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必修一
第一章:
1.生命系统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细胞的分类
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核膜)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在拟核中,即在细胞质中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原因是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但无叶绿体
3.科学家:施来登 施旺 细胞学说建立
第二章: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含量最多的元素O(鲜重)C(干重) 原因是细胞质中有大量水分子
※ 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P18
糖类:斐林试剂 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脂肪 苏丹III
蛋白质 双缩脲
2.蛋白质
由氨基酸组成 结构 (氨基)NH2-CH-COOH(羧基 含-OH羟基)
∣
R
必须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取
氨基脱去H 羧基脱去羟基OH 缩合成肽键(-NH-CO-) 生成一分子水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
蛋白质的性质:盐析 高温 酸碱性环境破坏 遇硝酸变质
3.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双链结构 含有碱基A G C T (P29) 配对为 AT GC RNA:核糖核酸 单链结构 含有碱基A G C U 配对为 AU GC
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为DNA 少数病毒为RNA
4.糖类 脂质
单糖:葡萄糖 果糖 C6H12O6 不可水解
二糖 多糖:Cn(H2O)n -1 注:少数物质不符合此通式但也是糖 如核糖 脂质:磷脂:构成细胞膜 细胞器膜的成分 固醇:激素成分 细胞膜成分
5.无机物
水以结合水(少量 与细胞中物质结合)和自由水(大量 游离形式存在) 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
第三章
1.细胞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最多)和蛋白质(次之)组成 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 与外界环境分开 进行细胞交流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由纤维素 果胶构成
2.细胞器:
①线粒体:双层膜结构 进行有氧呼吸场所 供能
②叶绿体:双层膜结构 绿色植物含有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③内质网:由膜连接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 脂质合成场所
粗面内质网中含核糖体 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④高尔基体:单层膜结构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分类 包装
细胞器之间通过细胞膜流动鼓出囊泡 与另一细胞器融合 进行细胞器间传递
3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 分为核膜和核仁 原核生物无细胞核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离开核仁时变为染色体 为极细的丝状物
第四章
1.物质跨膜运输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结构上具有流动性
2.生物膜
一层生物膜含有两层磷脂双分子层(如叶绿体 双层膜 即四层磷脂分子)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自由扩散: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直接进出 如水分子 氧 二氧化碳 甘油 乙醇等有机物 协助扩散:借助载体蛋白 如葡萄糖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送到高浓度一侧 借助载体蛋白 还要消耗能量 如Na+ K+等
第五章
1.酶
一种酶促使一种物质加速分解 如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酶促使 酶的催化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性质: 高效性:催化效率极快
专一性:一种酶促使一种物质
酶的作用条件有最适温度和pH 在此之下活性最高 除此之外活性降低 温度太高或ph偏离太大 会引起酶失活 失去催化作用 不可通过回复最适环境而恢复
2.ATP
ATP分子格式:A-P~P~P 波浪线为高能磷酸键 水解释放能量为30.54KJ/mol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由ATP直接供能
3.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分三步完成:①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 产生少量还原H 释放少量能量在细
胞质基质中进行
② 丙酮酸水解分解为二氧化碳和还原H 释放少量能量在线粒体基
质中进行
③产生的还原H与氧结合形成水 释放大量能量 在线粒体内膜进
行
总方程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38ATP
无氧呼吸: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与有氧呼吸同 第二步丙酮酸不水解 分解成乳酸或酒精 总方程式:C6H12O6→(酶)2C3H6O3+少量能量
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酵)
4.光合作用:
由绿色植物绿叶中的叶绿素进行
※ 叶绿素提取分离实验P98
光合作用原理 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体吸收光能 一方面分解水为O和还原H 氧气直接释放 并形成ATP [来源:学科网]
暗反应阶段:吸收二氧化碳与还原H结合 接受ATP释放被还原H还原
总方程式:CO2+H2O→(光能 叶绿体)(CH2O)+O2
化能合成作用
硝化细菌 硫细菌 铁细菌属于自养生物(了解即可)
第六章
1.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
间期:细胞进行物质准备 DNA分子数加倍 有关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质变粗变短成为染色体 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由一个着丝点连接 核仁解体 核膜消失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 形成纺锤体(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称四分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成两个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数加倍 纺锤丝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末期:纺锤丝消失 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形成细胞板 分化为细胞壁(植物)
动物细胞分裂时 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 释放星射线 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染色体数 DNA分子数变化曲线P115
2.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 指已经分化的细胞 仍具有发展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来源:学科网]
由基因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4.细胞的癌变
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形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必修二
第一章
1.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不同表现型 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一对相对性状纯种杂交 子一代表现型均为显性 子一代自交 子二代性状分离 比例为3:1 如 纯种高茎豌豆(AA)与纯种矮茎豌豆(aa)杂交 子一代总是高茎的(Aa)
