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理解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有师
生情谊,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尽到教书育人
的责任。
一、教育案例
张鹿长得虎头虎脑,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对小眼睛,外表蛮招人喜
欢的,可是他却是让所有教师最头疼的一个学生。他最大的特点就
是爱哭,一有什么不顺意的,就会大哭大闹,而且不分时间、场合。
有一次,他没戴红领巾,执勤同学给他扣了分,这下可惹恼了他,
蹲在教室门口嚎啕大哭,不让其他同学进教室。上课铃声响后,其
他班级都在安静的上课,可他还堵着教室不让同学进门,自己还大
声的哭喊,弄得全校都听到他的哭声,最后在几位教师的劝说下他
才平息。
他爱惹事,自控力差。课堂上坐不住,一会儿和周围的同学讲讲
话,一会儿在座位上站站坐坐、摇摇摆摆,一会儿又玩起铅笔等文
具,敲敲打打,弄出些噪音来。课间喜欢逗同学,或随意拿同学的
东西,经常与同学发生摩擦。他脾气很坏,容易激动,没说上几句
就和同学吵了起来,而且犯了错还死不认账,总把责任推卸给对方,
因此,班中没有一个同学愿和他交往。
二、案例分析
1. 家庭教育。通过分析与了解,笔者得知他父母两边的老人就张
鹿一个男孩,老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张鹿自然是四位老人的
“掌上明珠”。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 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
子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而且,由于他们文
化素质有限,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习惯用金钱表达自
己的疼爱之心。所以孩子有什么要求,老人总会尽量满足他;有时
不能满足他,他就大哭大闹,老人最后也只得依了他。所以,哭闹
成了他制胜的“法宝”。他家的玩具较多,一有空就不停地摆弄,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多动的习惯。犯了错,父母要批评教育,老人
就会加以袒护,帮他扛下责任,从而造成他责任意识薄弱,遇事不
能勇敢承担。
2. 同学的排斥。班上的男同学大都活泼、聪明、机灵、性格外向,
而张鹿在班上总是那么“显眼”:考试不及格,题目做错、值日逃
跑„„甚至只要提到今天谁做错了题,其他同学都会异口同声说是
张鹿。这种歧视导致张鹿更加自卑、自闭,被排斥群体之外。他不
愿、不敢、也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作为一个10岁的男孩,不能
被集体所接受,不能和同学之间正常交往,内心的孤独是可想而知
的。
三、教育措施
1. 搁置一角,冷处理。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张鹿没有带跳绳, 因
为害怕教师批评,他就硬抢一位女同学的跳绳。这位同学肯定不同
意, 于是他就肆无忌惮地坐在教室里大哭。学生来报告,笔者一听
很生气,就对其他学生说:“不要去睬他,让他闹,你们都去上体
育课吧!”说完,气冲冲地走出教室。
离开教室,笔者也不放心, 过了十分钟,派同学到教室去看他。一
会儿学生回来说:“老师,张鹿他不哭了,在做作业呢!”这是笔者
没料到的。由此,笔者找到了对付他哭闹的方法——冷处理。过后,
笔者再找个时间和他谈话,让他对自己的过激行为进行反省,并引
导他懂得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正确处理。在几次这样的教
育、引导下,张鹿在学校哭闹的行为逐渐减少了。
2. 同学之间学会帮助。张鹿课间经常招惹女同学。经过与他谈话,
笔者得知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在班级中没有同伴。他是孤独的,可是
他又怕孤独,所以,尽管会得罪同学,但是能摆脱这样一种孤独感,
他也毫不在乎。当笔者问他愿不愿意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时, 他毫
不犹豫地表示肯定。应该说,他还是希望能融入到集体中来的。笔
者决定发动全体同学帮助他。
首先要让学生全面地看待张鹿,要看到他的不足,更要看到他的
优点。笔者利用各种时机,对张鹿的优点进行表扬。如课上认真听
讲,积极回答问题;作业按时完成,既正确又清楚。当听到这些表
扬时,学生都不由得向他投去了认可的目光。在此基础上,笔者纠
正了学生对他的错误认识,并鼓励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一起
克服缺点。在笔者的发动下,学习委员常和他一起学习、做作业,
遇到他不会的就耐心地教他;纪律委员课间不时监督他的不文明行
为,发现后及时制止;课间,同学主动找他聊天;活动中,大家热
情邀请他参加„„在集体的力量下,张鹿在班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
置,享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3. 家校配合。张鹿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
影响。要转变他的行为,家庭教育方法也得要改变。为此,笔者和
他父母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谈话:老人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宠着,
特别是对他哭闹的行为要严肃对待。要培养他在家的责任意识,适
当地分给他一些家务劳动。父母要经常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不要
动不动就呵斥、打骂,要多和他谈心、交流,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
态,并做相应的指导。
四、教育反思
在一个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像张鹿这样的学生,面对他们,教
师要不怕麻烦,要认真地寻找良策。对待学生要心存期待, 给学生
更多的爱和理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探查他们的思想动态,
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
