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身疾病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及应对方式 作者:黄夏莲 杨东东 陈芸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亚健康已经成为社会人群的一个普遍状态,心理障碍、负性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七情致病的中医基本原理,病理机制。西医在负性情绪的生理、内分泌机制等方面。分析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及机制,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心身医学 七情 内分泌
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反应出心理生理疾病在发生、发展及转归与防治上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如我们常见的失眠、抑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而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七情致病的学说,七情过极则致病。正确的认识心身疾病的致病原理,有助于临床各科的治疗。更有助于自身的调节。
1 不良情绪的中医致病机制
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绪表现,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种不同的情感反映。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 ,五脏精气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体验。正常的七情变化不会使人体发病。因为七情变化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自我调节,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机体保持生理上的协调。七情太过,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或慢性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患者无法自我解脱,情志刺激过度,超过患者心神的调节能力范围,造成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气机逆乱 ,精气血津液耗伤,或功能、代谢失常或组织形质损害而发生疾病。七情的产生与人体五脏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可见七情产生于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平人绝谷》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七情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七情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 ?邪 客》)等 ,说明心神通过统领脏腑,主持血脉,以调节各脏的功能活动及其各种不同的七情变化 ,从而维持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心情苏畅则心气充沛,医生往往因各种压力,情绪抑郁,心气不输肺气不畅。使得心主血脉,统领全身各脏腑之功能失调,以致脏腑功能紊乱,全身各脏器均可出现功能障碍。《黄帝内经》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是七情致病的关键 ,《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因素作用于机体 ,首先影响脏腑气机 ,使其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不能行使正常职能,破坏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平衡。如果气机紊乱不能及时调整 ,可进一步损伤气血 ,出现阴阳、气血虚损诸症。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身疾病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及应对方式 作者:黄夏莲 杨东东 陈芸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亚健康已经成为社会人群的一个普遍状态,心理障碍、负性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逐渐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七情致病的中医基本原理,病理机制。西医在负性情绪的生理、内分泌机制等方面。分析心身疾病的发病过程及机制,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心身医学 七情 内分泌
心身医学又称心理生理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反应出心理生理疾病在发生、发展及转归与防治上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如我们常见的失眠、抑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而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七情致病的学说,七情过极则致病。正确的认识心身疾病的致病原理,有助于临床各科的治疗。更有助于自身的调节。
1 不良情绪的中医致病机制
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绪表现,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种不同的情感反映。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 ,五脏精气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体验。正常的七情变化不会使人体发病。因为七情变化是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自我调节,防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使机体保持生理上的协调。七情太过,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或慢性持久的精神情志刺激,患者无法自我解脱,情志刺激过度,超过患者心神的调节能力范围,造成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气机逆乱 ,精气血津液耗伤,或功能、代谢失常或组织形质损害而发生疾病。七情的产生与人体五脏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可见七情产生于脏腑的功能活动。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素问?八正神明论》说 :“血气者,人之神 。”《灵枢?平人绝谷》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七情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七情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 ?邪 客》)等 ,说明心神通过统领脏腑,主持血脉,以调节各脏的功能活动及其各种不同的七情变化 ,从而维持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心情苏畅则心气充沛,医生往往因各种压力,情绪抑郁,心气不输肺气不畅。使得心主血脉,统领全身各脏腑之功能失调,以致脏腑功能紊乱,全身各脏器均可出现功能障碍。《黄帝内经》认为脏腑气机紊乱是七情致病的关键 ,《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情志因素作用于机体 ,首先影响脏腑气机 ,使其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不能行使正常职能,破坏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平衡。如果气机紊乱不能及时调整 ,可进一步损伤气血 ,出现阴阳、气血虚损诸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