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抵达的列车]读书报告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书报告

一、 本书概况

主编:杜涌涛徐百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简介: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基本的价值如悲悯、同情、宽恕、正义、自由。

二、 书中摘录

✧ 在不放弃社会“焦点”“热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明显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

✧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 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对正义、良知、悲悯、宽恕与自由的向往,愿文明从制度上守护人性的美好。

✧ 我们走得太快了,是时候该停下脚步等等我们的灵魂了!——张猛 ✧ 这个带着一兜白菜帮子悄悄离去的背影,并不是这个城市的孤本。 ✧ 这样一个人,几乎被这个时代“弄丢”了。他去世后,鲁志强叹息:“一个时代翻过去了。”

可徐雪寒生前给自己的定位,不过是“一个在漫长的革命运动中跑龙套的人”。

✧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坐在沙发或椅子里。这里有欢声笑语、有歌声、有阳光,却缺少探望和怀念。过去的岁月好像完全消失了,一名护士悄悄地说:“忘记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事情。”

✧ 宝音达来和阿拉腾逐渐意识到,他们要对抗的,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走向衰落的命运,更是草原上传统生活方式的失落;而他们要保护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种,而是草原文化的灵魂。

✧ 两辆洁白的“和谐号”就像是被发脾气的孩子拧坏的玩具:D301次

列车第1至5位车辆脱轨,第1、2节车厢从高架上坠落后叠在一起,

第4节车厢直直地插入地面,列车表面的铁皮像是被撕裂的纸片。 ✧ 在D301次列车发生的惨烈碰撞中,两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终于相逢,

并齐齐折断。这辆列车在将他们带向目的地之前,把一切都撞毁了。 ✧ 23时日晚上22时左右,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朱妈妈连忙从

厨房跑去接电话,来电显示是朱平的手机。“你到了?”母亲兴奋地问。

✧ 没有听到女儿的回答,听筒里只传来一点及其轻微的声响。这个以为

马上就能见到女儿的母亲以为,那只是手机信号出了问题。

✧ 似乎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辆永不能抵达的列车上,重伤

的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讯息。

✧ 我只是追求真理和思考的权利。——董丰均

✧ 一块、两块、三块„„5000万块,他还一直在挑。来深圳后,《春天

的故事》他听过很多遍,可他觉得“我的春天没有故事”。

✧ 那些光棍汉、那个老婆甩下他跑了的挑夫,还有那个带着孙女在码头

干活的挑夫,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痛苦。不过,大家都已不再抱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知道,这里的人谁也没能力解决别人的难处,甚至连自己的都解决不了。

✧ 卢秋发耳朵里塞着耳塞,小跑着去挑砖。他说自己听的是红歌《社会

主义好》。“这首歌听起来有劲。”说完,他又一溜小跑上了船。 ✧ 在一篇专栏文章的结尾,他沉痛地写道:“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

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10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伤痛。”

✧ 关于“倒霉”,这个女人最近也有了新的理解。她喜欢看央视12频

道,喜欢看那些“无奇不有”的法制节目。她一边看,一边安慰自己:“原来我们不是最不幸的人。”

✧ 这个通道连接着两个世界: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光亮,一个幽

暗;但有时候,一个过于束缚,一个反倒清静。

✧ 但他已经老了。时间和迁徙都在侵蚀他的生命。皱纹几乎占领了他面

庞上的每一寸皮肤,腿上的伤痛也如同上涨的河水一样将他渐渐淹没。走路的时候,他拄着拐杖,步履缓慢,老式蓝布裤子的裤管看起来空荡荡的,裤脚下露出一截皮包骨头的小腿。

✧ “我对搬迁可没什么顾虑。”他说,“你舍不得可不行,就是金坑银坑,

国家需要你搬,你小利益能不服从大利益?”

✧ 每个走出村子、可以永远脱离土地的人,恨不得背后都盯满了全村女

人和男人们艳羡到红了眼的目光。

✧ 谁家也不指望土地生活,人们越来越不在乎土地了。

✧ 我们村里或许还没人注意到,事情的逻辑其实很诡异——中国农民最

重要的资产不是土地,竟是年年在折旧的房屋。

✧ “献礼并非只有歌颂一种方式。有时候,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 大楼老了,设计大楼的人老了。

三、 个人感悟

永不消逝的冰点新闻

这才是新闻!

这才是我想写的新闻!

