔内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SPT)。
采用锤质量为63.5kg、落锤落距为76cm,标准规格的贯入器,钻杆直径42mm的试验设备,在黏性土、砂土及风化岩中进行试验,试验前进行清孔,贯入器打入15cm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打入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根据N值,结合工程经验,室内试验及其他原位测试,对地基土的物理状态、地基承载力、单桩承载力、成桩可能性等做出评价。
5、测量方法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控制点的位置及甲方提供平面图上的各拟建物坐标,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测放工作由我公司专业测量人员完成,
采用南方R90T型测量系统进行实地测放测放。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控制点具体参数为:QK046:X=4026397.063m,Y=40560855.863m,H=6.740m;QK047:X=4026354.836m,Y=40561765.071m,H=5.050m。 (五)工作量布置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1、工作量布置
本次勘察,按相关规范规定的布孔原则及孔深要求,沿拟建建筑物周边及中心点布设钻孔52个,其中控制性钻孔20个,设计孔深20.00m或进入较完整基岩不小于3m(当在预定深度范围内),一般性钻孔32个,设计孔深15.00m或进入较完整基岩不小于1m(当在预定深度范围内)。各钻孔具体情况详见附图《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及附表《勘探点一览表》。
2、完成日期及工作量
本工程外业工作日期:2012年5月17日~2012年5月26日,报告于2012年6月10日提交。
所取土样由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心试验室进行了室内试验,试验结果见附后的《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下表1-3~1-4:
勘察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表1-3
室内试验工作量一览表 表1-4
二、区域地质条件
(一)自然地理位置
拟勘察场区所在地位于即墨市,是青岛市所属的县市级。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濒黄海,南依崂山,西与胶州、平度接壤,北与莱西、莱阳两市相邻,东北部隔丁字湾与海阳市相望。其地理位置于东经120°07′~121°23′,北纬36°18′~36°37′。全市东西长76.25公里,南北宽36.25公里,面积193244.14公顷。
(二)气候气象
即墨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气温回升慢,空气干燥;夏季湿热多雨,灾害性天气较多;秋季温和凉爽,常受旱涝威胁;冬季雨霜稀少,易干旱。夏季及早春时受台风暴雨影响,晚秋至春末有西北寒流侵袭。年平均降水量708.9毫米,其中夏季约为
°°
年降水量的65%。多年平均气温12.1C,极端最高气温38.6C,极端°°
最低气温-18.6C。年积温4410C,年均无霜期自西向东196-234天
不等,年均即墨2726小时。
(三)区域地形、地貌、地层 1、地形、地貌
即墨市地貌总体为低山丘陵,地面高程多在海拔20~100米之间,平均海拔54.47米。地势大致呈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约占总面积的54.5%,以位于温泉镇与鳌山卫镇交界处的四舍山海拔最高,主峰海拔326.80米,是本市的最高点;西北位平原洼地,约占总面积的45.5%。
2、地层
即墨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鲁东隆起区的胶莱盆地东南部。分布在境内的主要地层有中生界侏罗系莱阳组、白垩系青山组及白垩系王氏组。侏罗系莱阳组地层出露于店集西、丰城、洼里、温泉至鳌山卫附近。岩性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有粗粒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类砂质页岩和粉砂岩;白垩系青山组地层的分布,是以即墨市为中心,北到灵山、牛齐埠,东到石门、东皋虞、丰城以西,西到楼子疃、段泊岚、南泉、东七级。从上向下的岩层为:底部是一套正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中部是中酸性及基性火山熔岩、凝灰岩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流纹岩、英安岩、中性集块熔岩、角砾熔岩、凝灰质角砾岩及凝灰岩等。上部是中性集块岩、酸性集块岩和凝灰质角砾岩。段泊岚、三泉庄、灵山东坡等地少量凝灰质砂岩;白垩系王氏组地层分布于蓝村、长直、移风店、刘家庄、乔家屯等地。岩性为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夹中基性熔岩。该层底部尚有泥灰岩、钙质粉砂岩等;第四系地层分布于滨海地区及水系河床两侧的平原区;岩浆岩以中生代燕山晚期的崂山花岗岩为最有代表性,分布于鳌山卫、白庙、王村、洼里一带。
(四)水文地质
即墨市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过境河道引入水。年平均
降水量737毫米,其径流大量汇入河流后,部分储于水库,部分宣泄入海。全市河流依境内地势,其主流大体分为东西两部分,市境中部和西部的河道,大部属大沽河水系,东部丘陵和沿海地带的河道均直流入海。市内的地下水,大部分地区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河边沿地带以河水补给为主,基岩裂隙水的径流方向与地形坡度相一致,局部地区由于隔水带阻水而沿构造走向流动,其排泄形式以潜流垂直蒸发为主,平行排泄量较少。根据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赋存情况及地上地下水一致的规律,全市地下水分为3个自然区。西部低洼地区,分5种含水层类型:第四系沙层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移风店乡和七级镇西部,大沽河东侧,为大沽河冲积、洪积层,呈带状分布,含水层深5~8米,受大气降水和大沽河水补给;第四系沙层孔隙潜水层,分布在移风店乡东部徐家沟至毛公泊一带,为大沽河古河床边缘,地层多层构造,含水层厚度一般3~5米;玄武岩裂系及泥灰岩含水层,玄武岩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七级镇的青中埠、八里庄至南泉镇挪城一带,水位埋深1.8~4.5米;泥灰岩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太祉庄乡北辛庄至段泊岚乡石灰窑、栗林一带,水位埋深2~3米;重晶石脉状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刘家庄镇麦戈庄至起戈庄一带,水位埋深2~3米;白垩系王氏组沙页岩裂隙上覆土层裂隙含水层,在低洼区分布较广,由于透水性能较弱,第四系土层太薄,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大气降水大部分消耗于地面蒸发和地面径流排泄;中部平原地区,含3种含水层类型:山前淤积平原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在墨水河中下游,含水层多为透镜体,分1~2层,厚2~5米,水位埋深4~6米,易受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重晶石脉状裂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长直乡张戈庄一带,由于重晶石呈脉状分布,裂隙分布不均,在岩脉上打
