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思考

摘要:信仰与理想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始终是当代大学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倍受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正处于发展构建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3-0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正逐步向世界靠拢,以往传统的信仰教育正面临着世界信息化的挑战,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也随之出现。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的交织点上,处于国外各种思潮冲击的巨大浪潮中,处于集体利益与自我意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金钱诱惑的矛盾之中。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是个人发展的明确目标。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辩证思维的发展为确立科学的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奠定了基础。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的信仰是科学的、合理的、高尚的。他们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科学的精神、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确立信仰和树立理想的发展阶段,在各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理想与信仰也存在着许多混沌的甚至不正确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成熟性。

1.存在信仰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信仰多元化在显示大学生信仰成熟的同时,也产生了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功利化和世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无信仰的状态,因为信仰一旦功利化、世俗化,就失去了推动社会发展、引导人生方向、凝聚民族进步的力量。

2.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比如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肤浅、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缺乏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

3.存在信仰缺失的现象。有些人认为一个人不一定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一样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有人认为,只要有理想就可以了,信仰可由可无。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不成熟的特点

1.大学生信仰趋向多元性。在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价值规律为调节手段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生产方式、多元化分配形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的全球涌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性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而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是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如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西方的宗教、科学、人权思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都有一定的市场,马列著作、黑格尔、弗洛伊德等各种理论都可在大学生思想园地占有一席之地,政治家、科学家、球星、影星、歌星等,只要是名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

2.大学生信仰的自我性。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

强,在信仰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在选择崇拜物上,都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性。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崇拜对象时,信奉歌德的话:“对于男人来说,世界就是自己。自我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如果自我不存在,世界就不存在。因此我崇拜我自己。”还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我崇拜了谁,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成了谁的奴隶。”这些同学往往以怀疑一切、唯我独尊的心态来审视一切。

3.大学生信仰的功利性。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取向。价值取向的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他们价值观的“利已”性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大学生的信仰缺乏坚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大学生信仰迷茫与社会许多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腐败现象的忧虑使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出现放弃长远而只顾及眼前现象。以社会现实取代人生理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被日益浓厚的市场气息所包围,人格和信仰都趋于市场化。大学生所生活的象牙塔也受到市场风潮的影响,随波逐流,人生选择不再由信仰引导而以“市场化的社会现实”为引导,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比如,一部分学生入党的动机便具有很大的功利性,认为是为了就业和个人前途。而大学里的部分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并不比一般同学高。这说明,部分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参与政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较明显的功利倾向。

4.大学生信仰的迷失性。信仰是人的一种特殊情感和心理体验。大学生在实现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曲折,而使得原先目标逐渐偏离甚至放弃。在部分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甚至佛教、基督教的同时,仍旧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很迷茫,甚至连本人都说不清。

5.大学生信仰的迷信性。在信仰迷失的同时,大学生自身又有好奇、乐于实践的特点,因此他们成为探索科学的主力军。然而,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成果是有限的,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已知越多,未知越多”的怪圈,以至于对于科学开始怀疑,已有的科学精神开始动摇,转而追求一种对未来的虚无的解释状态,于是,宿命论和宗教暧昧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开始浮现。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大多都是由崇拜经过加工选择后转化成的,其间五彩缤纷的崇拜中存在大量神秘的东西,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也程度不同地呈现出迷信色彩。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解决内因着手

大学生的信仰偏差,内因占主要因素。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面对各种思潮,应自觉地通过内心反省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把人生的意义指向社会合理的、现实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内在超越。

1.要明确自身具备信仰的必要性。有信仰的人可以创造辉煌的人生,可以奉献社会,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信仰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绝不抽象。信仰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而目标是任何行动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浮萍漂浮于水面,没有方向,很难将全部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在某一点上,就不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而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他的社会价值,这就需要一种可以体现人生价值的信仰,一种责任,一种能使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点的使命感。在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要与挫折和困难进行顽强的斗争,而此时一个坚定的信仰便是坚持到底的支柱。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抓住命运的缰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2.要善于适当利用自身人格特征,消除信仰危机。较强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较强的辨别是非认知事物的能力,较强的开拓能力,较高的需求层次,较强的拼搏精神等,都会让自己选择恰当的信仰,并百折不挠地实践下去。

(二)从解决外因着手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固然是以内因为主,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研究教育方法。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旧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有些过时,甚至有的已从根本上失去了作用,我们就要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总结教育方法,按照需求性原则,重视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弄清个人需求水平,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将低层次的需求升华为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使大学生信仰教育得力有效。