子二代中 AA 1/4 aa 1/4 Aa 1/2 表现型比例为3:1
杂交图:①将亲本基因型写在亲本之下②确定亲本产生的配子③交叉连线④记录每一种情
况子代的基因型 并进行整理
测交:指定基因型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 同一性状满足分离定律 不同性状自由组合
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子一代表现型近似比9:3:3:1
测交后 表现型比为1:1:1:1
如 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
子一代黄色圆粒9/16 黄色皱粒3/16 绿色圆粒 3/16 绿色皱粒 1/16
※ 豌豆杂交实验分析图解P10
第二章
1.减数分裂:
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
减数分裂过程(以精子为例)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 染色体数目加倍 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每条染
色体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
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两两配对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称为同源染色体(即大小形状相同的两个X)联会 此时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出现交叉互换 ③中期 同源染色体排列赤道板上 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来源:学。科。网]
④后期:纺锤丝带动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 细胞每极只得到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一个X)
⑤末期:细胞膜形成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①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之间没有间期或很短 染色体不再复制(所以 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减半出现在这里)
②前期:每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个X)集会
③中期:每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
④后期:着丝点断裂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被纺锤丝牵向两极
⑤末期: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 即一共分裂成四个精细胞
卵细胞分裂过程与精子相似 只是卵细胞减一末期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 第一极体分裂为两个第二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成一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不久都退化消失
※ 精子 卵细胞分裂示意图P18 20
受精作用:精细胞经过有丝分裂 分化形成只有细胞核在头部的精子 与卵细胞相互识别 融合为受精卵 染色体数目恢复到原来水平
※精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P25
2.基因在染色体上
3.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Y上
※ 遗传图解P35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 生女患病为常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 生女正常为常显
伴X隐性疾病若生男患病 则基因一定来源于母亲 只能传给女儿
男性正常 则母亲必定正常(表现型正常) 隔代交叉遗传
第三章
1.DNA主要遗传物质
含有DNA的一定由DNA遗传 不含DNA的由RNA遗传
病毒侵入宿主后 利用自身的遗传物质和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氨基酸、脂质)合成病毒蛋白质
2.DNA分子结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碱基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 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
碱基互补配对(见必修一 核酸)
3.DNA的复制
DNA以半保留复制方式(了解即可)
DNA分子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第四章[来源:学,科,网Z,X,X,K]
1.蛋白质的合成
RNA:信使RNA mRNA 转运RNA tRNA 核糖体RNA rRNA
蛋白质合成过程:①RNA在细胞核中 以DNA为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成为转录
②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进行翻译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由tRNA运输每个tRNA上的三个碱基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成为反密码子) ③肽链合成后 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翻译
蛋白质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再控制生物体性状
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3.遗传密码的破译(了解即可)
第五章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增添 缺失 引起的结构改变
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 随即发生的 不定向的 低频率的
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现有环境关系 也可能促使新性状的产生
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
2.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包括:缺失 增添 易位 倒位
※ 染色体变异类型 P85
染色体数目变异一类是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
也可以是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的增加减少
染色体组是原染色体的几倍 就称几倍体
※ 单倍体育种:由配子直接培育成的个体称单倍体 不一定体内只含有一套染色体组 如四倍体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但仍称单倍体 优点:生长周期短 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使用秋水仙素处理是染色体数加倍 优点:后代不会产
生性状分离
3.人类遗传病(了解即可):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第六章
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通过两个优良性状的品种杂交,选择和培养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原理为基因重组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 化学因素处理生物 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来源:Zxxk.Com]
2.基因工程及应用(重点在选修3讲 了解即可)[来源:Zxxk.Com]
步骤:提取目的基因 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七章
1.现代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本质为基因突变 突变得到能适应环境的物种生存 其他物种灭亡
2.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
②基因频率的计算 如:一个种群中一种基因总个体为100个 AA个体30个 Aa个体60个 Aa个体10个 则A的基因数量为2*30+60=120(AA中含两个A基因 Aa中含一个)基因频
率为120/(100*2)=60%
