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浅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的历程分析

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强调了09年要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其中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尴尬局面。然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之所以说它既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普遍社会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伴随着深层的历史原因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首先就应该去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在考虑我国大学就业问题提出的历程时,就必须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清楚地知道,我国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的演变历程。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我国高等教育初创和曲折发展阶段时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从而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处于低水平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比较的小,所培养的人才根本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基本上毕业的大学生都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而进行统一分配。所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所考虑的是如何发展好高等教育以满足国家建设的人才需要,而不是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经历了调整和改革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已经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共186.97万人,相当于建国前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的16倍。其中在此期间,我国还发展了大量的业余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虽然说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极力发展高等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我国高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我国当时建设的需要,大学生就业也主要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和调度。这样一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不存在着不能就业的问题,只存在着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因为国家的统一分配,保证了每个大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导致了结构性的不合理。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了却使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高等教育处于曲折发展阶段。在1966年到1976年之间,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整个高等教育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在此期间,全国上下把焦点都集中到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国家取消了高考制度,学校基本上处于停课状态,而大多数大学生以及很多的知识青年都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到了农村去。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明显下降,教育规模急剧缩减。因而在这混乱时期,国家为了安定无所事事的学生,就号召广大的学生到农村去锻炼。这样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就主要集中到农村,从而缓解了城市之中的社会混乱,避免了大学生盲目地参加政治斗争。

(二)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阶段时的大学生就业(1977——1998年)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由此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当然由于文化大革命对我国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国首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恢复。在1977年,恢复了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招收本专科学生27.2万人,1978年招生人数增至40.2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7.0%。在经历了一段恢复时期过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高校的数量和在校本专科学生的数量都大大增加,并且成人高考和高校脱产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时期,在1977年至1989年这段时间内,为了适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依然实行的是统一分配制度。因此在这段时期里,大学生就业可以说是实现的全就业率,只要能够进入大学无论学业的好坏国家都会安排工作。所以说,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统一分配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着大学生不能就业的问题。

然而,1989年过后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制度转变成了自主择业。当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可以说对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在结构上的失业,同时也产生了大学生的自主失业。因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使得有的大学生其专业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因而导致少量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出现。同时因为有的大学生自身不想立刻就业,比如说有的大学生想创业,因此这样一来也产生了一些大学生的自主失业。正是因为大学生少量失业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便引起了一些人们的关注,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是什么突出的问题,所以人们也并不是十分关注它。

(三)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阶段时的大学生就业(1998年——现在)

1998年过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从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以很大的增幅在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从1999年开始正式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以几十万的数量增加(详见表1),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迅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如此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大学毕业人数每年以很高的增长率增加的情况下,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逐渐下降(详见表2),每年都会新增很多未能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就业率的下降和就业形势的日益恶化,由此社会提出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也就变成了一个普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时至今日,着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国家、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当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其诸多方面的原因的,要着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表1(中国2001—2008年高校毕业人数 表2(中国2001—2008年大学生就业 以及每年同比增长人数统计表) 率以及每年同比下降百分比)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近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走低,到了2007年毕业生就业难更加严重,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从以下表3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从2000---2009大学生的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毕业生签约率却在不断下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容乐观。

表3(2000---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与毕业生签约率调查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就业形势多样化的前提下,每年仍有 以上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还可以具体是指下列情况之一:大学生毕业一年以后仍找不到工作;毕业三个月后暂时栖身于明显低于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临时岗位;以牺牲自己的职业理想、专业、特长为代价的非理想就业;少部分大学生预期毕业后无希望找到理想工作被迫继续深造。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

第一,毕业院校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有很多单位都更愿意录取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或是211高校的毕业生。第二,就业歧视日益严重;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和学历歧视等方面。第三,考研热的出现;第四,毕业生平均薪酬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目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题

难题一:“凡进必考”政策普遍实施 ,新的路径性矛盾凸显。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用人普遍落实招考制度,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进行考试的时间不固定,形式不统一,标准不确定,拉长了求职时间,增大了就业变量,增加了就业难度 ,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的路径性障碍。

难题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才本土化倾向严重。一 些省市出台政策,以解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为己任,提高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准人资格,严重排斥外地生源毕业生。 一些地方的教育局承担了民政局的义务,迫于压力,以多吸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为地方社会的稳定 “做贡献”。

难题三:就业市场严重 “买方化”。用人单位 “坐收天下才 ”,一般不需外出招聘即可实现招聘 目标 ,一般不参加校园招聘会,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应

用 型专业毕业生就业需 “送货上门”,必须先实习,然后才有 机会就业。

难题四:用人单位普遍提高用人单位 “门槛”。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 “高消费”现象 ,能要本科的要硕士 ,能要硕士的要博士。研究生就业层次下移 ,挤 占本科生就业空 间。“本科 生考试 ,研究生考核”成为用人的 “潜规则”。

难题五: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严重。学生把 目光主要投向经济发达地区,对正在崛起的较为发达城市和欠发达的省会城市不是很了解,主观上造成就业区域狭小, 就业机会偏少。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非高薪不去、非大企业不选 ,非省会城市不进。”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 万马挤独木桥,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程度。突出的表现 就是“有业不就”与 “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情况同在;“事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 岗位少”成为市场的常态。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的任务很重。

难题六 :毕业 生 “走 出去 ”的意识淡薄 。在家 “看 等靠的情况较普遍,多数毕业生只关注就业中心请来的用人单位 ,“谁来就和谁谈,谁要就和谁签”,走出去自主开拓就业市场的意识较弱。

(四)文科生就业现状

随着就业现状日益严重,其中文科学生的就业就更加困难,我们这里所指的文科主要包括法学、哲学、文学 、教育学、语言学以及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等专业。

