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现句结构及其教学
付义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
要】在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常会出现一些偏误。存现句A段中介词和方位词的误用,存现句否定式使
用不当以及遗漏B段动词等。分析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母语。
【关键词】存现句;习得;偏误
【中图分类号】H14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83(2011)02-0020-03
1引言
存现句是表示某地/某时存在/出现/消失什么事
物的句子,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大类。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构成,即:存现地点/时间+存现动词+存现主体。为研究方便,学者们通常把存现处所、存现动词和存现主体分别称为称为A段、B段和C段。
在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常出现一些偏误。分析留学生出现偏误原因,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母语。下面我们挑拣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存现句结构的偏误进行分析,希望能加深我们对汉语存现句结构的认识。
2A段存现处所中介词和方位词的误用
在汉语存现句中,除了那些命名性处所词(储
[1]
泽祥,1997)外,普通名词作存现句A段后面通常都要出现方位词,而前面通常不出现介词,但留学生常常会造出如下的句子。
(1)桌子放着一本书。(2)在桌子放着一本书。(3)在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例(1)的错误在于处所名词“桌子”单独使用;例(2)的错误在于“桌子”后没加方位词,而是在“桌子”前加了介词“在”;例(3)的说法本身没有问题,不过它带有特定的语用含义,在没有特定的语境下,不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听起来自然。
我们知道,处所词通常是需要用介词介引的,而在存现句中,这些处所词前通常不出现介词,这是一些留学生难以理解的。
汉语的介词和方位词一向被看作不同的词类,但可以把这二者统一起来,合称为“附置词”。介词属于附置词中的前置词,方位词属于附置词中的后
置词,这二者的语法功能具有一致性,都是给动词
赋予间接题元,也就是说,它要把充当间接题元的名词性成分介引给谓语动词。
[2]
Dik(1997)曾提出“联系项”理论,他认为连词、介词、格标记等都属于联系项,其作用是将两个有并列或从属关系的成分连接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并且标明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联系项的优先位置是在两个被联系成分之间。刘丹青(2003:72)曾打了一个比方来揭示其功能,“所谓联系项,就相当于社交场合的介绍人,当A要介绍B和C互相认识时,最自然的位置当然是站在B和C之间。”所以“联系项位于所联系的两个成分之间是最符合象似性原
[3]
则的。”
在先秦汉语中,处所词后一般是不用方位词的,它通常用“于”引进放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这样,“于”作为动词和处所名词的联系项正好处于二者中间的位置,在西汉时期,介词结构就已经开始
[4][5]
了前移的趋势(何乐士1992a),张赪(2002)对介词结构在句中的语序变化作了全面的考察,认为这一进程直到元明时期才趋于结束。而就在介词结构大量前移的同时,方位词逐渐产生。刘丹青
[3]
(2003)认为,介词结构的前移正是方位词语法化的动因,介词结构前移带来的结果便是处所题元和动词之间缺少联系项,方位词正好作为联系项空缺的补偿而出现。而方位词的语法化又进而带来处
[6]
所词前“介词”的变化,何乐士(1992b):“《世》(即《世说新语》—笔者按)中处所短语的另一种情况是以方位词为中心词,以表处所的词为定语,这在《变文》(《敦煌变文集》—笔者按)中有很大发展……这些方位词神通广大,几乎可以与任何名词组合成表处所的短语……同时,这些表处所的短语大多不用介词引进,且多数位于谓语前或句之首”。可见介词在处所词前部分消失是因为方位词部分取代了
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付义琴(1978-),女,河南信阳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第2期
付义琴:存现句结构及其教学
·21·
其功能。