生物进化的标志即及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这就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作用下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③隔离与物种形成:不同物种不能互相交配 或交配后产生不育后代 称为生殖隔离
同一物种被地理障碍分开 使种群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交配) 成为地
理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比如条件
必修三
第一章
1.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组成
细胞内液主要由细胞质及细胞器内液构成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由血浆 组织液 淋巴构成
内环境互相流动示意图: 血浆
组织液淋巴
血浆中90%为水 其余成分为无机盐 蛋白质 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 溶液渗透压: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浓度越高 渗透压越大 反之亦然
※ 最适酸碱度:人体血浆近中性 pH为7.35~7.45 与缓冲对弱酸强碱盐有关
※ 温度:细胞外液温度一般在37摄氏度
2.内环境稳态
各器官 系统协调工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叫做稳态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1.神经调节
①神经条件基础: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效应器组成 兴奋指组织或细胞受刺激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过程
②兴奋的传导:静息电位:膜内负 膜外正 原因是此时膜对K+有通透性 造成K+外流
动作电位与之相反 是Na+内流
神经元间传导:通过突触传递 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 传递方
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P18
※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图P19
③神经系统的分级: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水盐平衡中枢 生物节律控制 血糖调节 脑干:
维持生命活动必要中枢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维持身体平和 脊髓: 运动低级中枢
④人脑的高级功能:S区讲话 H区听声音 V区看懂文字 W区写字
2.激素调节
①激素分类:蛋白质或多肽 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固醇类 如性激素
胺类(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
②激素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分泌 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 促进甲状腺激素释放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
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
性激素:性腺分泌 促进性器官发育 促进生殖细胞发育
胰岛素:B细胞分泌 降低血糖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 促进肝糖原合成 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 升高血糖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 促进肝糖原分解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正常值为0.8~1.2g/L或80~120mg/dL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P25
③反馈调节: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 如甲状腺激素反馈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变慢
④激素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 靶细胞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体温调节:通过温觉/冷觉感受器传入下丘脑感受温度变化调节中枢,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也使血管、骨骼肌收缩/舒张 来调节体温
②水盐平衡:体内失水或吃过多咸的事物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感受器接受电信号传递 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从而加强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并促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如果主动饮水或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能力加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 反馈给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4.免疫调节
①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是细胞生成集中分布的地方 如淋巴结
免疫细胞分为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③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病毒攻击宿主细胞→宿主细胞(靶细胞)
↓
T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
↓
靶细胞裂解死亡
↓
沉淀 形成细胞集团 被吞噬细胞吞噬 被溶酶体清除
④过敏反应:自身机体产生免疫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 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第三章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①生长素:IAA 吲哚乙酸 其他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不可称为生长素
②植物的向光性:单侧光照射后 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 引起弯曲[来源:学科网ZXXK]
③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不能反过来运输 而且是主动运输 成熟组织中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④植物的向地性:由于重力作用 植物水平放置时 总向地心弯曲
※熟记各种光照 琼脂片等因素干扰下胚芽鞘弯曲方式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①两重性: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 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低浓度防止落花落果 高浓度疏花疏果
②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
③顶端优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向下运输 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 发育受到抑制[来源:学#科#网]
※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P50
3.其他植物激素
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 果实发育
②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③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④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第四章
1.种群的特征
①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计数个体数 求得种群密度 适用于个体数较少、分布较稳定的情况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中捕获一部分个体 标志后重新