(五)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确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问题。目前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比1998年增长了两倍,然而却有近七成用人单位限招女大学生。

1.求职过程遭遇性别歧视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 “只要男生”或 “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

许多女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时,迫于就业形势就范于公司 “5年内不得生育”的苛刻条件。

2.就业质量低

厦门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生有8.3%的女生认为实际签约情况与就业理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本身。此外,女大学生的工资预期也因性别差异被降低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 1 1 3个百分点,拟付工资2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64.8%,超出男生 14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工资水平高出女生 1 1%。

3.就业深造两难选择

大多女生都面临就业还是深造这样的两难选择。继续考研深造,学历高了,年岁也 “高了”,比较优势再度丧失。在一些私企和外资企业,年龄较大的女职工求职时经常遭遇 “闭门羹”,因为她们已过了企业所谓的 “使用黄金年龄段”。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女研究生毕业时多数在 24至 3O岁之间,正值婚育高峰,机会成本太大,因此宁要素质稍差的男生。 考研、就业的压力使不少女生采取考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做男研究生的 “家属”一同被招聘方接收,是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一片哀怨声中微亮的曙光。读研不忘交友已经是女生中非常实际的人生态度。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方面

(一) 有效需求不足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而我国经济增长、外资企业的进人等并没有带来相匹配的就业需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够有效吸纳新增加的高校毕业生。

1.大量外资企业的涌人没带来相匹配的就业需求。

我国加入WTO 以后,外资企业涌入我国,但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对我国就业贡献有限,而且外资就业效应的有限性将日益显著:首先,外企的用人目标是减员高效,与我国解决大量劳动就业的目标不同步;其次,外企进入所采取的“斩首行动”策略造成一部分国内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间接增加了就业难度;第三,外资进入中国,带来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设备等将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几方面综合,大量外企涌人实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2.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需求。

国家没有结合经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导致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需求,这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从高等教育的供需数据分析反映来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于依赖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

3.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就业需求不足。

一方面,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新型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以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中高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流动成本或者流动障碍,广阔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没对大学生产生强劲的需求和有效的实际上的容纳。

(二)国家就业政策的不足

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就业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社会用T 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和户籍制度等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完全配套,高校毕业生跨省市流动渠道仍不够畅通;显形指标限制与隐性行政限制抑制了对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形成;在用工机制方面,市场与计划并存,影响毕业生的公平就业;贫困地区和一些重点行业急需人才,而地方财政无力承担,造成市场配置毕业生的机制失灵等情况,客观上制约了高校毕业生顺利择业与就业。

(三)企业选人用人存在问题

1.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在用人机制也日趋市场化的今天,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使用的技术和设备上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30年代水平。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经验。缺乏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用人思想观念。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选人用人不够规范。

2. 招聘单位重经验轻能力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就业热情,绝大多数公司对于应聘人员的要求非常挑剔,比如要求有工作经验。身为企业管理者,自然希望招聘上来的工一投人工作就能马上出成绩,既有学历,又有“实战”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是最适合不过的。那种只有学历而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或实践经验的学生的就业之路肯定会布满荆棘。弥补这种缺憾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在上学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或是找工作实习。我们都知道,作为应届毕业生,多数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个别有过从业经验的同学也仅限于做过促销、派发这样简单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经验非常有限,这就使应届毕业生相对于富有工作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来说,不具有任何优势。

3. 职场中的歧视现象严重。大学生就业除了遭受学历歧视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性别歧视、

户口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身高歧视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男女平等就业的各项规定,但限男生、男生优先这样的字眼在各类招聘信息上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女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地拒之门外。而另一个事实是,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比起以往高了许多,这就使得女生在求职中更处劣势,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学校方面

(一)高等教育专业改革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滞后,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没有能够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专业划分过细,根据现有师资条件设置专业,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一些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但效果不尽人意。而且高校严重缺乏“双师型”师资,高校教师大多在动手能力或指导动手能力方面还很欠缺,因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经验匮乏。

(二)高等教育意识滞后

国家以学历文凭的方式对人才“人才”资格认证作了垄断,垄断人的成功之路,迫使每个人一定要走官方指定的路线,获得一纸文凭之后才算是人才才受到国家承认。正是在这样的传统意识下,学校为追求自己的毕业就业率,于是规定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前必须获得规定的等级证书。当今的饿大学生抱着盲目性向证书文凭看,一味的只追求等级考试,毕业文凭,于是丢掉了提升自己内涵素质的念头,丧失了学习更多适应现实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和交际能力。

(三)就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学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教育,而更多的是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高校毕业培训千篇一律地指向就业,而在职业生涯设计、自主创业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且缺少就业指导课的教材等。

毕业生方面

(一) 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准备不足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要受到很大阻力,面对繁杂多变、眼花缭乱的社会,面对着乱云纷飞、强手如林的职场,面对着残酷严峻的就业竞争。面对着这重重阻力,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压力。

1. 对职场认识迷茫、对自身认识不足。目前职场求职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挖空心思、想尽各种办法去求职,但是,许多时候都非常的盲目,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职场认识迷茫、对自身认识不足、没有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招聘会上,东奔西走、四处打探,看哪一家企业都很优秀,不知道哪一家企业好,在左右摇摆中失去了就业机会。

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三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几十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 有的同学大学学习成绩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当断不断、患得患失,在犹豫中失去了机会。