这样,当句中出现处所题元时,就有三种介引的方式,一是只在处所词前出现介词,一是只在处所词后出现方位词,还有一种就是处所词前有介词、后有方位词。在现代汉语中,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但使用频率是不同的,第三种的使用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第二种次之,第一种的情况通常只限于那些命名性处所词。也就是说,在方位词产生并成熟以后,处所词基本上要加上方位词,而前面的介词的地位反而降低了。那么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加介词,什么情况下不加呢?这个和处所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说话人要强调的语义重心有关。通常而言,如果处所词处于句首,不加介词的情况比较多,而如果处所词前还有主语的话,加介词的情况为多。
(4)桌子上我放了一本书。(5)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6)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椅子上放了一个坐垫。
(7)在桌子上,我放了一本书。例(4)的处所状语放在句首,主语放在处所词之后,处所词前没有出现介词。例(5)的处所状语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处所词前有介词“在”,后有方位词“上”,例(6)中前一分句处所词前用了介词,后一分句没有使用,其原因就是前一分句处所状语前有主语,而在后一分句中主语承前省略了。例(7)中,处所状语放在句首,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里不必使用介词,但这里仍采用了前有介词、后有方位词的结构形式,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了“在”之后,有强调处所词的含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处所词后会有停顿,停顿的目的也是凸显处所词的地位,关于这一点,下面我们还会提到。明白了处所词前用不用介词的大致规律,那么对于存现句A段处所词前一般不用介词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存现句中的处所词是位于句首的,行为主体在句中不出现,所以A段通常是由方位短语充当。
不过我们说存现句A段前面通常没有介词,但并不是完全排斥介词的存在,我们必须承认介词结构是能够充当存现句A段的。我们说例(3)“在桌子上放着一本书”并没有错,只是听起来不大自然,这是因为出现介词“在”常常有强调作用,储泽样(1996)[7]认为,“‘在’的涵盖义是‘定位性’”,处所词前用“在”有强调和突出这个地点的作用。
理论上说,任何一种存现句都不排斥处所词前
介词“在”的出现。潘文(2006:246)在对存现句A段
介词使用情况考察时认为由“笼罩、弥漫、洋溢、充
[8]
满、充溢、充斥”之类的动词充当B段的存现句和没有动词的存现句不能由介词词组充当A段。我们发现潘先生所指的这两种句子的描写性都比较强。关于没有动词的存现句的描写性我们下文会详细讨论。而对于B段为“笼罩、弥漫、洋溢、充满、充溢、充斥”的存现句来说,从整个句子的语义来看,不凸显其存现主体到底存在于某一场所,这类存现句的存在现体一般都是可感性稍差或较为抽象的名词,如烟雾、气氛之类,从表义上看,主要是通过存在主体对A段进行描写而不是强调对C段的
[8]
定位。如:(例引自潘文(2006:246))
(8)田野里弥漫着青草的气息和浑浊的烟雾,似一张无形的网罩得他走投无路。(孙方友:《官司》)
(9)戴晓蕾轻盈地无声地溜了进来,房间里顿时充满了神神秘秘而又恣意浪漫的妖精氛围。(池莉《来来往往》)
这些存在主体通常都有其固定的出现场所,可移性较差,外界通常不能控制其出现场地,所以这些A段的处所词通常不具有区别性,没有必要对其特别定位。
但如果我们要强调A段的区别性,以上两种类型的存现句也未必不可以加“在”。
(10)在我们的谈话中,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11)在他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12)在树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树上,一个生龙活虎的孩子。
(13)在左屋,一个花枝招展的狐狸精;在右屋,一个凶神恶煞的野老虎。
这几个句子的A段前面也有“在”,但它们同时也采用了其他手段用以强调处所词,这些A段后都有停顿,例(10)、(11)的A段都是定中结构,关于
[9]
“在”的出现与否与修饰语的关系,范方莲(1963)已经有所发明,他说:“‘在’的出现似乎和修饰语有关,当名词前带修饰语时,出现‘在’的可能性就大些。”例(12)和(13)中的介词结构都是对举出现,对举出现的目的是突出其处所的区别性特征,既然处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再用“在”来定位就自然得多。
3存现句否定句的误用
留学生在使用存现句的否定式时,常常习惯于直接在相应的肯定式的B段前加否定词的来实现,造成如下的句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2·
第23卷
(14)教室里没三十个人。
(15)院子里没有两棵树。实际上,汉语存现句用于否定式时,存现主体C段前出现的数词常常是“一”。如:
(16)教室里没有一个人。(17)院子里没有一棵树。“没有”对后面的“一+(量)+名词”的否定为完
[10]
全否定。石毓智(2001:37;41)认为:“较低量级的否定包括了对较高量级的否定,较高量级的否定不包括对较低量级的否定,所以可以用对较低量级的否定式来实现对较高量级的否定,而不能用较高量级的否定式来否定较低量级。”“在给定的范围内,对其中最小一个量级的否定等于对整个范围的否定。”“一”在数词中是最小的,对“一”的否定也意味着对其他大于“一”的数词的否定,所以在这里,实际上是利用对最小量级的否定来实现完全否定。
