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案例

【导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所著。他从常人难以从正面描写的维纳斯身上升发了崭新独到的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正是我们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特别是高一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面对新的生活,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地转换角色而产生恐慌感。因而,学生们很少会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鉴于这一点,教学目的的设计侧重于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抓关键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案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法国巴黎卢浮宫的图片,介绍法国卢浮宫内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其中以“卢浮宫三宝”举世闻名。提问:有谁知道“卢浮宫三宝”是哪三宝? 生:胜利女神 蒙娜丽莎 维纳斯

师:展示图片胜利女神,并进行简单的介绍: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逐次展示蒙娜丽莎图片,进行简单的介绍,她以神秘的、迷人的、永恒的微笑征服了世人。展示维纳斯的图片,简介《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或《断臂的维纳斯》,它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有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 经过一番争夺, 被法国人买走, 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我们现在所见的就是《断臂维纳斯》。请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尊雕像的感受是什么? 生1:她的体形美.

生2:她的面部表情很自然,看不出她有因为断臂的痛苦。很有气质。

生3:我认为她不美,没有手臂怎么能称得上美呢?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自己对这尊雕像的看法,当然这都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与我们个人的审美观有关系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

2、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 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A . 作者在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

B . 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

2) 师生讨论

师:提问A . 问题,作者在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

生:“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师:提问B . 问题,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

生1:“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生2:“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师:说的很好,那么对于第三小组中提出的“特殊”和“普遍”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什么呢?“舍弃部分”“获取完整”又是什么意思?

生1:“舍弃部分“是指失去双臂”,“获取完整”是指维纳斯的给人美的感觉。

生2: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说法,但是对“特殊”和“普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特殊”和“普遍”主要是就雕像的欣赏效果而言的。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能够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人色彩的审美活动中,雕像具有了更“普遍”的审美意义。同学们对“舍弃部分”“获取完整”的理解很好,“舍弃部分“是指失去双臂”,“获取完整”是失去手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同学们所找的证据证明了,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唤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使之具有多种可能性。这是我们从失去双臂的角度去看维纳斯的整体艺术效果。

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维纳斯添上双臂。作者对复原维纳斯的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呢?(用文中原句回答)

生1:“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生2:“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提问:用文中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生1:“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

生2:“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师:总结的很好,那么“无”是什么意思?“有”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无”指维纳斯的手臂有多种可能性。“有”是指维纳斯的手臂定型后,限制了人们的想象。

师:是的,“无”中暗示了种种可能性,给人以极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说是“包孕着不尽梦幻”,“有”肯定了一个,否定了其余,人们的想象空间小了,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任何一种方案,每次只能有一种,都意味着对以前想象过的其它手臂形象的排斥。让人们一下子放弃倾注了大量感情的想象未免太残酷了,所以任何为维纳斯装臂的计划都注定要失败。

因而,当人们再大胆地假设一次:要是找到了维纳斯雕像“原装”的断臂,恢复了这件艺术珍品的原貌,情况是否会好一些?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样子呢?

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型,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师:的确,无论是原型还是人们复原的双臂,它们都无法与“丧失”时人们“着迷”般地创造出来的形象相抗衡,这是个心理或感情问题。这也是作者从维纳斯复原双臂后会有的反应,来论述为什么她必须要失去双臂,才能秀丽迷人的原因。

分析到这里,我想有的同学们会产生一种想法,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任何部位呢?(学生思考)

生1:只有丧失双臂,这座雕像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生2:强调胳膊,确切点说是手,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生3: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很好,作者在这几句话中反复想要强调的是:手是人和外界发生交涉的最重要的方

式,也是最丰富的方式。手的这种作用是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再来看下文“正因为如此”后的这句话,“正因为如此”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强调了手在物质传递和感情交流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维纳斯双臂的缺失,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美学以完整为美的新的美学理论。

生:我还是不能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如果要说留下想象的空间的话,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也可以留给我们想象。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作者有没有否认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能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的第六段,作者使用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兴许就不可以”的意思是什么?(生思考)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否认,所以才使用这些不确定的词语来修饰,只是经过比较和推理,作者认为手的缺失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最大。

生点头表示理解。

3) 拓展迁移:

1、从作者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审美观(理论依据)?

教师点拨:“虚实相生”的理论。类似于中国诗歌中的“以虚补实,以无胜有”的艺术手法。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看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历史或现实举一些范例来说明或佐证呢。

教师点拨: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深山藏古寺`”--------只画打水的和尚)。

学生:“踏花归去马蹄香”-----只画马蹄边团团转的蝴蝶。

3、审美练习:请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竹锁桥边卖酒家”作画。(学生分组进行挑战)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维纳斯的断臂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人知有臂处是臂,其实无臂处也是臂!