(二) 就业意愿偏差与就业能力不足

1.就业意愿偏差。由于企业制度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收益的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人才饱和,供大于需。而与此同时,由于就业能力、社会资本、获取并选择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以及把握自己理性的有限性,大学生们容易在求职人海中迷失自我,导致就业困难。此外,某些大学生在就业时太过于保持“骑驴找马”的功利心理,找到更好工作后立马辞职。企业费时费力培养的人才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长此以往,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产生怀疑,不敢招聘大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就业能力不足。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时间和反应速度已经取代了成本和质量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要素。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人才准人的标准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大学教改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步伐,专业设置、知识传授方式等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不能够运用所学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可以说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适应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处也表现在落后、错误的就业观念上。一是“精英”人才意识浓,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很多毕业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名利,轻事业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责任感。二是缺乏自主创业、主动创业的精神。三是对职业流动认识薄弱。有些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重要原因是对初次就业的过分谨慎,很多大学生从来没有真正遇到过生存危机,他们过于依赖父母,迟迟不能自立。

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了,根据我们前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所以,需要我们迫切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政策方面

(一)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力市场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方面的政府政策,例如维护市场秩序、制定交易规则、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等;二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资源优化分配而对交易过程实施人为干预的政策,如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就业岗位增加之间选择调整的政策等。政府政策的根本职能在于排除供求双方不能顺畅实现交易的障碍。中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难现状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由于额外工作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上升,同时,单位的用人成本也由于某些制度安排而被提高,从而导致其劳动力雇佣量少于市场均衡时的最优量,这些都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户籍制度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制度障碍之一。 户籍制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选择。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招生一直实行户口、档案转入学校管理的制度。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带动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招生与就业分离后,大学生毕业时的户口逐渐成为制约就业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对大学毕业生户籍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从而保证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

如果能够通过某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就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为了让毕业生顺利到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中央和地方应该采取相应配套措施。2005年6月,中共中

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 党的执政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此外,很多地方政府也要为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制定了优惠政策。例如上海市近期规定上海市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凡志愿服务西部1年以上(含1年) ,每生每年可获得奖励5000元,奖励年限最长为2年,也就是说,志愿服务西部1年以上,每生最多可获奖励1万元。

(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相对分散、吸纳每一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额也较少;中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门槛相对较低,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晋升和提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中小企业是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570万户.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企业为2570万户。尽管规模不大,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显得更为迫切。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近年来,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比较多,一是资金严重短缺。小企业无论在内部积累,还是从外部融资上都较为困难。二是开业困难。新企业的出现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源泉所在。目前开办小企业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得不到开业指导和服务、领取营业执照困难、开业的成本较高、租赁营业场所困难等。三是经营困难。企业除纳税外还需向有关部门缴纳多达十几种的规定费用,此外对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很严重。这些都增加了小企业的负担,制约了其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必须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训工作,更新企业主的经营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小企业倒闭风险,而且有利于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其次开展促进就业小额信贷工作。比如在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担保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面支持的信贷资金或担保资金。最后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具有普通中小企业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可以缓解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之间的就业竞争。

(四)健全劳动法律体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解决影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矛盾,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根本的是健全劳动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严格地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因此,建立与健全劳动法律体系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其次还要为平等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制定和出台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引进激励与 制约机制,对经营性单位招收女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予 以减免税等奖励,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同时通过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减少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权利。对受到歧视或处于不利地位的女 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和创办经济实体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府还要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

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增强其创业能力。创业激励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创业者的行列。 高校方面

(一)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稳定、灵敏的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良性运行的基础。鉴于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省就业的比较多,要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作用,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渠道。将各省市收集的用人信息和毕业生生源信息输入到全国的就业信息网,将各部门、各地区举办的供需见面会通过信息网络的沟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广阔、实用的信息平台。

第二,建立就业预测和薪酬指导机制。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要定期对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布指导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己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薪酬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帮助毕 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用人单位在吸引人才、合理确定毕业生薪酬标准等方面提供参考。

第三,全面落实针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项目。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就业素质测评等多项相关的服务。发挥好各种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开展就业咨询,提供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鼓励企业为尚未落实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临时性、灵活性就业岗位和其他实习锻炼机会。

(二)让学生的技能和从事的工作匹配

第一,合理设置专业结构。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这必然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涨的新变化。学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大背景, 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人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科学地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适时并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因此,应该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也要求迸一步赋予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的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学校和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通过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高校要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校、政府与私人部门共同合作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大学应该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以发展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毕业生综合技能;大学应该与公共及私人部门合作,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并将其融入大学课程规划与开发之中;大学应该确保市场了解毕业生的技能,既包括专业技术技能,也包括有效适应变化需求的技能;大学应该咨询产业、政府及行业委员会以确保将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便于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政府应该提供核心资助以使大学能继续开发所有学科领域毕业生所需要的技能组合;应该协助建立行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提供并与大学、学生、雇主分享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私人部门应该与教育界合作确保大学能了解他们的需求;应该坚定地承诺实旌技能培训与开发,特别是通过内部技能培训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大支持。

企业方面

(一)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就业形式灵活。按照国际惯例,就业主要是指灵活就业,如一周内曾从事过一个小时以上合法劳动获取合法报酬者、如自谋就业、家庭就业、组织就业、临时就业、社区就业、小时就业、阶段性就业等都是就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通行非正规就业制度,鼓励正规部门创造非正规就业并给以优惠的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近几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非正规就业的比重还非常低。应积极地发展l 临时工、小时 工、季节工、流动工、短期合同工、家庭工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各种灵活的就业形式,特别是在服务行业,非正规就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提供非正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缩短工作搜寻时间。