放回 过一段时间重捕 通过重捕中标记个数与总个
数之比来估算 适合个体数较多且容易标记的情况
③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P63
2.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J型曲线:理想条件下 种群数量呈J型单调上升
②S型曲线:在实际环境中 有天敌存在 种群经过一定增长后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最大值为环境容纳量
3.群落的结构
①种间关系:捕食:图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竞争:生存能力差距大的竞争关系呈一者迅速减少 一者一直上升 生存
能力差距小的竞争关系呈交叉状 此起彼伏
寄生: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有利
互利共生:图像呈双波浪曲线 同时增加或减少
②群落的空间结构(了解即可):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4.群落的演替
※森林演替过程P79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存在植被 但是被自然灾害彻底毁灭的地面发生演替称为初生演替
原有植被不存在 但土壤条件保留 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第五章
1.生态系统
①生态系统结构:见必修一第一章 [来源:Z&xx&k.Com]
②生态系统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能量、水、空气、无机盐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 还包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如
蓝藻)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如硝化细菌)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 肉食性 杂食性 寄生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主要是细菌和
真菌 还包括个别动物(如蚯蚓)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条食物链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 必然是从生产者
开始 经历若干级别消费者 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能量越
往下传越少 能量传递的比例称能量传递效率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这种渠道进行的(不能说能量循环 因为能量不可再利用)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能量流动的过程(了解即可)
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不可逆转 循环流动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在10%~20%
※通过食物链反应的能量传递计算题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来源:学科网]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 如光、声、温度、磁力
②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 激素等传递
③行为信息:通过行为特征传递 如孔雀开屏 蜂飞蝶舞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了解即可)
第六章(了解即可)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保护生物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满足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自然 经济 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必修一
第一章:
1.生命系统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细胞的分类
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核膜)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在拟核中,即在细胞质中 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原因是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但无叶绿体
3.科学家:施来登 施旺 细胞学说建立
第二章:
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含量最多的元素O(鲜重)C(干重) 原因是细胞质中有大量水分子
※ 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P18
糖类:斐林试剂 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脂肪 苏丹III
蛋白质 双缩脲
2.蛋白质
由氨基酸组成 结构 (氨基)NH2-CH-COOH(羧基 含-OH羟基)
∣
R
必须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取
氨基脱去H 羧基脱去羟基OH 缩合成肽键(-NH-CO-) 生成一分子水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条数
蛋白质的性质:盐析 高温 酸碱性环境破坏 遇硝酸变质
3.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双链结构 含有碱基A G C T (P29) 配对为 AT GC RNA:核糖核酸 单链结构 含有碱基A G C U 配对为 AU GC
大多数生物遗传物质为DNA 少数病毒为RNA
4.糖类 脂质
单糖:葡萄糖 果糖 C6H12O6 不可水解
二糖 多糖:Cn(H2O)n -1 注:少数物质不符合此通式但也是糖 如核糖 脂质:磷脂:构成细胞膜 细胞器膜的成分 固醇:激素成分 细胞膜成分
5.无机物
水以结合水(少量 与细胞中物质结合)和自由水(大量 游离形式存在) 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
第三章
1.细胞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最多)和蛋白质(次之)组成 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 与外界环境分开 进行细胞交流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由纤维素 果胶构成
2.细胞器:
①线粒体:双层膜结构 进行有氧呼吸场所 供能
②叶绿体:双层膜结构 绿色植物含有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③内质网:由膜连接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 脂质合成场所
粗面内质网中含核糖体 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④高尔基体:单层膜结构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分类 包装
细胞器之间通过细胞膜流动鼓出囊泡 与另一细胞器融合 进行细胞器间传递
3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 分为核膜和核仁 原核生物无细胞核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离开核仁时变为染色体 为极细的丝状物
第四章
1.物质跨膜运输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功能上具有选择透过性 结构上具有流动性
2.生物膜
一层生物膜含有两层磷脂双分子层(如叶绿体 双层膜 即四层磷脂分子)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自由扩散: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直接进出 如水分子 氧 二氧化碳 甘油 乙醇等有机物 协助扩散:借助载体蛋白 如葡萄糖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送到高浓度一侧 借助载体蛋白 还要消耗能量 如Na+ K+等
第五章
1.酶
一种酶促使一种物质加速分解 如过氧化氢由过氧化氢酶促使 酶的催化作用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
性质: 高效性:催化效率极快