井,水量较多;白垩系王氏组玄武岩裂隙含水层,在中部地区分布较广,上覆第四系水层,局部基岩裸露,没有赋存地下水的条件;东部低山丘陵地区,分3种含水层类型:第四系沙层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白庙乡、鳌山卫大任河一带,洪积作用下淤积的第四系小平原,沿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含水层厚度4~8米,水位埋深2~4米,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海相沉积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王村镇和温泉镇沿海一带,含水层厚2米左右,水位埋深2~4米,赋水性较差;白垩系青山组安山岩及安山玄武岩裂隙含水层,在低山丘陵区中部分布较广,大部分岩石裸露地表,裂隙发育不均,风化厚度小于5米,水位埋深0.5~2米。陡坡流急,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多以蒸发和地表径流排泄。
(五)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1、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即墨市处于鲁东隆起区。自元古代后长期整体上升,缺失古生代地层,中生代有差异性活动,胶北和胶南台隆继续抬升,中部胶莱坳陷则开始下降接受沉积,此时期断裂活动强烈,伴随大量岩浆侵入和喷发。地震是构造活动的一种现象,现代地震活动与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地震基本上沿着这些断裂活动,而地震本身也是这些断裂带活动的显示。地震产生的地质背景是新构造运动,本区域内新构造运动不发育。而强震又都发生在深大断裂带上。距拟建场区较近、规模较大的断裂主要有唐家庄-即墨断裂、沧口断裂、崂山断裂及劈石口断裂,各断裂分布详见图3-1。
唐家庄-即墨断裂全长50km,走向北东30°,倾向SE,倾角55°~
65°,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沧口断裂全长57km,走向北东45°,倾向SE,倾角60°~75°,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崂山断裂全长47km,走向北东48°,倾向NW,倾角65°~78°,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图2-1 各断裂分布图
劈石口断裂全长48km,走向北东48°,倾向NW,倾角65°~80°,壳内切割,为非活动断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即墨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地形较平坦,属海岸堆积覆盖山前洪冲积地貌单元。拟建场区内主要分布树林、农田和池塘,杂草丛生,零星分布养殖场,局部分布生活垃圾,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2.185~4.738m,平均地面标高3.790m,地表相对高差2.553m。 (二)拟建场区周边环境
拟建场区周边地形平坦开阔,周边环境简单,拟建场区内无地下管线及管道。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场区内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海相堆积砂土、第四系陆相冲洪积黏性土等,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侵入花岗岩,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土工试验数据,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可初步分为6层,分述如下:
第①层:水
场区局部分布,层厚:0.60~1.10m,平均0.80m;层底标高:1.49~1.70m,平均1.56m;层底埋深:0.60~1.10m,平均0.80m。
m
第②层:中细砂(Q4)
灰黄色~灰白色,松散~稍密,稍湿~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不良,含少量白色小螺壳。
该层主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7次,钻孔内取扰动样14件,主要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1: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1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60~5.40m,平均2.20m;层底标高:-1.14~3.26m,平均1.42m;层底埋深:1.00~5.40m,平均2.35m。
m
第②-1层:粉土(Q4)
黄褐色,湿,稍密,含约20~30%的细砂,含少量白色小螺壳。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韧性低,干强度低。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2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2: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2
该层仅在分布在ZK40、ZK43、ZK46、ZK47、ZK48、ZK49、ZK50、ZK51、ZK52分布,厚度:0.60~2.80m,平均1.38m;层底标高:0.06~3.77m,平均2.61m;层底埋深:0.60~2.80m,平均1.49m。
m第②-2层:粗砾砂(Q4)
灰黄色,松散~稍密,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一般,含少量白色小螺壳。
该层主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5次,钻孔内取扰动样16件,主要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3: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3
ZK4、ZK10、ZK12、ZK17、ZK19、ZK20、ZK21、该层仅在ZK1、
ZK23、ZK26、ZK28、ZK29、ZK31、ZK32、ZK33、ZK34、ZK35、ZK37、ZK38、ZK39、ZK44、ZK45分布,厚度:1.00~4.00m,平均2.32m;层底标高:-3.58~3.20m,平均0.75m;层底埋深:1.00~7.00m,平均3.05m。
m
第③层:粉质黏土(Q4)
灰褐色,可塑~软塑,含少量砂粒,略有腥臭味。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7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21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4: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4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0.70~4.10m,平均1.77m;层底标高:-3.16~1.14m,平均-0.82m;层底埋深:3.00~7.10m,平均4.67m。
m
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Q4)
灰黑色~浅灰色,流塑,见少量腐烂的植物,有腥臭味。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4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6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5: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5
该层仅在ZK2、ZK6、ZK7、ZK8、ZK9、ZK10、ZK14、ZK15、ZK16、ZK18、ZK26、ZK27、ZK30、ZK39、ZK45、ZK47分布,厚度:0.50~2.40m,平均1.24m;层底标高:-1.00~1.37m,平均0.28m;层底埋深:1.90~5.00m,平均3.48m。
第④层:粉质黏土(Q4
pl+al
)
褐黄色~灰黄色,可塑,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结合物,局部含量较高,含少量砂粒,夹灰色条纹,夹黏土薄层。切面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9次,钻孔内取原状土样35件,剔除部 分标贯异常值,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6: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6