4) 归纳总结

文章通过多方面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其中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是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残缺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也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5) 布置作业: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反思】

1、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来理解课文。为了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清冈卓行他是如何看待维纳斯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为学生指出预习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思考作者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有些同学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形成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去学习。从课堂上,也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较好。

2、《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比较难把握,总结了几点原因:一是维纳斯是众所周知的艺术珍品,影响很广,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已经形成,有的还相当牢固。二是本文是汉译日的译文,有不少句子显得艰涩难懂,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给文章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三是教学参考中都或多或少地牵涉到了“美学”的问题,甚至有人将本文当成了美学的教材,大谈特谈“美”,将学生引向了茫无边际的理解误区。因而我在经过一番思考后,觉得本文的突口应该回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来,即体味语言。然后在从艺术创作的“虚实相生法”上浅略的涉及一些,这样不会陷入“维纳斯美不美”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3、课文的教学过程结束后,我认真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感觉拓展与文本紧密结合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案例

【导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所著。他从常人难以从正面描写的维纳斯身上升发了崭新独到的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正是我们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特别是高一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面对新的生活,有一部分人可能会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地转换角色而产生恐慌感。因而,学生们很少会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鉴于这一点,教学目的的设计侧重于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以此来引导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抓关键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案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法国巴黎卢浮宫的图片,介绍法国卢浮宫内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其中以“卢浮宫三宝”举世闻名。提问:有谁知道“卢浮宫三宝”是哪三宝? 生:胜利女神 蒙娜丽莎 维纳斯

师:展示图片胜利女神,并进行简单的介绍: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逐次展示蒙娜丽莎图片,进行简单的介绍,她以神秘的、迷人的、永恒的微笑征服了世人。展示维纳斯的图片,简介《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或《断臂的维纳斯》,它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有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 经过一番争夺, 被法国人买走, 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我们现在所见的就是《断臂维纳斯》。请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尊雕像的感受是什么? 生1:她的体形美.

生2:她的面部表情很自然,看不出她有因为断臂的痛苦。很有气质。

生3:我认为她不美,没有手臂怎么能称得上美呢?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自己对这尊雕像的看法,当然这都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与我们个人的审美观有关系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

2、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 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A . 作者在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

B . 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

2) 师生讨论

师:提问A . 问题,作者在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

生:“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师:提问B . 问题,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

生1:“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生2:“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师:说的很好,那么对于第三小组中提出的“特殊”和“普遍”在文章中的意思是什么呢?“舍弃部分”“获取完整”又是什么意思?

生1:“舍弃部分“是指失去双臂”,“获取完整”是指维纳斯的给人美的感觉。

生2: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说法,但是对“特殊”和“普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特殊”和“普遍”主要是就雕像的欣赏效果而言的。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是单一的,特殊的,欣赏者在欣赏时难以跳出具体的“这一个”。手臂残缺,雕像所要表现的内容变得不确定起来,欣赏者能够不受雕像内容的限制,进入更带有个人色彩的审美活动中,雕像具有了更“普遍”的审美意义。同学们对“舍弃部分”“获取完整”的理解很好,“舍弃部分“是指失去双臂”,“获取完整”是失去手臂后,从整体效果上看,艺术价值反而大大提升了。

同学们所找的证据证明了,维纳斯双臂的残缺,唤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使之具有多种可能性。这是我们从失去双臂的角度去看维纳斯的整体艺术效果。

如果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维纳斯添上双臂。作者对复原维纳斯的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呢?(用文中原句回答)

生1:“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生2:“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

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提问:用文中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生1:“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

生2:“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师:总结的很好,那么“无”是什么意思?“有”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无”指维纳斯的手臂有多种可能性。“有”是指维纳斯的手臂定型后,限制了人们的想象。

师:是的,“无”中暗示了种种可能性,给人以极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说是“包孕着不尽梦幻”,“有”肯定了一个,否定了其余,人们的想象空间小了,所以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任何一种方案,每次只能有一种,都意味着对以前想象过的其它手臂形象的排斥。让人们一下子放弃倾注了大量感情的想象未免太残酷了,所以任何为维纳斯装臂的计划都注定要失败。

因而,当人们再大胆地假设一次:要是找到了维纳斯雕像“原装”的断臂,恢复了这件艺术珍品的原貌,情况是否会好一些?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样子呢?