而“没有”对“非一+(量)+名词”的否定为不完全否定,是差等否定。如例(14)的“教室里没有三十个人”,并不是对教室里有人的否定,而是说教室里有人,但人不到三十个,所以从语义指向上来看,是指向数量词的,而不是指向名词本身。不过,“没”的这种用法已经不是存现句了,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
事实上,汉语存现句的否定式使用带有很大的限制,使用范围并不象肯定式那么广泛。这是因为当存现句用于否定式时其存现主体通常具有预设性。比如就是某个地方会有什么,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很难猜测到,比如你第一次去一个你完全陌生的地方,你自然只会关注那里存在什么。而只有你对某一地方比较了解,推测那里可能有什么,在心里会产生一个期待,如果事实上没有,才会使用这类存现句。
(18)戴宗笑道:“兄长,你不见满江都是渔船?此间正是鱼米之乡,如何没有鲜鱼。”(《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19)她把一个瓷碗洗了又洗,这才盛来一碗白水。家里没有茶,也没有茶盅儿。(张炜《柏慧》)
例(18)中,既然是“鱼米之乡”,那么“鲜鱼”也
本应该有,可实际上没有,所以使用存现句的否定
式;同样地,例(19)中,“茶”、“茶盅”本是常用之物,一般的家庭都应该有,而事实上也没有。
4B段动词遗漏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存现句时,有时还会遗漏存现句动词B段。如:
(20)我发现屋里一个人。(21)教室前面的讲台上一台电脑。我们知道,在存现句的A段、B段、C段中,B段并不是最主要的,C段才是整个存现句的核心,关于
[9]
这一点,范方莲(1963)已经指出。所以,存现句是可以没有B段的。但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性成分充当存现句谓语是有一些限制的,它通常出现在描写性较强的场合。如:
(22)前边两面悬崖峭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刘白羽《长江三日》)
(23)书房摆设陈旧,靠窗一张木板钉成的破沙发,旁边矮凳上搁着最近出版的《观察》和《知识与生活》等期刊,非常整齐,靠墙是几架书橱。(陈孝全《朱自清传》)
(24)南边的天上一团红雾。(老舍《离婚》)(25)山下一片好风光。
没有B段动词的存现句的存现主体前面通常会出现修饰性的成分,所以宋玉柱(1982)称之为“定
[11]
心谓语存在句”,杜瑞银(1982)称之为“定名谓语
[12]
存在句”。其实存现主体前出现定语也是为了突出这种句子的描写性,所以这种句子通常用于描写性较强的场合。例(22)、(23)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存现句共现,专门用于对场景的描写。而例(24)、(25)中的存现主体相对抽象。例(24)的“红雾”虽然也是具体事物,但相对于桌椅之类的有着明确三维的事物而言,其可感性稍弱。例(25)的“好风光”是抽象名词。这些存现主体前面只能用“一团”、“一片”之类的不定量词,这种量词不重于计量,在表义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常用于描写。而上文所举的例(20)、(21)之所以不恰当,主要就是因为其中的存现句主要用于叙述而不是描写。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命名性处所词[J].中国语文,1997,5.[2]Dik,SimonC.TheTheoryofFunctionalGrammar[M].NewYork:MoutondeGruyter.1997.[3]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A].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a.[5]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6]何乐士.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若干语法特点的比较[A].程湘清.隋唐五代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下转29页)
第2期
施敏敏,陆国君:汉语经济报道标题中“经济是交通”隐喻的认知研究
·29·
SHIMin-min,LUGuo-ju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NantongUniversity,Nantong,Jiangsu226019)
Abstract:WithChina'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impactoffinancialcrisis,themetaphoricalterms