(二)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很看重工作经验,其实毕业生也有很多优点是别的社会成员不具备的。大学生可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社会人员加入企业,将带来用人单位的规模报酬和核心竞争力递增;大学生可以扩大用人单位的知名度。招聘活动是用人单位面向外界的一个窗口,很多企业都会利用招聘的机会对本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学习和吸收能力非常强,可以更好的接收企业文化,成为符合本企业需求的重要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企业可以投入一定成本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培训,即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成长机会又增加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投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企业在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的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岗位需要聘用实用型人才,遏制人才高消费之风。能让大专生做的事尽量不要让硕士生做,以使更多的毕业生有就业机会。如果招聘了较高学历的毕业生却不能让其充分发挥其作用,毕业生的潜在离职率会很高。这样既影响了毕业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企业也付出沉重代价。

(三)进行预见性的人才储备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纷纷利用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争,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将直接决定谁是真正的赢家。同样道理,用人单位要想不断提高生产率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关键之处是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储备。人才储备是指根据组织发展战略,通过有预见性的人才招聘、培训和岗位培养锻炼,使得人才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扩张的要求。关于人才储备,一些地方政府或公司己悄然进行了,但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是在观望或者是采取“应急式招聘人才”。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才争夺态势下,采取观望和“应急式招聘”不仅组织缺乏活力,而且会严重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率。这种情况对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来讲必须改变,在人才供应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有预见性的人才储备,以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毕业生方面

(一)要重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在大学中有许多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开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来应对全球化浪潮

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入世后中国与国际全面接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新时代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思想上,清醒的政治头脑,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必不可少的;在

基本技能上,准确纯正的双语能力,流畅自如的表达能力,热情诚信的交际水平也是必备的;在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写作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敬业实干精神则是对大学生自身修养的进一步要求。其次,更强调大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入世后,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密切,国际标准、国际惯例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 所以,国际化能力不是简单地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的熟练程度,更是指具备洞悉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和经济运行走势的敏锐目光,掌握所在专业领域内国际最新动态,并通过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这种国际趋势的能力;国际化能力也指了解国际交流的礼仪和常识,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襟怀,在与他人通力合作中发掘自己的优势,体现人生价值的发展能力;国际化能力还指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国际惯例与法律,具备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成功者的潜力。

五、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分析

针对以上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分析,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给我们各方面带来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凸显了出来,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说,无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角度,还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去重视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对自身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自身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对其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首先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然而现在的就业形势却是那么的不容乐观,因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强大的就业压力,在不同程度上给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自卑等,甚至有的还产生了自杀心理和犯罪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对于我们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应该高度的重视大学生就业难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心理问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会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很有可能会让他们放弃曾经一直坚持的正确价值观。在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社会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这样以来就很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对社会的失望情绪。在各种失望和悲观情绪的影响下,有的大学生就会逐渐走向堕落乃至放弃自己的理想,有的大学生就会产生急功近利和盲目追求的思想,以及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比如说,有的女大学生想的就是大学毕业过后不是要找个好工作,而是找个好老公。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在关注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对高校的影响。大学生难以就业,这对高校教育直接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对一些普通高校。就业率是衡量一个高校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高等学校尤其是一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产生了冲击,这就迫使了高校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结构的升级。当然,从客观上来说这是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导致某些高校的解体。

再次,大学生就业难对家庭的影响。在我国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的学费和其他费用都是用父母出的,而父母的希望就是想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过后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面临难以就业的境地,他们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有的父母依然抱着以前的观念即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工作稳定的观念,这样就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压力,就有可能影响家庭的和睦。并且大学生就业难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家庭生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业的压力直接会造成婚姻的压力,因而也会给大学生以后带来家庭生活的压力。

最后,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它

对社会的影响就尤为的明显。社会的转型时期,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他们虽然富有理性,但是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他们有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一种冲动来宣泄自己。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即时解决,那么就很有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大学生就会把难以就业的矛头指向社会,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社会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社会正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社会问题就会和其他的社会问题一起社会连带反应,给社会带来不安的因素。所以,作为我们的社会应该着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浅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的历程分析

09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强调了09年要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其中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现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尴尬局面。然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之所以说它既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普遍社会问题,同时它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伴随着深层的历史原因而来的。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首先就应该去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在考虑我国大学就业问题提出的历程时,就必须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清楚地知道,我国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的演变历程。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以下三个阶段:

(一)我国高等教育初创和曲折发展阶段时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高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从而基本上奠定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处于低水平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比较的小,所培养的人才根本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基本上毕业的大学生都是为了满足国家的需要,而进行统一分配。所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所考虑的是如何发展好高等教育以满足国家建设的人才需要,而不是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经历了调整和改革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已经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共186.97万人,相当于建国前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的16倍。其中在此期间,我国还发展了大量的业余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虽然说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极力发展高等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的限制,我国高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我国当时建设的需要,大学生就业也主要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和调度。这样一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不存在着不能就业的问题,只存在着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因为国家的统一分配,保证了每个大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导致了结构性的不合理。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了却使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高等教育处于曲折发展阶段。在1966年到1976年之间,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现象,整个高等教育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在此期间,全国上下把焦点都集中到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国家取消了高考制度,学校基本上处于停课状态,而大多数大学生以及很多的知识青年都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到了农村去。在这一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明显下降,教育规模急剧缩减。因而在这混乱时期,国家为了安定无所事事的学生,就号召广大的学生到农村去锻炼。这样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就主要集中到农村,从而缓解了城市之中的社会混乱,避免了大学生盲目地参加政治斗争。