看完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永不抵达的列车》,我对一同学如是说道。不出意料,这位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样的一本书所选取的人物和事件是“冰点”的,但最终它所呈现的新闻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食粮严严实实地塞进了人们的大脑和心灵,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肆意充斥,如此这般环境下的新闻变得冷漠与无趣。而互联网时代,“纸媒已死”的声音不绝于耳,新媒体竞争激烈,各方新闻从业者深感压力之大,不断消耗着对新闻残留的最后一点热情和温度。但当我看完《永不抵达的列车》这本书时,我深受震撼——原来,新闻未死!原来,新闻还是具有“温度”的!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群新闻人仍然坚守着新闻理想,坚持做真正的新闻!

正如该书封面所言:“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这正是该书的魅力所在,在众多媒体纷纷追逐“焦点”、“热点”时,中国青年报不忘关注平凡的人群和事物,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冰点周刊》实则是反映人们内心的“热点”。

有故事,也有酒

对于新闻特稿来说,就是向读者讲故事。但一篇成功的新闻特稿,又不能只有故事。故事只是一种载体,我们需要通过这个载体向读者传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怀。有故事,也有“酒”,读者才会跟你走!

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停留着故事里的那些人:

那个在漫长的革命运动中跑龙套的大家徐雪寒;

那个用生命保护铁蹄马的宝音达来;

那个沉寂多年的向我开炮的英雄蒋庆泉;

那个乘坐永不抵达的列车的可爱女孩朱平;

还有那个在孤寂的码头上消耗岁月的周光福;

„„

是的,故事结束了,但他们留给我的感动没有结束,我对故事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我还沉浸在酒里。这酒具体而言就是“情怀”!每一篇新闻特稿里都有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本身是沧海里的一粟——渺小而微弱,但他却实实在在地代表了一个群体,一种需求。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关注放在了所谓的“焦点”、“热点”上,而忽视了社会上最重要的一群人即普通人的真实需求。自从学习新闻专业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新闻的意义是什么?新闻工作者的职能是什么?社会是变化着的大熔炉,谁也说不准下一秒的准确走向,各条道路上的人们都只能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前行。偶尔遭遇压力和困境,而对我们来说,此时此刻,仿若困境加深。还在学习阶段的我们,面对市场上杂乱不堪的新闻都会心灰意冷,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更何谈新闻理想?走偏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及时走正过来。对利益趋之若鹜不会给新闻事业带来希望,对普通人的故事加以关注,展现这个社会真正的面貌才有未来。

关注点的转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着力于人文情怀的传递。我们不是冷酷的时代书写者,而是人民心声的发言人。冷冰冰的文字展现不了故事的温度,我们要有理性的思考,也要有感性的融入。诚然,我们也不是情感丰富的文学家,无需多加渲染和添加,只需把握好感性的度,通过简单的文字传递真实的情感即可。多一点人文情怀,我们的新闻也就多了一点温度。

有真情,也有技巧

人文情怀的传递不是简简单单的几段文字就可以传递给读者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技巧。通读《永不抵达的列车》这本书里的新闻特稿,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篇文章在写法、布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技巧。新闻特稿一般篇幅较长,为了梳理文章思路,小标题频繁使用。其中《永不抵达的列车》这篇特稿的小标题分别为:7月23日7时50分、7月23日20时01分、7月23日22时。以时间为轴线,展现两名青年人由生至死的历程,每一个时间点都代表了当事人当时的状态,具有连续性和紧凑性。《码头春秋》一文的小标题分别为:盖楼的砖都是我们挑的,可是这里不属于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想改变生活,可谁也没有能力改变、码头上的老板讲义气,不欠工资、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在码头挑砖,怕别人看不起、等挑不动的那一天,我们该怎么办?这几个标题分别涵盖了每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综合在一起就是对文章的核心思想的概括。

除了小标题,这些特稿的开头和结尾也都展现了各自的魅力。

“放映厅里只坐着4个人,空荡荡的。财经作家吴晓波看完了一部名叫《钢的琴》的电影。”《失落的阶级》一文的开头简短明了,引出话题,没有过多的废话。“关于“倒霉”,这个女人最近也有了新的理解。她喜欢看央视12频道,喜欢看那些“无奇不有”的法制节目。她一边看,一边安慰自己:“原来我们不是最不幸的人。””《最倒霉的家庭》一文的结尾充满心酸和讽刺的意味,引人深思。本书收录的新闻特稿之所以优秀,不仅仅是选取的题材好,其作者在写法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这些写作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慢慢积累。

有现在,也有未来

该书封皮的背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在一片纷乱喧嚣中,“冰点”仿佛一位笃定的观察者,将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变革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注视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诉说他们微小的愿望与简单的快乐、深深的无奈与绵长的苦痛„„”

“让普通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冰点周刊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我们奔波,我们忙碌,我们追逐新闻,也为新

闻所催促。往来之间,若有均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握在手里的笔理应书写我们肩上的道义,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描绘着现在,同时也是在书写着未来!