intheeconomiccorpusaremoreorlesschangedinnumbersandfrequency.Inthisthesis,acorpus-basedapproachisadoptedincomparingthemetaphoricaltermsinthepresentstudywiththoseinanotherstudy.Inthelightof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proposedbyLakoffandJohnson,theauthorclassifiesthemetaphoricaltermscollectedandmakesadescriptionfromtheaspectsoftypes,numbersandfrequency.Comparingwithanotherstudy,theauthormakesadescriptionof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
Keywords:Metaphor;Cross-time;ContrastiveStudy
(责任编辑:张俊之)
(上接22页)
版社,1992b.[7]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J].汉语学习,1996,4.[8]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多维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范方莲.存在句[J].中国语文,1963,5.
[10]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1]宋玉柱.定心谓语存在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12]杜瑞银.“定名谓语”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4.
TheStructureofExistentialSentenceandItsTeaching
FUYi-qin
(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44)
Abstract:Intheprocessofexistentialsentenceacquisitionforeignstudentsoftenmakemistakessuchasthemisuseofprepositionandpostposition,theimproperuseofnegativeformofexistentialsentenceandtheomissionoftheverb.Analyzingthecausesofthemistakescanhelpustoteachforeignstudents,andalsomakeusunderstandbetterourmotherlanguage.
Keywords:ExistentialSentence;Acquisition;Mistake
(责任编辑:张俊之)
存现句结构及其教学
付义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摘
要】在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常会出现一些偏误。存现句A段中介词和方位词的误用,存现句否定式使
用不当以及遗漏B段动词等。分析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母语。
【关键词】存现句;习得;偏误
【中图分类号】H14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83(2011)02-0020-03
1引言
存现句是表示某地/某时存在/出现/消失什么事
物的句子,可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大类。从结构上看,由三部分构成,即:存现地点/时间+存现动词+存现主体。为研究方便,学者们通常把存现处所、存现动词和存现主体分别称为称为A段、B段和C段。
在汉语存现句的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常出现一些偏误。分析留学生出现偏误原因,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母语。下面我们挑拣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存现句结构的偏误进行分析,希望能加深我们对汉语存现句结构的认识。
2A段存现处所中介词和方位词的误用
在汉语存现句中,除了那些命名性处所词(储
[1]
泽祥,1997)外,普通名词作存现句A段后面通常都要出现方位词,而前面通常不出现介词,但留学生常常会造出如下的句子。
(1)桌子放着一本书。(2)在桌子放着一本书。(3)在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例(1)的错误在于处所名词“桌子”单独使用;例(2)的错误在于“桌子”后没加方位词,而是在“桌子”前加了介词“在”;例(3)的说法本身没有问题,不过它带有特定的语用含义,在没有特定的语境下,不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听起来自然。
我们知道,处所词通常是需要用介词介引的,而在存现句中,这些处所词前通常不出现介词,这是一些留学生难以理解的。
汉语的介词和方位词一向被看作不同的词类,但可以把这二者统一起来,合称为“附置词”。介词属于附置词中的前置词,方位词属于附置词中的后