专一性:一种酶促使一种物质
酶的作用条件有最适温度和pH 在此之下活性最高 除此之外活性降低 温度太高或ph偏离太大 会引起酶失活 失去催化作用 不可通过回复最适环境而恢复
2.ATP
ATP分子格式:A-P~P~P 波浪线为高能磷酸键 水解释放能量为30.54KJ/mol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由ATP直接供能
3.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分三步完成:①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 产生少量还原H 释放少量能量在细
胞质基质中进行
② 丙酮酸水解分解为二氧化碳和还原H 释放少量能量在线粒体基
质中进行
③产生的还原H与氧结合形成水 释放大量能量 在线粒体内膜进
行
总方程式: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38ATP
无氧呼吸:分两步完成:第一步与有氧呼吸同 第二步丙酮酸不水解 分解成乳酸或酒精 总方程式:C6H12O6→(酶)2C3H6O3+少量能量
C6H12O6→(酶)2C2H5OH+2CO2+少量能量 (发酵)
4.光合作用:
由绿色植物绿叶中的叶绿素进行
※ 叶绿素提取分离实验P98
光合作用原理 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体吸收光能 一方面分解水为O和还原H 氧气直接释放 并形成ATP [来源:学科网]
暗反应阶段:吸收二氧化碳与还原H结合 接受ATP释放被还原H还原
总方程式:CO2+H2O→(光能 叶绿体)(CH2O)+O2
化能合成作用
硝化细菌 硫细菌 铁细菌属于自养生物(了解即可)
第六章
1.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
间期:细胞进行物质准备 DNA分子数加倍 有关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质变粗变短成为染色体 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由一个着丝点连接 核仁解体 核膜消失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 形成纺锤体(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称四分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成两个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数加倍 纺锤丝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末期:纺锤丝消失 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形成细胞板 分化为细胞壁(植物)
动物细胞分裂时 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 释放星射线 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染色体数 DNA分子数变化曲线P115
2.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 指已经分化的细胞 仍具有发展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来源:学科网]
由基因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4.细胞的癌变
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形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必修二
第一章
1.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不同表现型 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一对相对性状纯种杂交 子一代表现型均为显性 子一代自交 子二代性状分离 比例为3:1 如 纯种高茎豌豆(AA)与纯种矮茎豌豆(aa)杂交 子一代总是高茎的(Aa)
子二代中 AA 1/4 aa 1/4 Aa 1/2 表现型比例为3:1
杂交图:①将亲本基因型写在亲本之下②确定亲本产生的配子③交叉连线④记录每一种情
况子代的基因型 并进行整理
测交:指定基因型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相对性状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 同一性状满足分离定律 不同性状自由组合
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子一代表现型近似比9:3:3:1
测交后 表现型比为1:1:1:1
如 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
子一代黄色圆粒9/16 黄色皱粒3/16 绿色圆粒 3/16 绿色皱粒 1/16
※ 豌豆杂交实验分析图解P10
第二章
1.减数分裂:
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
减数分裂过程(以精子为例)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间期:精原细胞体积增大 染色体数目加倍 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每条染
色体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
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两两配对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称为同源染色体(即大小形状相同的两个X)联会 此时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出现交叉互换 ③中期 同源染色体排列赤道板上 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来源:学。科。网]
④后期:纺锤丝带动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 细胞每极只得到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一个X)
⑤末期:细胞膜形成 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①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之间没有间期或很短 染色体不再复制(所以 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减半出现在这里)
②前期:每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个X)集会
③中期:每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
④后期:着丝点断裂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被纺锤丝牵向两极
⑤末期: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两个精细胞 即一共分裂成四个精细胞
卵细胞分裂过程与精子相似 只是卵细胞减一末期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 第一极体分裂为两个第二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成一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不久都退化消失
※ 精子 卵细胞分裂示意图P18 20
受精作用:精细胞经过有丝分裂 分化形成只有细胞核在头部的精子 与卵细胞相互识别 融合为受精卵 染色体数目恢复到原来水平
※精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P25
2.基因在染色体上
3.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Y上
※ 遗传图解P35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 生女患病为常隐 有中生无为显性 生女正常为常显
伴X隐性疾病若生男患病 则基因一定来源于母亲 只能传给女儿
男性正常 则母亲必定正常(表现型正常) 隔代交叉遗传
第三章
1.DNA主要遗传物质
含有DNA的一定由DNA遗传 不含DNA的由RNA遗传
病毒侵入宿主后 利用自身的遗传物质和宿主细胞中的原料(氨基酸、脂质)合成病毒蛋白质
2.DNA分子结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碱基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 C的量总是等于G的量
碱基互补配对(见必修一 核酸)
3.DNA的复制
DNA以半保留复制方式(了解即可)