2.丰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准确性、有效性、时效性直接决定信仰教育的质量。当前,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仍旧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另外增强与当今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的联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教育与分析,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进教育手段。要在原有的说教、灌输的传统教育方法基础之上,根据时代变化发展的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信仰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以网络传播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丰富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性的情感体验,积极应对国外各种思潮,尤其西方国家政治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4.转变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上要富于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信仰教育是以人为对象,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是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活动。因而,教育方法上必须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的原则,遵循人的思想特点,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践行。由于新世纪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具有很强的价值评判意识,他们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观念、旧思维、旧形式、旧价值取向的逆反与厌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因而,教育者要敢于面对问题,肯定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想特征,并利用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丰富阅历,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心灵震撼、情感感化、理论说服的方式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从而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期要使信仰教育收到实效,不仅必须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应对挑战,而且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社会是一个真正需要理想、信仰的社会,从而使信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被他们广泛地接受。

参考文献:

[1]傅忠道,王雁,蔡宜旦.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6):34-38.

[2]于伟,陈海英.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及信仰教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9,(5):36-37.

[3]王志萍.关于跨世纪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0,(4):56-58.

[4]章秀英.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3,(2):100-130.

[5]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6]尤新民.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0,(9):24-26.

摘要:信仰与理想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始终是当代大学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倍受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正处于发展构建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3-0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正逐步向世界靠拢,以往传统的信仰教育正面临着世界信息化的挑战,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也随之出现。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的交织点上,处于国外各种思潮冲击的巨大浪潮中,处于集体利益与自我意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金钱诱惑的矛盾之中。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

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是个人发展的明确目标。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辩证思维的发展为确立科学的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奠定了基础。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大学生的信仰是科学的、合理的、高尚的。他们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科学的精神、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确立信仰和树立理想的发展阶段,在各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理想与信仰也存在着许多混沌的甚至不正确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成熟性。

1.存在信仰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信仰多元化在显示大学生信仰成熟的同时,也产生了信仰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倾向。功利化和世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无信仰的状态,因为信仰一旦功利化、世俗化,就失去了推动社会发展、引导人生方向、凝聚民族进步的力量。

2.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比如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肤浅、模糊以至错误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缺乏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够坚定。

3.存在信仰缺失的现象。有些人认为一个人不一定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一样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有人认为,只要有理想就可以了,信仰可由可无。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不成熟的特点

1.大学生信仰趋向多元性。在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价值规律为调节手段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生产方式、多元化分配形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的全球涌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性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而这一变化的重要方面是反映在崇拜物的多元性上,如我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西方的宗教、科学、人权思想,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都有一定的市场,马列著作、黑格尔、弗洛伊德等各种理论都可在大学生思想园地占有一席之地,政治家、科学家、球星、影星、歌星等,只要是名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崇拜对象。

2.大学生信仰的自我性。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

强,在信仰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在选择崇拜物上,都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性。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崇拜对象时,信奉歌德的话:“对于男人来说,世界就是自己。自我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存在,如果自我不存在,世界就不存在。因此我崇拜我自己。”还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我崇拜了谁,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成了谁的奴隶。”这些同学往往以怀疑一切、唯我独尊的心态来审视一切。

3.大学生信仰的功利性。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性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取向。价值取向的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他们价值观的“利已”性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大学生的信仰缺乏坚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大学生信仰迷茫与社会许多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腐败现象的忧虑使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出现放弃长远而只顾及眼前现象。以社会现实取代人生理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被日益浓厚的市场气息所包围,人格和信仰都趋于市场化。大学生所生活的象牙塔也受到市场风潮的影响,随波逐流,人生选择不再由信仰引导而以“市场化的社会现实”为引导,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比如,一部分学生入党的动机便具有很大的功利性,认为是为了就业和个人前途。而大学里的部分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并不比一般同学高。这说明,部分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不想参与政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较明显的功利倾向。

4.大学生信仰的迷失性。信仰是人的一种特殊情感和心理体验。大学生在实现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曲折,而使得原先目标逐渐偏离甚至放弃。在部分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甚至佛教、基督教的同时,仍旧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很迷茫,甚至连本人都说不清。

5.大学生信仰的迷信性。在信仰迷失的同时,大学生自身又有好奇、乐于实践的特点,因此他们成为探索科学的主力军。然而,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成果是有限的,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已知越多,未知越多”的怪圈,以至于对于科学开始怀疑,已有的科学精神开始动摇,转而追求一种对未来的虚无的解释状态,于是,宿命论和宗教暧昧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开始浮现。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大多都是由崇拜经过加工选择后转化成的,其间五彩缤纷的崇拜中存在大量神秘的东西,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也程度不同地呈现出迷信色彩。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解决内因着手