置词,这二者的语法功能具有一致性,都是给动词
赋予间接题元,也就是说,它要把充当间接题元的名词性成分介引给谓语动词。
[2]
Dik(1997)曾提出“联系项”理论,他认为连词、介词、格标记等都属于联系项,其作用是将两个有并列或从属关系的成分连接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并且标明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联系项的优先位置是在两个被联系成分之间。刘丹青(2003:72)曾打了一个比方来揭示其功能,“所谓联系项,就相当于社交场合的介绍人,当A要介绍B和C互相认识时,最自然的位置当然是站在B和C之间。”所以“联系项位于所联系的两个成分之间是最符合象似性原
[3]
则的。”
在先秦汉语中,处所词后一般是不用方位词的,它通常用“于”引进放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这样,“于”作为动词和处所名词的联系项正好处于二者中间的位置,在西汉时期,介词结构就已经开始
[4][5]
了前移的趋势(何乐士1992a),张赪(2002)对介词结构在句中的语序变化作了全面的考察,认为这一进程直到元明时期才趋于结束。而就在介词结构大量前移的同时,方位词逐渐产生。刘丹青
[3]
(2003)认为,介词结构的前移正是方位词语法化的动因,介词结构前移带来的结果便是处所题元和动词之间缺少联系项,方位词正好作为联系项空缺的补偿而出现。而方位词的语法化又进而带来处
[6]
所词前“介词”的变化,何乐士(1992b):“《世》(即《世说新语》—笔者按)中处所短语的另一种情况是以方位词为中心词,以表处所的词为定语,这在《变文》(《敦煌变文集》—笔者按)中有很大发展……这些方位词神通广大,几乎可以与任何名词组合成表处所的短语……同时,这些表处所的短语大多不用介词引进,且多数位于谓语前或句之首”。可见介词在处所词前部分消失是因为方位词部分取代了
收稿日期:2011-03-20作者简介:付义琴(1978-),女,河南信阳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第2期
付义琴:存现句结构及其教学
·21·
其功能。
这样,当句中出现处所题元时,就有三种介引的方式,一是只在处所词前出现介词,一是只在处所词后出现方位词,还有一种就是处所词前有介词、后有方位词。在现代汉语中,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但使用频率是不同的,第三种的使用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第二种次之,第一种的情况通常只限于那些命名性处所词。也就是说,在方位词产生并成熟以后,处所词基本上要加上方位词,而前面的介词的地位反而降低了。那么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要加介词,什么情况下不加呢?这个和处所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说话人要强调的语义重心有关。通常而言,如果处所词处于句首,不加介词的情况比较多,而如果处所词前还有主语的话,加介词的情况为多。
(4)桌子上我放了一本书。(5)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6)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书,椅子上放了一个坐垫。
(7)在桌子上,我放了一本书。例(4)的处所状语放在句首,主语放在处所词之后,处所词前没有出现介词。例(5)的处所状语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处所词前有介词“在”,后有方位词“上”,例(6)中前一分句处所词前用了介词,后一分句没有使用,其原因就是前一分句处所状语前有主语,而在后一分句中主语承前省略了。例(7)中,处所状语放在句首,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里不必使用介词,但这里仍采用了前有介词、后有方位词的结构形式,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了“在”之后,有强调处所词的含义,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处所词后会有停顿,停顿的目的也是凸显处所词的地位,关于这一点,下面我们还会提到。明白了处所词前用不用介词的大致规律,那么对于存现句A段处所词前一般不用介词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存现句中的处所词是位于句首的,行为主体在句中不出现,所以A段通常是由方位短语充当。
不过我们说存现句A段前面通常没有介词,但并不是完全排斥介词的存在,我们必须承认介词结构是能够充当存现句A段的。我们说例(3)“在桌子上放着一本书”并没有错,只是听起来不大自然,这是因为出现介词“在”常常有强调作用,储泽样(1996)[7]认为,“‘在’的涵盖义是‘定位性’”,处所词前用“在”有强调和突出这个地点的作用。
理论上说,任何一种存现句都不排斥处所词前
介词“在”的出现。潘文(2006:246)在对存现句A段
介词使用情况考察时认为由“笼罩、弥漫、洋溢、充
[8]