该层普遍分布,厚度:1.30~6.50m,平均3.98m;层底标高:-8.14~-1.93m,平均-4.81m;层底埋深:4.70~12.00m,平均8.59m。
pl+al
第④-1层:粗砂(Q4)
褐黄色,中密,饱和,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颗粒级配良好,局部夹细砂薄层,含少量黏粒。
该层主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次,钻孔内取扰动样4件,剔除部分异常值,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统计结果见表3-7:
颗粒分析及原位测试分层统计表 表3-7
该层仅在ZK36、ZK40、ZK41、ZK43、ZK44、ZK47、ZK48、ZK52分布,0.50~2.10m,-6.64~-2.43m,厚度:平均1.33m;层底标高:平均-4.36m;层底埋深:6.80~10.50m,平均8.50m。
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γ
3
5)
褐黄色~灰黄色,原岩风化剧烈,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造岩矿物大部分风化蚀变,偶尔可见残留的岩块,手易捻碎,干钻可钻进,岩芯呈砂土状,砂以中粗砂为主。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7次,其实测值为31.0~45.0击,平均值为35.8击,标准差3.5,变异系数0.10。
场区普遍分布,厚度:1.30~10.00m,平均5.73m;层底标高:-14.80~-2.46m,平均-9.13m;层底埋深:6.00~19.00m,平均12.77m。
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γ
3
5)
褐黄色~浅肉红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结构、构造部分风化破坏,矿物成份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砂状、角砾状,少许碎块状,手掰不易碎,干钻不易钻进。
该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9次,其实测值均大于50.0击。 该层各孔均未穿透,其最大揭露厚度12.00m。
四、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一)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区内及其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及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 (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1)抗震地段划分
根据勘察资料,依据场区地质条件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区判定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2)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规定,结合现场岩土条件,估算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拟建场区地基土层的等效剪切波波速值在205.84~246.91m/s,平均值为226.375m/s,覆盖层厚度在3.0m~50.0m,土的类型为中软土,拟建场区属Ⅱ类建筑场地。计算
详见附件1
2、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组别、特征周期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规定,即墨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拟建场区特征周期为0.45s
3、液化判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之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
4、活动断裂
唐家庄-即墨断裂、沧口断裂、崂山断裂及劈石口断裂距离拟建场区较远,且为微弱全新活动断裂,可不考虑对拟建场区影响。 (三)特殊性岩土
拟建场区的特殊岩土有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及风化岩。 1、软土
拟建场区的软土主要为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局部分布,厚度0.50~2.40m,呈流塑状态,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工程性质较差,容易引起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2、风化岩
拟建场区的风化基岩主要有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及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风化基岩为燕山侵入岩。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及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岩芯呈中粗砂土状及角砾状,遇水易软化,强度降低。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容易形成不均匀地基。本工程风化岩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性质较稳定,对本工程的影响较小。
(四)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评价
1、地表水及地下水
拟建场区内主要分布地表水及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海岸堆积砂层中,含水层分布较连续。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径流的入渗补给,地下水径流、大气蒸发为其主要排泄方式。
(2)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全、强风化带中。受上层含水层补给,地下水径流为其主要排泄方式。
根据野外钻探揭露,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场地内两种类型的地下水中不存在稳定的隔水层,地下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为密切。
勘探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及标高见表4-1,水位随季节变化,年变幅在1.0m左右,抗浮水位可按3.92m考虑。
稳定水位情况 表4-1
(五)水和土腐蚀性评价
1、水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本工程分别在ZK12、ZK52钻孔内采取地下水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附录G,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拟建工程场地环境类别可按Ⅱ类考虑,根据水质分析结果,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第12.2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4-2~4-4。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表4-2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按地层渗透性) 表4-3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表4-4
根据表4-2~4-4,综合评价拟建场区地下水腐蚀性等级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中腐蚀性。