大学生的信仰偏差,内因占主要因素。作为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面对各种思潮,应自觉地通过内心反省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把人生的意义指向社会合理的、现实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内在超越。

1.要明确自身具备信仰的必要性。有信仰的人可以创造辉煌的人生,可以奉献社会,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信仰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绝不抽象。信仰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而目标是任何行动的前提,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浮萍漂浮于水面,没有方向,很难将全部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在某一点上,就不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而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价值,更重要的在于他的社会价值,这就需要一种可以体现人生价值的信仰,一种责任,一种能使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点的使命感。在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要与挫折和困难进行顽强的斗争,而此时一个坚定的信仰便是坚持到底的支柱。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抓住命运的缰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2.要善于适当利用自身人格特征,消除信仰危机。较强的自我意识、个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较强的辨别是非认知事物的能力,较强的开拓能力,较高的需求层次,较强的拼搏精神等,都会让自己选择恰当的信仰,并百折不挠地实践下去。

(二)从解决外因着手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固然是以内因为主,但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研究教育方法。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旧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有些过时,甚至有的已从根本上失去了作用,我们就要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总结教育方法,按照需求性原则,重视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弄清个人需求水平,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将低层次的需求升华为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使大学生信仰教育得力有效。

2.丰富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准确性、有效性、时效性直接决定信仰教育的质量。当前,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仍旧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另外增强与当今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的联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教育与分析,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进教育手段。要在原有的说教、灌输的传统教育方法基础之上,根据时代变化发展的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信仰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以网络传播方式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丰富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性的情感体验,积极应对国外各种思潮,尤其西方国家政治文化观念的渗透,以巩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4.转变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上要富于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信仰教育是以人为对象,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是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活动。因而,教育方法上必须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的原则,遵循人的思想特点,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践行。由于新世纪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具有很强的价值评判意识,他们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旧观念、旧思维、旧形式、旧价值取向的逆反与厌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因而,教育者要敢于面对问题,肯定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质疑的思想特征,并利用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丰富阅历,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心灵震撼、情感感化、理论说服的方式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从而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期要使信仰教育收到实效,不仅必须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应对挑战,而且需要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社会是一个真正需要理想、信仰的社会,从而使信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被他们广泛地接受。

参考文献:

[1]傅忠道,王雁,蔡宜旦.大学生信仰现状分析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6):34-38.

[2]于伟,陈海英.略论当代大学生负面信仰心态及信仰教育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9,(5):36-37.

[3]王志萍.关于跨世纪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0,(4):56-58.

[4]章秀英.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3,(2):100-130.

[5]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6]尤新民.网络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0,(9):24-26.


相关文章

  • 人生价值观与信仰
  • 人生价值观与信仰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是人对某种 ...查看


  •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考
  •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的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可见,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 ...查看


  • 调查称当代中国44.4%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
  • 我们为什么要有信仰?--当代青年在现实中追问理想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任沁沁)申志清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他的本科专业是行政管理,现在研究中共党史. 当大部分年轻人对电子商务.影视动漫.机械工等就业前景光明的专业趋 ...查看


  •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报告
  •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 [摘要]: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来维持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信仰是协同尽可能多的人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然而,历史的变迁.经济与社 ...查看


  • 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困惑分析
  • 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困惑分析 在社会转型期以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难免发生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在要求,又是现实社会的呼唤. 一.当代大学生 ...查看


  • 党校结业论文--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 党校第十二期学习班结业论文 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单位: 班级: 姓名: 学员编号: 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已不再像新文化运动时期那么强烈,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不熟悉.外国文化的流入,使大学生的 ...查看


  • 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探究
  • 摘 要:信仰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一个团体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大学生党员作为新世纪的朝阳更应该有坚定的价值追求和科学信仰,但是部分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日趋弱化,缺乏了应有的精神支柱.针对大学生党员信仰缺失.模糊 ...查看


  • 延安精神的当代思考_高军
  • DOI:10.15938/j.cnki.iper.2012.02.008 第28卷第2期2012年4月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Vol.28No.2Apr. ...查看


  • 大学生关于信仰的论文报告
  • 大学生关于信仰的论文报告 院系:食品学院 班级:1208班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至今日,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同时,现时代国人的信仰问题正逐步的惹人关注.作为中流砥柱力量的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不容小觑,正因为如此,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就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