满、充溢、充斥”之类的动词充当B段的存现句和没有动词的存现句不能由介词词组充当A段。我们发现潘先生所指的这两种句子的描写性都比较强。关于没有动词的存现句的描写性我们下文会详细讨论。而对于B段为“笼罩、弥漫、洋溢、充满、充溢、充斥”的存现句来说,从整个句子的语义来看,不凸显其存现主体到底存在于某一场所,这类存现句的存在现体一般都是可感性稍差或较为抽象的名词,如烟雾、气氛之类,从表义上看,主要是通过存在主体对A段进行描写而不是强调对C段的
[8]
定位。如:(例引自潘文(2006:246))
(8)田野里弥漫着青草的气息和浑浊的烟雾,似一张无形的网罩得他走投无路。(孙方友:《官司》)
(9)戴晓蕾轻盈地无声地溜了进来,房间里顿时充满了神神秘秘而又恣意浪漫的妖精氛围。(池莉《来来往往》)
这些存在主体通常都有其固定的出现场所,可移性较差,外界通常不能控制其出现场地,所以这些A段的处所词通常不具有区别性,没有必要对其特别定位。
但如果我们要强调A段的区别性,以上两种类型的存现句也未必不可以加“在”。
(10)在我们的谈话中,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11)在他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12)在树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树上,一个生龙活虎的孩子。
(13)在左屋,一个花枝招展的狐狸精;在右屋,一个凶神恶煞的野老虎。
这几个句子的A段前面也有“在”,但它们同时也采用了其他手段用以强调处所词,这些A段后都有停顿,例(10)、(11)的A段都是定中结构,关于
[9]
“在”的出现与否与修饰语的关系,范方莲(1963)已经有所发明,他说:“‘在’的出现似乎和修饰语有关,当名词前带修饰语时,出现‘在’的可能性就大些。”例(12)和(13)中的介词结构都是对举出现,对举出现的目的是突出其处所的区别性特征,既然处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再用“在”来定位就自然得多。
3存现句否定句的误用
留学生在使用存现句的否定式时,常常习惯于直接在相应的肯定式的B段前加否定词的来实现,造成如下的句子。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2·
第23卷
(14)教室里没三十个人。
(15)院子里没有两棵树。实际上,汉语存现句用于否定式时,存现主体C段前出现的数词常常是“一”。如:
(16)教室里没有一个人。(17)院子里没有一棵树。“没有”对后面的“一+(量)+名词”的否定为完
[10]
全否定。石毓智(2001:37;41)认为:“较低量级的否定包括了对较高量级的否定,较高量级的否定不包括对较低量级的否定,所以可以用对较低量级的否定式来实现对较高量级的否定,而不能用较高量级的否定式来否定较低量级。”“在给定的范围内,对其中最小一个量级的否定等于对整个范围的否定。”“一”在数词中是最小的,对“一”的否定也意味着对其他大于“一”的数词的否定,所以在这里,实际上是利用对最小量级的否定来实现完全否定。
而“没有”对“非一+(量)+名词”的否定为不完全否定,是差等否定。如例(14)的“教室里没有三十个人”,并不是对教室里有人的否定,而是说教室里有人,但人不到三十个,所以从语义指向上来看,是指向数量词的,而不是指向名词本身。不过,“没”的这种用法已经不是存现句了,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
事实上,汉语存现句的否定式使用带有很大的限制,使用范围并不象肯定式那么广泛。这是因为当存现句用于否定式时其存现主体通常具有预设性。比如就是某个地方会有什么,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很难猜测到,比如你第一次去一个你完全陌生的地方,你自然只会关注那里存在什么。而只有你对某一地方比较了解,推测那里可能有什么,在心里会产生一个期待,如果事实上没有,才会使用这类存现句。
(18)戴宗笑道:“兄长,你不见满江都是渔船?此间正是鱼米之乡,如何没有鲜鱼。”(《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19)她把一个瓷碗洗了又洗,这才盛来一碗白水。家里没有茶,也没有茶盅儿。(张炜《柏慧》)
例(18)中,既然是“鱼米之乡”,那么“鲜鱼”也
本应该有,可实际上没有,所以使用存现句的否定
式;同样地,例(19)中,“茶”、“茶盅”本是常用之物,一般的家庭都应该有,而事实上也没有。
4B段动词遗漏
留学生在习得汉语存现句时,有时还会遗漏存现句动词B段。如:
(20)我发现屋里一个人。(21)教室前面的讲台上一台电脑。我们知道,在存现句的A段、B段、C段中,B段并不是最主要的,C段才是整个存现句的核心,关于
[9]
这一点,范方莲(1963)已经指出。所以,存现句是可以没有B段的。但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性成分充当存现句谓语是有一些限制的,它通常出现在描写性较强的场合。如:
(22)前边两面悬崖峭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刘白羽《长江三日》)
(23)书房摆设陈旧,靠窗一张木板钉成的破沙发,旁边矮凳上搁着最近出版的《观察》和《知识与生活》等期刊,非常整齐,靠墙是几架书橱。(陈孝全《朱自清传》)
(24)南边的天上一团红雾。(老舍《离婚》)(25)山下一片好风光。
没有B段动词的存现句的存现主体前面通常会出现修饰性的成分,所以宋玉柱(1982)称之为“定
[11]
心谓语存在句”,杜瑞银(1982)称之为“定名谓语
[12]