(二)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阶段时的大学生就业(1977——1998年)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由此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当然由于文化大革命对我国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国首先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恢复。在1977年,恢复了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招收本专科学生27.2万人,1978年招生人数增至40.2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7.0%。在经历了一段恢复时期过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 。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高校的数量和在校本专科学生的数量都大大增加,并且成人高考和高校脱产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时期,在1977年至1989年这段时间内,为了适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依然实行的是统一分配制度。因此在这段时期里,大学生就业可以说是实现的全就业率,只要能够进入大学无论学业的好坏国家都会安排工作。所以说,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统一分配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着大学生不能就业的问题。

然而,1989年过后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制度转变成了自主择业。当然,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可以说对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在结构上的失业,同时也产生了大学生的自主失业。因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使得有的大学生其专业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因而导致少量大学生失业人员的出现。同时因为有的大学生自身不想立刻就业,比如说有的大学生想创业,因此这样一来也产生了一些大学生的自主失业。正是因为大学生少量失业现象的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便引起了一些人们的关注,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是什么突出的问题,所以人们也并不是十分关注它。

(三)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阶段时的大学生就业(1998年——现在)

1998年过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从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以很大的增幅在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从1999年开始正式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以几十万的数量增加(详见表1),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迅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如此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大学毕业人数每年以很高的增长率增加的情况下,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逐渐下降(详见表2),每年都会新增很多未能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就业率的下降和就业形势的日益恶化,由此社会提出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也就变成了一个普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时至今日,着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国家、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当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其诸多方面的原因的,要着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表1(中国2001—2008年高校毕业人数 表2(中国2001—2008年大学生就业 以及每年同比增长人数统计表) 率以及每年同比下降百分比)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近年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走低,到了2007年毕业生就业难更加严重,其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从以下表3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从2000---2009大学生的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毕业生签约率却在不断下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不容乐观。

表3(2000---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与毕业生签约率调查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在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就业形势多样化的前提下,每年仍有 以上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还可以具体是指下列情况之一:大学生毕业一年以后仍找不到工作;毕业三个月后暂时栖身于明显低于自己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临时岗位;以牺牲自己的职业理想、专业、特长为代价的非理想就业;少部分大学生预期毕业后无希望找到理想工作被迫继续深造。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表现特征

第一,毕业院校对就业有着重要影响;有很多单位都更愿意录取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或是211高校的毕业生。第二,就业歧视日益严重;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和学历歧视等方面。第三,考研热的出现;第四,毕业生平均薪酬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目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难题

难题一:“凡进必考”政策普遍实施 ,新的路径性矛盾凸显。2006年以来,事业单位用人普遍落实招考制度,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进行考试的时间不固定,形式不统一,标准不确定,拉长了求职时间,增大了就业变量,增加了就业难度 ,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的路径性障碍。

难题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才本土化倾向严重。一 些省市出台政策,以解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为己任,提高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准人资格,严重排斥外地生源毕业生。 一些地方的教育局承担了民政局的义务,迫于压力,以多吸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的方式为地方社会的稳定 “做贡献”。

难题三:就业市场严重 “买方化”。用人单位 “坐收天下才 ”,一般不需外出招聘即可实现招聘 目标 ,一般不参加校园招聘会,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应

用 型专业毕业生就业需 “送货上门”,必须先实习,然后才有 机会就业。

难题四:用人单位普遍提高用人单位 “门槛”。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 “高消费”现象 ,能要本科的要硕士 ,能要硕士的要博士。研究生就业层次下移 ,挤 占本科生就业空 间。“本科 生考试 ,研究生考核”成为用人的 “潜规则”。

难题五: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严重。学生把 目光主要投向经济发达地区,对正在崛起的较为发达城市和欠发达的省会城市不是很了解,主观上造成就业区域狭小, 就业机会偏少。一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非高薪不去、非大企业不选 ,非省会城市不进。”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 万马挤独木桥,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程度。突出的表现 就是“有业不就”与 “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情况同在;“事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 岗位少”成为市场的常态。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的任务很重。

难题六 :毕业 生 “走 出去 ”的意识淡薄 。在家 “看 等靠的情况较普遍,多数毕业生只关注就业中心请来的用人单位 ,“谁来就和谁谈,谁要就和谁签”,走出去自主开拓就业市场的意识较弱。

(四)文科生就业现状

随着就业现状日益严重,其中文科学生的就业就更加困难,我们这里所指的文科主要包括法学、哲学、文学 、教育学、语言学以及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等专业。

(五)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确立,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的问题。目前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女生数量比1998年增长了两倍,然而却有近七成用人单位限招女大学生。

1.求职过程遭遇性别歧视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 “只要男生”或 “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

许多女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时,迫于就业形势就范于公司 “5年内不得生育”的苛刻条件。

2.就业质量低

厦门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生有8.3%的女生认为实际签约情况与就业理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本身。此外,女大学生的工资预期也因性别差异被降低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 1 1 3个百分点,拟付工资2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64.8%,超出男生 14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工资水平高出女生 1 1%。

3.就业深造两难选择

大多女生都面临就业还是深造这样的两难选择。继续考研深造,学历高了,年岁也 “高了”,比较优势再度丧失。在一些私企和外资企业,年龄较大的女职工求职时经常遭遇 “闭门羹”,因为她们已过了企业所谓的 “使用黄金年龄段”。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女研究生毕业时多数在 24至 3O岁之间,正值婚育高峰,机会成本太大,因此宁要素质稍差的男生。 考研、就业的压力使不少女生采取考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做男研究生的 “家属”一同被招聘方接收,是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一片哀怨声中微亮的曙光。读研不忘交友已经是女生中非常实际的人生态度。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方面

(一) 有效需求不足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而我国经济增长、外资企业的进人等并没有带来相匹配的就业需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够有效吸纳新增加的高校毕业生。