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型,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师:的确,无论是原型还是人们复原的双臂,它们都无法与“丧失”时人们“着迷”般地创造出来的形象相抗衡,这是个心理或感情问题。这也是作者从维纳斯复原双臂后会有的反应,来论述为什么她必须要失去双臂,才能秀丽迷人的原因。

分析到这里,我想有的同学们会产生一种想法,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他任何部位呢?(学生思考)

生1:只有丧失双臂,这座雕像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生2:强调胳膊,确切点说是手,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

生3: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很好,作者在这几句话中反复想要强调的是:手是人和外界发生交涉的最重要的方

式,也是最丰富的方式。手的这种作用是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再来看下文“正因为如此”后的这句话,“正因为如此”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强调了手在物质传递和感情交流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维纳斯双臂的缺失,这也是有别于传统美学以完整为美的新的美学理论。

生:我还是不能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如果要说留下想象的空间的话,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也可以留给我们想象。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作者有没有否认身体其他部分的缺失能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再来研读课文的第六段,作者使用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兴许就不可以”的意思是什么?(生思考)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否认,所以才使用这些不确定的词语来修饰,只是经过比较和推理,作者认为手的缺失给欣赏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最大。

生点头表示理解。

3) 拓展迁移:

1、从作者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审美观(理论依据)?

教师点拨:“虚实相生”的理论。类似于中国诗歌中的“以虚补实,以无胜有”的艺术手法。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看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历史或现实举一些范例来说明或佐证呢。

教师点拨: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深山藏古寺`”--------只画打水的和尚)。

学生:“踏花归去马蹄香”-----只画马蹄边团团转的蝴蝶。

3、审美练习:请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竹锁桥边卖酒家”作画。(学生分组进行挑战)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维纳斯的断臂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人知有臂处是臂,其实无臂处也是臂!

4) 归纳总结

文章通过多方面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其中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是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残缺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也能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5) 布置作业: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反思】

1、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来理解课文。为了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清冈卓行他是如何看待维纳斯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有效的为学生指出预习的方向,也可以让学生更多的思考作者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有些同学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形成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去学习。从课堂上,也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较好。

2、《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文章比较难把握,总结了几点原因:一是维纳斯是众所周知的艺术珍品,影响很广,大多数人对她的评价已经形成,有的还相当牢固。二是本文是汉译日的译文,有不少句子显得艰涩难懂,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给文章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三是教学参考中都或多或少地牵涉到了“美学”的问题,甚至有人将本文当成了美学的教材,大谈特谈“美”,将学生引向了茫无边际的理解误区。因而我在经过一番思考后,觉得本文的突口应该回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来,即体味语言。然后在从艺术创作的“虚实相生法”上浅略的涉及一些,这样不会陷入“维纳斯美不美”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3、课文的教学过程结束后,我认真的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感觉拓展与文本紧密结合很重要。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关文章

  •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
  •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感受古希腊美术在雕刻和建筑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对后来的西方至世界美术 的深远影响. 2, 通过欣赏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之一,维纳斯,初步掌握欣赏西方古典雕塑的方法, 和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 ...查看


  • 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 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 一.引题: 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 1.在春节的众多歌舞类节目中, 哪一个节目给你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为什么? [千手观音].对,我也有同样的感觉.这个节目能够成功是缘于手臂的姿态变化,展示出 ...查看


  • [米洛斯的维纳斯]学案
  • <米洛斯的维纳斯>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残缺美‛这一美学理念.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结构层次,形成整体认识. 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主张,以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重点. ...查看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 四川省宣汉中学 刘廷富 教学目标:1.能力训练点: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多媒 ...查看


  • 米洛斯的维纳斯习题
  • [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ǜ) 毋庸赘言(yòng) 擎着(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huò) C.攫住(júe) 驰骋(chéng) 匀称(chēng) D.捅坏(tǒ ...查看


  • 描绘丘比特与赛琪的爱情故事绘画欣赏
  • 照片名称:丘比特和赛琪 所属相册:哒哒画室绘画素材 有这么一个关于丘比特和凡间少女"赛琪(Psyche)的爱情故事.相传有一位国王和王后生了三个美丽的女儿,最小的Psyche尤其因为她的美貌而闻名.维纳斯非常嫉妒她,便命令丘比特去 ...查看


  • 古希腊雕塑
  • 美术教案-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的雕塑(教学过程 设计) 播放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片断和刘翔110米栏镜头 刚才同学们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内容? 除了刘翔获得110米栏世界冠军的精彩镜头,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片断) 在这个片断中, ...查看


  • 走向精致的解读_从_囚绿记_解读谈起[1]
  • 2009年第7期(总第265期 ) 课改研究课程与教学 KEGAI YANJIU 走向精致的解读 ---从<囚绿记>解读谈起 ●徐江,懿文 摘要:精致的解读,就是紧扣文本,读出其"微妙"来.它包含能从正面读出 ...查看


  • 超越时代的美丽
  • [素材展示] 这尊雕像由帕罗斯出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据说是19世纪初在米洛岛由农民意外地发掘到的,后被法国人买去,运至巴黎的卢浮宫.那时,维纳斯就已经把她的双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海中或陆地的什么地方了.不,更准确地说,是为了自身的美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