2、土对建筑材料腐蚀性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²2009年版)附录G,结合场地情况,拟建工程场地环境类别可按Ⅲ类考虑,拟建场区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4-5~4-7。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按环境类型) 表4-5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按地层渗透性) 表4-6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表4-7
根据表4-5~4-7,综合评价拟建场区地下土腐蚀性等级为: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 (六)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应性评价
拟建场区内及其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区内存在软土特殊性岩土,具有高压缩性,需经工程处理。唐家庄-即墨断裂、沧口断裂、崂山断裂及劈石山离场区较远,影响较小;因此场区稳定,可进行建筑。
五、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一)地基土性质评价
场区内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海相堆积砂土、第四系陆相冲洪积黏性土等,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侵入花岗岩。
第②层中细砂,松散~稍密,稍湿~饱和,具有中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
第②-1层粉土,湿,稍密,含约20~30%的细砂,局部分布,具有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
第②-2层粗砾砂,饱和,松散~稍密,场区局部分布,具有中压缩性,工程性质一般。
第③层粉质黏土,软塑~可塑,场区普遍分布,压缩系数0.20MPa
-1
≤
12
-1
≤0.84 MPa,具有中高压缩性,工程性质一般。
第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流塑,场区局部分布,压缩系数1.08 MPa-1≤
12
-1
≤1.52 MPa,具有高压缩性,工程性质较差。
-1
第④层粉质黏土,可塑,场区普遍分布,压缩系数0.13MPa≤
12
-1
≤0.49MPa,具有中低压缩性,工程性质良好。
第④-1层中粗砂,中密,场区局部分布,具有中压缩性,工程性质良好。
第⑤层全风化花岗岩,风化剧烈,岩芯基本呈砂土状,场区普遍分布,具中压缩性,工程性质良好。
第⑥层强风化花岗岩,风化强烈,岩芯基本呈粗砂及角砾状,场区普遍分布,工程性质良好。 (二)地基均匀性及强度评价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及有关规范规定,拟建建筑物如采用天然地基,对地基评价如下:
(1)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建议值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结合外业勘察,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借鉴以往当地工程建设经验,建 议各地基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Es1-2)建议值如表5-1:
表5-1
备注:第②层中细砂,细砂的水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流砂,液化等现象,从而失去承载力,因此作为天然地基容易发生问题,故未提供承载力。
(2)地基均匀性评价
M组团±0.00=7.75m,F组团±0.00=7.35m,各分布一层地下室,按地下室层高按3.0m考虑,基础埋置深度1.5m,拟建建筑物地基均匀性评价如下表5-2:
表5-2
(二)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1、天然地基
(1)地基土强度分析评价
根据场区岩土工程条件及基础埋深,结合拟建建筑物层数及高度,
若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为第②层粉细砂、第②-2层粗砾砂、第②-1层粉土、第③层粉质黏土及③-1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第②层中细砂,松散~稍密,稍湿~饱和,细砂水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流砂,液化等现象,从而失去承载力,因此作为天然地基容易发生问题。第③-1淤泥质粉质粘土,具有强度低、高压缩性,容易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建议进行地基处理。
2、地基处理
综合分析场区周边环境,考虑到拟建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各拟建建筑物建议采用强夯置换法。强夯置换法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强夯至基础底面设计标高,回填素填土分层碾压或强夯至设计地坪标高。强夯置换后的复合地基的初步设计时承载力特征值可按200kPa考虑。各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可选用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土,采用条形基础,基础面积及沉降应在静载荷试验后再进行核算。
3、地基处理可行性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强夯置换法具有改善深层地基液化及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作用,处理深度较大,具有强夯密实和深层置换双重功能,同时墩体是一个很好的排水通道,地基土孔隙水在挤密震密的作用下,向墩体消散,加快地基土的排水固结。因此从技术可行性因素考虑,应该选择强夯置换地基加固方案。结合拟建场区周边环境,建议进行强夯置换法施工。
4、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2、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的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3、施工前,应抽取完地表水,清除表层的杂物及淤泥。 4、当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
六、施工检验与监测
1、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
2、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可取28d。
3、强夯置换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菏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对饱和粉土地基允许采用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代替单墩载荷试验。
4、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每个建筑地基的载荷试验检验点不应少于3点。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和置换墩着底情况检验数量均不应少于墩点数的l%,且不少于3点。
5、基坑开挖后应进行基坑检验,当发现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时、或遇到异常情况时,请专业人员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
见。
七、岩土工程结论与建议
1、拟建场区内及其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区内存在软土特殊性岩土,具有高压缩性,需经工程处理。因此场区稳定,可进行建筑。