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爱与理解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理解有多深,爱就有多深。只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有师
生情谊,有了感情,才能沟通,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尽到教书育人
的责任。
一、教育案例
张鹿长得虎头虎脑,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对小眼睛,外表蛮招人喜
欢的,可是他却是让所有教师最头疼的一个学生。他最大的特点就
是爱哭,一有什么不顺意的,就会大哭大闹,而且不分时间、场合。
有一次,他没戴红领巾,执勤同学给他扣了分,这下可惹恼了他,
蹲在教室门口嚎啕大哭,不让其他同学进教室。上课铃声响后,其
他班级都在安静的上课,可他还堵着教室不让同学进门,自己还大
声的哭喊,弄得全校都听到他的哭声,最后在几位教师的劝说下他
才平息。
他爱惹事,自控力差。课堂上坐不住,一会儿和周围的同学讲讲
话,一会儿在座位上站站坐坐、摇摇摆摆,一会儿又玩起铅笔等文
具,敲敲打打,弄出些噪音来。课间喜欢逗同学,或随意拿同学的
东西,经常与同学发生摩擦。他脾气很坏,容易激动,没说上几句
就和同学吵了起来,而且犯了错还死不认账,总把责任推卸给对方,
因此,班中没有一个同学愿和他交往。
二、案例分析
1. 家庭教育。通过分析与了解,笔者得知他父母两边的老人就张
鹿一个男孩,老人“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张鹿自然是四位老人的
“掌上明珠”。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 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
子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而且,由于他们文
化素质有限,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习惯用金钱表达自
己的疼爱之心。所以孩子有什么要求,老人总会尽量满足他;有时
不能满足他,他就大哭大闹,老人最后也只得依了他。所以,哭闹
成了他制胜的“法宝”。他家的玩具较多,一有空就不停地摆弄,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多动的习惯。犯了错,父母要批评教育,老人
就会加以袒护,帮他扛下责任,从而造成他责任意识薄弱,遇事不
能勇敢承担。
2. 同学的排斥。班上的男同学大都活泼、聪明、机灵、性格外向,
而张鹿在班上总是那么“显眼”:考试不及格,题目做错、值日逃
跑„„甚至只要提到今天谁做错了题,其他同学都会异口同声说是
张鹿。这种歧视导致张鹿更加自卑、自闭,被排斥群体之外。他不
愿、不敢、也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作为一个10岁的男孩,不能
被集体所接受,不能和同学之间正常交往,内心的孤独是可想而知
的。
三、教育措施
1. 搁置一角,冷处理。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张鹿没有带跳绳, 因
为害怕教师批评,他就硬抢一位女同学的跳绳。这位同学肯定不同
意, 于是他就肆无忌惮地坐在教室里大哭。学生来报告,笔者一听
很生气,就对其他学生说:“不要去睬他,让他闹,你们都去上体
育课吧!”说完,气冲冲地走出教室。
离开教室,笔者也不放心, 过了十分钟,派同学到教室去看他。一
会儿学生回来说:“老师,张鹿他不哭了,在做作业呢!”这是笔者
没料到的。由此,笔者找到了对付他哭闹的方法——冷处理。过后,
笔者再找个时间和他谈话,让他对自己的过激行为进行反省,并引
导他懂得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正确处理。在几次这样的教
育、引导下,张鹿在学校哭闹的行为逐渐减少了。
2. 同学之间学会帮助。张鹿课间经常招惹女同学。经过与他谈话,
笔者得知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在班级中没有同伴。他是孤独的,可是
他又怕孤独,所以,尽管会得罪同学,但是能摆脱这样一种孤独感,
他也毫不在乎。当笔者问他愿不愿意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时, 他毫
不犹豫地表示肯定。应该说,他还是希望能融入到集体中来的。笔
者决定发动全体同学帮助他。
首先要让学生全面地看待张鹿,要看到他的不足,更要看到他的
优点。笔者利用各种时机,对张鹿的优点进行表扬。如课上认真听
讲,积极回答问题;作业按时完成,既正确又清楚。当听到这些表
扬时,学生都不由得向他投去了认可的目光。在此基础上,笔者纠
正了学生对他的错误认识,并鼓励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一起
克服缺点。在笔者的发动下,学习委员常和他一起学习、做作业,
遇到他不会的就耐心地教他;纪律委员课间不时监督他的不文明行
为,发现后及时制止;课间,同学主动找他聊天;活动中,大家热
情邀请他参加„„在集体的力量下,张鹿在班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
置,享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3. 家校配合。张鹿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
影响。要转变他的行为,家庭教育方法也得要改变。为此,笔者和
他父母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谈话:老人要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宠着,
特别是对他哭闹的行为要严肃对待。要培养他在家的责任意识,适
当地分给他一些家务劳动。父母要经常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不要
动不动就呵斥、打骂,要多和他谈心、交流,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
态,并做相应的指导。
四、教育反思
在一个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像张鹿这样的学生,面对他们,教
师要不怕麻烦,要认真地寻找良策。对待学生要心存期待, 给学生
更多的爱和理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深入探查他们的思想动态,
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
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