1.大量外资企业的涌人没带来相匹配的就业需求。

我国加入WTO 以后,外资企业涌入我国,但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对我国就业贡献有限,而且外资就业效应的有限性将日益显著:首先,外企的用人目标是减员高效,与我国解决大量劳动就业的目标不同步;其次,外企进入所采取的“斩首行动”策略造成一部分国内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间接增加了就业难度;第三,外资进入中国,带来的先进技术、先进生产设备等将产生人力资源的排斥效应和替代效应。几方面综合,大量外企涌人实际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2.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需求。

国家没有结合经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导致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需求,这是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从高等教育的供需数据分析反映来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于依赖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

3.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就业需求不足。

一方面,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新型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以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中高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流动成本或者流动障碍,广阔的农村劳动力市场没对大学生产生强劲的需求和有效的实际上的容纳。

(二)国家就业政策的不足

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就业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社会用T 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和户籍制度等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完全配套,高校毕业生跨省市流动渠道仍不够畅通;显形指标限制与隐性行政限制抑制了对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形成;在用工机制方面,市场与计划并存,影响毕业生的公平就业;贫困地区和一些重点行业急需人才,而地方财政无力承担,造成市场配置毕业生的机制失灵等情况,客观上制约了高校毕业生顺利择业与就业。

(三)企业选人用人存在问题

1.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在用人机制也日趋市场化的今天,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使用的技术和设备上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30年代水平。中小企业中严重缺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经验。缺乏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用人思想观念。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选人用人不够规范。

2. 招聘单位重经验轻能力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就业热情,绝大多数公司对于应聘人员的要求非常挑剔,比如要求有工作经验。身为企业管理者,自然希望招聘上来的工一投人工作就能马上出成绩,既有学历,又有“实战”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是最适合不过的。那种只有学历而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或实践经验的学生的就业之路肯定会布满荆棘。弥补这种缺憾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在上学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或是找工作实习。我们都知道,作为应届毕业生,多数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个别有过从业经验的同学也仅限于做过促销、派发这样简单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经验非常有限,这就使应届毕业生相对于富有工作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来说,不具有任何优势。

3. 职场中的歧视现象严重。大学生就业除了遭受学历歧视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性别歧视、

户口歧视、相貌歧视、地域歧视、身高歧视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地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关男女平等就业的各项规定,但限男生、男生优先这样的字眼在各类招聘信息上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女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地拒之门外。而另一个事实是,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女生所占的比例比起以往高了许多,这就使得女生在求职中更处劣势,就业形势更是严峻。

学校方面

(一)高等教育专业改革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滞后,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没有能够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专业划分过细,根据现有师资条件设置专业,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一些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但效果不尽人意。而且高校严重缺乏“双师型”师资,高校教师大多在动手能力或指导动手能力方面还很欠缺,因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经验匮乏。

(二)高等教育意识滞后

国家以学历文凭的方式对人才“人才”资格认证作了垄断,垄断人的成功之路,迫使每个人一定要走官方指定的路线,获得一纸文凭之后才算是人才才受到国家承认。正是在这样的传统意识下,学校为追求自己的毕业就业率,于是规定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前必须获得规定的等级证书。当今的饿大学生抱着盲目性向证书文凭看,一味的只追求等级考试,毕业文凭,于是丢掉了提升自己内涵素质的念头,丧失了学习更多适应现实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和交际能力。

(三)就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

学校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教育,而更多的是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高校毕业培训千篇一律地指向就业,而在职业生涯设计、自主创业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太少且缺少就业指导课的教材等。

毕业生方面

(一) 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准备不足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前进的过程中也要受到很大阻力,面对繁杂多变、眼花缭乱的社会,面对着乱云纷飞、强手如林的职场,面对着残酷严峻的就业竞争。面对着这重重阻力,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压力。

1. 对职场认识迷茫、对自身认识不足。目前职场求职竞争非常激烈,大学生挖空心思、想尽各种办法去求职,但是,许多时候都非常的盲目,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职场认识迷茫、对自身认识不足、没有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招聘会上,东奔西走、四处打探,看哪一家企业都很优秀,不知道哪一家企业好,在左右摇摆中失去了就业机会。

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三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几十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 有的同学大学学习成绩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当断不断、患得患失,在犹豫中失去了机会。

(二) 就业意愿偏差与就业能力不足

1.就业意愿偏差。由于企业制度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收益的不同,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人才饱和,供大于需。而与此同时,由于就业能力、社会资本、获取并选择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以及把握自己理性的有限性,大学生们容易在求职人海中迷失自我,导致就业困难。此外,某些大学生在就业时太过于保持“骑驴找马”的功利心理,找到更好工作后立马辞职。企业费时费力培养的人才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长此以往,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产生怀疑,不敢招聘大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2.就业能力不足。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时间和反应速度已经取代了成本和质量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要素。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人才准人的标准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大学教改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步伐,专业设置、知识传授方式等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不能够运用所学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可以说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适应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之处也表现在落后、错误的就业观念上。一是“精英”人才意识浓,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很多毕业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名利,轻事业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责任感。二是缺乏自主创业、主动创业的精神。三是对职业流动认识薄弱。有些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重要原因是对初次就业的过分谨慎,很多大学生从来没有真正遇到过生存危机,他们过于依赖父母,迟迟不能自立。

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了,根据我们前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所以,需要我们迫切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政策方面

