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田晓青 2016.11.20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本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力求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激发起对地球母亲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激发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 太可爱" 与" 太易碎" 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 可爱" 。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课件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可爱的地球这正在走向“破碎”。
教学预设中,我也力求充分地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
作品的逻辑力量。如朗读第四自然段的时候, ,“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 可用较平直的语调, 但是" 后面人类的行为,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不但……还……”可强调人们的行为是在走向自我毁灭。在朗读训练中,虽然我有各个层次的安排与预设,希望通过文本,通过交流生态灾难, 看视觉震撼的图片,看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深入地感受、朗读好文本。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情绪没有随着教学的深入而高涨,使得学生的朗读也没有质的飞跃。
因为学生在深入理解读课文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后来的写话留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整节课失去了语文课的特点。同时也导致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 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我的课堂在这方面做得就有缺失。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必须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不在只是空套、只是点缀。
总之, 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 这次上课的经验积累, 也激励着我在将来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学习,努力做得更好!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田晓青 2016.11.20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从人类的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本文有一条明显的主线“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力求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球家园的美好,激发起对地球母亲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通过不少具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和触目惊心的数据统计,学生从中了解了我们面临的十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激发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
课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因为预设学生在理解" 太可爱" 与" 太易碎" 中会偏向于后者。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努力让学生体会地球母亲的" 可爱" 。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美得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从文本,从生活实际,从课件图片去充分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以及她的慷慨无私。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在后文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理解“不加节制”、“滥用”、“随意破坏”等重点词语才更强烈地对比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多么地贪婪,让学生意识到可爱的地球这正在走向“破碎”。
教学预设中,我也力求充分地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
作品的逻辑力量。如朗读第四自然段的时候, ,“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 可用较平直的语调, 但是" 后面人类的行为,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不但……还……”可强调人们的行为是在走向自我毁灭。在朗读训练中,虽然我有各个层次的安排与预设,希望通过文本,通过交流生态灾难, 看视觉震撼的图片,看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一次又一次深入地感受、朗读好文本。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情绪没有随着教学的深入而高涨,使得学生的朗读也没有质的飞跃。
因为学生在深入理解读课文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充分,后来的写话留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整节课失去了语文课的特点。同时也导致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也不能重视了工具性而放弃人文性。语言文字是文化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 感受语文,使用语言,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我的课堂在这方面做得就有缺失。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必须致力于引导学生关注“你从他的朗读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读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实效性的评价,让评价真正落到实处,不在只是空套、只是点缀。
总之, 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很多, 这次上课的经验积累, 也激励着我在将来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学习,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