DNA分子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4.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蕴藏在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第四章[来源:学,科,网Z,X,X,K]
1.蛋白质的合成
RNA:信使RNA mRNA 转运RNA tRNA 核糖体RNA rRNA
蛋白质合成过程:①RNA在细胞核中 以DNA为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 成为转录
②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进行翻译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由tRNA运输每个tRNA上的三个碱基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成为反密码子) ③肽链合成后 从核糖体与mRNA的复合物上脱离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翻译
蛋白质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 再控制生物体性状
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3.遗传密码的破译(了解即可)
第五章
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 增添 缺失 引起的结构改变
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 随即发生的 不定向的 低频率的
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现有环境关系 也可能促使新性状的产生
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基因的重新组合
2.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包括:缺失 增添 易位 倒位
※ 染色体变异类型 P85
染色体数目变异一类是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
也可以是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的增加减少
染色体组是原染色体的几倍 就称几倍体
※ 单倍体育种:由配子直接培育成的个体称单倍体 不一定体内只含有一套染色体组 如四倍体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但仍称单倍体 优点:生长周期短 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使用秋水仙素处理是染色体数加倍 优点:后代不会产
生性状分离
3.人类遗传病(了解即可):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第六章
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通过两个优良性状的品种杂交,选择和培养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原理为基因重组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 化学因素处理生物 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来源:Zxxk.Com]
2.基因工程及应用(重点在选修3讲 了解即可)[来源:Zxxk.Com]
步骤:提取目的基因 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七章
1.现代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本质为基因突变 突变得到能适应环境的物种生存 其他物种灭亡
2.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
②基因频率的计算 如:一个种群中一种基因总个体为100个 AA个体30个 Aa个体60个 Aa个体10个 则A的基因数量为2*30+60=120(AA中含两个A基因 Aa中含一个)基因频
率为120/(100*2)=60%
生物进化的标志即及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这就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
自然选择作用下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③隔离与物种形成:不同物种不能互相交配 或交配后产生不育后代 称为生殖隔离
同一物种被地理障碍分开 使种群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交配) 成为地
理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比如条件
必修三
第一章
1.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体液分为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组成
细胞内液主要由细胞质及细胞器内液构成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由血浆 组织液 淋巴构成
内环境互相流动示意图: 血浆
组织液淋巴
血浆中90%为水 其余成分为无机盐 蛋白质 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 溶液渗透压: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浓度越高 渗透压越大 反之亦然
※ 最适酸碱度:人体血浆近中性 pH为7.35~7.45 与缓冲对弱酸强碱盐有关
※ 温度:细胞外液温度一般在37摄氏度
2.内环境稳态
各器官 系统协调工作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叫做稳态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1.神经调节
①神经条件基础: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由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效应器组成 兴奋指组织或细胞受刺激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过程
②兴奋的传导:静息电位:膜内负 膜外正 原因是此时膜对K+有通透性 造成K+外流
动作电位与之相反 是Na+内流
神经元间传导:通过突触传递 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 传递方
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模式图P18
※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图P19
③神经系统的分级: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水盐平衡中枢 生物节律控制 血糖调节 脑干:
维持生命活动必要中枢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
维持身体平和 脊髓: 运动低级中枢
④人脑的高级功能:S区讲话 H区听声音 V区看懂文字 W区写字
2.激素调节
①激素分类:蛋白质或多肽 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固醇类 如性激素
胺类(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激素
②激素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分泌 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 促进甲状腺激素释放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
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
性激素:性腺分泌 促进性器官发育 促进生殖细胞发育
胰岛素:B细胞分泌 降低血糖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 促进肝糖原合成 胰高血糖素:A细胞分泌 升高血糖 促进非糖物质转化 促进肝糖原分解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正常值为0.8~1.2g/L或80~120mg/dL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P25
③反馈调节: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 如甲状腺激素反馈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变慢