(一)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劳动力市场政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方面的政府政策,例如维护市场秩序、制定交易规则、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等;二是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促进资源优化分配而对交易过程实施人为干预的政策,如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就业岗位增加之间选择调整的政策等。政府政策的根本职能在于排除供求双方不能顺畅实现交易的障碍。中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难现状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密切相关。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由于额外工作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上升,同时,单位的用人成本也由于某些制度安排而被提高,从而导致其劳动力雇佣量少于市场均衡时的最优量,这些都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户籍制度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制度障碍之一。 户籍制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选择。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招生一直实行户口、档案转入学校管理的制度。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带动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招生与就业分离后,大学生毕业时的户口逐渐成为制约就业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对大学毕业生户籍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从而保证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

如果能够通过某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就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为了让毕业生顺利到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中央和地方应该采取相应配套措施。2005年6月,中共中

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 党的执政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此外,很多地方政府也要为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制定了优惠政策。例如上海市近期规定上海市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凡志愿服务西部1年以上(含1年) ,每生每年可获得奖励5000元,奖励年限最长为2年,也就是说,志愿服务西部1年以上,每生最多可获奖励1万元。

(三)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相对分散、吸纳每一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额也较少;中小企业单位投资容纳的劳动力和单位产值使用劳动力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门槛相对较低,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晋升和提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中小企业是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目前,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570万户.其中,7人及以下的注册企业为2570万户。尽管规模不大,却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显得更为迫切。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近年来,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比较多,一是资金严重短缺。小企业无论在内部积累,还是从外部融资上都较为困难。二是开业困难。新企业的出现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源泉所在。目前开办小企业存在的困难主要是得不到开业指导和服务、领取营业执照困难、开业的成本较高、租赁营业场所困难等。三是经营困难。企业除纳税外还需向有关部门缴纳多达十几种的规定费用,此外对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也很严重。这些都增加了小企业的负担,制约了其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必须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训工作,更新企业主的经营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小企业倒闭风险,而且有利于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其次开展促进就业小额信贷工作。比如在金融市场的改革方向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担保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面支持的信贷资金或担保资金。最后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具有普通中小企业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可以缓解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之间的就业竞争。

(四)健全劳动法律体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解决影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矛盾,要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根本的是健全劳动法律体系,从法律上严格地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因此,建立与健全劳动法律体系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其次还要为平等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制定和出台鼓励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引进激励与 制约机制,对经营性单位招收女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予 以减免税等奖励,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同时通过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减少消除性别歧视,实现女大学生公平就业的权利。对受到歧视或处于不利地位的女 大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和创办经济实体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扶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府还要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种行政性收费;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

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增强其创业能力。创业激励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了创业者的行列。 高校方面

(一)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稳定、灵敏的信息渠道是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良性运行的基础。鉴于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省就业的比较多,要发挥互联网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作用,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渠道。将各省市收集的用人信息和毕业生生源信息输入到全国的就业信息网,将各部门、各地区举办的供需见面会通过信息网络的沟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广阔、实用的信息平台。

第二,建立就业预测和薪酬指导机制。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要定期对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布指导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己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薪酬情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帮助毕 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用人单位在吸引人才、合理确定毕业生薪酬标准等方面提供参考。

第三,全面落实针对毕业生就业的服务项目。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就业素质测评等多项相关的服务。发挥好各种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优势,开展就业咨询,提供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鼓励企业为尚未落实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临时性、灵活性就业岗位和其他实习锻炼机会。

(二)让学生的技能和从事的工作匹配

第一,合理设置专业结构。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这必然导致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涨的新变化。学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环境大背景, 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人才市场的现状与前景,科学地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状况,适时并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因此,应该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也要求迸一步赋予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的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学校和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通过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高校要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高校、政府与私人部门共同合作致力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大学应该在所有的学科领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计划,以发展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毕业生综合技能;大学应该与公共及私人部门合作,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并将其融入大学课程规划与开发之中;大学应该确保市场了解毕业生的技能,既包括专业技术技能,也包括有效适应变化需求的技能;大学应该咨询产业、政府及行业委员会以确保将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便于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政府应该提供核心资助以使大学能继续开发所有学科领域毕业生所需要的技能组合;应该协助建立行业委员会,这些委员会提供并与大学、学生、雇主分享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私人部门应该与教育界合作确保大学能了解他们的需求;应该坚定地承诺实旌技能培训与开发,特别是通过内部技能培训为员工发展提供更大支持。

企业方面

(一)鼓励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就业形式灵活。按照国际惯例,就业主要是指灵活就业,如一周内曾从事过一个小时以上合法劳动获取合法报酬者、如自谋就业、家庭就业、组织就业、临时就业、社区就业、小时就业、阶段性就业等都是就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通行非正规就业制度,鼓励正规部门创造非正规就业并给以优惠的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近几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非正规就业的比重还非常低。应积极地发展l 临时工、小时 工、季节工、流动工、短期合同工、家庭工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各种灵活的就业形式,特别是在服务行业,非正规就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提供非正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缩短工作搜寻时间。

(二)树立科学的用人理念

目前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很看重工作经验,其实毕业生也有很多优点是别的社会成员不具备的。大学生可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承载着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社会人员加入企业,将带来用人单位的规模报酬和核心竞争力递增;大学生可以扩大用人单位的知名度。招聘活动是用人单位面向外界的一个窗口,很多企业都会利用招聘的机会对本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学习和吸收能力非常强,可以更好的接收企业文化,成为符合本企业需求的重要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企业可以投入一定成本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培训,即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成长机会又增加毕业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对工作的投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此外,企业在积极引进高校毕业生的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岗位需要聘用实用型人才,遏制人才高消费之风。能让大专生做的事尽量不要让硕士生做,以使更多的毕业生有就业机会。如果招聘了较高学历的毕业生却不能让其充分发挥其作用,毕业生的潜在离职率会很高。这样既影响了毕业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企业也付出沉重代价。