《永不抵达的列车》读书报告

一、 本书概况

主编:杜涌涛徐百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简介: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基本的价值如悲悯、同情、宽恕、正义、自由。

二、 书中摘录

✧ 在不放弃社会“焦点”“热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明显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

✧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 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对正义、良知、悲悯、宽恕与自由的向往,愿文明从制度上守护人性的美好。

✧ 我们走得太快了,是时候该停下脚步等等我们的灵魂了!——张猛 ✧ 这个带着一兜白菜帮子悄悄离去的背影,并不是这个城市的孤本。 ✧ 这样一个人,几乎被这个时代“弄丢”了。他去世后,鲁志强叹息:“一个时代翻过去了。”

可徐雪寒生前给自己的定位,不过是“一个在漫长的革命运动中跑龙套的人”。

✧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坐在沙发或椅子里。这里有欢声笑语、有歌声、有阳光,却缺少探望和怀念。过去的岁月好像完全消失了,一名护士悄悄地说:“忘记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事情。”

✧ 宝音达来和阿拉腾逐渐意识到,他们要对抗的,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走向衰落的命运,更是草原上传统生活方式的失落;而他们要保护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种,而是草原文化的灵魂。

✧ 两辆洁白的“和谐号”就像是被发脾气的孩子拧坏的玩具:D301次

列车第1至5位车辆脱轨,第1、2节车厢从高架上坠落后叠在一起,

第4节车厢直直地插入地面,列车表面的铁皮像是被撕裂的纸片。 ✧ 在D301次列车发生的惨烈碰撞中,两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终于相逢,

并齐齐折断。这辆列车在将他们带向目的地之前,把一切都撞毁了。 ✧ 23时日晚上22时左右,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朱妈妈连忙从

厨房跑去接电话,来电显示是朱平的手机。“你到了?”母亲兴奋地问。

✧ 没有听到女儿的回答,听筒里只传来一点及其轻微的声响。这个以为

马上就能见到女儿的母亲以为,那只是手机信号出了问题。

✧ 似乎不会再有别的可能了——那是在那辆永不能抵达的列车上,重伤

的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讯息。

✧ 我只是追求真理和思考的权利。——董丰均

✧ 一块、两块、三块„„5000万块,他还一直在挑。来深圳后,《春天

的故事》他听过很多遍,可他觉得“我的春天没有故事”。

✧ 那些光棍汉、那个老婆甩下他跑了的挑夫,还有那个带着孙女在码头

干活的挑夫,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痛苦。不过,大家都已不再抱怨。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知道,这里的人谁也没能力解决别人的难处,甚至连自己的都解决不了。

✧ 卢秋发耳朵里塞着耳塞,小跑着去挑砖。他说自己听的是红歌《社会

主义好》。“这首歌听起来有劲。”说完,他又一溜小跑上了船。 ✧ 在一篇专栏文章的结尾,他沉痛地写道:“在教育工具化、教育关系

物化的理念控制下,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的流水线——学生们寒窗苦读10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这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伤痛。”

✧ 关于“倒霉”,这个女人最近也有了新的理解。她喜欢看央视12频

道,喜欢看那些“无奇不有”的法制节目。她一边看,一边安慰自己:“原来我们不是最不幸的人。”

✧ 这个通道连接着两个世界: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光亮,一个幽

暗;但有时候,一个过于束缚,一个反倒清静。

✧ 但他已经老了。时间和迁徙都在侵蚀他的生命。皱纹几乎占领了他面

庞上的每一寸皮肤,腿上的伤痛也如同上涨的河水一样将他渐渐淹没。走路的时候,他拄着拐杖,步履缓慢,老式蓝布裤子的裤管看起来空荡荡的,裤脚下露出一截皮包骨头的小腿。

✧ “我对搬迁可没什么顾虑。”他说,“你舍不得可不行,就是金坑银坑,

国家需要你搬,你小利益能不服从大利益?”