存在句”。其实存现主体前出现定语也是为了突出这种句子的描写性,所以这种句子通常用于描写性较强的场合。例(22)、(23)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存现句共现,专门用于对场景的描写。而例(24)、(25)中的存现主体相对抽象。例(24)的“红雾”虽然也是具体事物,但相对于桌椅之类的有着明确三维的事物而言,其可感性稍弱。例(25)的“好风光”是抽象名词。这些存现主体前面只能用“一团”、“一片”之类的不定量词,这种量词不重于计量,在表义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常用于描写。而上文所举的例(20)、(21)之所以不恰当,主要就是因为其中的存现句主要用于叙述而不是描写。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命名性处所词[J].中国语文,1997,5.[2]Dik,SimonC.TheTheoryofFunctionalGrammar[M].NewYork:MoutondeGruyter.1997.[3]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何乐士.《史记》语法特点研究[A].程湘清.两汉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a.[5]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6]何乐士.敦煌变文与《世说新语》若干语法特点的比较[A].程湘清.隋唐五代汉语研究[C].济南:山东教育出(下转29页)
第2期
施敏敏,陆国君:汉语经济报道标题中“经济是交通”隐喻的认知研究
·29·
SHIMin-min,LUGuo-ju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NantongUniversity,Nantong,Jiangsu226019)
Abstract:WithChina's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impactoffinancialcrisis,themetaphoricalterms
intheeconomiccorpusaremoreorlesschangedinnumbersandfrequency.Inthisthesis,acorpus-basedapproachisadoptedincomparingthemetaphoricaltermsinthepresentstudywiththoseinanotherstudy.Inthelightof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proposedbyLakoffandJohnson,theauthorclassifiesthemetaphoricaltermscollectedandmakesadescriptionfromtheaspectsoftypes,numbersandfrequency.Comparingwithanotherstudy,theauthormakesadescriptionof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
Keywords:Metaphor;Cross-time;ContrastiveStudy
(责任编辑:张俊之)
(上接22页)
版社,1992b.[7]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J].汉语学习,1996,4.[8]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多维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范方莲.存在句[J].中国语文,1963,5.
[10]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1]宋玉柱.定心谓语存在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12]杜瑞银.“定名谓语”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4.
TheStructureofExistentialSentenceandItsTeaching
FUYi-qin
(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0044)
Abstract:Intheprocessofexistentialsentenceacquisitionforeignstudentsoftenmakemistakessuchasthemisuseofprepositionandpostposition,theimproperuseofnegativeformofexistentialsentenceandtheomissionoftheverb.Analyzingthecausesofthemistakescanhelpustoteachforeignstudents,andalsomakeusunderstandbetterourmotherlanguage.
Keywords:ExistentialSentence;Acquisition;Mistake
(责任编辑:张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