(三)进行预见性的人才储备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纷纷利用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争,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将直接决定谁是真正的赢家。同样道理,用人单位要想不断提高生产率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关键之处是进行人才开发和人才储备。人才储备是指根据组织发展战略,通过有预见性的人才招聘、培训和岗位培养锻炼,使得人才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组织扩张的要求。关于人才储备,一些地方政府或公司己悄然进行了,但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是在观望或者是采取“应急式招聘人才”。在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才争夺态势下,采取观望和“应急式招聘”不仅组织缺乏活力,而且会严重影响组织的生产效率。这种情况对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来讲必须改变,在人才供应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有预见性的人才储备,以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毕业生方面

(一)要重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及承担的职业角色的发展道路,它是由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兴趣和爱好、职业意向、职业角色、职业行为、专业和工作的匹配等组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在大学中有许多需要学习和发展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开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来应对全球化浪潮

中国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入世后中国与国际全面接轨,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新时代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思想上,清醒的政治头脑,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必不可少的;在

基本技能上,准确纯正的双语能力,流畅自如的表达能力,热情诚信的交际水平也是必备的;在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写作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敬业实干精神则是对大学生自身修养的进一步要求。其次,更强调大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入世后,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密切,国际标准、国际惯例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 所以,国际化能力不是简单地运用英语和计算机的熟练程度,更是指具备洞悉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和经济运行走势的敏锐目光,掌握所在专业领域内国际最新动态,并通过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这种国际趋势的能力;国际化能力也指了解国际交流的礼仪和常识,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襟怀,在与他人通力合作中发掘自己的优势,体现人生价值的发展能力;国际化能力还指熟悉与专业相关的国际惯例与法律,具备成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成功者的潜力。

五、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分析

针对以上大学生就业难的各种分析,因此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给我们各方面带来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凸显了出来,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说,无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角度,还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去重视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对自身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自身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对其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首先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然而现在的就业形势却是那么的不容乐观,因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强大的就业压力,在不同程度上给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自卑等,甚至有的还产生了自杀心理和犯罪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对于我们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我们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应该高度的重视大学生就业难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心理问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会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很有可能会让他们放弃曾经一直坚持的正确价值观。在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社会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这样以来就很有可能造成大学生对社会的失望情绪。在各种失望和悲观情绪的影响下,有的大学生就会逐渐走向堕落乃至放弃自己的理想,有的大学生就会产生急功近利和盲目追求的思想,以及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比如说,有的女大学生想的就是大学毕业过后不是要找个好工作,而是找个好老公。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在关注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教育。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对高校的影响。大学生难以就业,这对高校教育直接是一个考验,尤其是对一些普通高校。就业率是衡量一个高校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高等学校尤其是一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产生了冲击,这就迫使了高校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结构的升级。当然,从客观上来说这是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导致某些高校的解体。

再次,大学生就业难对家庭的影响。在我国很大程度上,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的学费和其他费用都是用父母出的,而父母的希望就是想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过后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然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面临难以就业的境地,他们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有的父母依然抱着以前的观念即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工作稳定的观念,这样就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压力,就有可能影响家庭的和睦。并且大学生就业难对于大学生以后的家庭生活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业的压力直接会造成婚姻的压力,因而也会给大学生以后带来家庭生活的压力。

最后,大学生就业难对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它

对社会的影响就尤为的明显。社会的转型时期,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他们虽然富有理性,但是在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他们有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一种冲动来宣泄自己。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旦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即时解决,那么就很有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大学生就会把难以就业的矛头指向社会,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很多社会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社会正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社会问题就会和其他的社会问题一起社会连带反应,给社会带来不安的因素。所以,作为我们的社会应该着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关文章

  • 综合报告格式 1
  •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一.研究主题的确立与分析 1.需求分析 根据5W法对课题进行需求分析,首先是外部特征的分析: (1)全面性/专深性:全面地查找介绍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文献. (2)本课题的目的:完成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综述文章. ( ...查看


  • 城市就业问题何去何从
  • 城市就业问题何去何从 --以大学生就业为例 [摘要]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的问题会随之产生,个人认为城市就业问题是诸多问题中表现较为突出的问题,伴随着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分析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今后城市发展中 ...查看


  • 教育社会学角度下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研究
  • 贵州财经大学 题 目: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姓 名:叶 指导老师:张 专 业: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 学 院:教育管理学院 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文 (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 勇 辉 (博士) 二零一二年六月二日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叶勇 摘要: ...查看


  • 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
  • 簪勰|硼∈秘撇l自话眨 提要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日益突出,不仅对国家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挫伤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性,也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产生严重影响.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待大学生就业p-]题,建立健全就业保障长效机制,对大学生就业 ...查看


  • 农村籍毕业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 农村籍毕业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 摘要:长期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数据显示,2015年大学生毕业生将达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又增加了 ...查看


  • 女大学生就业分析
  • 女大学生就业分析 题目:女大学生就业分析 students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college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I 诚 ...查看


  • 本科生就业分析报告(基于SPSS分析)
  • 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 分析报告 目录 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 . .......................................................................... 1 二. 分析的基本思路 . ...查看


  • 微观经济学课程设计
  • 太原工业学院 微观经济学课程设计 调查报告 实习地点 校内 实习时间 第18周 系 部 经济与法学系 班 级 1021211 组 名 第三组 成 绩 指导老师 刘晓辉 2011年 12 月 31日 我校文科类就业观念与就业率的 调查分析报告 ...查看


  •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 就 业 指 导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学院名称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学生姓名 李丹 学生学号 [1**********]3 任课教师 陆墨姼 论文成绩 教务处 制 2015 年 ...查看


  •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