✧ 每个走出村子、可以永远脱离土地的人,恨不得背后都盯满了全村女

人和男人们艳羡到红了眼的目光。

✧ 谁家也不指望土地生活,人们越来越不在乎土地了。

✧ 我们村里或许还没人注意到,事情的逻辑其实很诡异——中国农民最

重要的资产不是土地,竟是年年在折旧的房屋。

✧ “献礼并非只有歌颂一种方式。有时候,真实才是最重要的。” ✧ 大楼老了,设计大楼的人老了。

三、 个人感悟

永不消逝的冰点新闻

这才是新闻!

这才是我想写的新闻!

看完中国青年报·冰点特刊-《永不抵达的列车》,我对一同学如是说道。不出意料,这位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这样的一本书所选取的人物和事件是“冰点”的,但最终它所呈现的新闻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在当今社会,物质食粮严严实实地塞进了人们的大脑和心灵,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肆意充斥,如此这般环境下的新闻变得冷漠与无趣。而互联网时代,“纸媒已死”的声音不绝于耳,新媒体竞争激烈,各方新闻从业者深感压力之大,不断消耗着对新闻残留的最后一点热情和温度。但当我看完《永不抵达的列车》这本书时,我深受震撼——原来,新闻未死!原来,新闻还是具有“温度”的!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群新闻人仍然坚守着新闻理想,坚持做真正的新闻!

正如该书封面所言:“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这正是该书的魅力所在,在众多媒体纷纷追逐“焦点”、“热点”时,中国青年报不忘关注平凡的人群和事物,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冰点周刊》实则是反映人们内心的“热点”。

有故事,也有酒

对于新闻特稿来说,就是向读者讲故事。但一篇成功的新闻特稿,又不能只有故事。故事只是一种载体,我们需要通过这个载体向读者传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怀。有故事,也有“酒”,读者才会跟你走!

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还停留着故事里的那些人:

那个在漫长的革命运动中跑龙套的大家徐雪寒;

那个用生命保护铁蹄马的宝音达来;

那个沉寂多年的向我开炮的英雄蒋庆泉;

那个乘坐永不抵达的列车的可爱女孩朱平;

还有那个在孤寂的码头上消耗岁月的周光福;

„„

是的,故事结束了,但他们留给我的感动没有结束,我对故事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我还沉浸在酒里。这酒具体而言就是“情怀”!每一篇新闻特稿里都有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本身是沧海里的一粟——渺小而微弱,但他却实实在在地代表了一个群体,一种需求。长久以来,我们都将关注放在了所谓的“焦点”、“热点”上,而忽视了社会上最重要的一群人即普通人的真实需求。自从学习新闻专业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新闻的意义是什么?新闻工作者的职能是什么?社会是变化着的大熔炉,谁也说不准下一秒的准确走向,各条道路上的人们都只能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前行。偶尔遭遇压力和困境,而对我们来说,此时此刻,仿若困境加深。还在学习阶段的我们,面对市场上杂乱不堪的新闻都会心灰意冷,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更何谈新闻理想?走偏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及时走正过来。对利益趋之若鹜不会给新闻事业带来希望,对普通人的故事加以关注,展现这个社会真正的面貌才有未来。

关注点的转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着力于人文情怀的传递。我们不是冷酷的时代书写者,而是人民心声的发言人。冷冰冰的文字展现不了故事的温度,我们要有理性的思考,也要有感性的融入。诚然,我们也不是情感丰富的文学家,无需多加渲染和添加,只需把握好感性的度,通过简单的文字传递真实的情感即可。多一点人文情怀,我们的新闻也就多了一点温度。

有真情,也有技巧

人文情怀的传递不是简简单单的几段文字就可以传递给读者的,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技巧。通读《永不抵达的列车》这本书里的新闻特稿,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篇文章在写法、布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技巧。新闻特稿一般篇幅较长,为了梳理文章思路,小标题频繁使用。其中《永不抵达的列车》这篇特稿的小标题分别为:7月23日7时50分、7月23日20时01分、7月23日22时。以时间为轴线,展现两名青年人由生至死的历程,每一个时间点都代表了当事人当时的状态,具有连续性和紧凑性。《码头春秋》一文的小标题分别为:盖楼的砖都是我们挑的,可是这里不属于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想改变生活,可谁也没有能力改变、码头上的老板讲义气,不欠工资、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在码头挑砖,怕别人看不起、等挑不动的那一天,我们该怎么办?这几个标题分别涵盖了每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综合在一起就是对文章的核心思想的概括。