④激素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 靶细胞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体温调节:通过温觉/冷觉感受器传入下丘脑感受温度变化调节中枢,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从而促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也使血管、骨骼肌收缩/舒张 来调节体温
②水盐平衡:体内失水或吃过多咸的事物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感受器接受电信号传递 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从而加强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并促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如果主动饮水或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能力加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会下降 反馈给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4.免疫调节
①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是细胞生成集中分布的地方 如淋巴结
免疫细胞分为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②人体的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③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病毒攻击宿主细胞→宿主细胞(靶细胞)
↓
T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
↓
靶细胞裂解死亡
↓
沉淀 形成细胞集团 被吞噬细胞吞噬 被溶酶体清除
④过敏反应:自身机体产生免疫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 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第三章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①生长素:IAA 吲哚乙酸 其他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不可称为生长素
②植物的向光性:单侧光照射后 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 引起弯曲[来源:学科网ZXXK]
③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不能反过来运输 而且是主动运输 成熟组织中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④植物的向地性:由于重力作用 植物水平放置时 总向地心弯曲
※熟记各种光照 琼脂片等因素干扰下胚芽鞘弯曲方式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①两重性: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 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 低浓度防止落花落果 高浓度疏花疏果
②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
③顶端优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向下运输 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 发育受到抑制[来源:学#科#网]
※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P50
3.其他植物激素
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 果实发育
②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③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④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第四章
1.种群的特征
①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计数个体数 求得种群密度 适用于个体数较少、分布较稳定的情况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中捕获一部分个体 标志后重新
放回 过一段时间重捕 通过重捕中标记个数与总个
数之比来估算 适合个体数较多且容易标记的情况
③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性别比例 年龄结构 ※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P63
2.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J型曲线:理想条件下 种群数量呈J型单调上升
②S型曲线:在实际环境中 有天敌存在 种群经过一定增长后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最大值为环境容纳量
3.群落的结构
①种间关系:捕食:图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竞争:生存能力差距大的竞争关系呈一者迅速减少 一者一直上升 生存
能力差距小的竞争关系呈交叉状 此起彼伏
寄生:对寄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有利
互利共生:图像呈双波浪曲线 同时增加或减少
②群落的空间结构(了解即可):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4.群落的演替
※森林演替过程P79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过的地面或存在植被 但是被自然灾害彻底毁灭的地面发生演替称为初生演替
原有植被不存在 但土壤条件保留 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第五章
1.生态系统
①生态系统结构:见必修一第一章 [来源:Z&xx&k.Com]
②生态系统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能量、水、空气、无机盐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 还包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如
蓝藻)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如硝化细菌)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 肉食性 杂食性 寄生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主要是细菌和
真菌 还包括个别动物(如蚯蚓)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条食物链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 必然是从生产者
开始 经历若干级别消费者 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能量越
往下传越少 能量传递的比例称能量传递效率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这种渠道进行的(不能说能量循环 因为能量不可再利用)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①能量流动的过程(了解即可)
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不可逆转 循环流动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在10%~20%
※通过食物链反应的能量传递计算题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来源:学科网]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 如光、声、温度、磁力
②化学信息:通过化学物质 激素等传递
③行为信息:通过行为特征传递 如孔雀开屏 蜂飞蝶舞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②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了解即可)
第六章(了解即可)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保护生物多样性
3.可持续发展: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满足这代人的需要 追求自然 经济 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