2、各拟建建筑物建议采用强夯置换法,强夯置换后的地基承载力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有效手段查明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强夯置换后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初步设计时可按200kPa考虑,最终承载力特征值以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为准。各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可选用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土,采用条形基础。
3、各拟建建筑的变形验算应由设计部门根据上部荷载分布情况建议参考表5-1设计参数进行计算。
4、建场区内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0.50~2.24m,相应标高1.95~3.54m,平均2.92m。地下水年变幅1.0m,建议抗浮设计水位为3.92m。
5、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中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
6、即墨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7、标准冻结深度按0.50m计。
8、基槽开挖后,应及时通知我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验槽。
目 录
一、前言 ..................................................................................................... 1
(一)工 程 概 况 ............................................................................. 1 (二)勘察依据 ................................................................................... 2 (三)勘察等级 ................................................................................... 3 (四)勘察方法 ................................................................................... 4 (五)工作量布置及实际完成的工作量 ........................................... 6 二、区域地质条件 ..................................................................................... 7
(一)自然地理位置 ........................................................................... 7 (二)气候气象 ................................................................................... 7 (三)区域地形、地貌、地层 ........................................................... 7 (四)水文地质 ................................................................................... 8 (五)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 10 三、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12
(一)地形、地貌 ............................................................................. 12 (二)拟建场区周边环境 ................................................................. 12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12 四、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 18
(一)不良地质作用 ......................................................................... 18 (二)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 18 (三)特殊性岩土 ............................................................................. 19 (四)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评价 ......................................................... 20 (五)水和土腐蚀性评价 ................................................................. 20 (六)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应性评价 ............................................. 23
五、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 23
(一)地基土性质评价 ..................................................................... 23
(二)地基均匀性及强度评价 ......................................................... 24
(二)地基基础方案分析 ................................................................. 25
六、施工检验与监测 ............................................................................... 27
七、岩土工程结论与建议 ....................................................................... 28
图表部分:
图例
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1-1
2、工程地质剖面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2-1~16
4、钻孔柱状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3-1~52
5、直接剪切试验成果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4
6、固结试验成果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5
7、颗粒分析试验图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图6
8、分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1
9、勘探点一览表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 表2
10、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3
11、水质分析检测报告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4
12、土壤侵蚀性分析报告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²表5
附件
附件1《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岩土工程勘察波速估算计算书》
附件2《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任务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规划建设办公室²201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