除了小标题,这些特稿的开头和结尾也都展现了各自的魅力。

“放映厅里只坐着4个人,空荡荡的。财经作家吴晓波看完了一部名叫《钢的琴》的电影。”《失落的阶级》一文的开头简短明了,引出话题,没有过多的废话。“关于“倒霉”,这个女人最近也有了新的理解。她喜欢看央视12频道,喜欢看那些“无奇不有”的法制节目。她一边看,一边安慰自己:“原来我们不是最不幸的人。””《最倒霉的家庭》一文的结尾充满心酸和讽刺的意味,引人深思。本书收录的新闻特稿之所以优秀,不仅仅是选取的题材好,其作者在写法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这些写作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慢慢积累。

有现在,也有未来

该书封皮的背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在一片纷乱喧嚣中,“冰点”仿佛一位笃定的观察者,将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变革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注视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诉说他们微小的愿望与简单的快乐、深深的无奈与绵长的苦痛„„”

“让普通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冰点周刊的追求,又何尝不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追求,我们奔波,我们忙碌,我们追逐新闻,也为新

闻所催促。往来之间,若有均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握在手里的笔理应书写我们肩上的道义,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描绘着现在,同时也是在书写着未来!


相关文章

  • 2018年元旦短信
  • [导语]以下是本站为您整理的2018年元旦短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元旦到,掀开新的一页,迎来新的生活,换上新的心情,踏上新的列车,开启新的希望,开始新的开拓,收获新的成功,享受新的快乐.祝你幸福多多! 2.旧颜老貌一去不复返,新年伊始 ...查看


  • 阅读,抵达智慧的彼岸
  • 邵馨墨 南怀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人生有无数种选择,热爱读书是一种生活,周游世界也是一种生活.不是哪一种生活比另一种生活更高贵,而是哪一种生活, ...查看


  • [思想者]高铁中央帝国,中国复苏陆权时代---近思录,通往春天的高铁
  • 等待出发的中国高铁列车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中国政治内参<思想者>.关注思想,留心政治,善待己身. "我的梦想是为美国的高速铁路网提供列车,从纽约到迈阿密.从西雅图到圣迭戈.从波士顿到旧金山,一张上万公里的铁 ...查看


  • 大陆好书推荐
  • 虚构的犹太民族 作者:施罗默·桑德 译者:王岽兴 张蓉 出版社:上海三联 出版日期:2012年8月 犹太人是两千年前被迫流亡的那个民族的后裔吗?<圣经>如何.为什么会变成记录民族起源的历史书籍?本书拆解了萦绕在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历 ...查看


  • 元旦温馨祝福短信
  •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关于祝福语的文章, 本站特别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元旦温馨祝福短信>,供大家参考.更多相关内容,本站小编将后续为大家奉上!!! 1. 元旦到,掀开新的一页,迎来新的生活,换上新的心情,踏上新的列车,开启新的希望, ...查看


  • 我们抵达的终点站,也是某个人的起点站
  • 在日本各个路线当中的列车,时常会有分成很多种类的套票,其中有一套叫「青春 18 车票」的官方宣传海报简直美翻了!! 比如上面这张列车行驶在一大片海景之上的画面,并搭配海报题字是「寻找那时候的蓝」,充满了诗意,引人追忆起那时的青春. 当前浏览 ...查看


  • 2012寒假十大新闻
  • 2012寒假十大新闻 NO.1.1月14日 中央电视台2012年春晚进行首次带妆彩排: 2012央视春晚进行了第一场带妆彩排,除了赵本山的小品和王菲等港台明星没有到场外,包括刘欢.吴秀波等演员在内的其他节目都登台亮相.本次春晚首次划分为&q ...查看


  • 出入境知识
  • 出入境知识 一.多选 1.边防检查机关有权限制出境人员包括( ). A .持无效出境证件的 B .持伪造.涂改或他人护照.证件的 C .拒绝接受检查证件者 D .精神病.麻风病患者 2.旅行者乘火车旅行时,不得将下列物品带入车内( ) A ...查看


  • 安全教育手抄报:德国高铁最惨事故教训
  • 1998年6月3日上午10点59分,距离德国汉堡130公里的埃舍德镇居民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一片死寂,当居民走出家门时,一节30吨重的火车车厢倒落在自己的庭院内.不远处,横跨铁轨的300吨重双线立交桥全部坍塌,8节车厢横着挤为一团,被压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